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呼兰河传》中的“跳大神”民俗意象——兼论萧红对看/被看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
宋喜坤
张丽娟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4
|
|
2
|
鬼神之后,春节的出路何在? |
汤菀慧
|
《神州》
|
2019 |
0 |
|
3
|
萧红小说中萨满文化的双重呈现 |
李枫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4
|
善待“指纹”——浅析细节描写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
杨林斌
|
《中国地市报人》
|
2016 |
2
|
|
5
|
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兼谈《呼兰河传》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
杜秀华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 |
4
|
|
6
|
生的流动和死的沉寂——探究《边城》与《呼兰河传》的差异 |
刘伟静
|
《学周刊(下旬)》
|
2015 |
0 |
|
7
|
日本青年的新宗教热 |
安静
|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8
|
强烈的震撼 隽永的反差 |
张毅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9
|
“孟母三迁”、模仿及其他 |
康凯
|
《学习与研究(北京)》
|
1983 |
0 |
|
10
|
钟情的叙说——《读生存与美的探求》 |
张玉龙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1994 |
0 |
|
11
|
一个童话世界的破灭——重读《呼兰河传》 |
王淑琴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
0 |
|
12
|
“站到巨人中间”之后 |
赵畅
|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3
|
浅谈蓬莱烧纸调 |
王雅平
刘如彦
|
《人文天下》
|
2016 |
0 |
|
14
|
现代迷信:高科技掩盖下的罪恶 |
晓滨
|
《时代潮》
|
2005 |
0 |
|
15
|
台湾外省作家的原乡想像——以台湾作家的东北书写为研究个案 |
陈美霞
|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
2010 |
0 |
|
16
|
温婉的诗意消溶于苦涩的生活河流中——论骆宾基的《少年》兼及《幼年》 |
马伟业
|
《绥化学院学报》
|
1990 |
0 |
|
17
|
我只钟情丐帮 天下霸图 |
金刚经
|
《电子测试》
|
2002 |
0 |
|
18
|
批判苏修鼓吹的新骗术——“传心术” |
吴师
肖群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
1975 |
0 |
|
19
|
萨满——充满神秘色彩的民俗文化 |
刘茜茜
|
《侨园》
|
2015 |
0 |
|
20
|
知青时经历过的鬼神仙 |
周文泉
|
《科学与无神论》
|
200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