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非小说《小太阳》中的“跨语际性”特征探究
1
作者 雷静 张佳伟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53-57,共5页
南非作家扎克斯·穆达的小说《小太阳》,主要是以南非土著族群视角审视战争矛盾(1879-1912)带来的社会变革。本文运用“跨语际性”理论分析了《小太阳》中的语言特点及其表征。研究发现,该小说通过使用多样的语言形式以及多种翻译方... 南非作家扎克斯·穆达的小说《小太阳》,主要是以南非土著族群视角审视战争矛盾(1879-1912)带来的社会变革。本文运用“跨语际性”理论分析了《小太阳》中的语言特点及其表征。研究发现,该小说通过使用多样的语言形式以及多种翻译方法,呈现了“跨语际性”的三大内涵,即抵制性、变革性和包容性,独具一格地体现了尊重土著居民生存权的意图,并且彰显了该群体独特的土著身份。“跨语际性”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扩大了其理论研究范畴,为重新解读后殖民小说的主题意涵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语际性 抵制 变革 包容
下载PDF
“跨语际性”研究发展综述
2
作者 雷静 《外语与翻译》 2019年第4期59-64,共6页
本文尝试对“跨语际性”进行系统性的文献回顾,综述其在社会语言学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内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动态。通过挖掘“跨语际性”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实质内涵,即“语码啮合”,了解其在语言学范畴的适用类别,并对照形成其文学批评领域... 本文尝试对“跨语际性”进行系统性的文献回顾,综述其在社会语言学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内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动态。通过挖掘“跨语际性”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实质内涵,即“语码啮合”,了解其在语言学范畴的适用类别,并对照形成其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差距。对“跨语际性”文献梳理以及概念的澄清,有利于该理论在文学门类中深入应用,并全面发展此理论的应用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语际性 码啮合 社会言学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跨语际性”视阈下国产动画英译研究——以《大理寺日志》为例
3
作者 雷静 李明明 《译苑新谭》 2023年第2期194-201,共8页
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动画相关的各领域研究随即展开,但针对国产动画语言变体特征的翻译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尝试运用“跨语际性”理论对2020年大热的国产动画作品《大理寺日志》中语言变体的英译方法展开研究,从“身”“神”... 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动画相关的各领域研究随即展开,但针对国产动画语言变体特征的翻译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尝试运用“跨语际性”理论对2020年大热的国产动画作品《大理寺日志》中语言变体的英译方法展开研究,从“身”“神”“韵”三方面梳理出动画作品中的多种语言变体与动作画面、音效制作等元素之间的互动机制,并从语言、模态和象征性资源的整体性上思考多种语言变体动画作品所具有的跨越、聚合和表述特征,从而进一步阐述具有多种语言变体特点的动画作品在英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为国产动画成功“出海”提供方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语际性 动画 《大理寺日志》 字幕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电影的“跨语际性”特征——以《唐人街探案2》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雷静 闫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1-157,187,共8页
近年,中国电影在各个表达层面上呈现出“跨语际性”特征。以《唐人街探案2》为例,电影通过语内转换实现多语言跨越、符号多样化实现多模态聚合、象征性资源实现象征性表述等方式,凸显了该影片的“跨语际性”特征。在语言、模态和象征性... 近年,中国电影在各个表达层面上呈现出“跨语际性”特征。以《唐人街探案2》为例,电影通过语内转换实现多语言跨越、符号多样化实现多模态聚合、象征性资源实现象征性表述等方式,凸显了该影片的“跨语际性”特征。在语言、模态和象征性资源上,结合影片呈现的视觉/言语特征,形成了电影“身体”的表述性,使行为和姿势本身具有了意义。行为和姿势相互依存,并与其他符号模态协同构成整体性空间,进而创造性地生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行为和沟通效果,赋予电影独特的象征意义。“跨语际性”空间形成事件的同时,事件又反过来改变“跨语际性”空间。对电影“跨语际性”特征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影片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语际性 中国当代电影 多模态聚合 文化传播
下载PDF
“跨语际性”视阈下的社会翻译学研究——以阿米塔夫·高希的《饿潮水》(2004)为例
5
作者 雷静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2年第1期157-162,共6页
本文尝试将社会语言学的最新理论“跨语际性”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从而弥补当前社会翻译学研究忽视人文和审美维度的缺陷。本文运用“跨语际性”理论中的“语码转换”和“语码啮合”概念,分析阿米塔夫·高希小说《饿潮水》中的语码... 本文尝试将社会语言学的最新理论“跨语际性”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从而弥补当前社会翻译学研究忽视人文和审美维度的缺陷。本文运用“跨语际性”理论中的“语码转换”和“语码啮合”概念,分析阿米塔夫·高希小说《饿潮水》中的语码现象,论证“跨语际性”所具有的抵制性、变革性和包容性三大特征共同存在于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中。这一研究极大丰富了社会翻译学的理论内涵和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言学 跨语际性 码啮合 码转换
原文传递
跨语际小说中的身份建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雷静 《华中学术》 2019年第4期18-25,共8页
过去几十年以来,身份认同问题对于形成和再塑新的身份以及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过去的研究尚未将跨语际性与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基于现有理论文献,本文界定了"跨语际小说"这一概念,这是指由移民作家或者具有跨国背景作家... 过去几十年以来,身份认同问题对于形成和再塑新的身份以及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过去的研究尚未将跨语际性与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基于现有理论文献,本文界定了"跨语际小说"这一概念,这是指由移民作家或者具有跨国背景作家在21世纪撰写的,在语言表达上体现跨语际性(translinguality)特征的小说类别。这一概念来自社会语言学领域的跨语际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南非作家扎克斯·穆达(Zakes Mda)的《红色之心》(The Heart of Redness,2000)进行分析,建构跨语际小说理论,并指出在不同的语境中,跨语际小说有助于建立抵制性、变革性和包容性三类身份认同。跨语际小说理论的确立,不仅会拓展跨语际性在语言学中的研究范畴,而且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新的研究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跨语际性 码啮合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