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幼儿先天性多发半椎体畸形伴脊柱侧凸 被引量:2
1
作者 毛赛虎 李松 +8 位作者 朱泽章 马彦宇 刘臻 史本龙 孙旭 乔军 王斌 俞杨 邱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673-1682,共10页
目的评估一期单纯后路跳跃式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跳跃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多发性HV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行一期后路跳跃式HV切除、短节... 目的评估一期单纯后路跳跃式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跳跃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多发性HV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行一期后路跳跃式HV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多发HV所致CS患儿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3.7±1.2)岁(范围1.4~4.9岁)。选择导致局部侧凸、侧后凸畸形或冠状面偏移的责任半椎体作为切除的目标,先远端后近端分别切除半椎体并水平化固定椎。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和远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Cobb角及脊柱生长高度(近端和远端内固定长度、T1~S1长度)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近、远期并发症,包括生长过程中脊柱冠状面(失代偿定义为术后侧凸进展>20°)、矢状面(后凸进展定义为上、下内固定间后凸加重>40°)的再进展情况,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螺钉切割、螺钉误置)。结果每例患儿均切除2个HV,8例(61.5%)半椎体位于脊柱两侧,5例(38.5%)位于脊柱同侧。术后随访时间为(6.2±3.3)年(范围2.0~10.5年)。术前近端侧凸Cobb角和远端侧凸Cobb角分别为36.7°±11.8°和35.2°±7.8°,术后分别矫正至9.7°±6.6°和6.1°±4.1°,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3°±5.4°和8.0°±4.6°,差异圴有统计学意义(F_(近端)=31.249,F_(远端)=93.830,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73.6%±19.6%和82.4%±11.7%(t_(近端)=6.888,t_(远端)=10.954,P<0.001),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15.8%±26.9%和6.9%±7.0%。冠状面平衡术前为(17.2±14.8)mm,术后改善至(-0.2±15.7)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0±18.4)mm(F=4.137,P=0.024)。T1~S1长度术前为(256.3±24.0)mm,术后(273.8±27.3)m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3.2±3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04,P=0.003),术后较术前略有增加(t=0.680,P=0.527),末次随访时较术后明显增加(t=2.986,P<0.001)。7例患儿术前存在局部后凸畸形,由术前32.2°±13.6°明显改善至术后的6.1°±9.8°,末次随访时为5.4°±10.4°无明显矫形丢失(F=11.187,P=0.002),术后改善率为93.4%±27.0%(t=3.355,P=0.004)。6例患儿(46.2%)术后出现冠状面失代偿(21.7°±1.9°),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改善至14.7°±8.9°;2例(15.4%)患儿术后3个月胸椎区域内固定间后凸加重,分别为68°和58°,经过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55°和46°。结论后路一期跳跃式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安全且有效,可明显改善幼儿脊柱生长不平衡和局部畸形。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生长期内冠状面侧凸进展较为常见,补充性支具治疗可进一步控制侧后凸畸形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躯干发育异常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胎儿椎体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庆红 石华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年第2期190-192,共3页
先天性椎体畸形是指椎体在胚胎期形成的过程中发生障碍,导致椎体发育异常或畸形。先天性椎体畸形可引起脊柱前凸、侧凸、后凸以及脊柱缩短等脊柱形态异常和胸廓畸形,影响患儿的生命质量,甚至生命,给活产儿个人、家庭、社会均带来沉重的... 先天性椎体畸形是指椎体在胚胎期形成的过程中发生障碍,导致椎体发育异常或畸形。先天性椎体畸形可引起脊柱前凸、侧凸、后凸以及脊柱缩短等脊柱形态异常和胸廓畸形,影响患儿的生命质量,甚至生命,给活产儿个人、家庭、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主要对胎儿椎体畸形及其产前超声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干发育异常 脊柱 超声检查 产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