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师身份受损:“污名化”的风险及应对 被引量:10
1
作者 皮武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46,81,共5页
当前教师群体因处于污名化的风险之中而身份受损。这一现象主要由教师个体越轨行为、人类的认知偏见、社会的"泛污名化"背景以及媒体的"催化"作用所导致。任由这种状态发展,将会造成教师权威丧失,自我认同感降低,... 当前教师群体因处于污名化的风险之中而身份受损。这一现象主要由教师个体越轨行为、人类的认知偏见、社会的"泛污名化"背景以及媒体的"催化"作用所导致。任由这种状态发展,将会造成教师权威丧失,自我认同感降低,师生关系坍塌,教育根基侵蚀。防范和应对教师污名化的风险,需要教师严守"角色"伦理,教师管理部门担当主体责任,新闻媒体加强监管,严格自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身份受损 污名化
下载PDF
身份受损者的行动策略——地域歧视问题的一个实证分析
2
作者 杜建强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94-97,共4页
在对网友个人发言和跟帖等虚拟资料、现实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类、编码的基础上,可归纳出河南人受地域歧视困扰时所采取的六种维护自尊的补救性行动策略。(1)"叛徒":掩饰自己的群体身份;(2)"爱国主义者":时刻注意... 在对网友个人发言和跟帖等虚拟资料、现实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类、编码的基础上,可归纳出河南人受地域歧视困扰时所采取的六种维护自尊的补救性行动策略。(1)"叛徒":掩饰自己的群体身份;(2)"爱国主义者":时刻注意维护群体形象,并把公开自己的群体身份、反击外界歧视看成维护群体声誉的一种英雄举动;(3)"自我表扬者":用群体的优点来掩盖外界污蔑的"缺点";(4)"自我反省者":直面歧视,自我反省,以求改进;(5)"内讧者":将群体受歧视的原因推到群体内部更加弱势的一些亚群体身上;(6)"国际主义者":通过强调歧视者与被歧视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来拉近二者的距离,以弱化社会歧视。显然,"自我反省者"和"国际主义者"策略更为可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受损 地域歧视 自尊补救性行动
下载PDF
“污名”和“去污”:农村艾滋孤儿受损身份的生成和消解——基于J镇艾滋孤儿社会化过程的历史性考察 被引量:7
3
作者 杨生勇 杨洪芹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71,85,共7页
本文通过J镇个案研究发现,农村艾滋孤儿的受损身份由外在建构与内在认同两方面交织而成。外在建构表现为歧视环境的营造、血缘关系的淡化、熟人社会的冷遇;内在认同有消极的自我概念、学习能力的怀疑、自我边缘化心态三种表现形式。艾... 本文通过J镇个案研究发现,农村艾滋孤儿的受损身份由外在建构与内在认同两方面交织而成。外在建构表现为歧视环境的营造、血缘关系的淡化、熟人社会的冷遇;内在认同有消极的自我概念、学习能力的怀疑、自我边缘化心态三种表现形式。艾滋孤儿的早期社会化是伴随着污名化进行的,污名化即为他们的早期社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孤儿 污名化 受损身份
下载PDF
国内教师污名研究:价值意蕴、主要内容及未来走向 被引量:12
4
作者 肖正德 谷亚 《当代教育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80,共8页
教师污名作为附于教师身上的侮辱性、贬低性的标签,是他者对教师消极刻板印象的产物。教师污名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有助于克服社会对教师的偏见与歧视,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有助于摒除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刻板化印象,重构强师... 教师污名作为附于教师身上的侮辱性、贬低性的标签,是他者对教师消极刻板印象的产物。教师污名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有助于克服社会对教师的偏见与歧视,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有助于摒除教育管理者对教师的刻板化印象,重构强师强教的保障机制;有助于避免教师对自身的自我贬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国内学者主要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视角,对教师污名的涵义、表现、危害、成因及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尚存在许多不足。今后相关研究要厘清教师污名基本内涵,探讨教师污名基本理论;重视教师污名研究价值,加大教师污名研究力度;拓展教师污名研究视角,丰富教师污名研究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污名 教师污名研究 教师刻板印象 教师受损身份
下载PDF
菲律宾外交议题的污名化与对外政策选择 被引量:7
5
作者 聂文娟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8年第5期37-53,154-155,共17页
菲律宾国内民主制度仍不完善,政党间的竞争存在着"为竞争而竞争"的现象。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中,外交议题经常被"污名化",对领导者个人的权力安全构成威胁,进而对菲律宾的外交政策选择形成严重干扰。菲律宾2005年与中... 菲律宾国内民主制度仍不完善,政党间的竞争存在着"为竞争而竞争"的现象。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中,外交议题经常被"污名化",对领导者个人的权力安全构成威胁,进而对菲律宾的外交政策选择形成严重干扰。菲律宾2005年与中国、越南签订《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JMSU),2014年与美国签订《强化防务合作协议》(EDCA),这两个案例在执行进程中都在菲律宾国内都受到"侵犯国家主权"等指责,时任领导人因此都被贴上"叛国"以及"腐败"等污名标签,在参议院遭到弹劾指控的威胁。但不同的是,JMSU被迫放弃,而EDCA最终得以实施。研究发现,其中的调节变量是领导者对受损身份的管理策略差异,尤其是能否建立起他者威胁的联系策略,这影响着领导者是否能够有效化解污名化所带来的身份受损和权力安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 外交议题 污名化 受损身份管理 南海问题 美菲关系
下载PDF
污名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袁胜倩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15期336-,共1页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社会空间不断拓展,"污名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污名化"的新内涵,然后对污名化形象的建构机制作出了分析,...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社会空间不断拓展,"污名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污名化"的新内涵,然后对污名化形象的建构机制作出了分析,最后分析了这种污名化的传播现象带来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名化 议程设置 受损身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