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5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高方茂 张杰荣 +2 位作者 熊时喜 田晓林 林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经皮由前向后...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治疗,B组患者采用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术后评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透视次数多于B组,术中出血量、腓骨切口长度少/短于B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升高,且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高于术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均高于A组(P<0.05)。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跖屈、外翻、内翻、背屈)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螺钉位置不佳、疼痛程度、行走及下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后踝骨折复位质量优于A组(Z=4.248,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均具有较好效果,且安全性高,前者透视次数更多,术中出血量更少,后者改善踝关节功能与骨折复位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踝骨折 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 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2
作者 程邦君 黄燕峰 罗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7-1141,共5页
目的 基于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方法研究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不同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确定后踝骨折的最佳内固定材料,为临床提供基础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建立后踝空心螺钉固定+内踝空心螺钉(A组)、后踝支... 目的 基于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方法研究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不同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确定后踝骨折的最佳内固定材料,为临床提供基础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建立后踝空心螺钉固定+内踝空心螺钉(A组)、后踝支撑钢板固定+内踝空心螺钉(B组)和后踝重建钢板固定+内踝空心螺钉(C组)三种不同内固定材料固定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行生物力学分析,比较各组内固定材料的优劣性。结果 两组钢板固定模型的最大主应力和胫骨应力要明显低于3枚空心螺钉固定模型组,而重建钢板组的应力又低于支撑钢板组;三组模型中内踝处空心螺钉的应力重建钢板组最小,空心螺钉组最大;胫骨的总位移变化范围空心螺钉组最大,支撑钢板组次之,重建钢板组最小。结论 重建钢板固定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强,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固定方法,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有限元
下载PDF
常用后踝骨折分型的可信度评价
3
作者 胡和军 郑超 +3 位作者 江共涛 程毅 陈德旺 郑云龙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1期114-115,共2页
目的研究后踝骨折5种常用分型即Klammer分型、Haraguchi分型、AGH分型、俞光荣分型、Mason分型的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自身可信度,并分析这些常用分型的可靠性。方法收集收治的60例后踝骨折患者(其中55例合并外踝和或内踝骨折,5例单... 目的研究后踝骨折5种常用分型即Klammer分型、Haraguchi分型、AGH分型、俞光荣分型、Mason分型的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自身可信度,并分析这些常用分型的可靠性。方法收集收治的60例后踝骨折患者(其中55例合并外踝和或内踝骨折,5例单纯后踝骨折),用随机数字排列,每例患者均具有完整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4位创伤骨科医生进行培训1周后,对60例后踝骨折的影像学资料进行阅片,进行Klammer分型、Haraguchi分型、AGH分型、俞光荣分型、Mason分型。4名创伤骨科医师观察者内的一致性研究6周后进行,应用平均Kappa系数K值评估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自身可信度。结果观察者间可信度:Klammer分型的平均K值为0.883(范围0.765~0.978),属于高度可信;Haraguchi分型的平均K值为0.898(范围0.804~0.967),属于高度可信;AGH分型的平均K值为0.873(范围0.765~0.956),属于高度可信;俞光荣分型的平均K值为0.903(范围0.787~0.978),Mason分型的平均K值为0.930(范围0.876~0.987),属于高度可信。观察者自身可信度:Klammer分型的平均K值为0.949(范围0.904~0.976),属于高度可信;Haraguchi分型的平均K值为0.937(范围0.901~0.969),属于高度可信;AGH分型的平均K值为0.947(范围0.903~0.987),属于高度可信;俞光荣分型的平均K值为0.955(范围0.923~0.996),Mason分型的平均K值为0.941(范围0.925~0.961),属于高度可信。结论5种常用分型可信度皆高度可信,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Klammer分型 Haraguchi分型 AGH分型 俞光荣分型 Mason分型 可信度
下载PDF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沈小军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7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试验组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治疗前,两组踝关节背伸、跖屈、外翻、内翻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踝关节背伸、跖屈、外翻、内翻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矫形足踝学会(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改善踝关节活动度与功能,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三踝骨折个性化治疗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李德强 钟华 +1 位作者 马肃霜 杨习端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6期171-173,共3页
目的在三踝骨折术后3个月的随访中,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三踝骨折个性化治疗与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因三踝骨折住院行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 目的在三踝骨折术后3个月的随访中,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三踝骨折个性化治疗与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因三踝骨折住院行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个性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3个月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开始活动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三踝骨折有助于促进踝关节活动恢复,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早期康复活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3D打印 手术治疗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比较
6
作者 刘天一 侯国进 +5 位作者 周方 姬洪全 张志山 郭琰 吕扬 田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421,共7页
目的比较三踝骨折手术时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2年10月因后踝骨折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共376例资料。按骨折块厚度分为2个亚组,小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螺钉螺纹长... 目的比较三踝骨折手术时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2年10月因后踝骨折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共376例资料。按骨折块厚度分为2个亚组,小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螺钉螺纹长度)共167例,大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共209例。每个亚组根据后踝骨折螺钉内固定方向不同分为前向后组与后向前组,小骨折亚组前向后74例,后向前93例;大骨折亚组前向后88例,后向前121例。对比末次随访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测量术后第1天以及末次随访X线片骨折块在骨折线方向上的位移(Dn)和垂直于骨折线方向上的位移(Dt),计算术后骨折块移位,即末次随访Dn+Dt与术后第1天Dn+Dt之差。结果术后第1天X线显示,小骨折和大骨折亚组前向后组对比后向前组Dn和D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全组随访12~85个月,平均19.3月。在小骨折亚组,术后骨折块移位后向前组[(0.11±0.19)mm]优于前向后组[(0.19±0.21)mm](P=0.011),AOFAS评分也优于前向后组[(80.2±8.4)分vs.(76.2±8.6)分,P=0.003];在大骨折亚组,术后骨折块移位后向前组[(0.11±0.18)mm]与前向后组[(0.12±0.19)mm]无统计学差异(P=0.630),AOFAS评分也无统计学差异[(84.1±7.8)分vs.(82.8±7.6)分,P=0.246]。结论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拉力螺钉内固定在复位效果上无明显区别。对于骨折块厚度<17 mm者,后向前固定疗效优于前向后固定;对于骨折块厚度≥17 mm者,前向后固定与后向前固定在疗效上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前向后 后向前
下载PDF
后踝骨折中关节内嵌入骨块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冯硕 芦浩 徐海林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422-427,共6页
后踝骨折是较为复杂的踝关节骨折,约占踝关节骨折的50%。研究发现,骨折累及后踝通常对预后具有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CT检查的普及与生物力学研究的开展,后踝骨折中关节内嵌入骨块逐渐受到重视。关节内嵌入骨块可影响后踝骨折复位,容易... 后踝骨折是较为复杂的踝关节骨折,约占踝关节骨折的50%。研究发现,骨折累及后踝通常对预后具有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CT检查的普及与生物力学研究的开展,后踝骨折中关节内嵌入骨块逐渐受到重视。关节内嵌入骨块可影响后踝骨折复位,容易导致关节面不一致和踝关节不稳,且与远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有关。本文对后踝骨折中关节内嵌入骨块的形态学特征、分型与损伤机制、生物力学研究、治疗及预后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踝骨折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 踝骨折 关节内嵌入骨块 综述
下载PDF
空心螺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对比研究
8
作者 张鹏 李平元 +6 位作者 何双建 杨照耀 徐峰 徐希斌 陆健 曹成 周龙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9-25,共7页
目的比较经后外侧入路由后向前三枚空心螺钉三角分布固定与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25%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2016年5月至2022年5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3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行三... 目的比较经后外侧入路由后向前三枚空心螺钉三角分布固定与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25%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2016年5月至2022年5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3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行三枚空心螺钉三角分布固定(空心钉组),30例行钢板固定(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和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6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20.5±2.1)个月。两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空心钉组短于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空心钉组(3.03%)低于钢板组(13.33%);而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后踝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比较,空心钉组(90.9%)与钢板组(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退出、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此类后踝骨折中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空心螺钉三角分布固定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易于取出等众多优点,是此类后踝骨折内固定有效且经济的方法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后踝 闭合性 内固定
下载PDF
微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螺钉内固定对斜形内踝骨折康复效果的影响
9
作者 朱敬龙 杨占军 殷建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微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螺钉内固定对斜形内踝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斜形内踝骨折患者9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固定组及空心螺钉组,各47例。空心螺钉组采取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联合固... 目的探讨微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螺钉内固定对斜形内踝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斜形内踝骨折患者9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固定组及空心螺钉组,各47例。空心螺钉组采取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联合固定组采取微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Mazur功能评分及Baired-Jackson踝关节评分)、并发症。结果联合固定组治疗优良率(93.62%)高于空心螺钉组(78.72%)(P<0.05);联合固定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与空心螺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空心螺钉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联合固定组Mazur及Baired-Jackson评分高于空心螺钉组(P<0.05);联合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低于空心螺钉组(17.02%)(P<0.05)。结论微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斜形内踝骨折,骨折愈合更快,术后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更好,治疗优良率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锁定钢板 空心加压螺钉 踝骨折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基于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成年人后踝骨折对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
10
作者 刘玉波 张会增 +2 位作者 张同润 睢更义 王朝亮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17-25,共9页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探讨成年人后踝骨折对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采用1例健康成年男性的踝关节CT扫描数据构建踝骨实体模型并导入Ansys 1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设定站...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探讨成年人后踝骨折对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采用1例健康成年男性的踝关节CT扫描数据构建踝骨实体模型并导入Ansys 1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设定站立状态下踝关节载荷和条件,模拟后踝1/5、1/4、1/3、1/2范围骨折对比不同程度后踝骨折状态胫距关节软骨接触面积、最大米塞斯应力、最大接触应力和平均接触应力等参数。模拟腓骨外移、短缩、内旋和外旋状态,对比不同状态胫距关节接触应力峰值。结果 骨折范围增加后,胫骨软骨接触面积不断缩小,最大米塞斯应力及胫骨软骨最大接触应力和平均接触应力均不断增加。骨折范围> 1/3时,胫距关节接触面积显著缩小,关节位移显著增加。腓骨外旋、内旋、外移、短缩产生的胫距关节最大接触应力峰值变化差异分别为17.6%、17.7%、45.3%和10.3%。结论 三维有限元技术建立踝关节模型仿真度较高,当后踝骨折范围超过1/3时,会影响胫距关节的接触状态。骨折范围增加关节接触面积减小,接触应力增加,关节相对位移趋势增加,容易引起胫距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而不同腓骨移位状态会影响胫距关节面接触状态,为后踝骨折关节复位、创伤性关节炎的病情诊断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踝骨折 踝关节 生物力学
下载PDF
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林正坚 侯平 +1 位作者 许环顺 郑一鸣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中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采用手术治疗的伴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118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中后踝固定与否分为固定组(57例)、未固定组(6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中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采用手术治疗的伴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118例三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中后踝固定与否分为固定组(57例)、未固定组(6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关节平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固定组患者AOFAS踝-后足量表中疼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未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固定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未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伴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三踝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固定可有效减轻术后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HaraguchiⅡ型 后踝 内固定术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方式固定Herscovici B型及C型内踝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12
作者 包哲元 张文龙 +2 位作者 冯柏涵 王吉祝 王志峰 《骨科》 CAS 2024年第2期125-132,共8页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法,探究不同内固定方式及不同置入角度固定Herscovici B型及C型内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应用Mimics 19.0软件建立胫骨远端三维模型,通过Geomagic Studio 2013及SolidWorks 2017软件对模型进行加工以及内置...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法,探究不同内固定方式及不同置入角度固定Herscovici B型及C型内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应用Mimics 19.0软件建立胫骨远端三维模型,通过Geomagic Studio 2013及SolidWorks 2017软件对模型进行加工以及内置物的装配,建立Herscovici B型及C型内踝骨折以及全螺纹螺钉、半螺纹螺钉、克氏针张力带三种不同内固定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 17.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设定以及载荷施加,分析骨折端应力、位移及内置物应力及位移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于Herscovici B型骨折,在相同载荷下,三种内固定方式均在与骨折线成130°~140°角范围内的置入角度下最稳定(P<0.05);载荷及内置物置入角度都相同的条件下,全螺纹螺钉组相对于其他两种内固定方式更稳定。对于Herscovici C型骨折,在相同载荷下,三种内固定方式均在与骨折线成130°~140°角范围内的置入角度下最稳定(P<0.05);载荷及内置物置入角度都相同的条件下,全螺纹螺钉组相对于其他两种内固定方式更稳定。结论 针对Herscovici B型及C型骨折,全螺纹螺钉相较于半螺纹螺钉及克氏针张力带稳定性更佳,且置入角度为与骨折线成130°~140°角范围内的稳定效果更好。这对临床治疗Herscovici B型及C型内踝骨折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有限元分析 角度 全螺纹螺钉 半螺纹螺钉 克氏针张力带
下载PDF
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体位改变在三踝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中的治疗效果
13
作者 勒世海 邓玲 许琴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82-85,共4页
目的分析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体位改变在三踝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8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0)及联合组(n=30),常规组行仰卧位传统... 目的分析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体位改变在三踝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8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0)及联合组(n=30),常规组行仰卧位传统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联合组行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术中体位改变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骨性愈合时间、Bia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负重下床时间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骨性愈合时间水平短于常规组,Bia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优良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手术入路联合术中体位改变进行内固定可提高手术效率,帮助患者快速恢复,术后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手术入路 体位改变 踝骨折 内固定手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后踝内侧垂直联合线后前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张先启 余正友 林四龙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 探讨参考后踝内侧垂直联合线(PVSL)行闭合复位经皮后前(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后踝骨折患者23例,均参考PVSL行闭合复位经皮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 目的 探讨参考后踝内侧垂直联合线(PVSL)行闭合复位经皮后前(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后踝骨折患者23例,均参考PVSL行闭合复位经皮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踝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及恢复情况。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得6~20个月的随访。术后所有患者后踝骨折块均得到良好复位,移位均小于2 mm。X射线显示,患者骨折均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76~100分,平均(89.8±8.2)分;术后踝关节功能优17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为95.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参考PVSL闭合复位经皮PA入路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手术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内固定术 后踝内侧垂直联合线 前后入路 后前入路
下载PDF
踝关节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
15
作者 唐磊 胡映生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1082-1085,共4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在三踝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瑞昌市中医医院三踝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治...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在三踝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瑞昌市中医医院三踝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治疗,观察组采用踝关节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治疗,手术3个月后评估患者效果,比较两组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住院、骨折愈合、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个月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3个月后踝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提高;观察组手术3个月后踝关节跖屈、背伸状态下肌力和ROM角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围术期切口感染、发烧、行走困难、行走疼痛及无菌性炎性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用于三踝骨折患者中,对患者产生的手术创伤较小,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愈合率,有助于改善踝关节功能,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踝骨折 踝关节功能 愈合
下载PDF
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三踝骨折的效果
16
作者 吴清华 钟南 曾辉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0期36-41,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三踝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n=40)和改良组(n=40)。改良组给予改良后外侧...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三踝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n=40)和改良组(n=40)。改良组给予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组给予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d、3d、1周疼痛程度,术前、术后6个月踝关节活动度及踝关节功能,术前、术后第1天炎症因子及并发症。结果: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1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均升高,改良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升高,改良组CRP、PCT水平略低于传统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肢感觉麻痹、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三踝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面,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具有与传统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相当的手术效果,且不影响患者术后炎症相关因子水平,但相较而言,改良后患者疼痛程度更轻,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快,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踝骨折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外、后踝骨折
17
作者 何晶 高胜飞 +1 位作者 吴云刚 刘涛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434-438,共5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外、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24例外、后踝骨折患者,记录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6...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外、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24例外、后踝骨折患者,记录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117例切口一期愈合,4例因切口渗出延长拆线时间至术后3周,2例因皮肤坏死行清创治疗,1例因切口感染行清创+负压引流。术后2例腓骨肌腱炎,均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未发现[足母]长屈肌挛缩者。124例骨折均愈合,时间3~5个月。末次随访时,124例均可完全负重行走,其中5例轻度跛行;踝关节背伸20°~28°、跖屈34°~45°;采用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优99例,良18例,可7例,优良率为94.4%。结论后外侧入路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外、后踝骨折简便易行,软组织损伤小,且内固定物可获得良好的软组织覆盖,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入路 钢板内固定 空心钉内固定 外、后踝骨折
下载PDF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三踝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刘同国 况伟娟 《系统医学》 2024年第9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三踝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传统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三踝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传统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骨代谢水平、踝关节功能、手术相关指标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骨代谢相关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及踝关节功能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14%,高于传统组的7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7,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骨代谢水平,改善手术相关指标和踝关节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骨折 骨代谢水平 踝关节功能 手术相关指标
下载PDF
T形解剖钢板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比较
19
作者 李克军 《浙江实用医学》 2024年第2期122-124,137,共4页
目的比较T形解剖钢板内固定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2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60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空心螺钉组和T形钢板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 目的比较T形解剖钢板内固定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2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60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空心螺钉组和T形钢板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评分、踝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T形钢板组术中出血量较空心螺钉组多,手术时间较空心螺钉组长,术后早期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空心螺钉组短(均P<0.01);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T形钢板组AOFAS评分较空心螺钉组高(P<0.01),踝关节活动度T形钢板组踝关节活内翻、外翻、背伸及跖屈活动度较空心螺钉组增大(均P<0.01);两组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形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踝关节活动度,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T形解剖钢板 内固定治疗 踝关节功能 踝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分析
20
作者 马天兴 郭赞 许万方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3-01泌阳县人民医院骨二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64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传统组)和改...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3-01泌阳县人民医院骨二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64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传统组)和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改良组),各32例。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踝-后足评分量表(AOFAS)、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评价术后随访3个月时的优良率。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时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和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有利于优化围术期指标、改善踝关节功能和提升治疗优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改良前外侧入路 改良后内侧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