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路桥结合部位水毁破坏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金佳旭 许彬 +1 位作者 董天文 郎俊彪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8-104,共7页
为进一步揭示公路桥梁工程中路桥结合部位水毁破坏规律,依据Fr相似准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着重探析模型伸入水流长度、与水流方向夹角、坡比及有无防护措施对模型水毁破坏的影响程度;ADINA有限元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两者相... 为进一步揭示公路桥梁工程中路桥结合部位水毁破坏规律,依据Fr相似准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着重探析模型伸入水流长度、与水流方向夹角、坡比及有无防护措施对模型水毁破坏的影响程度;ADINA有限元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两者相吻合。研究表明:模型伸入水流长度分别设为20,40 cm和60 cm工况条件下,水流冲刷或浸泡作用对模型结构体造成的破坏程度逐渐加深,亦即模型伸入水流长度越长,水流对模型结构体破坏程度越严重;模型与水流方向夹角分别设为45°,90°和135°工况条件下,当模型与水流方向夹角为135°时,模型结构体受水流冲刷或浸泡作用后在其周围形成的堆积物体积量大且分散,冲刷深度显著,模型几乎完全破坏;设有一定坡比的模型,坡面能使水流流速产生有效分解,具有较强的抗冲刷能力;采取注浆层或围堰防护措施可对模型结构体起到完全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水毁破坏规律 模型试验 路桥结合部 影响程度 数值计算
下载PDF
既有线顶进桥涵路桥结合部轨枕空吊的改善对策 被引量:5
2
作者 丁增强 于进学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27,共2页
既有线顶进桥涵工程路桥结合部的轨枕空吊问题,一直是线路"久治不愈"的病害。通过对路桥结合部轨枕空吊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改善轨枕空吊的对策,以确保线路的平顺性,更好地满足快速重载列车的安全要求。
关键词 既有线 顶进桥涵 路桥结合部 轨枕空吊 改善对策
下载PDF
路桥结合部位水毁规律模型试验研究
3
作者 郎俊彪 王述红 许彬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50-56,共7页
为揭示平原河段路桥结合部位水毁规律,开展路桥结合部位水毁现场勘查和10种工况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桥台尺寸、阻水比、端头形状、坡比、挑角以及水流冲刷时间和水流流速等影响因素下的水毁规律.研究表明,路桥结合部位是公路桥梁工程水... 为揭示平原河段路桥结合部位水毁规律,开展路桥结合部位水毁现场勘查和10种工况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桥台尺寸、阻水比、端头形状、坡比、挑角以及水流冲刷时间和水流流速等影响因素下的水毁规律.研究表明,路桥结合部位是公路桥梁工程水毁易发部位,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模型迎水面水流流速及其冲刷时间、水流冲刷淘空最大深度、水毁堆积物横向扩散范围及其竖向堆积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路桥结合部位水毁程度和变化规律;桥台长度越短则其安全性越高,水位越高则桥台水毁越强烈,桥台端头为圆弧状能有效降低其水毁程度;有一定坡度的桥台削弱了水流与其迎水面的接触作用力,从而降低了水毁程度;桥台挑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水毁破坏现象;水流冲刷时间越长、水流流速越大,桥台水毁越显著.试验结果与现场勘查实际情况相吻合,研究结果在路桥结合部位水毁防治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桥梁工程 现场勘查 路桥结合部 模型试验 水毁规律
下载PDF
直流电测深法在铁路桥结合部台后路基勘察中的应用
4
作者 卢昕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4年第5期167-168,共2页
我国的铁路桥有很大一部分都修建在山沟或者河流的周围,这些地方的地形地势较为复杂。尤其是在河流上建造铁路桥,会使得在铁路桥结合部的桥台后基由于常年受到水流的冲击与腐蚀,时间长了很容易形成洞穴、液化以及松软土等现象,给铁路桥... 我国的铁路桥有很大一部分都修建在山沟或者河流的周围,这些地方的地形地势较为复杂。尤其是在河流上建造铁路桥,会使得在铁路桥结合部的桥台后基由于常年受到水流的冲击与腐蚀,时间长了很容易形成洞穴、液化以及松软土等现象,给铁路桥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也使得铁路桥出现很严重的隐患。如今的勘察技术发展的速度较快,且形式多种多样,要想对铁路桥的桥台后基进行勘察,主要的技术手段就是利用直流电测深法。利用直流电测深法能够准确的探测出在铁路桥周围出现的洞穴、液化以及松软土等现象的具体出现的位置和出现的大小。文章将会从实际出发,对直流电测深法进行系统的描述,并且将直流电测深法在铁路桥结合部台后路基勘察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 路桥结合部 台后路基勘察 具体应用
下载PDF
山区公路桥梁结合部位水毁防治试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金佳旭 许彬 +1 位作者 董天文 郎俊彪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8-113,共6页
为揭示山区公路桥梁结合部位水毁规律、明确水毁主要原因、完善水毁防治技术,开展无防水毁、浆砌片石和石笼围堰3种工况下的水毁防治模型试验。测定水流流速、水毁堆积物厚度及水毁掏空深度,确认水毁堆积物厚度、掏空深度、水流流速三... 为揭示山区公路桥梁结合部位水毁规律、明确水毁主要原因、完善水毁防治技术,开展无防水毁、浆砌片石和石笼围堰3种工况下的水毁防治模型试验。测定水流流速、水毁堆积物厚度及水毁掏空深度,确认水毁堆积物厚度、掏空深度、水流流速三者与水毁冲刷时间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无防水毁工况下,模型完全毁坏,其冲刷毁坏过程是渐进的,且有显著的阶段性,水毁堆积物形态以竖直向和水平向堆积物厚度表征;浆砌片石和石笼围堰防水毁工况下,模型完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桥 浆砌片石 石笼围堰 模型试验 路桥结合部 水毁
下载PDF
整体式桥梁路桥结合部位受力分析
6
作者 朱晓宇 《隧道与轨道交通》 2018年第3期47-49,56,共4页
"桥头跳车"是公路建设中常见的通病之一,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隐患。分析了整体式桥梁路桥结合部位复合地基受力特点,找出影响搭板沉降的原因;计算建立了整体式桥梁桥头复合地基处理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为针对性地改善措施... "桥头跳车"是公路建设中常见的通病之一,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隐患。分析了整体式桥梁路桥结合部位复合地基受力特点,找出影响搭板沉降的原因;计算建立了整体式桥梁桥头复合地基处理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为针对性地改善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式桥梁 路桥结合部 受力分析 地基处理 有限元分析模型 沉降
原文传递
道桥施工中的技术控制要点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金玲 《黑龙江科学》 2014年第1期80-80,共1页
本研究根据道桥施工的过程和要点,展开了以技术为中线的思考,对道桥施工中容易出现问题的混凝土选择、路桥结合部施工、防水路面施工等环节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以技术为核心,以关键步骤和关节为突破口的道桥施工管理措施体系,在实现技术... 本研究根据道桥施工的过程和要点,展开了以技术为中线的思考,对道桥施工中容易出现问题的混凝土选择、路桥结合部施工、防水路面施工等环节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以技术为核心,以关键步骤和关节为突破口的道桥施工管理措施体系,在实现技术全面应用,管理合理实施的前提下,保障道桥施工的质量,形成公路交通发展的基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桥施工 混凝土 路桥结合部 防水路面 技术控制
下载PDF
Concrete Placement for Bridge Decks on an Expressway Extension Project
8
作者 Janusz Holowaty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5年第11期1354-1361,共8页
The paper presents examples of technological designs for concrete placement in road bridges constructed during the S5/S 10 expressway extension in Poland. The project included eight concrete or composite bridge struct... The paper presents examples of technological designs for concrete placement in road bridges constructed during the S5/S 10 expressway extension in Poland. The project included eight concrete or composite bridge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decks. The concrete placement technology is presented for the following bridge decks: slabs cast-in-situ, composite with precast or VFT (prefabricated composite beam) beams and mixed with cast in situ slabs and VFT-WIB (filler beam) beams. Continuous concrete placement was adopted for almost all the bridge superstructures except the mixed-type decks where construction joints were necessary. To control shrinkage, formwork deformations and existing restraints, the concrete was poured in layers and in stages. The design pace of concrete placement was moderate to be regulated at site without compromising safety and quality. The placement methods enabled both efficient and safe concrete po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bridge CURING flesh concrete placement and consolidation shrinka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