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文化身份嬗变与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以《论语》中的“仁”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福祥 徐庆利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98-102,共5页
近几个世纪以来,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不当致使中国文化在西方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误读,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及文化身份嬗变。本文以《论语》的核心词"仁"的翻译为例,分析了"仁"的翻译不当导致了儒家核心... 近几个世纪以来,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不当致使中国文化在西方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误读,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及文化身份嬗变。本文以《论语》的核心词"仁"的翻译为例,分析了"仁"的翻译不当导致了儒家核心思想及孔子形象在西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变形及误读,在此基础上指出应以异化翻译策略为指导,结合使用音译法和综合性注释法来翻译古代典籍核心词汇,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逐步建立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减少西方对中国的文化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典籍 核心词汇 文化身份嬗变 翻译
下载PDF
从“政治型思想家”到“思想型学者”:梁启超1920年的身份嬗变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海文 毛克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65,共9页
以1920年为界,梁启超的文化身份有着“政治型思想家”与“思想型学者”的显著区别。要具体了解这一身份增变的文化内涵,就须走进《清代学术概论》的文本世界。从“政治型思想家”到“思想型学者”这一身份嬗变,使得梁启超在生命的最后... 以1920年为界,梁启超的文化身份有着“政治型思想家”与“思想型学者”的显著区别。要具体了解这一身份增变的文化内涵,就须走进《清代学术概论》的文本世界。从“政治型思想家”到“思想型学者”这一身份嬗变,使得梁启超在生命的最后十个年头成了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1920年 《清代学术概论》 政治型思想家 思想型学者 身份嬗变
下载PDF
介入、身份嬗变、参与互动——论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接受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世文 黄宗贤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4期99-103,共5页
以新媒体技术及其成果为支撑的新媒体艺术,呈现出与传统艺术不同的艺术审美接受活动过程。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接受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即从"静观"到"介入"的审美观照方式之转变、审美主体身份的历史性转换和审美主体... 以新媒体技术及其成果为支撑的新媒体艺术,呈现出与传统艺术不同的艺术审美接受活动过程。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接受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即从"静观"到"介入"的审美观照方式之转变、审美主体身份的历史性转换和审美主体参与互动的高峰体验。我们从理论上对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接受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试图提供理解和认识新媒体艺术审美接受规律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 身份嬗变 参与互动 流体
下载PDF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解读利奥塔关于“崇高”的美学的另一维度 被引量:2
4
作者 万荣英 《艺术评鉴》 2016年第19期49-53,共5页
在《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一文中,利奥塔以独特的视角与思考方式重新解读了历史语境中关于"崇高"的评述,进而阐明了自己对于"崇高"的再建构,并结合先锋派艺术构建出后现代关于"崇高"的美学理论... 在《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一文中,利奥塔以独特的视角与思考方式重新解读了历史语境中关于"崇高"的评述,进而阐明了自己对于"崇高"的再建构,并结合先锋派艺术构建出后现代关于"崇高"的美学理论。正如利奥塔所说的那样:"现代艺术(包括文学)正是从崇高的美学那里找到了动力,而先锋派的逻辑也正是从那里找到了它的原则。"与此同时,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其"身份"在场亦成为利奥塔阐明其关于"崇高"的美学思想的一种"视野",从另一维度昭示出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前个世界"的绘画艺术到"当前时代"先锋派艺术的流变之旅——亦成为利奥塔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建构的"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艺术 身份嬗变 利奥塔 崇高 后工业时代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译者身份嬗变
5
作者 谢华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1-86,106,共7页
运用翻译文化研究派、翻译中叙事重构和韦努迪的译者隐身论等理论,对译者的身份嬗变和身份定位研究表明,译者文化是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则从传统译论中的"隐身人""、奴仆""、模仿者"、&q... 运用翻译文化研究派、翻译中叙事重构和韦努迪的译者隐身论等理论,对译者的身份嬗变和身份定位研究表明,译者文化是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则从传统译论中的"隐身人""、奴仆""、模仿者"、"舌人"和"传声筒"成为了源语文本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和"吞噬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身份嬗变 翻译
下载PDF
流动地融合——《典型的美国佬》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嬗变
6
作者 曾奕晖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6期61-63,共3页
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描述了新一代中国移民在美国奋斗生活的故事。通过剖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嬗变来展示任璧莲在身份建构问题上所做的创新探索,以及她对"典型的美国人"作出全新的诠释。
关键词 《典型的美国佬》 身份嬗变
下载PDF
肯尼亚白人移民身份嬗变背后的帝国兴衰——麦克戈耶《归乡》的双重叙事进程
7
作者 杨建玫 《外文研究》 2022年第4期48-53,104,105,共8页
“肯尼亚文学之母”玛乔丽·麦克戈耶是当代英裔肯尼亚白人作家。她因自己的非洲生活经历而关注20世纪在肯尼亚生活的英国白人移民。在小说《归乡》中,她在描绘杰克和艾伦一家的生活变迁时,表达了白人移民的身份建构、身份危机和身... “肯尼亚文学之母”玛乔丽·麦克戈耶是当代英裔肯尼亚白人作家。她因自己的非洲生活经历而关注20世纪在肯尼亚生活的英国白人移民。在小说《归乡》中,她在描绘杰克和艾伦一家的生活变迁时,表达了白人移民的身份建构、身份危机和身份解构主题,并隐含大英帝国在肯尼亚的兴衰。本文首先探讨麦克戈耶的白人移民书写和帝国逆写特质,然后探究白人移民身份嬗变的“显性情节发展”和大英帝国兴衰的“隐性进程”的互补关系,从而揭示小说的双重主题关怀和双重叙事进程,解析作家为肯尼亚的英国殖民体系瓦解谱写的一曲现实主义挽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亚 麦克戈耶 归乡 身份嬗变 帝国兴衰 双重叙事
下载PDF
隋唐之际杜伏威的身份嬗变
8
作者 任艺璇 《孙子研究》 2022年第4期62-68,共7页
杜伏威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领袖之一,也是隋唐之际著名的军事人物。在隋唐之际,其身份逐渐发生变化。本文从杜伏威的军事思想、治军措施、降唐以及唐朝对待降臣的方式与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出杜伏威身份嬗变的轨迹及原因。
关键词 杜伏威 身份嬗变 社会治理
下载PDF
藏区民众身份认同的嬗变与重建
9
作者 杨眉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91-95,共5页
以国家和社会的时代变迁为背景,深入探讨藏区民众在宗教身份、经济身份、文化身份和族裔身份等新维度上的内部重构,在社会一般性发展的语境中客观审视藏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在内部多元维度上的嬗变与重建。藏区民众宗教身份的弱化、理性... 以国家和社会的时代变迁为背景,深入探讨藏区民众在宗教身份、经济身份、文化身份和族裔身份等新维度上的内部重构,在社会一般性发展的语境中客观审视藏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在内部多元维度上的嬗变与重建。藏区民众宗教身份的弱化、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膨胀、少数族裔弱势身份的刻板化体现了藏区民众身份解构的重要特征。藏区民众身份认同的再建需要通过宗教身份与世俗身份的平衡、文化身份与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融合以及摆脱弱势标签,塑造平等身份等途径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藏区 民众身份嬗变 认同 重构
下载PDF
先秦兩漢“嘯”聲的文本書寫與身份嬗變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順 《新国学》 2021年第2期27-42,共16页
"嘯"是中國古代一個值得注意的文學現象,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詩經》,但"嘯"作爲一種初現雛形的發聲方式,難以與朝廷雅樂相頡頏,以致相關研究鮮有。《詩經》的"嘯"聲主體多是女性,往往表現出... "嘯"是中國古代一個值得注意的文學現象,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詩經》,但"嘯"作爲一種初現雛形的發聲方式,難以與朝廷雅樂相頡頏,以致相關研究鮮有。《詩經》的"嘯"聲主體多是女性,往往表現出這一群體的悲慘遭遇,借此抒發鬱結於心的凄切情愫。在先秦兩漢其他文獻中,"嘯"還被應用於祭祀場合,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陰附陽和、招魂納魄的巫術功能。"吟""嘯"二字相互訓釋,並結合爲"吟嘯"一詞,進而豐富了"嘯"的表達形式。更爲關鍵的是,"嘯"者的主體身份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女性之"嘯"向男性之"嘯"逐漸傾斜,這對於探討"嘯"聲的文本書寫與身份嬗變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詩經》 巫術 身份嬗變
原文传递
文学史叙述中“城市”想象与变迁——以乡土文学为坐标与参照的谱系学考察
11
作者 赵振杰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4-171,共8页
在古典文学的言说场域中,拥有千年文化传统加持的乡土文学牢牢地占据着话语权力的制高点,文学中的“城市”更多集中在王权政治的象征和道德审判对象上,城乡差异往往意味着世俗与诗性的对位;而伴随着启蒙现代性而确立起叙事合法性的现代... 在古典文学的言说场域中,拥有千年文化传统加持的乡土文学牢牢地占据着话语权力的制高点,文学中的“城市”更多集中在王权政治的象征和道德审判对象上,城乡差异往往意味着世俗与诗性的对位;而伴随着启蒙现代性而确立起叙事合法性的现代文学,则将城乡之间的差异悄然转换为文明、进步与愚昧、落后之间的对立;新时期以降的当代文学叙事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消费意识形态的形成,城乡之间的对位关系又被引向了更为极端化的叙事轨道,一方面是对城市空间中物质欲望、官能享受的热情拥抱,另一方面是对日渐消亡的乡土经验、田园景观的深情凭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形象起源 文本想象 身份嬗变 时空观念
下载PDF
《飞奔麋鹿的心曲》中旅法印第安人文化身份的嬗变
12
作者 李雪梅 陈靓 《外国语言文学》 2023年第5期67-77,134,135,共13页
对异域文化中印第安人的生存斗争的持续关注是詹姆斯·韦尔奇的历史叙事和反种族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跨国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文化的临界性和混杂性,关注跨国语境下印第安人身份的变迁,揭示了旅居海外的印第安人的生存... 对异域文化中印第安人的生存斗争的持续关注是詹姆斯·韦尔奇的历史叙事和反种族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跨国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文化的临界性和混杂性,关注跨国语境下印第安人身份的变迁,揭示了旅居海外的印第安人的生存斗争关涉着文化隔离与文化融合的双向悖论。对印第安人的城市生存的反思和对印第安身份话语的建构,体现了韦尔奇的历史观和生存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韦尔奇 《飞奔麋鹿的心曲》 跨国主义 文化身份嬗变
原文传递
新媒体环境对主持人转型的影响——以谢娜与齐思钧为例
13
作者 曹开诚 《新闻文化建设》 2023年第22期127-129,共3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数字媒体的建设重组,主持人在场景发生变化的同时,也需要对自身角色以及个人能力进行重组。在互联网媒体构造的新场景中,各类媒体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形式新颖、内容多样,而且富有创意,与传统媒体存在着较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数字媒体的建设重组,主持人在场景发生变化的同时,也需要对自身角色以及个人能力进行重组。在互联网媒体构造的新场景中,各类媒体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形式新颖、内容多样,而且富有创意,与传统媒体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需要主持人进行灵活的角色嬗变。《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一档以女性视角讲述女性励志故事的真人秀节目,主持人谢娜与齐思钧,不仅身份发生了变化,而且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出新媒体环境对主持人转型的影响。主持人既要把控全场,同时也要淡化在整个节目中的角色效果,因此需要从整体到局部做出灵活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主持人转型 谢娜 齐思钧 身份嬗变
下载PDF
论《远大前程》中的空间书写
14
作者 吴津京 《新传奇》 2023年第22期13-15,共3页
《远大前程》又译为《孤星血泪》,是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皮普追逐“远大前程”的故事。故事随着皮普从家乡肯特郡到伦敦接受教育而展开,反映了皮普身份和心理的变化过程。狄更斯生活在英国资本主... 《远大前程》又译为《孤星血泪》,是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皮普追逐“远大前程”的故事。故事随着皮普从家乡肯特郡到伦敦接受教育而展开,反映了皮普身份和心理的变化过程。狄更斯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发展的维多利亚时代,他笔下的英国城市除了体现对旧社会的批判外,还闪耀着现代性的光辉。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空间蕴藏的空间隐喻,展现了作品道德与成长的主题,体现了狄更斯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揭露以及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大前程》 空间书写 叙事主题 身份嬗变
下载PDF
从读者批评理论视角解读《罗克珊娜》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栩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47-50,共4页
小说《罗克珊娜》的文本结构中存在大量的意义空白,主人公罗克珊娜的言语行为也存在众多的矛盾和不确定性,小说作者也未对罗克珊娜的行为作出评判,这为读者的多维度阐释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读者批评理论视角解读该小说,表明读者在... 小说《罗克珊娜》的文本结构中存在大量的意义空白,主人公罗克珊娜的言语行为也存在众多的矛盾和不确定性,小说作者也未对罗克珊娜的行为作出评判,这为读者的多维度阐释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读者批评理论视角解读该小说,表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矛盾空隙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投射到罗克珊娜身上,从而对罗克珊娜作出不同的道德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批评理论 《罗克珊娜》 道德评判 身份嬗变
下载PDF
理解国际关系中的身份退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乐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1-117,158-159,共27页
身份退化是指行为体对特定身份从习得到抛弃的过程和状态。但囿于主流建构主义的"进化偏好",学界对此问题一直缺乏足够关注。要理解国际关系中的身份退化,就需要回答身份为何退化,如何退化。在理论部分,身份可以划分为权力型... 身份退化是指行为体对特定身份从习得到抛弃的过程和状态。但囿于主流建构主义的"进化偏好",学界对此问题一直缺乏足够关注。要理解国际关系中的身份退化,就需要回答身份为何退化,如何退化。在理论部分,身份可以划分为权力型和观念型两种基本类型,二者经由权力与观念在关系式微基础上利弊权衡的不同退化路径,分别通过变革与内隐,退化为死亡状态和休眠状态。在案例部分,李氏朝鲜在朝贡体系中经历了既有身份退化的嬗变过程:首先,在明清鼎革时期,李氏朝鲜对华观念型身份退化为休眠状态,表现为前期的北伐大义论和中后期的尊周思明思想。与此同时,随着清朝重塑正朔的努力以及积极推行王道外交,这一身份逐渐被激活。其次,由于东亚近代化进程中清朝衰落、日本崛起和列强环伺,导致李氏朝鲜对华权力型身份退化为死亡状态,表现为朝贡体系的瓦解和东亚的殖民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退化 身份嬗变 李氏朝鲜 朝贡体系
原文传递
翻译学的何去何从 被引量:40
17
作者 孙艺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0,共6页
翻译学在摆脱了依附应用语言学的桎梏之后,获得了较为广阔的学术(科)发展空间,以突破学科限制为标志的文化转向又为译学研究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翻译学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学科大发展并奠定了学科身份之后,一直以跨学科探索为研究特色... 翻译学在摆脱了依附应用语言学的桎梏之后,获得了较为广阔的学术(科)发展空间,以突破学科限制为标志的文化转向又为译学研究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翻译学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学科大发展并奠定了学科身份之后,一直以跨学科探索为研究特色,注重多元文化互补、不同学科彼此交融,逐步形成了开放性、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与此同时,寻求学科新突破的各种尝试使译学研究产生了此起彼伏的转向,以致对翻译本体的"偏离"似乎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由此而来的问题是,译学研究在经过了若干范式转换后,似乎又面临学科身份合法性的挑战。如何在扩展学科领域时突出学科本体,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属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范式,被借鉴到译学研究领域后,其相互促进的空间又有多大,需要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定义 跨学科 身份嬗变 文化转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