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份表述、情感认同与文化基因: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意义书写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春彦 陈沄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76-282,共7页
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是文化人类学和纪录片相结合发展而来,它通过视听语言实现对异文化的表述,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完整地呈现,进而达成对文化事项的“深描”。而在影像所建构的时空中,影像媒介的联结性则帮助观众实现身体的“虚拟在... 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是文化人类学和纪录片相结合发展而来,它通过视听语言实现对异文化的表述,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完整地呈现,进而达成对文化事项的“深描”。而在影像所建构的时空中,影像媒介的联结性则帮助观众实现身体的“虚拟在场”,并通过仪式再现的方式唤起人们对文化的共同记忆,于多维的交流互动中形成情感共同体,达成情感共识,进而强化群体认同。同时,导演通过对民族文化基因符码的深刻挖掘与生动呈现,完成了对民族文化及精神意义的深刻表达与有效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身份表述 情感认同 文化基因 文化传播
下载PDF
舞蹈、象征与族群身份表述——以四川尔苏人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巫达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5期21-26,共6页
舞蹈作为一个文化象征符号,可以被用来表述族群身份的差异性。在一次尔苏人火把节舞蹈汇演比赛中,甲队用尔苏人传统舞蹈形式表达他们选择"尔苏"作为单一民族的愿望;乙队则采取了西藏藏族风格的舞蹈形式以表达他们选择"藏... 舞蹈作为一个文化象征符号,可以被用来表述族群身份的差异性。在一次尔苏人火把节舞蹈汇演比赛中,甲队用尔苏人传统舞蹈形式表达他们选择"尔苏"作为单一民族的愿望;乙队则采取了西藏藏族风格的舞蹈形式以表达他们选择"藏族"作为他们的族群身份的愿望;丙队来自一个跟彝族杂居的村子,他们采取了融合尔苏舞蹈和彝族式舞蹈作为他们的参赛舞蹈,丙队同样用舞蹈形式表达了不愿介入甲队和乙队两个舞蹈队编导们所表达的族群身份抉择"对决",而是采取一种折中的形式来参与这个活动。本文认为这种用舞蹈形式表达不同的族群身份的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常态,可以由此看到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生和发展的起因和走向。从现实意义上看,通过这个小个案可以清楚地看到企图掩盖或刻意忽略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差异性是不可能的,而且极易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泥潭,从而影响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 文化多样性 族群身份表述 艺术人类学 尔苏人
下载PDF
来自田野的馈赠——评《东山客家身份表述的人类学研究》
3
作者 苏东来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30-33,共4页
杨丽娟女士的《东山客家身份表述的人类学研究》是一部四川客家研究领域运用人类学研究视野的区域性著作。该书紧紧围绕东山客家人身份表述这一主线,深刻阐述了300年来东山客家人对自我身份表述追寻之路的艰难过程。
关键词 东山客家 身份表述 人类学
下载PDF
国家行为·族群叙事·身份表述——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广瑞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3,15,共4页
三线建设是国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战略行为,成就了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的叙事主体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三线建设者"。以攀枝花、陕南、甘南为主的三线建设城市共同建构着人们心目中的"三线"形象,也共同书写了... 三线建设是国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战略行为,成就了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的叙事主体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三线建设者"。以攀枝花、陕南、甘南为主的三线建设城市共同建构着人们心目中的"三线"形象,也共同书写了具有族群意识指向的"集体记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探视三线建设,研究国家如何行动与为何如此作为以及三线建设者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族群意识,也就是审视其背后有关族群表达的文化身份,既是为了对三线建设的解读去表层化,也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身份表述 文化人类学
下载PDF
“后海角时代”台湾新导演作品中的在地精神与身份表述——魏德圣、钮承泽比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诗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8-165,171,共8页
2008年《海角七号》创下5.3亿新台币的票房纪录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后海角时代"涌现出一批新生代导演群,在电影题材与创作、制作与行销、票房收益等方面打开了台湾电影与以往各时期不同的新局面。魏德圣、钮承泽... 2008年《海角七号》创下5.3亿新台币的票房纪录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后海角时代"涌现出一批新生代导演群,在电影题材与创作、制作与行销、票房收益等方面打开了台湾电影与以往各时期不同的新局面。魏德圣、钮承泽是其中重要的两位新生代导演,通过对二人的成长背景与创作经历、电影主题与内容、电影发展路径的比较可见,魏德圣为土生土长的台湾本省人而钮承泽为迁台外省二代,二人都受到台湾新电影不同程度的影响;魏德圣不断尝试挑战台湾的本土"大片",而钮承泽则着力于探索两岸合拍合制以及两岸题材电影;魏德圣将台湾建构为由史至今外族侵略下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后殖民岛屿,钮承泽则再现了在1949大迁徙之后在国民政府影响下与大陆不可断连的台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海角时代” 台湾电影 身份表述 魏德圣 钮承泽
下载PDF
“虎族”与“鹰之子”——彝族的两种身份表述 被引量:2
6
作者 阿洛秀英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3-16,35,共5页
彝族作为多民族群体的成员之一,其身份表述问题同样关涉着中国多民族文学族群身份问题的研究。从《梅葛》《勒俄特依》等彝族史诗出发,结合当代彝族文学作品及音乐作品等,对照解析了"虎族"与"鹰之子"两种不同的表... 彝族作为多民族群体的成员之一,其身份表述问题同样关涉着中国多民族文学族群身份问题的研究。从《梅葛》《勒俄特依》等彝族史诗出发,结合当代彝族文学作品及音乐作品等,对照解析了"虎族"与"鹰之子"两种不同的表述类型,由此对彝族自身的身份表述做一个整体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族 鹰之子 彝族 身份表述
下载PDF
羌族午牛崇拜的族群身份表述
7
作者 王广瑞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1期169-175,共7页
午牛崇拜是羌族原始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在原生性族群身份的表达方面,羌族通过门楣挂牛头这一特定的文化遗留物和"牛王会"这种节庆仪式,构建其身份边界来确保族群文化认同的差异性之合理性。结合文献资料... 午牛崇拜是羌族原始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在原生性族群身份的表达方面,羌族通过门楣挂牛头这一特定的文化遗留物和"牛王会"这种节庆仪式,构建其身份边界来确保族群文化认同的差异性之合理性。结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梳理羌族在神话传说、人生礼仪、民间歌谣等方面展现的午牛崇拜习俗,从宗教人类学视野对这一习俗展现的族群身份问题进行多维度诠释,并对其终极身份进行追问,既是重新认识羌族民间信仰的有效视角,又是对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体系研究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民间信仰 族群认同 午牛崇拜 身份表述
下载PDF
亦汉亦蒙:身份表述中的多民族格局 被引量:1
8
作者 姜约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4-129,共6页
在黄土地上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的交错融合过程中,汉族不断同化外来民族,像"滚雪球"一样地不断壮大自身,以至像山西这样的民族省份中,其少数民族人口竟然是全国最少的。介休市东、西大期两村的剌姓人一方面认可自身公开的正式... 在黄土地上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的交错融合过程中,汉族不断同化外来民族,像"滚雪球"一样地不断壮大自身,以至像山西这样的民族省份中,其少数民族人口竟然是全国最少的。介休市东、西大期两村的剌姓人一方面认可自身公开的正式的汉族身份;另一方面却又不忘自身的蒙古贵族后裔身份,从而在他们的表述实践中呈现出一种多民族格局,在见一斑窥全豹的意义上,这也反映出黄土文明的多民族交融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蒙古族 身份表述 民族格局
原文传递
历史记忆、身份表述与文化维度——双重文化认同下的蒙古族杭哈民歌与民歌手 被引量:4
9
作者 贺宇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54,61,共10页
内蒙古黄河沿岸生活着一个特殊的蒙古族群体——杭哈蒙古族,从族源看,他们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后裔。1949年以后,政府以黄河为界通过行政区划把他们归为巴彦淖尔盟。这一族群和乌拉特蒙古族近百年来共同居住在一个行政区域,他们的生活、民... 内蒙古黄河沿岸生活着一个特殊的蒙古族群体——杭哈蒙古族,从族源看,他们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后裔。1949年以后,政府以黄河为界通过行政区划把他们归为巴彦淖尔盟。这一族群和乌拉特蒙古族近百年来共同居住在一个行政区域,他们的生活、民俗、乃日仪式、民歌等互相借鉴、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杭哈(1)风格。本文谈到的双重文化认同,是从人类学视角去看待杭哈蒙古族的历史与当下,将这个群体搁置在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中去梳理他们的历史记忆与行政区划,从而去关注和阐释当地民歌的界定、民歌手的身份表述和他们在音乐生活中的文化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杭哈民歌 部落传统 行政区划 身份表述 文化建构
原文传递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惠祺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5期36-39,共4页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走过近七十年的创作历程,许多聚焦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学术研究也逐步展开。本文从历史回顾、文艺美学、文化研究、产业发展、传播研究、民族身份表述等方面,对...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走过近七十年的创作历程,许多聚焦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学术研究也逐步展开。本文从历史回顾、文艺美学、文化研究、产业发展、传播研究、民族身份表述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结合界定学科核心概念和构建理论体系等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国内研究现状 文艺美学 学术研究 创作历程 历史回顾 构建理论 身份表述
下载PDF
音乐祭礼:族群艺术的身份再造与多重表述--以丽江福慧村古乐祭礼为个案
11
作者 杨杰宏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丽江洞经音乐作为一种族群艺术,与族群的历史、社会、个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村落语境中的音乐祭礼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传统恢复,而是社区精英基于时代背景的传统再造,也是族群艺术身份的多重表述: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文化意义的实践者,... 丽江洞经音乐作为一种族群艺术,与族群的历史、社会、个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村落语境中的音乐祭礼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传统恢复,而是社区精英基于时代背景的传统再造,也是族群艺术身份的多重表述: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文化意义的实践者,村落秩序的监督者,社会关系的调解者。这些多重身份表述隐含于仪式的展演情境中,族群艺术的价值从中得以彰显,并通过传统再造得以可持续地建构自己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祭礼 纳西古乐 族群认同 身份表述
原文传递
西藏丁青康沙热巴代际传承研究——艺人扎西曲珍的生活史 被引量:3
12
作者 红星央宗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80,126-128,共16页
康沙热巴是丁青热巴中的一个流派,因其第一代热巴艺人来自于今昌都市洛隆县康沙镇康沙村而得名。在这一典型的家族式流浪艺人团体中,扎西曲珍作为该团体中最后一名代表性流浪艺人,其个人的从艺经历、身份表述、舞台建构、生存现状等呈... 康沙热巴是丁青热巴中的一个流派,因其第一代热巴艺人来自于今昌都市洛隆县康沙镇康沙村而得名。在这一典型的家族式流浪艺人团体中,扎西曲珍作为该团体中最后一名代表性流浪艺人,其个人的从艺经历、身份表述、舞台建构、生存现状等呈现了西藏丁青康沙热巴的历史传承路径及藏族热巴艺术的当代发展状况。扎西曲珍的个人生活史反映出处于"流浪团体"与"非遗展演"两种不同生活状态下的热巴艺人状态,从而揭示了社会变迁中藏族热巴艺术的传承路径、传承规则、内部矛盾和自我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沙热巴 生活史 代际传承 当代发展 身份表述
下载PDF
电话交谈七注意
13
作者 小席 《山西农机》 2003年第2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电话交谈 身份表述 电话高峰期 生活知识
下载PDF
身体的言说——以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为例
14
作者 罗蕾 《才智》 2015年第14期280-282,共3页
谈及文艺创作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的作家会提出不同的见地。追究这些差异性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就要追问个体对于世界的差异性感受。通常,我们认为"灵"掌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肉"仅仅作为创作的工具载... 谈及文艺创作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的作家会提出不同的见地。追究这些差异性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就要追问个体对于世界的差异性感受。通常,我们认为"灵"掌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肉"仅仅作为创作的工具载体和被创作的基础材料。而现象学的提出,则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即让我们意识到身体与世界的交流亦是创作的根源。《冰与火之歌》是美国幻想小说作家乔治?马丁所著的一部有"史诗级奇幻文学作品"之称的小说,其独特的视点人物写作手法(Point of View)一直为读者津津乐道。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尝试探讨身体写作、身体的"符号化"及身体如何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话语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写作 身体主体 身份表述 《冰与火之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