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化与“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广州“车陂龙舟景”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刘晓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122,151,共10页
车陂村是广州东部的一个超大“城中村”。至少从150多年前开始,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三,众多“兄弟老表村”的龙舟会到村中的车陂涌探亲,这一景象被誉为“车陂龙舟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密集人口排出的生活污...
车陂村是广州东部的一个超大“城中村”。至少从150多年前开始,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三,众多“兄弟老表村”的龙舟会到村中的车陂涌探亲,这一景象被誉为“车陂龙舟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密集人口排出的生活污水直接污染了车陂涌。2015年,由村中一批年轻人组织的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开始了“扒龙舟”习俗的“申遗”之路,“扒龙舟”习俗先后被成功列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以此为契机,发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项目,以“扒龙舟”项目为核心,通过建设龙舟文化展览馆,构建了车陂人的集体认同,通过引导村民自觉巡河护河的环保行动,使其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到政府的治水三年行动计划之中,实现“文化+生态”的双保育。在这一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经过再次日常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增长、社会包容、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陂龙舟景
日常生活
结构性关系
遗产化
日常化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题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化与“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广州“车陂龙舟景”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刘晓春
机构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122,151,共10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项目编号:16JJD850017)。
文摘
车陂村是广州东部的一个超大“城中村”。至少从150多年前开始,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三,众多“兄弟老表村”的龙舟会到村中的车陂涌探亲,这一景象被誉为“车陂龙舟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密集人口排出的生活污水直接污染了车陂涌。2015年,由村中一批年轻人组织的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开始了“扒龙舟”习俗的“申遗”之路,“扒龙舟”习俗先后被成功列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以此为契机,发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项目,以“扒龙舟”项目为核心,通过建设龙舟文化展览馆,构建了车陂人的集体认同,通过引导村民自觉巡河护河的环保行动,使其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到政府的治水三年行动计划之中,实现“文化+生态”的双保育。在这一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经过再次日常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增长、社会包容、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车陂龙舟景
日常生活
结构性关系
遗产化
日常化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
C953 [社会学—民族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化与“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广州“车陂龙舟景”为例
刘晓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