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有限的交互:跨码视野下的《摇曳露营VR》
1
作者 王澍 《当代动画》 2022年第1期110-113,共4页
2020年被人们称为"户外新元年"。新冠疫情的肆虐使得"外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迫切渴望,露营作为走进自然的一项活动受到人们的追捧。基于同名动画开发的VR游戏《摇曳露营:VIRTUALCAMP》以及一系列有关日本露营文化... 2020年被人们称为"户外新元年"。新冠疫情的肆虐使得"外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迫切渴望,露营作为走进自然的一项活动受到人们的追捧。基于同名动画开发的VR游戏《摇曳露营:VIRTUALCAMP》以及一系列有关日本露营文化的游戏文本或能在跨媒介传播语境下提供一个鲜活的样本。在技术的加持下,这些文本体现了日本露营文化的内涵。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VR在跨码视野下完成了对技术和文化的弥合。在技术赋予游戏一系列全新表征的同时,隐藏在背后的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露营文化 动游联动 VR技术 跨码
原文传递
从赛博空间到社会文化空间:技术文化视角下的媒介空间认识论
2
作者 于博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7期10-15,23,共7页
为了分析媒介技术变迁产生的“媒介空间”与其引发的空间认识转向,研究采用技术文化的微观视角,通过对赛博空间这一代表性媒介空间形态的深入分析,提出赛博空间的三种媒介空间逻辑,即虚拟实践的媒介空间、去中心化交往的媒介空间以及技... 为了分析媒介技术变迁产生的“媒介空间”与其引发的空间认识转向,研究采用技术文化的微观视角,通过对赛博空间这一代表性媒介空间形态的深入分析,提出赛博空间的三种媒介空间逻辑,即虚拟实践的媒介空间、去中心化交往的媒介空间以及技术—社会文化跨码流动的媒介空间,并进一步阐述赛博空间在形塑新型社会文化空间过程中的机制与作用。研究认为,技术文化视角下的媒介空间是赛博空间与社会现实社会文化空间相互延伸、渗透并重组的产物,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二元对立的局面将会被打破,预示着虚实融合媒介空间这一全新社会文化空间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空间 赛博空间 虚拟现实 数字文化 跨码
下载PDF
《鲜生史》:纪录片的网感化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姜常鹏 张永双 《视听》 2023年第5期85-88,共4页
“网感”是互联网时代内容打造与传播的重要基点。纪录片的“网感化”表达是指文本的视听语言、叙事手法等逐渐顺应互联网思维逻辑和网络受众偏好的过程。纪录片《鲜生史》通过画面并置、影像抠图与合成等方式在影像表达上具备网感特征... “网感”是互联网时代内容打造与传播的重要基点。纪录片的“网感化”表达是指文本的视听语言、叙事手法等逐渐顺应互联网思维逻辑和网络受众偏好的过程。纪录片《鲜生史》通过画面并置、影像抠图与合成等方式在影像表达上具备网感特征;在内容叙述层面,则依托文化母体通过跨码搬运、内容喂靶等手法赋予其网感特性。二者相互交融,使纪录片博取了较好的关注度与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生史》 网感化 影像合成 跨码搬运 内容喂靶 文化母体
下载PDF
Paralinguistic and Kinesic Codes of Performance: An Intercultural Gilgamesh
4
作者 Patrick Michael Finell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1年第1期65-78,共14页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recting, acting and rehearsal process in transforming the ancient Babylonian epic Gilgamesh for the stage using performers' journals as a means of determining the effect of corporeal non-w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recting, acting and rehearsal process in transforming the ancient Babylonian epic Gilgamesh for the stage using performers' journals as a means of determining the effect of corporeal non-western styles on actors whose prior experience was almost exclusively in naturalistic and text-based theat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atrical elements from multiple cultures including puppetry and the masks and techniques of Noh drama created a multi-tiered field for intercultural exchange. While Patrice Pavis's hourglass model for the transfer of theatrical material from a source to a target culture may hold true for productions that use linear modes of transmission, translation and incorporation of text, music, costumes and styles, its limitations make it necessary to posit alternative theorie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intercultural rehearsal practices, the collaboration of source and target culture and the dynamic interactions that take place through the agency of actor training in the fleshly physical theat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ATRE PERFORMANCE intercultural transmission physical theatre Japanese acting techniques mask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