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中国的“亡国奴”身份抗争与抗日动员 被引量:3
1
作者 杨雄威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4-45,共12页
亡国奴"这一称谓上承甲午战争后清朝士人的"亡国灭种"想象,下接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及朝野各方的宣传动员,随着日本侵略的逐步加深而日益深入人心,在近代民族动员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亡国则为奴"的观念... 亡国奴"这一称谓上承甲午战争后清朝士人的"亡国灭种"想象,下接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及朝野各方的宣传动员,随着日本侵略的逐步加深而日益深入人心,在近代民族动员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亡国则为奴"的观念形成和固化于各种相关文艺与历史叙事中。国人对"亡国奴"身份的焦虑是20世纪上半叶社会集体恐慌和耻辱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亡国奴"身份的抗争则在抗日民族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亡国奴” 身份想象 身份焦虑 身份抗争 抗日动员
下载PDF
污名化与身份抗争:校园欺凌发生的机制研究--基于四个典型欺凌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芳 吕鹏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6-53,共8页
校园欺凌关乎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和谐校园建设,本文以欺凌过程为导向,对四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挖掘四个案例的共性与个性,旨在探讨校园欺凌发生的机制,从而为反欺凌治理指明方向。研究发现,四个受害对象因为多重"弱势身份"... 校园欺凌关乎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和谐校园建设,本文以欺凌过程为导向,对四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挖掘四个案例的共性与个性,旨在探讨校园欺凌发生的机制,从而为反欺凌治理指明方向。研究发现,四个受害对象因为多重"弱势身份"而被欺凌者识别,并使用污名化手段对其实施试探性欺凌,蒙受污名者会出现回避型抗争、漠视型抗争、暴力型抗争、转移型抗争、联合型抗争等五种不同类型的身份抗争,而身份抗争失败,会强化歧视,一旦个体将公众污名内化为自我污名,持续欺凌便演变为伸张正义的合理化行为,对受欺凌者产生严重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名化 多重身份 身份抗争 欺凌发生机制
下载PDF
“消费式融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实践及其抗争——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郑欣 章译文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34,172,共12页
不同于传统农民工,消费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日常生活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维度。本研究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切入,以长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通过消费完成自我与群体身份认同的消费式表达。研究发... 不同于传统农民工,消费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日常生活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维度。本研究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切入,以长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索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通过消费完成自我与群体身份认同的消费式表达。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不仅通过身体消费对传统乡土气息进行装扮与改造,以消费式的自我呈现与媒介环境中大众传媒塑造的弱势、边缘的"农民工"刻板印象抗争,更通过文化和符号资本的消费式占有,与现实处境中不平等群体身份和社会地位进行抗争。消费作为一种"资本"表征新生代对于农民工群体身份和不平等社会地位的隐性抗争,进而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推动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与文化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适应 生活实践 身份抗争 消费式融入
下载PDF
游走于亚文化与抗争之间:在线“同志”另类媒介的商业实践
4
作者 陆新蕾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70-83,共14页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高效聚集同志人群的媒介平台越来越突显出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服务同性恋等性少数群体的互联网商业机构是否具有平衡盈利性与公共性、抗争性的可能?本文通过考察“爱白”与“淡蓝”这两家在中国大陆有较...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高效聚集同志人群的媒介平台越来越突显出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服务同性恋等性少数群体的互联网商业机构是否具有平衡盈利性与公共性、抗争性的可能?本文通过考察“爱白”与“淡蓝”这两家在中国大陆有较大影响力的同志在线媒体,探讨了在线同志另类媒介的商业实践,并进一步讨论同志群体(商业)亚文化与身份抗争之间的张力。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资本运作或商业实践作为排除互联网同志媒介“另类性”的因素。现阶段,在批判同志社群的商业化与消费主义之外,更需思考如何维持同志媒介的一种多样性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另类媒介 亚文化 身份抗争 同性恋 移动互联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