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假设句句法操作形式的跨语言比较 被引量:15
1
作者 董秀英 徐杰 《汉语学报》 2009年第4期64-74,共11页
本文试图运用句法操作的一般理论来研究假设句的句法操作问题,并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来解释假设标记添加位置差异的原因。文章的主体包括两大部分:(1)以34种语言和43个汉语方言的假设句为考察对象,根据句法操作手段和操作位置的不同,把... 本文试图运用句法操作的一般理论来研究假设句的句法操作问题,并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来解释假设标记添加位置差异的原因。文章的主体包括两大部分:(1)以34种语言和43个汉语方言的假设句为考察对象,根据句法操作手段和操作位置的不同,把假设句的句法操作分为四类,即句首添加、谓头添加、句尾添加和谓头移位。(2)通过考察34种语言和43个汉语方言的189个假设标记添加位置跟不同语言小句语序的关联,发现假设标记位置的前后差异与不同语言的小句语序类型是和谐的,VO型语言倾向于使用前置标记,OV型语言倾向于使用后置标记。并且这种语序和谐特征在汉语方言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操作手段 句法操作位置 跨语言比较 语序和谐
下载PDF
“范围”标记及其跨语言比较
2
作者 朱军 钟玲萍 《语文学刊》 2019年第6期63-71,共9页
“范围标记”是基于范围范畴的概念,其作用在于标示“范围配项”的语义属性。具有这种表义功能的语言成分有一些形容词(语素)、介词、名词(方位)与少量动词,以及一些短语与特定格式,从位置看主要有前标、后标、框架标记三类;从语义看有... “范围标记”是基于范围范畴的概念,其作用在于标示“范围配项”的语义属性。具有这种表义功能的语言成分有一些形容词(语素)、介词、名词(方位)与少量动词,以及一些短语与特定格式,从位置看主要有前标、后标、框架标记三类;从语义看有限定范围标记、排除范围标记、包含范围标记。汉语中有一些语言成分既可作前标也可作后标,但在语义和用法上有一定分工。从语言比较的角度看,汉语范围标记的功能主要是限定功能、属性功能,而英语主要兼有联络功能、属性功能,另外还有一些具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围标记 形式/意义类型 变序 跨语言比较
下载PDF
中动句的形义关系、构造机制和层级系统——基于跨语言比较的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蔡淑美 施春宏 《外国语》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3-44,共12页
本文基于跨语言比较的视角,在构式语法的理论体系下探讨中动句的形义关系、构造机制和层级系统问题。首先我们提炼出形成中动范畴的两个基本要素即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力作用,然后梳理了印欧语中动句的形义匹配格局。由于中动句是性质触... 本文基于跨语言比较的视角,在构式语法的理论体系下探讨中动句的形义关系、构造机制和层级系统问题。首先我们提炼出形成中动范畴的两个基本要素即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力作用,然后梳理了印欧语中动句的形义匹配格局。由于中动句是性质触发事件和动作事件的整合,因此本文从信息包装的角度揭示了中动句以性质触发事件为前景、以动作事件为背景的双重信息包装机制,论证了中动句区别于其他相关句式的结构理据。本文由此构建了英语和汉语的中动句层级系统并比较了它们的异同,最后对汉语中动句的理论地位做出了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动句 跨语言比较 形义关系 构造机制 层级系统
原文传递
从跨语言比较视角看《诗经》“于V”结构——“王于兴师”“王于出征”的句法语义及其他
4
作者 胡建华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8-520,638,共14页
本文从跨语言比较视角分析《诗经》中“于V”结构的句法语义特性,发现在“王于兴师”“王于出征”“黄鸟于飞”“叔于田”这类“于V”结构中,出现在动词前的“于”用作助动词或体貌助词/附着词,其解读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中表示GO这一语... 本文从跨语言比较视角分析《诗经》中“于V”结构的句法语义特性,发现在“王于兴师”“王于出征”“黄鸟于飞”“叔于田”这类“于V”结构中,出现在动词前的“于”用作助动词或体貌助词/附着词,其解读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中表示GO这一语义的动词一样,都有动态义。此外,“于”的句法地位还与英语中的a-前缀十分相似,二者都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且都可以给相关动作添加一种栩栩如生的画面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语言比较 “于V” 体貌 附着词 概念结构 《诗经》
原文传递
汉语方言进行体形式类型考察及跨语言比较
5
作者 丁崇明 荣晶 《中国方言学报》 2022年第1期223-239,共17页
本文基于《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930个调查点的材料,对方言进行体加以描写,其形式可分3类16种,每种包括一到四种不同的手段。文章排出16种进行体形式,统计分析在各个方言中的比率;分析了汉语方言进行体带宾主谓句的不同构成形式... 本文基于《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930个调查点的材料,对方言进行体加以描写,其形式可分3类16种,每种包括一到四种不同的手段。文章排出16种进行体形式,统计分析在各个方言中的比率;分析了汉语方言进行体带宾主谓句的不同构成形式;对5种语系30种语言进行体形式加以分类比较,通过跨语言分析,表明由处所词语法化为进行体标记是某些语言进行体发展的共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体 跨语言比较 语法化路径
原文传递
分裂句的句法制图分析--基于跨语言数据的比较
6
作者 刘亮 李音翰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第2期53-63,共11页
本文基于句法制图理论对汉语、英语和日语三种语言的典型分裂句进行了分析,展示它们可以具有统一的句法结构作为改变信息结构的基础,但在话题化、核心特征、标记的显隐以及移位方式等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维持形式和意义一致的假设。借... 本文基于句法制图理论对汉语、英语和日语三种语言的典型分裂句进行了分析,展示它们可以具有统一的句法结构作为改变信息结构的基础,但在话题化、核心特征、标记的显隐以及移位方式等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维持形式和意义一致的假设。借助句法制图理论框架,可以对这些语言分裂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较好的解释,对传统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图理论 分裂句 跨语言比较
下载PDF
基于跨语言对齐词向量的汉日词汇意义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楠 张文强 胡韧奋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跨语言的词汇意义比较不仅是词汇类型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可为二语词汇习得和文化影响研究提供参考。为了实现大规模的词汇意义比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跨语言词向量对齐的方法,以汉语和日语的词汇语义比较为例展开了系统分析。首先,通... 跨语言的词汇意义比较不仅是词汇类型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可为二语词汇习得和文化影响研究提供参考。为了实现大规模的词汇意义比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跨语言词向量对齐的方法,以汉语和日语的词汇语义比较为例展开了系统分析。首先,通过汉语和日语预训练词向量获得两种语言中的词汇语义表示,然后,对预训练的两种语言词向量进行空间对齐,以此为基础,分别从词汇概念语义场和同形汉字词两个角度探究汉语和日语词汇的语义相似程度。考察汉日词汇概念语义场时,本文构建了涵盖20个语义场、897个词对的概念词表,通过跨语言词向量计算揭示了两种语言的语义场异同。在同形汉字词分析中,本文通过分类和聚类方法系统考察了3380对同形汉字词的意义分布情况,以期为跨语言词汇意义比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向量对齐 语言词义比较 汉日同形词 词汇类型学
下载PDF
从跨语言的角度看汉语中的形容词 被引量:19
8
作者 程工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0+19+21-28,共10页
对汉语中有没有形容词的问题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近年来又有一些海外研究者从跨语言的角度试图证明汉语中根本没有形容词。本文对他们提出的证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范围更广的跨语言证据,得出的结论是:形容词的确是汉语... 对汉语中有没有形容词的问题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近年来又有一些海外研究者从跨语言的角度试图证明汉语中根本没有形容词。本文对他们提出的证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范围更广的跨语言证据,得出的结论是:形容词的确是汉语中一个独立的词类,其语法特性和其它语言中的形容词没有实质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容词 汉语 形容词谓语句 跨语言比较研究
下载PDF
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假设标记语法化来源类型 被引量:1
9
作者 董秀英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汉语假设标记丰富,其语法化来源有九种类型:时间词、言说动词、系动词、使令义动词、像似义动词、愿望义助动词、确认义副词、是非问标记和话题标记。这些语义来源要么具有非现实性或者是用于非现实语境中吸纳了其非现实语义,要么具有... 汉语假设标记丰富,其语法化来源有九种类型:时间词、言说动词、系动词、使令义动词、像似义动词、愿望义助动词、确认义副词、是非问标记和话题标记。这些语义来源要么具有非现实性或者是用于非现实语境中吸纳了其非现实语义,要么具有话题性,均与假设的语义特征相适宜,所以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设标记 语法化来源 跨语言比较
下载PDF
最近将来的时体地位的跨语言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前瑞 韩苏日古嘎 《外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159,共13页
在类型学研究中,“最近将来”与“即行体”“展望体”的时间指称相同,都是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事件即将发生。但这三个术语的上位范畴归属不一,引起了诸多争议。本文通过考察跨语言语料,提出它们的“时”意义更为突出,随着语法化程度... 在类型学研究中,“最近将来”与“即行体”“展望体”的时间指称相同,都是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事件即将发生。但这三个术语的上位范畴归属不一,引起了诸多争议。本文通过考察跨语言语料,提出它们的“时”意义更为突出,随着语法化程度的提高可以有较为单纯的预测用法。汉语、西格陵兰语和蒙古语的语料证明最近将来直接源于多种不同的“体”意义。英语的历时演变表明最近将来或展望体用法与一般将来时存在演变关系。“即时”或“最近”这一语义特点在一些语言中不具有稳定性,有时与一般将来时难以明确区分。把表达即将发生的语法语素类型归为一种阶段体,不便于解释语法化的单向性,也不便于进行时体的跨语言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近将来 即行体 时体 跨语言比较
原文传递
词汇类型学视域下上古汉语“重”的语义演变
11
作者 李琇钏 贾燕子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1-46,共6页
参考莫斯科词汇类型学研究小组(MLexT)的跨语言调查成果,采用其提出的“重(HEAVY)”语义场的框架和参数,对上古汉语中“重”的语义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先秦时期,“重”的基础义参数分别为“描述客观属性”和“积极义/中性... 参考莫斯科词汇类型学研究小组(MLexT)的跨语言调查成果,采用其提出的“重(HEAVY)”语义场的框架和参数,对上古汉语中“重”的语义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先秦时期,“重”的基础义参数分别为“描述客观属性”和“积极义/中性的视觉感受”。到了西汉时期,随着“强调身体感受”这一新参数的加入,“重”新衍生出表示“(工作、任务)困难复杂”的消极引申义。“重”也因此经历了从仅编码客观性状到同时编码客观性状和主观性状的演变过程。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对上古汉语“重”字语义发展的理解,也为汉语词汇语义演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类型学 上古汉语 “重”的语义演变 跨语言比较
下载PDF
汉法感叹标记词的对比研究
12
作者 褚英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期34-38,共5页
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法语中,感叹句历来不被语言学家们所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感叹句本身很难界定,再加上其形式上的复杂多样性,使得感叹句的研究更为零碎,有很多方面亟待进一步挖掘。在已知的感叹句研究中,不难找到从跨语言比较研究角... 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法语中,感叹句历来不被语言学家们所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感叹句本身很难界定,再加上其形式上的复杂多样性,使得感叹句的研究更为零碎,有很多方面亟待进一步挖掘。在已知的感叹句研究中,不难找到从跨语言比较研究角度的分析,尤其是汉英感叹句研究,然而从汉法对比角度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汉法感叹句对比不仅可以开阔学术视野,还可以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在此背景下,立足于书面语中的典型感叹句,该文从研究背景、采取的理论和方法、汉法感叹标记词的对比及存在差异的成因等方面对汉法感叹句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叹句 跨语言比较研究 汉法对比 感叹标记词 外语教学 典型感叹句
下载PDF
语料史料俱丰,古代现代咸集——评《汉语构词的历史考察与阐释》
13
作者 赖慧玲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I0003-I0003,共1页
尽管汉语词汇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汉语词汇学却起步较晚,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汉语学界才开始了系统的构词法研究。在现代汉语研究进入转型期与突破期以后,词汇学汲取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语法化及... 尽管汉语词汇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汉语词汇学却起步较晚,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汉语学界才开始了系统的构词法研究。在现代汉语研究进入转型期与突破期以后,词汇学汲取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语法化及形式句法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深入词法、句法、篇章、语境等层面,结合人类学、美学、文化学等学科实现了跨语言比较。在此学术背景下,崔应贤积数十年之功,戒学术浮躁之风,著成《汉语构词的历史考察与阐释》一书,由新华出版社2019年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言 语言类型学 汉语构词 跨语言比较 汉语词汇学 汉语学界 新华出版社 形式句法学
下载PDF
苗瑶语语音的新探索——评谭晓平教授《苗瑶语语音的类型学研究》
14
作者 吴正彪 《武陵学刊》 2023年第2期143-144,共2页
国内汉藏语类型学研究主要关注句法特征,语音类型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尤其是基于某一语族的完整的系统研究难得一见。苗瑶语独特的语音类型特征向来受到国内外学界关注。不过,对其语音类型与共性的全面探讨依然不多。谭晓平的新著《苗瑶... 国内汉藏语类型学研究主要关注句法特征,语音类型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尤其是基于某一语族的完整的系统研究难得一见。苗瑶语独特的语音类型特征向来受到国内外学界关注。不过,对其语音类型与共性的全面探讨依然不多。谭晓平的新著《苗瑶语语音的类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1年优秀结项成果)针对目前研究还相对薄弱的苗瑶语语音类型特征进行了宏观的考察、精细的分析。该书在语音类型学理论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和梳理了苗瑶语音系分布状况,从共时分布模式中获得追踪其历时演变的有益线索,通过对其语音结构的比较分析归纳语音共性,并在与其他汉藏语言以及世界语言进行跨语言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发掘其深层的蕴含规律,阐释其语音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语音结构 谭晓 跨语言比较 句法特征 苗瑶语 类型学研究 个性差异
下载PDF
汉语空间语言特征及儿童方位词短语的习得
15
作者 邓湘君 《当代语言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77,共20页
本研究从跨语言和儿童语言的视角考察汉语空间语言。汉英空间语言有一些共性和个性:空间短语的生成规则一致,有相同的层级结构,均涉及所有格;但空间短语中的名词在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化方式不同,空间短语各层级核心是否有语音实现在两种... 本研究从跨语言和儿童语言的视角考察汉语空间语言。汉英空间语言有一些共性和个性:空间短语的生成规则一致,有相同的层级结构,均涉及所有格;但空间短语中的名词在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化方式不同,空间短语各层级核心是否有语音实现在两种语言中也有不同。此外,空间轴向信息在英语中由名词、介词表达,在汉语中只由方位词表达,方位词是名词还是后置词有理论争议。基于跨语言比较,本研究考察2-6岁汉语普通话儿童方位词短语的习得。实验显示,2岁多儿童已可生成含假词的方位词短语,证实了具有语言普遍性的空间短语生成规则较早习得。另一方面,一些5岁儿童在实验中仍错误地省略普通名词后的方位词;许多6岁儿童尚未认识到表示地点的专有名词后不可接“里”这一限制。这些习得困难应是由汉语方位词短语中名词独特的词汇化方式带来的。此外,儿童使用“名词短语+的+双音节方位词”这类方位词短语的频率远远高于不含“的”的方位词短语,由于“的”后可接名词(而不是后置词),该结果支持双音节方位词是名词的观点(Li1990;Huang等2009)。汉语母语者倾向于将参照物及其轴向方位之间的关系视为表领属的所有格关系,支持了Svenonius(2010)基于其他语言得出的空间短语中含格范畴这一结论。本文表明,用儿童语言的证据来证实某一理论分析具备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语言 跨语言比较 方位词短语习得 词类范畴
原文传递
隐性否定动词的叙实性和极项允准功能 被引量:44
16
作者 袁毓林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5-586,共12页
文章主要讨论隐性否定动词在语义推演和句法共现限制方面的有关特点。首先揭示这种动词的词义结构中所包含的隐性否定及其语义层次;接着考察这些动词在叙实性方面的差别,发现它们推演其宾语所表示的命题的真值的能力很不一样;据此,把它... 文章主要讨论隐性否定动词在语义推演和句法共现限制方面的有关特点。首先揭示这种动词的词义结构中所包含的隐性否定及其语义层次;接着考察这些动词在叙实性方面的差别,发现它们推演其宾语所表示的命题的真值的能力很不一样;据此,把它们分别归入叙实词或半叙实词、逆叙实词和非叙实词。然后考察这些动词跟否定极项副词和代词的共现限制,发现断言平面上包含否定意义的动词可以允准极项副词"从来"和/或"根本、压根儿";断言或推论平面上包含否定意义的动词可以允准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最后简介隐性否定动词允准否定极项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否定 语义平面 叙实性 否定极项 跨语言比较研究
下载PDF
汉英复合词构词进程中的语法化机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国辉 党俊卿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7,共3页
汉英复合词一般由两个实义词构成,但对于某些汉英复合词来讲,其中的一个实义词在构词过程中会发生语法化.其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包括隐喻,泛化,分化,融合,译借,类推和自动化.复合词的语法化可以由一种机制造成,也可以是由几种机制共同作用... 汉英复合词一般由两个实义词构成,但对于某些汉英复合词来讲,其中的一个实义词在构词过程中会发生语法化.其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包括隐喻,泛化,分化,融合,译借,类推和自动化.复合词的语法化可以由一种机制造成,也可以是由几种机制共同作用而发生的,而隐喻则是英汉复合词语法化最重要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词 语法化 机制 跨语言比较
下载PDF
当代体貌理论与汉语四层级的体貌系统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前瑞 《汉语学报》 2005年第3期20-27,共8页
本文着重从结构层次的角度对当代几个重要体貌体系加以评析,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进一步阐述了汉语四层级的体貌系统与其他理论体系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的提出,一方面也是为了解释汉语体貌现象的... 本文着重从结构层次的角度对当代几个重要体貌体系加以评析,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进一步阐述了汉语四层级的体貌系统与其他理论体系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的提出,一方面也是为了解释汉语体貌现象的共时变异;另一方面是解释汉语体貌标记的历时发展,并尽量适应跨语言比较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貌系统 汉语 跨语言比较 语法化
下载PDF
住所名探源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树先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221,共20页
语言里的住所名是丰富的。从穴住开始,人类就会对其居住地进行观察,进而给予一个名称。从语言词义演变看,不同的语言,住所的命名方式有明显的一致性。文章在全面整理汉语文献材料、方言资料的基础上,跟其他自然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
关键词 住所名 比较词义 跨语言比较
下载PDF
“硬”的语义演变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虎 李晓婷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硬"一词,语义丰富,应用广泛。《汉语大字典》共收其义项11个,这些义项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或重复的关系,并存在漏收义项的现象,通过参考方言,以及跨语言的比较对这些义项进行层次的划分和梳理,并对相似语义进行合并归纳,整理... "硬"一词,语义丰富,应用广泛。《汉语大字典》共收其义项11个,这些义项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或重复的关系,并存在漏收义项的现象,通过参考方言,以及跨语言的比较对这些义项进行层次的划分和梳理,并对相似语义进行合并归纳,整理出"硬"一词的语义引申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研究 方言 跨语言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