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校教育中的“跷跷板现象”
1
作者 徐兴旺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2007年第6期60-63,共4页
在教育史上,教育改革中存在若干“跷跷板现象”,检视当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我们的学校教育亟待走出此等泥沼,探讨如何走出现象怪圈,减少新课改过程中的离心力,减少无谓的能源浪费,使之进入健康良... 在教育史上,教育改革中存在若干“跷跷板现象”,检视当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我们的学校教育亟待走出此等泥沼,探讨如何走出现象怪圈,减少新课改过程中的离心力,减少无谓的能源浪费,使之进入健康良性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跷跷板现象 价值取向 课程 分析
原文传递
任务协作表示增强的要素及关系联合抽取模型
2
作者 刘小明 王杭 +2 位作者 杨关 刘杰 曹梦远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55-1962,共8页
对文本中诸如实体与关系、事件及其论元等要素及其特定关系的联合抽取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项关键任务.现有研究大多采用统一编码或参数共享的方式隐性处理任务间的交互,缺乏对任务之间特定关系的显式建模,从而限制模型充分利用任务间的... 对文本中诸如实体与关系、事件及其论元等要素及其特定关系的联合抽取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项关键任务.现有研究大多采用统一编码或参数共享的方式隐性处理任务间的交互,缺乏对任务之间特定关系的显式建模,从而限制模型充分利用任务间的关联信息并影响任务间的有效协同.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协作表示增强的要素及关系联合抽取模型(Task-Collaboration Representation Enhanced model for joint extraction of elements and relationships,TCRE).该模型旨在从多个阶段处理任务间的特定关系,帮助子任务进行更细致的调节和优化,促进整体性能的提升.在三个关系抽取和一个事件抽取数据集上进行实验,TCRE在实体识别和关系提取任务上平均性能分别提高0.57%和0.77%,在触发词识别和论元角色分类任务上分别提高0.7%和1.4%.此外,TCRE还显示出在缓解“跷跷板现象”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表示 联合抽取 任务协作 多任务学习 跷跷板现象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与西部汛期降水跷跷板变化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强 林婧婧 +1 位作者 刘维成 韩兰英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64-2078,共15页
西北地区横跨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黄土高原等三大高原,受夏季风、西风带和高原季风等环流系统交互影响,地形复杂,气候特征时空变异大,但目前为止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异性及其受到多种大气环流系统共同影响的特征和机制认识十分有限.文章利... 西北地区横跨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黄土高原等三大高原,受夏季风、西风带和高原季风等环流系统交互影响,地形复杂,气候特征时空变异大,但目前为止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异性及其受到多种大气环流系统共同影响的特征和机制认识十分有限.文章利用1961~2016年西北地区19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以夏季风北边缘线为界,西北地区东部与西部汛期降水变化特征的差异很大,其年际、年代际和总体趋势变化均表现出显著的跷跷板现象.西北地区东部与西部汛期降水变化的跷跷板现象和东亚夏季风指数与西风环流指数之间的反位相变化特征密切相关,不同时间尺度反位相变化只与特定等级的降水量贡献有关.同时,在跷跷板现象的两种降水变化匹配类型中, WA-EH型(西北地区汛期降水东部增加西部减少的变化趋势匹配类型)时中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为"高-低-高"波列,而WH-EA型(西北地区汛期降水东部减少西部增加的变化趋势匹配类型)时中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为相反的"低-高-低"波列,这两种波列形态下的大气环流形势支持东部与西部降水变化跷跷板现象及东亚夏季风指数与西风指数的反位相变化特征.而且,跷跷板现象与南亚高压、ENSO和高原加热场单独或相互联动对夏季风和西风带共同但相反的作用有关,这其中南亚高压可能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该研究对提高西北地区汛期降水影响机制的科学认识及预报预测技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降水变化 跷跷板现象 夏季风 西风环流 南亚高压
原文传递
近55 a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郑丽娜 《海洋气象学报》 2018年第2期50-59,共10页
利用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274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日降水数据和再分析大气资料,采用EOF分析及累积距平等方法,研究了近55 a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段,196... 利用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274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日降水数据和再分析大气资料,采用EOF分析及累积距平等方法,研究了近55 a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段,1961—1975年,该区域降水普遍偏少;1976—1996年,西北地区的东部降水偏多,西部降水偏少;1997—2015年,其东部降水偏少,而西部降水偏多。2)1976—1996年,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是因为该地区夏季降水强度和降水频次明显增加,而西部降水偏少,则是该区域小雨与中雨的频次减少,降水强度偏弱造成的;1997—2015年,由于有效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偏弱等原因导致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少,与此同时,西北地区的西部却因降水强度明显增强,持续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事件增加使得该区域降水呈现偏多的态势。3)降水区的转移,伴随着北半球对流层中层中纬度波列的演变,同时来自东欧与印度季风的水汽输送也对降水的异常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夏季降水 跷跷板现象 降水指数
下载PDF
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与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坤顺 吴庆勋 +2 位作者 彭靖淞 郭颖 马正武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6,共8页
钻探揭示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地层结构在东西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寒武纪地势西高东低、中生代末地势西低东高,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综合运用钻井、锆石U-Pb年代学、微古生物化石、三维地震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前... 钻探揭示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地层结构在东西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寒武纪地势西高东低、中生代末地势西低东高,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综合运用钻井、锆石U-Pb年代学、微古生物化石、三维地震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刻画了中生界、古生界残余地层分布特征。渤海西部前寒武系为变质岩基底,其年龄大致可以分为2 500 Ma左右和3 000 Ma左右两组,属于前中元古界;郯庐断裂东侧前寒武系古生物分析首次在渤海海域探井中发现新元古代疑源类化石,明确该区前寒武系碳酸盐岩为新元古界。郯庐断裂以西普遍残存古生界和局部残存侏罗系,郯庐断裂以东古生界几乎剥蚀殆尽,无侏罗系。南华纪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以及印支期华南、华北两板块剪刀式碰撞是造成研究区前新生代构造演化“跷跷板”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前新生代 基底时代 构造演化 郯庐断裂 跷跷板现象 南华纪 锆石U-PB定年 疑源类化石
下载PDF
基于最小代价的虚拟网络重配置方法 被引量:9
6
作者 曲桦 赵季红 +1 位作者 郭爽乐 王贺男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4-118,共5页
提出基于最小代价的虚拟网络重配置(VNR)方法.定义重配置改善度参数判断VNR机制的效果,以基于最小代价为约束条件选择目标物理节点,将虚拟节点迁移到目标物理节点上,再将虚拟链路映射到应用最短路径方法计算的物理路径,实现虚VNR机制.... 提出基于最小代价的虚拟网络重配置(VNR)方法.定义重配置改善度参数判断VNR机制的效果,以基于最小代价为约束条件选择目标物理节点,将虚拟节点迁移到目标物理节点上,再将虚拟链路映射到应用最短路径方法计算的物理路径,实现虚VNR机制.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跷跷板"现象(VNR将虚拟节点从物理资源瓶颈节点迁移到目标物理节点,造成目标物理节点成为新的瓶颈节点的现象)造成的VNR开销增大等问题.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化 虚拟网络重配置 跷跷板现象
原文传递
两种可能演变情形下20世纪热盐环流演变特征的重建 被引量:1
7
作者 程军 郭品文 +3 位作者 张福颖 刘征宇 刘林蔚 丘文先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78-1790,共13页
作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热盐环流在20世纪的演变特征对于其自身演变规律及其相应气候影响的研究十分关键.研究该问题两种途径(直接观测与间接重建)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减弱与非减弱),且可信度皆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基于热盐环流强度... 作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热盐环流在20世纪的演变特征对于其自身演变规律及其相应气候影响的研究十分关键.研究该问题两种途径(直接观测与间接重建)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减弱与非减弱),且可信度皆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基于热盐环流强度改变所引起的最显著气候影响—南北半球间海气界面温度(表面海温及气温)的"翘翘板"现象,在两种可能的演变情形下,由相应的模式试验建立海气界面温度"跷跷板"现象强度与热盐环流强度异常间的统计模型,继而由多个实测海气界面温度资料集对该时期热盐环流的强度异常进行重建.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减弱情形下热盐环流的强度异常与"跷跷板"现象的强度之间在10a以上尺度范围内显著相关,非减弱情形下两者在40a以上尺度范围内显著相关.本文两种情形下的重建结果相一致,同时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热盐环流的演变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增强"4个阶段,且年代以上尺度范围内的变化幅度约1Sv.4个演变阶段的转换时间分别为20世纪10年代中期、20世纪40年代及20世纪70年代中期.本文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重建结果,指出该时期热盐环流可能未发生趋势性的减弱,还是以年代际波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盐环流 20世纪 重建 跷跷板现象 表层海温 表层气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