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古近系路乐河组重矿物特征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50
1
作者 付玲 关平 +3 位作者 赵为永 王牧 张英 卢静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867-2875,共9页
柴达木盆地古近系路乐河组由于其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并且近几年来多口探井在该层系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而被研究者所关注。沉积物源分析作为了解造山带构造演化、盆地沉积作用以及划分油气有利区带的重要方法是路乐河组... 柴达木盆地古近系路乐河组由于其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并且近几年来多口探井在该层系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而被研究者所关注。沉积物源分析作为了解造山带构造演化、盆地沉积作用以及划分油气有利区带的重要方法是路乐河组研究的关键内容。前人对盆地不同区块第三系物源进行了研究但缺乏从全盆地范围整体探讨路乐河组物源的报导。本次研究通过重矿物组合、ZTR指数及重矿物稳定系数的平面展布特征结合岩屑类型对柴达木盆地古近系路乐河组地层进行系统分析,初步划分出昆特依-冷湖一-四号、马海-南八仙、红山、鄂博梁-碱山、油砂山-跃进、黄石-弯西等11个物源体系,基本确定了物源方向并恢复了母岩类型。研究表明,不同物源区沉积物特征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昆仑山前物源搬运距离最长,阿尔金山前物源搬运距离最短,祁连山前物源搬运距离中等。上述认识为研究区沉积体系的精细划分、原型盆地恢复以及盆地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近系路乐河 重矿物分析 物源体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古近系路乐河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蒋斌 李凤杰 +2 位作者 郑荣才 刘琪 刘殿鹤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1期48-52,共5页
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古近系路乐河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共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与湖泊等5种沉积相类型,并对其各自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柴北缘西段发育2种主要的沉积体系组合类型,西... 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古近系路乐河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共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与湖泊等5种沉积相类型,并对其各自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柴北缘西段发育2种主要的沉积体系组合类型,西北的冷湖—潜西地区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组合,东南部马海—南八仙地区则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沉积体系组合 路乐河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柴北缘平台地区路乐河组砂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孙国强 刘伟明 +3 位作者 王波 徐丽 康健 王海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6-363,共8页
以重点钻井的岩芯样品和薄片的观察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X衍射、储层物性和压汞等化验资料的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平台地区路乐河组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路乐河组砂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 以重点钻井的岩芯样品和薄片的观察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X衍射、储层物性和压汞等化验资料的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平台地区路乐河组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路乐河组砂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颗粒分选和磨圆中等—较差,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较低;储层物性表现为以中孔—中渗为主,低孔—低渗为辅的特征,且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关性好;原生粒间孔是最主要的孔隙类型,约占70%,其次是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分别减少了路乐河组砂岩储层原始孔隙的31.8%和29.5%,是其物性条件变差的最主要因素。在成岩演化早期阶段,碳酸盐胶结物增强了储集岩的抗压实能力,有效抵御压实作用在成岩阶段早期对储集岩粒间孔隙的破坏;在成岩演化晚期阶段,碳酸盐胶结物又为溶蚀作用提供了空间和物质基础,形成部分次生溶蚀孔隙,对平台地区路乐河组储层的物性又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岩 物性特征 碳酸盐胶结物 路乐河 平台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路乐河组末端扇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孟万斌 李敏 +2 位作者 刘家铎 颉永平 马立协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4期37-42,共6页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时期气候较干燥,主要沉积棕色、浅灰色陆相碎屑岩。通过岩心观察,对路乐河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暴露标志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分析认为,本区路乐河组主要为一套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末端扇沉积体系,可进一...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时期气候较干燥,主要沉积棕色、浅灰色陆相碎屑岩。通过岩心观察,对路乐河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暴露标志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分析认为,本区路乐河组主要为一套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末端扇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主流带、分流带和远端盆地带3个亚相,其中分流带亚相又可划分为分流河道沉积、泛滥平原沉积、越岸沉积和漫流沉积等4个微相。文中分析了各亚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通过分析各亚相砂体的特征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认为分流带亚相是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端扇 沉积体系 路乐河 潜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柴北缘冷湖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波 陈汾君 +3 位作者 吴志雄 周飞 孙国强 史基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27,共8页
通过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测录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的成岩作用特征、成岩相类型及其有利成岩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发育... 通过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测录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的成岩作用特征、成岩相类型及其有利成岩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演化主体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综合考虑各种成岩现象及特征、孔隙类型及沉积微相特征,将研究区储层成岩相划分为强压实致密成岩相、碳酸盐胶结成岩相、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次生孔成岩相4类。优质储集层的分布与成岩相类型关系密切,压实致密成岩相和碳酸盐胶结成岩相的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多为致密储层,集中分布于扇三角洲平原河道翼、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边部,而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中上部较厚砂体中的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成岩相和不稳定组分溶蚀-次生孔成岩相的原生孔隙或次生孔隙发育,储层物性较好,利于油气富集,为研究区储层的有利成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冷湖地区 古近系 路乐河 成岩作用 成岩相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27
6
作者 付玲 张子亚 +2 位作者 付锁堂 宫清顺 黄革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4-500,共7页
昆北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的昆北断阶带,路乐河组是该油田重要的产油层系。通过对路乐河组的岩性、沉积构造、粒度、重矿物和测井相研究,认为路乐河组是一套退积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发育辫状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微相类型包括(水下... 昆北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的昆北断阶带,路乐河组是该油田重要的产油层系。通过对路乐河组的岩性、沉积构造、粒度、重矿物和测井相研究,认为路乐河组是一套退积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发育辫状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微相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河口坝、泛滥平原、分流间湾等;沉积相平面展布呈自南西向北东的扇形,平面上发育两期分支体系;储层岩性包括砾状砂岩、中粗砂岩及细砂岩等,储层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低,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见少量次生溶孔、成岩粒内缝;储层物性整体较好,属中低孔、中低渗型储层。压实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相带、杂基含量和成岩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储层 路乐河 昆北油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路乐河组砂砾岩有效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8
7
作者 斯春松 刘占国 +5 位作者 寿建峰 李积永 宫清顺 张庆丰 王鹏 王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6-972,共7页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路乐河组砂砾岩储集体非均质性强,明确砂砾岩体内有效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是油藏勘探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本文主要利用了区内路乐河组大量钻井岩芯分析资料,应用储层量化地质研究方法对该问题进...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路乐河组砂砾岩储集体非均质性强,明确砂砾岩体内有效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是油藏勘探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本文主要利用了区内路乐河组大量钻井岩芯分析资料,应用储层量化地质研究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根据试油、岩芯油气显示与物性之间的分布关系,对砂砾岩体内有效储层进行量化识别,认识到渗透率是评价该砂砾岩是否为有效储层的决定性物性参数,确定的渗透率下限值约0.7×10-3μm2(气测值)。其次,通过对有效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的量化分析,确定泥质杂基含量是砂砾岩体内有效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含量上限值约7%。最后,根据泥质杂基含量与沉积微相间的密切联系,揭示出砂砾岩体内有效储层主要为冲积扇辫状水道微相沉积,其在垂向上主要发育在单期冲积扇扇体的顶部,平面上在扇中区域呈大面积连片分布,并沿扇体辐射线方向向扇根和扇端地区呈条带状延伸和尖灭。该认识被近期钻探所证实,对下一步勘探开发部署具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路乐河 砂砾岩 储层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柴达木路乐河地区新生代碎屑组分变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指示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高杰 伊海生 +1 位作者 夏国清 杨嘉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22-1031,共10页
碎屑组分变化是反映盆地物源演化历程的重要物质表现。路乐河地区作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沉积地层记载着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北缘造山带的构造隆升过程。高长石组分含量、物源方向及毗邻山脉岩性对比揭示,路乐河物源... 碎屑组分变化是反映盆地物源演化历程的重要物质表现。路乐河地区作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沉积地层记载着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北缘造山带的构造隆升过程。高长石组分含量、物源方向及毗邻山脉岩性对比揭示,路乐河物源主要受南祁连和赛什腾山控制,其碎屑组分变化对毗邻造山带构造活动具有很好的耦合性。新生代53.5~2.9Ma期间,路乐河地区存在3次物源转换事件,发生时间依次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及高原内部构造隆升事件相吻合。其中早期50.1~46.6Ma,南祁连山的快速抬升是对大陆初始碰撞的远程响应;44.5Ma,高原以垂向增生和推覆构造发育为特点,赛北断裂高速剥露,致使路乐河地区物源发生转变;渐新世末期(22.6Ma),青藏高原准同时整体隆升,赛什腾山和南祁连山协同为路乐河地区供给沉积物。所获认识为深入了解高原隆升演化和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提供新的沉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乐河 碎屑组分 物源转换 构造隆升
下载PDF
阿尔金斜坡东段古近纪路乐河组物源体系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易定红 杨露 +2 位作者 马峰 马新民 倪祥龙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302-306,共5页
通过岩芯观察、砂岩骨架组分、重矿物类型与组合特征、ZTR指数变化趋势等方法,对阿尔金斜坡古近纪路乐河组物源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并恢复了母岩区性质。结果表明:路乐河组沉积时,阿尔金斜坡东段发育3大物源体系,自西向东依次为①月牙山物... 通过岩芯观察、砂岩骨架组分、重矿物类型与组合特征、ZTR指数变化趋势等方法,对阿尔金斜坡古近纪路乐河组物源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并恢复了母岩区性质。结果表明:路乐河组沉积时,阿尔金斜坡东段发育3大物源体系,自西向东依次为①月牙山物源,母岩主要为中性岩浆岩和变质岩,其次为酸性岩浆岩;②红三旱一号物源,母岩主要为中性岩浆岩,其次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③鄂博梁物源,母岩主要为中性岩浆岩和酸性岩浆岩,其次为变质岩。其中红三旱一号物源分为两支,一支经红三旱一号Ⅰ高点主体向西南方向流入尖顶山地区,另一支经牛鼻子梁西口主体向东南方向流入碱山以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骨架组分 重矿物 物源体系 路乐河 阿尔金斜坡
下载PDF
柴西红三旱一号—牛鼻子梁地区路乐河组物源与沉积体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易定红 马新民 +3 位作者 马峰 程玉红 裴明利 倪祥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22,112,共4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三旱一号—牛鼻子梁地区在路乐河组沉积时期的物源方向和沉积体系类型尚不明确。通过岩心观察、砂岩骨架组分和重矿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析、连井砂体对比、古地理背景分析等方法,对该区路乐河组沉积时期的物源方向和...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三旱一号—牛鼻子梁地区在路乐河组沉积时期的物源方向和沉积体系类型尚不明确。通过岩心观察、砂岩骨架组分和重矿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析、连井砂体对比、古地理背景分析等方法,对该区路乐河组沉积时期的物源方向和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三旱一号物源分为3支水系,自西向东依次为尖顶山水系、长尾梁水系和碱北水系;尖顶山水系经红三旱一号一高点主体向西南方向流入尖顶山地区,长尾梁水系经红三旱一号三高点主体向南偏西方向流入长尾梁地区,碱北水系经红三旱一号五高点主体向东南方向流入碱山以北地区。牛鼻子梁西口物源主体向东南方向流入伊北凹陷。在路乐河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由红三旱一号物源和牛鼻子梁西口物源共同控制形成的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其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分布面积较大,向南延伸至尖顶山—黑梁子地区以北、东坪北部以及牛参1井以南;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分布面积较小,向南延伸至长尾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古地理背景 物源 沉积体系 路乐河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路乐河组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惠勇 谭明友 张云银 《中国煤炭地质》 2014年第10期7-12,21,共7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盆地钻井岩心的详细分析,在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盆地古-始新统路乐河组沉积划分为五种沉积相类型,并结合测井相、地震相的识别,对路乐河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板块运动控制了盆...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盆地钻井岩心的详细分析,在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盆地古-始新统路乐河组沉积划分为五种沉积相类型,并结合测井相、地震相的识别,对路乐河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板块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古近纪初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俯冲,使柴达木盆地在路乐河组沉积期处于板块挤压阶段,在中生代边缘断陷的基础上周边老山继续隆升,盆地开始下沉,该期成为湖盆的发生、发展时期。由于整个沉积区受到了不同物源供给量以及古气候、古地貌不同,路乐河组沉积期大部分地区主要以红色碎屑沉积为主,大面积发育河流相和洪积相;而由暗色岩系组成的湖泊沉积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附近,这一带是坳陷湖盆的形成区,相对沉降较快,在狮子沟和七个泉等地发育了深湖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路乐河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陆相沉积
下载PDF
柴北缘马海东地区路乐河组冲积扇特征
12
作者 张俊锋 肖永军 +1 位作者 陈云锋 林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13680-13688,共9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新揭示了路乐河组。为明确其沉积相类型及有利的储集相带,通过野外和岩心沉积构造的观察、粒度分析、测井相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路乐河组的沉积特征,分析了沉积充填规律,建立了沉积相模式。研究表明,柴达木盆...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新揭示了路乐河组。为明确其沉积相类型及有利的储集相带,通过野外和岩心沉积构造的观察、粒度分析、测井相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路乐河组的沉积特征,分析了沉积充填规律,建立了沉积相模式。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组广泛发育冲积扇相沉积,自盆缘向盆内依次发育扇根-扇中-扇缘沉积。路乐河组填平补齐,以北东方向的祁连山为物源区的冲积扇向盆内的马北古凸起超覆,控制了柴北缘中段的地层展布和沉积演化规律。马海东地区发育3个砂层组,处于冲积扇的扇中-扇缘亚相,发育河道充填和漫流沉积微相。扇中河道充填、漫流沉积以及扇缘河道充填沉积是较为有利的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海东地区 路乐河 冲积扇 有利相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路乐河组马西6井储层特征
13
作者 张阳 王起琮 陈耿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9-63,66,共6页
通过观察和研究路乐河组马西6井的薄片显微照片,结合该区域的粒度、孔渗、压汞等数据,分析了研究区的岩心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特征和主要的成岩作用,对储层进行分类和评价。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路乐河 储层特征
下载PDF
柴北缘马海东地区路乐河组地层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14
作者 张俊锋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2期35-42,共8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构造复杂,地层认识不清。为了明确马海东地区古近系底部地层归属,分析构造活动对古近系层序界面的控制,探讨该套地层的地质年代,利用地震、钻井、野外剖面资料,明确了层序界面特征,建立了马海东及周缘E 1-2 l-E...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构造复杂,地层认识不清。为了明确马海东地区古近系底部地层归属,分析构造活动对古近系层序界面的控制,探讨该套地层的地质年代,利用地震、钻井、野外剖面资料,明确了层序界面特征,建立了马海东及周缘E 1-2 l-E 3g下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结果表明,马海东地区古近系底部地层为路乐河组上部1-3砂组,具有底超顶削的地质结构,弥补了以往对马海东地区缺失路乐河组的认识,且在构造低部位发现构造-地层类圈闭。马海东地区路乐河组的发现,补足了该区储盖条件和圈闭条件的短板,成为该区主要勘探目的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海东地区 路乐河 地质年代 层序地层对比 地层圈闭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泥岩地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余平辉 马锦龙 +2 位作者 廖建波 李志勇 邸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9-686,共8页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的昆仑山前缘,该地区构造活动频繁,地层完整,是研究古环境和古气候理想地区。通过采集昆北地区切26井新生界下部泥岩样品,对其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层界线附近,路乐河组Cu、U、Cr...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的昆仑山前缘,该地区构造活动频繁,地层完整,是研究古环境和古气候理想地区。通过采集昆北地区切26井新生界下部泥岩样品,对其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层界线附近,路乐河组Cu、U、Cr、Sr元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8.34×10-6、3.24×10-6、141.68×10-6、107.10×10-6,下干柴沟组下段为28.17×10-6、3.35×10-6、192.07×10-6、217.05×10-6。下干柴沟组下段微量元素有明显增大趋势,指示沉积环境发生变化。U与陆源碎屑来源指示元素Th相关性差(R2=0.174 5),表明U主要为自生成因,因此其含量的增加可以指示原始沉积水体还原程度的增强。Cr与U表现为弱相关(R2=0.420 9),表明水体环境的变化对Cr的富集有一定的影响;氧化还原指标U/Th、V/Cr表明研究区古环境为氧化水体沉积环境,U/Th、V/Cr指标在下干柴沟组下段变大表明水体加深,还原性增强。利用Sr/Cu比值变化以及结合化石种属演化等推测地层界线附近古气候经历了干旱-湿润-干旱的旋回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 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 地球化学 氧化还原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6区路乐河组沉积特征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长好 程丰 +5 位作者 黄革萍 黄叶秋 邢超 管斌 张庆尧 许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883-2894,共12页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昆北构造带发现以古近系路乐河组陆源碎屑岩为储层的油田。根据昆北油田切16区探井岩心观察、测录井资料分析,结合岩石铸体薄片观测、电子扫描显微镜镜下分析等结果,初步确定了昆北油田切16区路乐河组主要发育两期辫状...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昆北构造带发现以古近系路乐河组陆源碎屑岩为储层的油田。根据昆北油田切16区探井岩心观察、测录井资料分析,结合岩石铸体薄片观测、电子扫描显微镜镜下分析等结果,初步确定了昆北油田切16区路乐河组主要发育两期辫状三角洲体系;路乐河组储层岩石类型分布相对稳定,成分成熟度较低,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岩屑成份以花岗岩为主,骨架偏刚性,储层中杂基含量相对较高、胶结物含量较低;储集层孔隙较发育且分布相对较均匀,孔隙连通性较好,孔隙类型主要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分布,成岩作用以及杂基含量共同控制,压实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通过结合主力油层段测井响应特征及层控地震振幅属性分析,认为昆北油田切16区、切15井与切169井的东部以及切20井的西南部的构造相对较高部位为今后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 路乐河 沉积特征 储层特征 储层评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平台地区路乐河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吕婧文 李远 +3 位作者 王鹏 康健 蔡智洪 孙国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2期55-61,共7页
根据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资料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平台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地层岩心的沉积构造、粒度特征、沉积序列等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平台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的沉积相类型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平... 根据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资料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平台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地层岩心的沉积构造、粒度特征、沉积序列等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平台地区古近系路乐河组的沉积相类型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平台地区路乐河组主要受近源沉积控制,沉积了一套以砾岩、含砾粗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的粗粒碎屑岩,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差。粒度概率累积曲线显示碎屑颗粒沉积物主要由悬浮组分和跳跃组分组成,表明水动力条件较强,以河流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类型以河床亚相的河床滞留和心滩沉积为主,其次为河漫亚相的河漫滩沉积和泛滥平原沉积。沉积相的研究清楚展示出平台地区古近纪早期路乐河组的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为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乐河 沉积相 平台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辫状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宫清顺 寿建峰 +2 位作者 黄革萍 李森明 王艳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主要为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构成的陆源碎屑岩组合,通过详细的岩心特征和区域地质分析,将其确定为辫状三角洲沉积,其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泛滥平原、分流间湾和前三角...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主要为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构成的陆源碎屑岩组合,通过详细的岩心特征和区域地质分析,将其确定为辫状三角洲沉积,其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泛滥平原、分流间湾和前三角洲泥等,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体。该辫状三角洲的纵向岩石组合序列反映为典型的退积型三角洲,即发育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速率比值(A/S比值)逐渐增大的湖侵环境。沉积旋回早期发育辫状三角洲平原,旋回中后期发育辫状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辫状三角洲整体呈自南西向北东的扇形展布,平面上发育两期分支物源体系,分别位于Q6和Q16井区。实验分析测试、试油等资料揭示辫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性能较好,它的发育控制路乐河组油气的纵向与平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三角洲 沉积特征 路乐河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路乐河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古地磁证据 被引量:4
19
作者 蔡火灿 王伟涛 +4 位作者 段磊 张博譞 刘康 黄荣 张培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45-3359,共15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前缘位置,其新生代构造变形对揭示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过程与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这些地层所记录的古地磁...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前缘位置,其新生代构造变形对揭示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过程与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这些地层所记录的古地磁极旋转信息是定量约束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发生的时间、方式与幅度的载体。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地层出露良好、具有精确地层年代控制的路乐河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古地磁极旋转研究,统计分析路乐河剖面24.6~5.2 Ma之间1477个可靠古地磁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ChRM),发现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地区在24.6~16.4 Ma发生小幅度(不显著)的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度约为8.4°±6.1°;16.4~13.9 Ma路乐河地区发生显著的顺时针旋转,旋转角度可达36.1°±6.0°;13.9~5.2 Ma该地区未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5.2 Ma以后路乐河地区逆时针旋转了~6°。结合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构造变形的分析,我们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地区在16.4~13.9 Ma之间发生强烈的顺时针旋转构造变形(~36°)可能代表了盆地北缘中中新世遭受强烈的地壳差异缩短变形,从而成为高原最新形成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柴达木盆地 路乐河剖面 古地磁 构造旋转
下载PDF
柴西南昆北油田切6区路乐河组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红敏 旦梦倩 +3 位作者 王春平 臧欣欣 陈景华 郭得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99-1207,共9页
路乐河组(E1+2)是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6区主要含油气层系,储层特征(特别是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认识不清严重阻碍了油田的开发。综合运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实验测试等,对该区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研究,明确储层物性的... 路乐河组(E1+2)是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6区主要含油气层系,储层特征(特别是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认识不清严重阻碍了油田的开发。综合运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实验测试等,对该区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研究,明确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路乐河组储层岩性以砾岩和砂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储层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以及裂缝,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占总孔隙的70. 3%;孔隙喉道形状主要为缩小型状和管束状,孔隙直径主要分布于20~40μm,根据压汞曲线形态将孔隙结构分为4类,以Ⅱ类和Ⅲ类孔隙结构为主;路乐河组储层为特低孔低渗储层,孔渗相关性较好,储层物性受岩性、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等综合控制。储层物性较好的岩性为不等粒砂岩和细砾岩,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而溶蚀和破裂作用较好地改善了储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 影响因素 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 路乐河 昆北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