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媒介审判”在中国的跨文化旅行及其概念变异 被引量:11
1
作者 纪莉 刘晶晶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2-136,共5页
自20世纪中后期,媒介审判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是2004年之后,学者对媒介审判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而由于刑事审判制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源自美国的"媒介审判"概念及其内涵在我国发生... 自20世纪中后期,媒介审判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是2004年之后,学者对媒介审判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的声音也开始出现。而由于刑事审判制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源自美国的"媒介审判"概念及其内涵在我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并变异引发中国学者的争议。媒介审判概念在中国的引入与研究经历了萨义德所描述的跨文化旅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审判 跨文化旅行 变异
下载PDF
新历史因果论视角下术语“face”的跨文化旅行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娟 陈新仁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7-142,共6页
术语的跨文化旅行现象日渐引发学者的关注,但从语言哲学的高度加以解读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引入新历史因果论探讨语用学术语"face"的起源和发展。新历史因果论结合了Frege,Russell等哲学家的描述语理论和Kripke-Putna... 术语的跨文化旅行现象日渐引发学者的关注,但从语言哲学的高度加以解读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引入新历史因果论探讨语用学术语"face"的起源和发展。新历史因果论结合了Frege,Russell等哲学家的描述语理论和Kripke-Putnam因果论,但不是两个理论的简单叠加,而是融入了基于内在论的描述语理论中所强调的知识这一核心,认为知识和社会历史因素在指称固定和指称传播的历史链条关系中共同起作用。基于此,发端于中西方、最初拥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face"这一术语,随着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学术交流增多经历了跨文化旅行,而该术语的指称借用和传播过程可以印证新历史因果论的解释力。通过新历史因果论视角下对"face"术语的跨文化解读,可以揭示语言学界对该术语使用的普遍性和适切性存在争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 新历史因果论 面子 跨文化旅行
下载PDF
“理论旅行”的跨文化传播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单波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2期1-1,共1页
踏春时节,很自然地想起那个让人心动的隐喻--“理论旅行”(travelling theory)。萨义德发明的这个隐喻揭去了抽象、宏大的理论面纱,代之以“理论”需要永远“在路上”的亲切体验。而触碰这个隐喻的我们,往往是想走出自我的封闭圈,不由... 踏春时节,很自然地想起那个让人心动的隐喻--“理论旅行”(travelling theory)。萨义德发明的这个隐喻揭去了抽象、宏大的理论面纱,代之以“理论”需要永远“在路上”的亲切体验。而触碰这个隐喻的我们,往往是想走出自我的封闭圈,不由自主地受萨义德牵引,想象理论的跨文化旅行: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孕育自身;在全球化浪潮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语境 理论旅行 文化传播 封闭圈 萨义德 跨文化旅行 全球化浪潮
下载PDF
外国文学经典的跨文化沟通与跨媒介重构 被引量:9
4
作者 傅守祥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95-99,140,共5页
文学经典是文化和文学传承的核心,反映了某一个时代人类精神的面貌,体现了作者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生命体验和想象生成。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跨媒介重构是经典的传承与变迁的重要方面,不但可以使经典本身焕发出新的生命、折射出新的光彩,... 文学经典是文化和文学传承的核心,反映了某一个时代人类精神的面貌,体现了作者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生命体验和想象生成。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跨媒介重构是经典的传承与变迁的重要方面,不但可以使经典本身焕发出新的生命、折射出新的光彩,还可以帮助我们推进本民族文化的解构和建构。在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分化的大趋势下,研究文学经典是树立和坚守基本道德伦理和价值规范的途径。新世纪的文学经典要重新走入民众的生活,文学经典研究要重建"公共性";中国的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当成为加深中外文化交流、化解可能的文化冲突的排头兵,应当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跨文化旅行 媒介重构 文化诗学
下载PDF
“同情”缺席与“权利”缺失——跨文化研究视野下看留学生对鲁迅的接受
5
作者 于小植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1期111-117,共7页
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接受不仅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主要表征之一,而且是中国文学文化影响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研究鲁迅作品的海外接受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以外国留学生对鲁迅... 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接受不仅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主要表征之一,而且是中国文学文化影响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研究鲁迅作品的海外接受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以外国留学生对鲁迅小说《祝福》的阅读体验为基础,关注外国留学生"视界"下的鲁迅,不仅可以弥补我们的"视域剩余",还可以勾连起"海外视界"和百年前的"鲁迅视界"。这种研究将会拓展中国学界对于鲁迅作品文本阐释的见解,突破中国话语体系下研究成果的某些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跨文化旅行 鲁迅小说 《祝福》 接受美学
下载PDF
文化认同视角下博物馆跨文化研学旅行研究
6
作者 李子豪 《旅游与摄影》 2023年第19期131-133,共3页
伴随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出国留学生和在华留学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人群”,但是由于此类群体多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缺乏深度,其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存在明... 伴随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出国留学生和在华留学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人群”,但是由于此类群体多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缺乏深度,其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博物馆跨文化研学旅行则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教育模式,能够成为馆校合作的一种新型机制,并成为文化艺术资源全面开发的关键纽带。因此,应该使“桥梁人群”在高度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博物馆跨文化研学旅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博物馆 文化研学旅行 “桥梁人群”
原文传递
从旅行史料看中国历代行者对印度文化的认知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明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59,158,共11页
自古以来,中印交流密切。从晋唐的求法高僧,到近代肩负使命的官员,乃至现代的学人与普通民众,国人赴印不绝于途,留下了大量的旅行史料。这些跨文化旅行的游记记录了国人对不同时期印度文化的认知,对深入理解印度文化沿革及其价值观的演... 自古以来,中印交流密切。从晋唐的求法高僧,到近代肩负使命的官员,乃至现代的学人与普通民众,国人赴印不绝于途,留下了大量的旅行史料。这些跨文化旅行的游记记录了国人对不同时期印度文化的认知,对深入理解印度文化沿革及其价值观的演变,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史料 跨文化旅行 中印互鉴 文化认知
原文传递
徘徊于理论与现实之间——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苏游记中的苏联形象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晓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5-70,共6页
跨文化的旅行活动和写作不仅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而且是促进本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潜在推动力。近代以来的旅苏游记塑造的苏联形象,成为中国人认识苏联实体的重要媒介,同时也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对于苏联的不同评价和情感态度... 跨文化的旅行活动和写作不仅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而且是促进本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潜在推动力。近代以来的旅苏游记塑造的苏联形象,成为中国人认识苏联实体的重要媒介,同时也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对于苏联的不同评价和情感态度。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的苏联并非是瞿秋白一人的独白,而是处在众声喧哗中,是一个理论上令人向往实际上却魅影幢幢的形象,它蕴含着当时中国人民对于俄罗斯传统、苏联革命及现实的种种矛盾态度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旅行 旅苏游记 苏联形象
下载PDF
现代中国的杂糅半觉式典型——论话剧《活动变人形》中的人物形象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一川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10期86-97,共12页
话剧《活动变人形》呈现了一组中国现代话剧舞台上从未有过而意义重要的中西方跨文化典型形象。多重灵动场景装置以及在舞台边缘处为倪藻设置的双重叙述者位置,便于观众对倪吾诚的现代知识分子跨文化旅行产生距离感与疼痛感相交融的多... 话剧《活动变人形》呈现了一组中国现代话剧舞台上从未有过而意义重要的中西方跨文化典型形象。多重灵动场景装置以及在舞台边缘处为倪藻设置的双重叙述者位置,便于观众对倪吾诚的现代知识分子跨文化旅行产生距离感与疼痛感相交融的多味体验。下跪仪式宣告倪吾诚家族生活改革举措遭遇挫败。倪吾诚、姜静宜和姜静珍共同构成一组杂糅半觉式跨文化典型。倪吾诚属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一位半知半觉式典型,存在崇西贬中症、原因误认症和知行分离症等特征。其典型性格生成的原因有经济原因,真正深层而致命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原始体验情结"原忧"的作用力。该剧透过倪藻的理性反思让观众想象跨文化旅行的新未来。倪吾诚作为杂糅半觉式跨文化典型,应当是现代中国典型人物画廊里一个无可替代而寓意深远、可与前辈典型相媲美的独特艺术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变人形》 现代中国 杂糅半觉式典型 跨文化旅行 下跪仪式 原忧 怨羡情结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评《跨越文化边界: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晓红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6-136,共1页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译学领域的翻译路径和维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卢巧丹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越文化边界: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一书,基于动态文化理念的指导...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译学领域的翻译路径和维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卢巧丹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越文化边界: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一书,基于动态文化理念的指导,以鲁迅、莫言和木心三位文学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分析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情况和跨文化旅行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路径 中国现当代小说 文化理念 文化 跨文化旅行 译学 译介与传播 译介与接受
原文传递
晚清域外游记研究浅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波 《惠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3-66,共4页
晚清域外游记揭示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化时的复杂心态,以及打破封闭自足的格局,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文化史价值。学界对晚清域外游记的重视不够,现有研究仍止于个别名家名作的解读和阐释,多流于资料梳理与... 晚清域外游记揭示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化时的复杂心态,以及打破封闭自足的格局,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文化史价值。学界对晚清域外游记的重视不够,现有研究仍止于个别名家名作的解读和阐释,多流于资料梳理与背景介绍,少有鞭辟入里的剖析。引入比较文学形象学、旅行理论的视角,进行跨文化研究,应是晚清域外游记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游记 形象学 跨文化旅行
下载PDF
中国域外游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2
作者 柳士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17-123,共7页
域外游记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域外游记研究主要采用了比较文学形象学、跨文化旅行的理论与方法,重点集中在晚清时期的域外游记、日本人来华游记,对西方国家域外游记研究关注不足。国内域外游记研究依然存在资料整... 域外游记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域外游记研究主要采用了比较文学形象学、跨文化旅行的理论与方法,重点集中在晚清时期的域外游记、日本人来华游记,对西方国家域外游记研究关注不足。国内域外游记研究依然存在资料整理滞后、研究力量薄弱、研究人员不足等问题,但它依然会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增长点,可为民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游记 形象学 跨文化旅行 民族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