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心-身问题看功能主义的困境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晓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21,共5页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主义。然而,金在权的功能还原理论对于心灵哲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即意识却是无能为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主义 -问题 还原论 感受性质 多重实现
下载PDF
因果关系与心-身问题——兼论功能主义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晓平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30,56,共6页
围绕心-身问题,当今心灵哲学中最具影响的两派——非还原的和还原的物理主义——有着一个共识,即心灵依赖于身体,其主要根据是"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相应地,这两个派别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对于意识这个最为重要... 围绕心-身问题,当今心灵哲学中最具影响的两派——非还原的和还原的物理主义——有着一个共识,即心灵依赖于身体,其主要根据是"物质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相应地,这两个派别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对于意识这个最为重要的心灵现象表现出无能为力。本文提出"休谟-康德因果关系"的概念,并据此重新审视因果闭合原则和心-身问题,在接受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原-突现的方法二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关系 -问题 功能主义 感受性质 多重实现
下载PDF
下向因果与感受性——兼评金在权的心-身理论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晓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7-73,共7页
下向因果问题和感受性问题是当代物理主义所面临的两个挑战,它们迫使金在权不得不从物理主义的立场上有所让步。本文分析了金在权在这两个问题上失败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案。笔者的立足点不是物理主义,而是二元论的功能实... 下向因果问题和感受性问题是当代物理主义所面临的两个挑战,它们迫使金在权不得不从物理主义的立场上有所让步。本文分析了金在权在这两个问题上失败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案。笔者的立足点不是物理主义,而是二元论的功能实在论。功能实在论把功能实现的整体看作第一实在,其中的两个要素即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是具有因果力的,因而也是实在的。一方面,由于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参与下向因果作用的,因而不存在金在权所面临的因果解释的排他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并不崇尚物理主义,因而因果物理闭合原则对于笔者归于无效。下向因果问题就此得以解决。感受性是一种内在的功能意义,既是非物理的又是实在的。感受性问题就此得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向因果 感受性 -问题 物理主义 功能主义
下载PDF
理解心灵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42,111,共12页
本文旨在考察的主题是:我们实际上是以何种方式理解各种各样的心灵现象的,以及我们这样理解的理由是什么。在这个大的主题下,本文对如下论题展开了一些研讨:"心灵"作为"内在(内部)之物"的隐喻;"成形化"... 本文旨在考察的主题是:我们实际上是以何种方式理解各种各样的心灵现象的,以及我们这样理解的理由是什么。在这个大的主题下,本文对如下论题展开了一些研讨:"心灵"作为"内在(内部)之物"的隐喻;"成形化"的理解与"定型"的理解;理解与知识的关联;与疼痛相关的"他心之知"问题;身体活动与行动;观察与理解的关联。当然,所有的内容都涉及对"理解"概念和"心-身问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理解 知识 之知 可观察
下载PDF
心-身问题与物理主义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晓阳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共14页
笛卡尔的心-身区别论证开启了近代以来有关心-身问题的争论,而物理主义则是当前学界在处理心-身问题时的常见立场。本文打算为其中一个具体的物理主义观点——戴维森版殊型同一论作辩护。我将论证,经过适当改进之后的殊型同一论,不仅能... 笛卡尔的心-身区别论证开启了近代以来有关心-身问题的争论,而物理主义则是当前学界在处理心-身问题时的常见立场。本文打算为其中一个具体的物理主义观点——戴维森版殊型同一论作辩护。我将论证,经过适当改进之后的殊型同一论,不仅能有效避免其他物理主义观点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困扰,而且有望为我们大多数人所持有的那种内在心灵不同于外在事物的心-身二元直觉,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别论证 -问题 物理主义 殊型同一论 灵哲学
原文传递
心灵与理解
6
作者 刘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3,111,共11页
作为"理解心灵"一文的续篇,本文将进一步展开对心灵、理解及其相互关联的考察。第一,作为被理解的对象,心灵现象本身可以带有或不带有理解性的内容,我们对这两类心灵现象的理解方式有何不同?第二,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以私人的、... 作为"理解心灵"一文的续篇,本文将进一步展开对心灵、理解及其相互关联的考察。第一,作为被理解的对象,心灵现象本身可以带有或不带有理解性的内容,我们对这两类心灵现象的理解方式有何不同?第二,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以私人的、孤立的方式被感受到的"现象性质"?第三,我们又是如何以同样的模式来理解感受起来有所不同的诸种现象的?围绕这几个主题,本文对如下论题做出了一些研讨:他心之知(1节、13节);带有或不带有理解内容的心灵现象(2-4节);理解对象与理解内容的区分;单向性的理解与对当性的理解(3-4节,9节,17节);对心身现象的原因解释与理由解释(5-8节);自由意志与自主控制(6-8节);qualia、现象性意识(10-14节);类比与理解的关联(15-16节);几乎所有段落都涉及对"理解"概念和对"心-身问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理解 之知 原因 理由 自由意志 质性特征 类比
下载PDF
50年之后的心-身问题 被引量:12
7
作者 金在权 郁锋(译) 《世界哲学》 CSSCI 2007年第1期40-52,共13页
作者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近半个世纪哲学家们对于心-身问题的探讨,批判地分析了实现、随附和突现的观念在这一问题的当代争论中所起的作用。在非还原物理主义进路流行的趋势下,作者对内格尔还原模型在心-身关系讨论中的适用性提... 作者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近半个世纪哲学家们对于心-身问题的探讨,批判地分析了实现、随附和突现的观念在这一问题的当代争论中所起的作用。在非还原物理主义进路流行的趋势下,作者对内格尔还原模型在心-身关系讨论中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功能还原的模型。最后作者还指出,心-身问题的核心由意识和心理因果性两个问题组成,而目前我们在心-身问题上的主要困境就是意识的现象属性如何能被功能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随附性 多重实现 功能还原
原文传递
心-身问题、副词论与互补性
8
作者 周理乾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4,共7页
当代心灵哲学中,存在三个反驳物理主义的重要论证:可设想性论证、解释鸿沟与知识论证。可以利用副词理论来重新理解这三个论证,从而支持物理主义。副词理论认为主观体验并非某种非物理的实在,只是主体从自身内在的角度以特定的方式把握... 当代心灵哲学中,存在三个反驳物理主义的重要论证:可设想性论证、解释鸿沟与知识论证。可以利用副词理论来重新理解这三个论证,从而支持物理主义。副词理论认为主观体验并非某种非物理的实在,只是主体从自身内在的角度以特定的方式把握某一状态,而物理世界只是从第三人称视角的解释。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是两种不同的副词修饰方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由波尔互补性原理来解释。这意味着虽然心理的与物理的在认识论上是不能相互还原的,但在本体论上并不存在两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物理主义 副词论 互补性
原文传递
无律则一元论再思考——关于心身殊型同一论与心身随附性的一个新看法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晓阳 王雨程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9,126,共9页
在《心理事件》一文中,戴维森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观点——无律则一元论。无律则一元论认为心身之间是殊型同一关系,并且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规律。随后,戴维森引入随附性来进一步解释心身殊型同一论。金在权对... 在《心理事件》一文中,戴维森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观点——无律则一元论。无律则一元论认为心身之间是殊型同一关系,并且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规律。随后,戴维森引入随附性来进一步解释心身殊型同一论。金在权对此表示怀疑。我们将论证,首先戴维森这个做法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其次,即使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心身随附性仍需要进一步说明;最后,即使心身随附性有问题,心身殊型同一论仍有可能继续坚持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律则一元论 非还原物理主义 殊型同一论 随附性 -问题 灵哲学
原文传递
意识:此处,彼处和处处?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利奥.托诺尼 克里斯托弗.科赫 +2 位作者 李恒威 钟柠穗 武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9-150,共22页
意识科学通过关注体验的行为相关物和神经相关物(Behavioural and Neuronal Correlates of Experience)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就取得的这些进步而言,尽管这些相关物(即行为相关物和神经相关物的简称)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要理解哪怕最基... 意识科学通过关注体验的行为相关物和神经相关物(Behavioural and Neuronal Correlates of Experience)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就取得的这些进步而言,尽管这些相关物(即行为相关物和神经相关物的简称)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要理解哪怕最基本的事实(例如,尽管小脑具有更多的神经元,而且几乎表现得与大脑皮层一样复杂,却为什么大脑皮层产生了意识,而小脑没有),那么它们还不够。此外,在许多情况下,如我们想要知道意识是否存在时,相关物几乎没有任何帮助。例如,对那些只残存几块功能皮层区的患者、早产儿、非哺乳类物种以及在驾驶、人脸识别和回答难题方面正迅速超越人类的机器而言。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数据也需要一个意识理论——一个表明体验是什么以及哪类物理系统可能拥有体验的理论。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IIT)就是这样的理论,它以体验本身为起点,包含五个现象学公理:内在存在、构成、信息、整合和排他。IIT从上述五个公理导出五个公设,这些公设与支撑意识的物理机制所需的属性相关。IIT对个人体验(感受质)的量与质都提出了原则解释,并提供了一种计算方法来评估一个特定的物理系统是否有意识以及意识到了什么。此外,IIT可以解释一系列临床发现和实验室研究,做出一些可检验的预测,并推断出一些尚有问题的情况。这个理论认为,意识是具有特定因果属性的物理系统所拥有的一种基本属性。它预测意识是有等级的,是在生物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以及能出现在一些非常简单的系统中。反过来,它也预测前馈网络——即便是复杂的前馈网络——是无意识的,并且像个体组成的群体或一堆沙子这样的聚集物也没有意识。IIT与通常的功能主义信念形成鲜明对比,因为IIT表明:即使数字计算机的行为在功能上与我们的一样,即使它们如实地模拟人脑的运行,但它们仍然缺乏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因果性 存在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觉知 大脑皮层
下载PDF
意识神话
11
作者 李恒威(译) 蔡诗灵(译)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2期123-136,198,199,共16页
盖伦·斯特劳森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查默斯提出的"难问题"这一措辞以来,在哲学上对意识研究的讨论并没有明显剧增。事实上,自近代以来--特别是约400年前科学的物质主义作为一个支配性的形而上学稳固地确立下来以来--... 盖伦·斯特劳森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查默斯提出的"难问题"这一措辞以来,在哲学上对意识研究的讨论并没有明显剧增。事实上,自近代以来--特别是约400年前科学的物质主义作为一个支配性的形而上学稳固地确立下来以来--在哲学中对"心-身问题"的兴趣从未中断。相反,对这个问题之症结的从未停止的诊断和不断开具的各类处方始终在一个很高的理解水平上运行。事实上,正像盖伦·斯特劳森关于意识问题的辩论,大多数最优秀、最生动、最有洞察力的著作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发表了。那种以为在哲学上对意识的兴趣是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查默斯提出"难问题"才突然复兴和兴盛起来的观点,在盖伦·斯特劳森看来不啻是一个关于意识的虚构的神话,尽管在科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上对意识的兴趣和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以来确实出现了"第二个黄金时期"。盖伦·斯特劳森以详实的历史文献反对了这个在哲学上的"意识神话";相反,他想表明,围绕意识的"心-身问题"在整个近代都不曾离开过哲学讨论的中心。盖伦·斯特劳森在文中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一个类似泛心论的解决"心-身问题"的方向,即重新审查对物质本性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神话 -问题
下载PDF
西方文论关键词 体现 被引量:2
12
作者 龚璇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7,共13页
英语中的名词embodiment,是动词embody的衍生词,它们的含义都是"体现”。动词体现于16世纪中叶进入英语词汇,与成词更早的incorporate(肉身化的、具体的)一样,都是对拉丁语incorporate(化身、体现)的模仿,“化入身体”的常常是命... 英语中的名词embodiment,是动词embody的衍生词,它们的含义都是"体现”。动词体现于16世纪中叶进入英语词汇,与成词更早的incorporate(肉身化的、具体的)一样,都是对拉丁语incorporate(化身、体现)的模仿,“化入身体”的常常是命、魂、灵、思等。如其词形所示,体现一词包含了西方哲学、神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种学科对身一心关系的思考。从历史上看,身体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命、魂、灵、思也各有其产生与运用的语境。这篇文章沿着命、魂、灵、思等概念的更替,梳理了它们与身体的关系,以此理解体现一词内含的思想交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现 身-心问题
原文传递
“随附性”概念及其哲学意蕴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晓平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共8页
"随附性"概念与心-身问题密切相关。金在权继戴维森之后对这个概念作了详尽的分析,区分了"弱随附性"、"强随附性"和"全总随附性"。文章对这些概念给以介绍和澄清,指出全总随附性是三者中最弱的... "随附性"概念与心-身问题密切相关。金在权继戴维森之后对这个概念作了详尽的分析,区分了"弱随附性"、"强随附性"和"全总随附性"。文章对这些概念给以介绍和澄清,指出全总随附性是三者中最弱的,进而给出这三种随附性的意义底线。在此基础上探讨随附性的哲学意蕴。全总随附性的典型语境是单世界论域,并且是不可还原的;弱、强随附性的典型语境是多世界论域,并且是可还原的。相对于单世界论域,宏-微随附性成为整-部随附性,而整-部随附性就是全总随附性;相对于多世界论域,宏-微随附性成为层次随附性,而层次随附性就是强-弱随附性。文章主张,自由意志是不可还原的,这意味着心理性质对于物理性质至少在某些方面是不可还原的;但是这种不可还原性仍然同整-部随附性即全总随附性是相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附性 -问题 可还原性 自由意志
原文传递
论乔姆斯基“方法论的自然主义”
14
作者 胡朋志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55,共5页
乔姆斯基"方法论的自然主义"针对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而提出,其本质是要反对蒯因在自然化认识论中所表现出的二元论倾向,将"心智的"、"语言的"等现象重新纳入到自然科学研究范围之内。同时,基... 乔姆斯基"方法论的自然主义"针对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而提出,其本质是要反对蒯因在自然化认识论中所表现出的二元论倾向,将"心智的"、"语言的"等现象重新纳入到自然科学研究范围之内。同时,基于"方法论的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对"身-心"统一问题作出了新的尝试,并基于此捍卫了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的自然主义 自然化认识论 -问题 理性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