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叛与中庸:路易·马勒的电影风格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秋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2-96,共5页
“电影诗人”路易·马勒(Louis·Malle)近四十年的电影生涯留下了丰富多元的影像印迹。路易·马勒是最早参与新浪潮的导演之一,又在20世纪70年代远走美国,但这位导演却既不是新浪潮的典型代表,也不是一个好莱坞化的创作者... “电影诗人”路易·马勒(Louis·Malle)近四十年的电影生涯留下了丰富多元的影像印迹。路易·马勒是最早参与新浪潮的导演之一,又在20世纪70年代远走美国,但这位导演却既不是新浪潮的典型代表,也不是一个好莱坞化的创作者。路易·马勒先后引领了新浪潮和欧美电影的联动,他的导演手法和审美取向没有定法成规,而是在直接电影和剪接、古典精神和先锋气质中保持暧昧的自由,旨在层层标签下寻找着本真生活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马勒 存在主义 新浪潮
下载PDF
他者眼中的印度——路易·马勒纪录片中的印度世界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美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9-30,共2页
路易·马勒的纪录片《加尔各答》和《印度魅影》是西方了解印度社会的影像窗口,马勒以他者的视角记录下印度社会的真实,这两部纪录片融合了马勒“直接电影”的旁观美学和法国“新浪潮”思想,也是二战后对西方工具理性反思的产物... 路易·马勒的纪录片《加尔各答》和《印度魅影》是西方了解印度社会的影像窗口,马勒以他者的视角记录下印度社会的真实,这两部纪录片融合了马勒“直接电影”的旁观美学和法国“新浪潮”思想,也是二战后对西方工具理性反思的产物。马勒的纪录片以一种新的技术方式将印度呈现在西方面前,复制的艺术让西方大众了解到真实的印度社会。纪录片扬弃了传统电影诗意化的叙事,表现出马勒的旁观美学,让西方观众感受到画面的真实性以及“新浪潮”思想对新的艺术领域的开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路易·马勒 直接电影 新浪潮
下载PDF
路易·马勒纪录片与剧情片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靓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27-128,共2页
纵观电影发展的历史,纪录片与剧情片从来没有真正分开过。在电影诞生之初,并无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分野。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短片《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不仅代表电影的诞生,也是纪录片的开端,影片的内容、形态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发... 纵观电影发展的历史,纪录片与剧情片从来没有真正分开过。在电影诞生之初,并无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分野。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短片《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不仅代表电影的诞生,也是纪录片的开端,影片的内容、形态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的客观记录。直到20世纪20年代,纪录片和剧情片才出现相对的区分,然后朝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路易·马勒的电影生涯中追求两种不同但后来又合而为一的志趣——剧情片和纪录片的创作,这种风格的确立和延续,使他的电影有了相对独特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马勒 纪录片 剧情片 合而为一
下载PDF
路易·马勒与法国新浪潮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靓婷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3期24-24,共1页
路易·马勒是当代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在他短暂的63年生命旅程中,高产优质地拍摄了多种风格和主题的剧情电影和纪录电影,成为法国电影的中坚力量。从1956年到1995年的39年时间里,马勒共拍摄了20部剧情电影和10部纪录电影。在离开... 路易·马勒是当代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在他短暂的63年生命旅程中,高产优质地拍摄了多种风格和主题的剧情电影和纪录电影,成为法国电影的中坚力量。从1956年到1995年的39年时间里,马勒共拍摄了20部剧情电影和10部纪录电影。在离开法国本土之后,马勒成功摆脱了好莱坞商业控制,继续自己电影作者的创作方式,殊为难能可贵,也是少数在美国还能保持影片水准的国际导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马勒 法国“新浪潮” 引火线
下载PDF
欲望在泅渡中毁灭——评法国电影《毁灭》
5
作者 卢伟 刘云飞 《戏剧之家》 2009年第2期35-37,共3页
作为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之一,马勒对电影艺术有自己独特的敏锐领悟和见解。《毁灭》作为马勒晚期的作品,依旧延续了他早期电影的个人风格,影片将一个乱伦故事讲述得美轮美奂、惊世骇俗,让观众忽略了道德,遗忘了伦理,只关注一... 作为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之一,马勒对电影艺术有自己独特的敏锐领悟和见解。《毁灭》作为马勒晚期的作品,依旧延续了他早期电影的个人风格,影片将一个乱伦故事讲述得美轮美奂、惊世骇俗,让观众忽略了道德,遗忘了伦理,只关注一个纯而简单的爱情故事。影片《毁灭》不仅仅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简单演绎,它讲述了一段交织着三角恋的惊世骇俗的爱情。它以值得商榷的,或者说暖昧的方法,探讨了一段"俄底浦斯情结"下的悲剧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马勒 毁灭 俄底浦斯情结
下载PDF
三人不欢,两人成伴,有时候一人也足矣
6
作者 司马勤 李正欣(编译) 《歌剧》 2021年第4期60-69,共10页
在我还未移居纽约市之前,一度迷上了电影《与安德烈晚餐》(My Dinner with Andre)。影片基本是导演路易·马勒(Louis Malle)拍摄了一场虚构的对话,对话双方是导演安德烈·格雷戈里(Andre Gregory)与编剧兼演员华莱士·肖恩(... 在我还未移居纽约市之前,一度迷上了电影《与安德烈晚餐》(My Dinner with Andre)。影片基本是导演路易·马勒(Louis Malle)拍摄了一场虚构的对话,对话双方是导演安德烈·格雷戈里(Andre Gregory)与编剧兼演员华莱士·肖恩(Wallace Shawn),地点是纽约市中心备受追捧的艺术家餐厅(Cafédes Artistes)。一些喜欢用电影中出现的枪支数量来衡量影片好坏的朋友觉得莫名其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烈 路易·马勒 格雷戈里 华莱士 纽约市
下载PDF
《再见,孩子们》:是谁触发了电影的扳机?
7
作者 潘黎 《声屏世界》 2022年第11期113-115,共3页
《再见,孩子们》(Goodbye Childern,1987)是法国导演路易·马勒(Louis Malle)的自传体电影。与新浪潮时期的跳切、闪回等各种蒙太奇的摄影技术不同,该片始终保持着一种朴素无华的纪实风格,以极其客观的方式来表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 《再见,孩子们》(Goodbye Childern,1987)是法国导演路易·马勒(Louis Malle)的自传体电影。与新浪潮时期的跳切、闪回等各种蒙太奇的摄影技术不同,该片始终保持着一种朴素无华的纪实风格,以极其客观的方式来表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最难捕捉的真实,如故事叙述的真实、生活细节的真实、男孩们情感的真实,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合乎逻辑、合乎理性。文章分析了该片的艺术特点,并指出复调叙事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马勒 电影叙事 复调理论
下载PDF
记忆,作为一种立场--法国电影新浪潮小史之五
8
作者 唐棣 《天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8-205,共8页
克里斯马克真实与记忆在一篇关于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文章里,曾出现过一段对新浪潮诞生前后法国巴黎的描写:“那时候的法国巴黎,真可谓遍地都是艺术家,没准与你在塞纳河左岸擦肩而过的便是路易·马勒,在咖啡馆隔壁桌... 克里斯马克真实与记忆在一篇关于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文章里,曾出现过一段对新浪潮诞生前后法国巴黎的描写:“那时候的法国巴黎,真可谓遍地都是艺术家,没准与你在塞纳河左岸擦肩而过的便是路易·马勒,在咖啡馆隔壁桌子上大声宣扬政治主张的年轻人就是克里斯·马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电影 安哲罗普洛斯 新浪潮 路易·马勒 咖啡馆 塞纳河 克里斯 记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