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设的史观——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
1
作者 石了英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8-63,共6页
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借鉴余英时的中国文化史的"四次转型"论,历时性梳理中国抒情美学史之萌芽、奠基、实践、综合、式微的流变过程;二是综合历代乐论、文论、书论、... 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借鉴余英时的中国文化史的"四次转型"论,历时性梳理中国抒情美学史之萌芽、奠基、实践、综合、式微的流变过程;二是综合历代乐论、文论、书论、诗论、画论共构"一个较完整的中国美典的发展",可谓既历时性地交待了中国抒情美学史的发展轨迹,又共时性地展现中国艺术精神的跨艺术门类版图。但遗憾的是,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却是一个虚构的预设,不仅与其抒情美学理论的相关论述矛盾,这么宏阔的进化论史观根本无力描述中国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实际。其洞见与不见都有待学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跨艺术门类 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
下载PDF
跨艺术门类融合:新质生产力与艺术产业的未来发展
2
作者 孙承健 《艺术评论》 2024年第5期27-35,共9页
在当下科技革命时代,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得以提出的底层逻辑,即蕴含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将艺术产业的整体建构纳入科艺融合视域下进行探讨,涉及科技创新与艺术创造力的构成关系、跨艺术门类融合的创新性配置以及... 在当下科技革命时代,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得以提出的底层逻辑,即蕴含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将艺术产业的整体建构纳入科艺融合视域下进行探讨,涉及科技创新与艺术创造力的构成关系、跨艺术门类融合的创新性配置以及艺术产业的深度转型与升级等相关问题。而在观念与思维层面,则涉及在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与计算思维的融合与互为转换中,建构起跨艺术门类融合的艺术产业新的发展范式,以满足时代与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艺融合 跨艺术门类融合 技术创新与艺术创造力 艺术产业深度转型
原文传递
论跨门类艺术史的文献系统与知识学建构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28,I0011,共7页
作为一个总体概念的跨门类艺术史,既有区别于单一门类艺术史的研究路径和方法,又在文献系统的整理和运用方面形成了必要的内在规定性。其文献系统一方面需要在文献层级的纵向轴和介质类型的横向轴两个维度,加以必要的审察和规范;另一方... 作为一个总体概念的跨门类艺术史,既有区别于单一门类艺术史的研究路径和方法,又在文献系统的整理和运用方面形成了必要的内在规定性。其文献系统一方面需要在文献层级的纵向轴和介质类型的横向轴两个维度,加以必要的审察和规范;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跨媒介共同体”概念,得到知识学建构意义上的有效揭示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类艺术 文献系统 知识学建构 总体性 媒介共同体
下载PDF
跨门类艺术史研究的空间及其路径——以文学与绘画的关联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琳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4-160,共7页
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具有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由此而产生的“艺术门类间性”,是艺术学理论学科视野下艺术史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综合艺术品与艺术家两方面,考察文学与绘画的“艺术门类间性”,以此探讨跨门类艺术史的潜在空间及其可能的研... 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具有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由此而产生的“艺术门类间性”,是艺术学理论学科视野下艺术史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综合艺术品与艺术家两方面,考察文学与绘画的“艺术门类间性”,以此探讨跨门类艺术史的潜在空间及其可能的研究路径。题画文学与诗意绘画等综合艺术形式,体现了文学与绘画在思维方式、表现方法以及艺术精神等方面的异通性;而文学家与画家的合作对话,则是不离于主体间性的艺术活动,反映出文学与绘画之间的紧密关联与深层互动。中国诗、画的汇通与差异,也在印证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一种“有限度的艺术普遍性”。跨门类的艺术史研究既致力于寻绎各艺术门类的共通规律,也努力探求各个艺术门类无法相互取代的本体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类艺术 艺术门类间性 文学与绘画 有限度的艺术普遍性
下载PDF
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可能性、路径及艺术史学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49,共8页
中国艺术史学科虽然自成立以来就遭受质疑,但也不难予以合理的回应:西方的艺术史正在从艺术门类史而变得越来越具有艺术门类综合性和文化多元性;中国自身的文化、学术及艺术传统本身则具有艺术史书写的动力。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可能性来... 中国艺术史学科虽然自成立以来就遭受质疑,但也不难予以合理的回应:西方的艺术史正在从艺术门类史而变得越来越具有艺术门类综合性和文化多元性;中国自身的文化、学术及艺术传统本身则具有艺术史书写的动力。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可能性来自于两方面:艺术史学科制度建立本身,中国式门类艺术汇通及古今学术汇通传统。艺术史学科路径可以有门类艺术史、宽视角门类艺术史、观念艺术史、比较艺术史、跨门类综合艺术史等。对艺术史学科路径的反思可能引导出艺术史学--对艺术史研究方法或路径的反思。中国艺术史学科可以由三个分支构成:艺术通史,跨门类、跨媒介或跨学科的艺术史,艺术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史学科 门类艺术 学科艺术 艺术史学
下载PDF
艺术史“界域”范畴的厘定认识 被引量:2
6
作者 夏燕靖 《艺术学研究》 2021年第1期83-89,共7页
艺术史"界域"范畴的厘定,需要从史学研究的整体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强调艺术史本身具有史学整体性的认知概念,是对人类艺术活动代表性印记的整体观照,既可以从"历时性"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又可以从"共时性"... 艺术史"界域"范畴的厘定,需要从史学研究的整体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强调艺术史本身具有史学整体性的认知概念,是对人类艺术活动代表性印记的整体观照,既可以从"历时性"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又可以从"共时性"角度予以统摄,从而编织有经有纬、经纬交织的治史脉络。由之,我们在考察艺术史进程时可以发现,作为物质文化的艺术史,作为物质与观念文化的艺术史以及作为观念文化的艺术史,都具有多种存在的可能性,都是构筑起人类艺术活动发展历史的特殊形态。质言之,将艺术活动与对象置于人类文明史、文化史,乃至各类专门史进程中加以考察,既有整体性,又有个别性。因而,辩证地认识艺术史"界域"范畴,划分并定义其相互关系,包括其内在结构与外延范围就显得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界域”范畴 门类艺术 门类艺术 中西方史学研究
下载PDF
跨门类艺术史学视域下听觉与视觉艺术的哲学互释
7
作者 赵璐璐 《艺术评论》 2022年第2期131-143,共13页
艺术作为以审美途径把握世界的方式,与人类同步起源直至发展于今。作为构成人们完整审美感知的代表,听觉与视觉艺术的形成以及史学研究见证了其二者如何参与、改变、重塑人类的历史进程。本文把"跨门类艺术史学"视为一种开放... 艺术作为以审美途径把握世界的方式,与人类同步起源直至发展于今。作为构成人们完整审美感知的代表,听觉与视觉艺术的形成以及史学研究见证了其二者如何参与、改变、重塑人类的历史进程。本文把"跨门类艺术史学"视为一种开放性的研究空间,通过历史语境,将听觉与视觉艺术关系所呈现出的多元思想以艺术功能的同一性、艺术表达的暗示性、艺术融合的戏剧性、艺术抽象的继承性四个方面观念的演变及其与哲学文论的互动关系进行阐述,以此寻找不同门类艺术间相互启发、相互提供新力量的开阔思维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类艺术史学 听觉与视觉艺术 哲学互释
原文传递
“比较美学”:国内概念溯源与流变
8
作者 曾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28-33,共6页
“比较美学”一词最早通过译介形式于20世纪60年代传入国内。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该词才正式地被引入到国内学术研究话语圈,其概念仅模糊地潜藏在使用语境之中。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国内学者以比较文学的概念、国内美学比较研究的成果... “比较美学”一词最早通过译介形式于20世纪60年代传入国内。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该词才正式地被引入到国内学术研究话语圈,其概念仅模糊地潜藏在使用语境之中。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国内学者以比较文学的概念、国内美学比较研究的成果、海外世界其概念史为三大参照系有意识地界定其概念,其概念因而呈现出多元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至今,其概念大体上承袭了早先界定的多元性,但更加偏重跨文化美学比较研究。国内学者近四十年对于“比较美学”概念的界定推动了我国比较美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但亦存在着不足之处:对海外世界“比较美学”概念史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美学 概念史 文化 跨艺术门类 学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