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身份漂移到市民定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赵迎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102,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获得了进城就业的权利;但由于城乡经济、文化和生活环境差别,社会制度设置的偏向化,以及因阶层固化而产生的群体偏见和社会排斥,导致农民工在城...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民获得了进城就业的权利;但由于城乡经济、文化和生活环境差别,社会制度设置的偏向化,以及因阶层固化而产生的群体偏见和社会排斥,导致农民工在城市长期陷于职业与身份相分离、贡献与享受相脱节的双重困境,使社会融入举步维艰。本文以社会认同理论为研究范式,历史事实和调研数据为实证依据,分析了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工职业身份、政治身份、文化身份、社会身份的认同及转换过程,揭示了农民工"身份漂移"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提出了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认同农民工的市民身份,并尽快给予城镇落户等相关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身份漂移 身份转换 社会认同
下载PDF
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施叔青《行过洛津》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杜旭静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2-67,共6页
施叔青《行过洛津》通过戏子许情三过洛津看到的千差万别的景象展现了这个港口小城由繁华到败落的历史,回顾了汉族移民社会在台湾的形成及其存在形态,并一如既往地使小人物或者大人物的苦难得以显影,从而展现了台湾这片土地的特殊存在状... 施叔青《行过洛津》通过戏子许情三过洛津看到的千差万别的景象展现了这个港口小城由繁华到败落的历史,回顾了汉族移民社会在台湾的形成及其存在形态,并一如既往地使小人物或者大人物的苦难得以显影,从而展现了台湾这片土地的特殊存在状态,也显露了作者自身的漂移经验与这部作品密不可分的关系。解读《行过洛津》,发现施叔青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其自身漂移的经历,正是这种漂移使她将建构自我和建构历史同构,从中获得了恒久的精神动力。从文学背后可以看到文化,文化的不同又会引人深思。施叔青的一部《行过洛津》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西方文明以及台湾独特性相互交杂的产物,对它的分析让我们透过作家复杂的身份了解到其中文化的极大丰富与特殊,解读过程也充满了发现和认知的乐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过洛津》 身份漂移 历史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