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性与身份言说——以奈保尔小说《灵异推拿师》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莎烈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2-105,共4页
本文旨在通过霍米.巴巴的"杂交"理论和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的观念从两个方面阐述《灵异推拿师》中后殖民时代知识分子建构个人身份和获得身份言说的两条重要途径:杂交和文化资本的累积。
关键词 奈保尔 《灵异推拿师》 杂交 文化资本 身份言说
下载PDF
歌舞与江山:故国影像与钱谦益的身份言说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娜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3-101,共9页
选妓征歌与景观游赏是晚明文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鼎革之后,这种“断裂”的游冶逸乐成为文人笔下思诸明世、图写兴亡的符码。钱谦益因降清而裹挟于身份的复杂性问题,对歌舞、景观的书写是其试图塑造故国影像,融入不同政治身份群体的... 选妓征歌与景观游赏是晚明文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鼎革之后,这种“断裂”的游冶逸乐成为文人笔下思诸明世、图写兴亡的符码。钱谦益因降清而裹挟于身份的复杂性问题,对歌舞、景观的书写是其试图塑造故国影像,融入不同政治身份群体的言说方式:一方面他从歌舞表演中追怀家国记忆,呈现心态转变;另一方面在对历史遗迹的感喟和凭吊中反思朝代兴亡,塑造遗民情境;此外,他还在城市景观的变迁中固守“残山剩水之节”,宣告故明忠臣的身份,并在诗文中以隐喻的方式建构了一个“南国”空间,寄寓复明之念。钱谦益的自我言说是对其贰臣身份的消解,这也引发“诗”是否“如其人”与诗歌话语“真诚性”的问题。这是易代士人借诗文干预和影响舆论、公论和史论的一个表征。那么,遗民故老以及仕清汉官又如何借声色之娱与地景空间的书写进行自我界定,表达对新朝故国的态度亦是值得思索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谦益 歌舞 江山 故国影像 身份言说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话剧家的言说身份
3
作者 田美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2-135,共4页
中国现代话剧家通过对话剧的引进和推广参与到新文化建设中来,在对旧戏和文明戏的批判中确立自己新剧作家的言说身份,在对优伶角色排斥中确立自己的新型知识分子的言说身份,在对社会使命的关注中确立自己的戏剧活动家的言说身份。这三... 中国现代话剧家通过对话剧的引进和推广参与到新文化建设中来,在对旧戏和文明戏的批判中确立自己新剧作家的言说身份,在对优伶角色排斥中确立自己的新型知识分子的言说身份,在对社会使命的关注中确立自己的戏剧活动家的言说身份。这三种言说身份共同造就了现代戏剧家的现代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话剧家 言说身份 时代
下载PDF
立言、行道、传教的老子——从《道德经》中言说身份看老子哲学
4
作者 田禾 《科教文汇》 2007年第11期176-177,共2页
老子在《道德经》五千言中用简练玄奥的语言表述了他的思想,而这也是老子存在身份的唯一可靠依据,本文从《道德经》中分析出老子立言、行道、传教的言说身份,并以此角度来归纳解析老子哲学的具体内容,以求在此切入点对《道德经》有一完... 老子在《道德经》五千言中用简练玄奥的语言表述了他的思想,而这也是老子存在身份的唯一可靠依据,本文从《道德经》中分析出老子立言、行道、传教的言说身份,并以此角度来归纳解析老子哲学的具体内容,以求在此切入点对《道德经》有一完整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言说身份 《道德经》
下载PDF
一次失败的诗歌朗诵会触发的研讨——延安文艺批评史札记
5
作者 吴艳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延安文艺批评,是中国现代以来文艺批评的一个关键点。以“一次失败的诗歌朗诵会触发的研讨”为例,可以梳理其脉络、记叙其现场、展示参与者的言说论点,分析其问题。参与延安文艺批评的人影响着文艺批评事件的具体走向,诸多不同个人经历... 延安文艺批评,是中国现代以来文艺批评的一个关键点。以“一次失败的诗歌朗诵会触发的研讨”为例,可以梳理其脉络、记叙其现场、展示参与者的言说论点,分析其问题。参与延安文艺批评的人影响着文艺批评事件的具体走向,诸多不同个人经历的成员存在“家族相似”的元素,其知识谱系造就了延安文艺批评生机盎然的现场。所提出的诗歌口语化和大众化问题,具有文艺批评的本体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朗诵会 研讨现场 言说身份 诗歌口语化和大众化
下载PDF
从新时期以来导演群体的比较看中国电影民族风格的建构与拓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斌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49,共6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创作面貌的显著变化和中国电影民族风格的建构与拓展,与中国电影导演队伍中的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含"后五代"导演)及"第六代"导演(含"后六代"导演)的努力探索和持续创新是分不开...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创作面貌的显著变化和中国电影民族风格的建构与拓展,与中国电影导演队伍中的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含"后五代"导演)及"第六代"导演(含"后六代"导演)的努力探索和持续创新是分不开的。这几代导演虽然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均受过正规的培养和训练,但他们学习的院校不一样,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艺术追求和创作个性,使其显示出不一样的美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群体 身份言说 比较 民族风格 建构 拓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