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象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跨文化接受研究——基于YouTube短视频评论的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朱莉 徐可意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6-59,共4页
2021年,中国云南大象北迁事件的文化输出非常成功。本文以YouTube平台中关于大象北迁的640个短视频为研究样本,从跨文化受众接受的视角和视觉传播出发,分析云南大象在YouTube走红的原因。首先,文化主题选取和重构上,大象视频的主题不仅... 2021年,中国云南大象北迁事件的文化输出非常成功。本文以YouTube平台中关于大象北迁的640个短视频为研究样本,从跨文化受众接受的视角和视觉传播出发,分析云南大象在YouTube走红的原因。首先,文化主题选取和重构上,大象视频的主题不仅符合海外受众爱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也契合海外受众的英雄主义情结和冒险精神。其次,跨文化表述上,大象视频多图像、少话语的呈现方式降低了海外受众的观看门槛。最后,在处理有争议的海外舆论时,大象视频多用无人机拍摄,象群的良好状态让不少对中国的谣言不攻自破。研究结论对我国未来跨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象北迁” 社交媒体 跨文化接受 对外传播
下载PDF
科幻文化的跨媒介传播与跨文化接受度分析--以刘慈欣系列作品的影视改编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天宇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4-67,共4页
通过奇幻、魔幻与科幻的跨文化接受度比较,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幻因其个性化特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人们对科幻的跨文化接受度更强。以刘慈欣系列作品为例,对科幻作品的文化符号、跨媒介传播与跨文化接受度进行分析,可提出面向跨... 通过奇幻、魔幻与科幻的跨文化接受度比较,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幻因其个性化特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人们对科幻的跨文化接受度更强。以刘慈欣系列作品为例,对科幻作品的文化符号、跨媒介传播与跨文化接受度进行分析,可提出面向跨文化交流的科幻文化创新与转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文化 媒介传播 跨文化接受 文化交流 刘慈欣
下载PDF
情绪认知理论下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跨文化接受效果研究——基于皮肤电反应(GSR)的实证实验
3
作者 沈国华 黄颖初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2期5-10,共6页
《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导演试图以中式新奇审美与东方含蓄情感全力打造属于中国的科幻电影。本实验以《流浪地球》中两个不同主题混剪片段视频为刺激材料,采集不同国籍的青年被试在观影过程中的皮肤电反应(GSR... 《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导演试图以中式新奇审美与东方含蓄情感全力打造属于中国的科幻电影。本实验以《流浪地球》中两个不同主题混剪片段视频为刺激材料,采集不同国籍的青年被试在观影过程中的皮肤电反应(GSR)数据,结合调查问卷、PANAS情绪量表和访谈等手段综合分析被试的情绪变化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奇的视觉语言、镜头与拍摄主体的运动以及适配的景别可以通过叙事转化影响观影情绪。强情感叙事比新奇刺激更能带来信息的深度渗透,也能有效跨越文化理解的障碍,加强受众的记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认知理论 《流浪地球》 跨文化接受 皮肤电反应
原文传递
奥运吉祥物的符号寓意及其跨文化接受——兼谈吉祥物设计的产业延伸 被引量:11
4
作者 阎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51,共6页
全球瞩目的奥运会,其本身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性质,而奥运会的吉祥物,历来都是各主办国矢志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符号品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双重文化元素刺激下,奥运吉祥物已演变成为一种既反映全球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又体现各民族文化形态... 全球瞩目的奥运会,其本身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性质,而奥运会的吉祥物,历来都是各主办国矢志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符号品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双重文化元素刺激下,奥运吉祥物已演变成为一种既反映全球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又体现各民族文化形态差异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运吉祥物 全球化 符号象征 民族语境 跨文化接受
原文传递
西方阐释学与读者反应理论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 被引量:1
5
作者 陶家俊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81,89,共5页
西方阐释学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兴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呈三期发展态势,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在中国20世纪的不同历史语境中形成了熊伟、钱钟书、汤一介代表的西方阐释学和读者理论中国... 西方阐释学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兴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呈三期发展态势,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在中国20世纪的不同历史语境中形成了熊伟、钱钟书、汤一介代表的西方阐释学和读者理论中国化的三条道路,即西方阐释学经典人物和重要理论的译介和研究、西方阐释学和读者理论与中国传统人文学问的打通融合、通过借鉴西方阐释学来创建中国阐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读者反应理论 跨文化接受
原文传递
《水浒传》的跨文化接受——以冈岛冠山日译本《通俗忠义水浒传》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日晖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3年第1期204-211,共8页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接受方式。冈岛冠山翻译的《通俗忠义水浒传》是《水浒传》在日本的第一个译本,他在翻译时使用的改动式、省略式和添加式等方法,充分体现了接受美学的读者主体性、视野融合以及空白理论。这个译...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接受方式。冈岛冠山翻译的《通俗忠义水浒传》是《水浒传》在日本的第一个译本,他在翻译时使用的改动式、省略式和添加式等方法,充分体现了接受美学的读者主体性、视野融合以及空白理论。这个译本在《水浒传》跨文化(日本)接受史上具有'第一读者'的特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跨文化接受 冈岛冠山 通俗忠义水浒传
原文传递
卓别林电影在中国的百年接受史——兼谈跨文化接受史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国战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9-146,180,共9页
自1915年中国报刊上首次出现卓别林的名字以来,中国观众对卓别林电影的接受已逾百年。最初,卓别林被中国观众称为“滑稽大王”,这是他在中国获得的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一副面孔。1930年代初,左翼批评家透过阶级分析的滤镜,赋予卓别林... 自1915年中国报刊上首次出现卓别林的名字以来,中国观众对卓别林电影的接受已逾百年。最初,卓别林被中国观众称为“滑稽大王”,这是他在中国获得的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一副面孔。1930年代初,左翼批评家透过阶级分析的滤镜,赋予卓别林无产阶级同情者的身份。1952年,卓别林与美国政府决裂,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着力争取的世界知名人士,在苏联和中国又被塑造为受美国政府迫害的进步艺术家。新时期,中国密集译制卓别林电影,在接受过程中,意识形态因素退场,其电影喜剧技巧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卓别林电影在中国的百年接受史为跨文化接受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可由此反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侧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别林 滑稽电影 译制电影 跨文化接受
原文传递
跨文化文学接受影响下的“大变形”原则——浅谈狄更斯对老舍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建平 俞艳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2-65,共4页
跨文化文学接受是影响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老舍小说创作起源于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与他秉性、家境、社会阶层较为接近的狄更斯的影响。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用的艺术手法与狄更斯极为接近。如从外表进行喜剧性... 跨文化文学接受是影响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老舍小说创作起源于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与他秉性、家境、社会阶层较为接近的狄更斯的影响。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用的艺术手法与狄更斯极为接近。如从外表进行喜剧性的刻画,夸张的笔触、奇特的比喻和戏谑夸张的语言的运用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文学接受 人物形象塑造 影响
下载PDF
跨文化文学接受下悲中蕴喜的幽默风格——再谈狄更斯对老舍的审美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田建平 《社科纵横》 2008年第6期101-102,共2页
审美是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之一。老舍小说悲中蕴喜的幽默风格深受英国现实主义幽默大师狄更斯的影响。这种跨文化文学接受对老舍的小说创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表明积极的文学接受是保证文学创作得以进行的动力... 审美是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之一。老舍小说悲中蕴喜的幽默风格深受英国现实主义幽默大师狄更斯的影响。这种跨文化文学接受对老舍的小说创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表明积极的文学接受是保证文学创作得以进行的动力和决定作家审美倾向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幽默 文化文学接受 影响
下载PDF
狄更斯的伦敦与老舍的北京——谈跨文化文学接受对老舍小说题材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建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1-74,共4页
文学接受是影响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老舍小说题材的选择深受英国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影响。狄更斯和老舍分别把创作定格在自己所熟悉的城市——伦敦和北京,并把下层市民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反映现实黑暗,揭露社会问题,并加以... 文学接受是影响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老舍小说题材的选择深受英国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影响。狄更斯和老舍分别把创作定格在自己所熟悉的城市——伦敦和北京,并把下层市民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反映现实黑暗,揭露社会问题,并加以批判、抨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文学接受 文学影响 题材选择
下载PDF
跨文化文学接受下的国民性——论老舍作品的国民性批判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建平 俞艳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24-126,共3页
老舍的小说始终以批判国民性为主题。他以一种幽默的笔调,对北平市民社会做深入挖掘,来探索改造国民性问题。而且他往往站在跨文化的高度,从中西文化,东、西方民族对比的宏观视角来揭露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他的这种跨文化文学接受下的视... 老舍的小说始终以批判国民性为主题。他以一种幽默的笔调,对北平市民社会做深入挖掘,来探索改造国民性问题。而且他往往站在跨文化的高度,从中西文化,东、西方民族对比的宏观视角来揭露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他的这种跨文化文学接受下的视野就显得更加开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文学接受 国民性 幽默
下载PDF
跨文化文学接受影响下老舍小说的结构安排——老舍小说中狄更斯式的正反、善恶两极对立世界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建平 俞艳珍 《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54-55,共2页
跨文化文学接受是影响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老舍小说创作起源于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与他秉性、家境、社会阶层较为接近的狄更斯的影响。在小说结构安排上,狄更斯式的正反、善恶两极对立世界在老舍的许多作品... 跨文化文学接受是影响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老舍小说创作起源于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与他秉性、家境、社会阶层较为接近的狄更斯的影响。在小说结构安排上,狄更斯式的正反、善恶两极对立世界在老舍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来探讨老舍对狄更斯小说结构安排的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文学接受 小说的结构 影响
下载PDF
跨文化文学接受下喜中蕴悲的幽默风格——谈狄更斯对老舍的审美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建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221-221,223,共2页
老舍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他的幽默艺术。老舍集中阅读了狄更斯的小说,深得狄更斯幽默的精髓。老舍早期的幽默以喜剧为主,喜中蕴悲。他的个人禀赋加之狄更斯的影响造就了老舍这为文坛所称道的幽默。这表明积极的文学接受是保证文学创作得... 老舍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他的幽默艺术。老舍集中阅读了狄更斯的小说,深得狄更斯幽默的精髓。老舍早期的幽默以喜剧为主,喜中蕴悲。他的个人禀赋加之狄更斯的影响造就了老舍这为文坛所称道的幽默。这表明积极的文学接受是保证文学创作得以进行的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文学接受 喜中蕴悲 必默 审美
下载PDF
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接受研究——兼论跨文化接受对戏剧发展的积极作用
14
作者 魏梅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3,共13页
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作为当代波兰戏剧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导演,其戏剧作品不仅推动了当代波兰戏剧的改革,也启发了德语戏剧形式的多样性发展。不过,这都要归功于布莱希特曾给了他一段跟随自己学习的经历。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 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作为当代波兰戏剧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导演,其戏剧作品不仅推动了当代波兰戏剧的改革,也启发了德语戏剧形式的多样性发展。不过,这都要归功于布莱希特曾给了他一段跟随自己学习的经历。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学习、研究与接受,不只为他自己个性化导演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继续影响了当时青年一代波兰导演,如我们熟悉的克里斯提安·陆帕。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动态接受结果表明,戏剧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辨证性的接受对戏剧创新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与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斯维纳尔斯基 布莱希特 跨文化接受
原文传递
论寒山诗在美国自然文学中的跨文化接受
15
作者 徐畔 苏靖雯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11期157-157,共1页
寒山诗的跨文化接受肇始于宋代,寒山文化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中产生了思想共振。在跨境旅行的过程中,寒山诗拓宽了美国文学的人文视野,被美国自然文学作家视为乌托邦与精神家园,在大洋彼岸的文学作品中建构起寒山文化空间。在多元化时代,... 寒山诗的跨文化接受肇始于宋代,寒山文化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中产生了思想共振。在跨境旅行的过程中,寒山诗拓宽了美国文学的人文视野,被美国自然文学作家视为乌托邦与精神家园,在大洋彼岸的文学作品中建构起寒山文化空间。在多元化时代,作为和合文化载体的寒山诗历久弥新,在中西方文化交往与对话中被赋予当代价值与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山文化 寒山诗 文学作品 人文视野 和合文化 精神家园 跨文化接受 中西方文化
原文传递
年鉴学派在波兰、匈牙利的接受研究
16
作者 樊江宏 《保定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8-63,共6页
活跃于20世纪西方史坛的法国年鉴学派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二战后,年鉴学派历史学在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匈牙利得到积极回应。两国自身的史学发展状况、意识形态背景共同营造了宜于接受年鉴学派的整体环境。
关键词 年鉴学派 波兰 匈牙利 跨文化接受
下载PDF
浅论武术国际化的翻译与接受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川 陈玲 《甘肃科技》 2020年第2期50-51,49,共3页
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和接受从来都是两个基本问题。就翻译而言,从本质上讲,中国武术的翻译是文化的翻译。中国武术在语言转换时的准确、规范,一直以来存在着“标准缺失”的遗憾,加之武术的高语境文化特征,更是增加了翻译上的难度。就接... 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和接受从来都是两个基本问题。就翻译而言,从本质上讲,中国武术的翻译是文化的翻译。中国武术在语言转换时的准确、规范,一直以来存在着“标准缺失”的遗憾,加之武术的高语境文化特征,更是增加了翻译上的难度。就接受而言,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应以海外受众的接受为导向。而事实上很少有关注武术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这会导致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无的放矢并削弱传播效果。所以,有必要去考察海外受众的审美经验和接受效果,以期为中国武术和武术文化的国际推广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国际化 武术翻译 文化传播 跨文化接受
下载PDF
跨文化阐释的路径整合:李渔曲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琛琳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4-50,共7页
以往很多学者误认为西方学界重视李渔(1611—1680年)只是由于其小说和戏曲作品深入人心,而忽略其戏剧理论在英语世界学者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事实上,西方学界自恒慕义开始从19世纪前期就逐渐关注李渔曲论,并给予高度评价。后经杜为廉... 以往很多学者误认为西方学界重视李渔(1611—1680年)只是由于其小说和戏曲作品深入人心,而忽略其戏剧理论在英语世界学者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事实上,西方学界自恒慕义开始从19世纪前期就逐渐关注李渔曲论,并给予高度评价。后经杜为廉、茅国权、柳存仁、埃里克·亨利、韩南、许道经、布兰登、文棣、魏安娜、卜立德、费春放、Patricia Sieber、林凌瀚、陶西雷、Judith T. Zeitlin、Jing Shen、Lenore J. Szekely、Sarah E. Kite、何谷里等人的阐释、翻译和跨文化传播,李渔曲论的跨语际接受呈现出由单一研究到译研并举的复杂历程,具有由全盘接纳到深入反思、由极力赞扬到愈发客观公允,视角新、评价高、倡新奇、重比较的突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闲情偶寄》 戏剧理论 文化传播与接受
原文传递
从作品《粉·墨》看中国古典舞跨文化受众接受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烁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62,共6页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一个重要命题的当今,建构于当代且包含着深刻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中国古典舞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在实践中其优势却未被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分析,总结该作品在跨文化传...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一个重要命题的当今,建构于当代且包含着深刻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中国古典舞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在实践中其优势却未被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分析,总结该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所获得的较好传播效果源于其非叙事性创作理念、对舞台艺术多种要素的综合运用,以及西方受众现有接受习惯。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作品《粉·墨》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舞非叙事性大型作品在中国舞蹈艺术"走出去"这一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建议相关政策对该类创作予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作品 《粉·墨》 文化受众接受 舞蹈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对拉斯金艺术教育思想的三种接受及传播
20
作者 戴璐 《中国美术研究》 2024年第2期256-264,共9页
20世纪初,在美育与艺术教育领域,近代知识分子对约翰·拉斯金展开立场同而有异的译介、接受、化用和传播。拉斯金艺术教育思想指向承载道德建构、美感陶育、理想受众塑造、改良社会的功能和责任,在此过程中,也成为中国工艺美术设计... 20世纪初,在美育与艺术教育领域,近代知识分子对约翰·拉斯金展开立场同而有异的译介、接受、化用和传播。拉斯金艺术教育思想指向承载道德建构、美感陶育、理想受众塑造、改良社会的功能和责任,在此过程中,也成为中国工艺美术设计进路中的他山之石。通过梳理近代的接受的过程和内容,分析俞寄凡、徐朗西、陈之佛、丰子恺等人的艺术教育理念和实践理路,大致将其分成三种类型。无论是在直接还是间接的接受与传播中,都看得到拉斯金艺术教育旨趣的影踪,及一种内隐的对话性,这折射出中国本土视野中理论旅行、理论化用的现代性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接受 传播 艺术教育 美术教育 约翰·拉斯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