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秋季迁徙中白头鹞与鹃头蜂鹰的跨海迁飞行为比较(英文)
1
作者 Michele PANUCCIO Nicolantonio AGOSTINI 《Chinese Birds》 2010年第1期30-35,共6页
在意大利中部的观察点,我们对秋季向非洲迁徙的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和鹃头蜂鹰(Pernis apivorus)的跨海迁飞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中白头鹞大部分为成鸟,鹃头蜂鹰大部分是亚成鸟。研究内容包括跨海迁徙行为与风向、昼间迁徙时间、... 在意大利中部的观察点,我们对秋季向非洲迁徙的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和鹃头蜂鹰(Pernis apivorus)的跨海迁飞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中白头鹞大部分为成鸟,鹃头蜂鹰大部分是亚成鸟。研究内容包括跨海迁徙行为与风向、昼间迁徙时间、集群和年龄的关系。尽管鹃头蜂鹰不如白头鹞适合长距离跨海飞行,但它们集群迁徙时多远离海岸。两种鸟中只有很少个体选择沿海岸飞行。在无风天气,白头鹞像单独迁徙的鹃头蜂鹰一样,选择跨海飞行,而不是中途停歇或飞回陆地的断续迁徙,在逆风情况下则相反。而鹃头蜂鹰集群迁徙时的飞行策略不受风向影响。两种鸟在上午均选择跨海飞行而不是断续迁徙,下午则相反。鹃头蜂鹰的跨海迁飞行为与年龄相关,其成鸟很少跨海飞行。本研究证实鹃头蜂鹰迁徙过程中集群行为对其跨海迁飞的影响极为显著。不同年龄鹃头蜂鹰的跨海迁飞倾向不同,缺乏经验的亚成鸟和年轻成鸟选择高能量消耗的长途(跨海)飞行,而不是具中途停歇地的短距离断续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 鹃头蜂鹰(pernis apivorus) 迁徙 跨海迁飞行为 集群 年龄组 地中海
下载PDF
辽宁省发现入侵性草地贪夜蛾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丹 董前进 +7 位作者 霍梁霄 宁素芳 赵倩 张万民 屈丽莉 孟威 周金成 董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3-348,共6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重大入侵性害虫,主要为害玉米等粮食作物。辽宁省是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之一,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事关东北地区秋粮生产安全。通过形态和分子鉴定发现2020年有扩散至辽宁省...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重大入侵性害虫,主要为害玉米等粮食作物。辽宁省是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之一,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事关东北地区秋粮生产安全。通过形态和分子鉴定发现2020年有扩散至辽宁省的草地贪夜蛾成虫。Tpi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此次在辽宁省发现的草地贪夜蛾为玉米型种群。8月10日~10月24日间,辽宁省共6个地级市的11个县级行政区41个乡镇先后确认发现雄蛾共计551头。其中,丹东市东港市15个乡镇累积发现草地贪夜蛾369头,宽甸满族自治县发现雄蛾5头;大连市庄河市9个乡镇发现雄蛾87头,瓦房店市4个乡镇发现雄蛾40头,普兰店区3个街道发现雄蛾36头;除丹东市和大连市外,朝阳市发现雄蛾5头,葫芦岛市发现雄蛾3头,盘锦市和沈阳市各发现雄蛾2头。此次草地贪夜蛾入侵辽宁,恰逢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和第10号台风海神先后影响东北地区,推测台风是草地贪夜蛾扩散至辽宁的诱因。丹东市东港地区南部的退海平原地带北部为辽东丘陵和长白山南麓,当地地理环境形成的垂直气流和降雨可能是草地贪夜蛾降落于当地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草地贪夜蛾成虫在秋季可迁入辽宁省以及迁入蛾量的动态趋势,为明确草地贪夜蛾迁移扩散到东北地区的规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入侵害虫 分子鉴定 跨海迁飞 玉米型
下载PDF
农业害虫跨越渤海的迁飞规律与控制策略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燕 张浩文 吴孔明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3-243,共11页
迁飞是农业害虫适应环境变化、保障种群繁衍的季节性转移为害策略。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农业害虫在中国迁飞致灾问题十分严重。我们自2003年起,在农业昆虫自华北及其以南地区迁入东北地区的必经之地,位于渤海中间的山东省长岛县北隍城... 迁飞是农业害虫适应环境变化、保障种群繁衍的季节性转移为害策略。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农业害虫在中国迁飞致灾问题十分严重。我们自2003年起,在农业昆虫自华北及其以南地区迁入东北地区的必经之地,位于渤海中间的山东省长岛县北隍城岛(38°24′N;120°55′E),系统监测研究了迁飞昆虫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种群动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季节性迁飞规律。研究表明,跨越渤海迁飞的昆虫种类有9目36科120余种,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等鳞翅目害虫为优势种类。多数种类呈现迁飞性昆虫的生理生化特征,春季和夏初种群多数个体卵巢发育成熟、交配基本完成,显示迁飞末期的生殖特征,夏末和秋季种群卵巢尚未发育、交配率低,显示迁飞初期的生殖特点。对迁飞路径的分析表明,迁飞类型可分为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Hübner)和绿盲蝽Apolyguslucorum(Meyer-Dür)为代表的单个夜晚为主的近距离迁飞,其迁移距离多在200 km以内;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为代表的1-2个夜晚为主的中距离迁飞,其迁移距离多在500km以内;以及以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Rottemberg)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为代表的多个夜晚的远距离迁飞,其迁移距离多远于500 km。文中基于这些害虫的迁飞生物学特征和迁飞规律,提出了以"阻断成虫迁飞过程"为核心的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害虫 跨海迁飞 群落结构 迁飞模式 生物学规律 防控新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