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r与CH_3I反应的的准经轨线计算—能量分布和转动取向(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小学 李亚民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45-1351,共7页
首次构造了放热反应Sr+CH3I的LEPS势能面,并进行了准经典轨线计算.重点计算了该反应产物平动能、振动能、转动能分布和转动取向与碰撞能的关系.其他方面如在更广碰撞能范围内的反应截面以及产物振动分布也做了研究,以便与相应的实验结... 首次构造了放热反应Sr+CH3I的LEPS势能面,并进行了准经典轨线计算.重点计算了该反应产物平动能、振动能、转动能分布和转动取向与碰撞能的关系.其他方面如在更广碰撞能范围内的反应截面以及产物振动分布也做了研究,以便与相应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反应截面、产物振动分布与实验吻合.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碰撞能的增加,产物转动取向逐渐增强;平动能、转动能、振动能均增加,但平动能占总可用资能的比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取向 能量分布 势能面 准经典轨线计算
下载PDF
准经典轨线计算同位素对反应H+OCl的影响
2
作者 韩成利 李亚民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80-83,共4页
用准经典轨线的方法计算了反应H(D,T)+OCl,主要是研究同位素效应对反应截面、产物的转动取向和分支比的影响.准经典轨线的计算选择了PSB2势能面,在0.2~1.2eV碰撞能范围内计算了H(D,T)+OCl反应的反应截面和分支比等结果.同位素对... 用准经典轨线的方法计算了反应H(D,T)+OCl,主要是研究同位素效应对反应截面、产物的转动取向和分支比的影响.准经典轨线的计算选择了PSB2势能面,在0.2~1.2eV碰撞能范围内计算了H(D,T)+OCl反应的反应截面和分支比等结果.同位素对反应截面和产物分支比的影响很明显,而对产物转动取向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反应截面 转动取向 准经典轨线计算 势能面
下载PDF
氯取代丙烷伯氢反应的准经典轨线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天莉 严继民 孔繁敖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氯取代丙烷伯氢的反应 .采用三体 LEPS势能函数构筑势能面 .结果表明 ,氯取代丙烷伯氢的反应呈现出与氯取代丙烷仲氢反应不同的微观反应进程 .对于氯取代丙烷仲氢的反应,只有一种反应通道,反应过程中有碰撞复... 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氯取代丙烷伯氢的反应 .采用三体 LEPS势能函数构筑势能面 .结果表明 ,氯取代丙烷伯氢的反应呈现出与氯取代丙烷仲氢反应不同的微观反应进程 .对于氯取代丙烷仲氢的反应,只有一种反应通道,反应过程中有碰撞复合物产生 .对于氯取代丙烷伯氢的反应,有两种反应通道,一种有碰撞复合物生成,另一种则没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经曲轨线计算 碰撞复合物 氯取代丙烷 伯氢反应
下载PDF
基于过程神经元网络模型的间歇反应优化计算 被引量:1
4
作者 蔺淑倩 王晶 曹柳林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6-131,共6页
针对间歇过程中最优操作轨线经常从生产经验中人工获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神经网络(processneural network,PNN)模型的自动计算方法。利用PNN独特的时间聚合算子特点,建立反应操作变量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时间函数模型... 针对间歇过程中最优操作轨线经常从生产经验中人工获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神经网络(processneural network,PNN)模型的自动计算方法。利用PNN独特的时间聚合算子特点,建立反应操作变量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时间函数模型,通过产品质量性能指标优化计算,获得最佳的控制轨线,作为实际生产的设定曲线。最后,MPCE仿真平台的间歇反应实验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N模型 控制线优化计算 MPCE仿真平台
下载PDF
O(^1D)+N2O→NO+NO反应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玉芳 王永 +2 位作者 朱遵略 张现周 孙金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3,共5页
应用三体模型及扩展的LEPS势能面 (PES) ,对初始条件为 (Ecol=5 5kJ/mol,v =0 ,j =0 )的O(1D) +N2 O→NO +NO反应体系进行了准经典轨线 (QCT)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体系的势能面及反应机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
关键词 三体模型 LEPS势能面 准经典轨线计算 周边化学反应 大气层 NO自由基 QCT计算 反应机理 一氧化氮自由基 动力学
下载PDF
Sr+HF体系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玉芳 孟慧艳 +2 位作者 王永 朱遵略 孙金锋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5-168,共4页
应用扩展的LEPS势能面 ,对处于高碰撞能零振动激发 (Ecol=5 4 .18kJ/mol ,ν =0 ,j=0 )和低碰撞能低振动激发 (Ecol=7.5 6kJ/mol ,ν =1,j=0 )两种初始条件下的Sr+HF体系的竞争反应模式、定态分布函数Pν(b)以及反应碰撞能对产物SrF转... 应用扩展的LEPS势能面 ,对处于高碰撞能零振动激发 (Ecol=5 4 .18kJ/mol ,ν =0 ,j=0 )和低碰撞能低振动激发 (Ecol=7.5 6kJ/mol ,ν =1,j=0 )两种初始条件下的Sr+HF体系的竞争反应模式、定态分布函数Pν(b)以及反应碰撞能对产物SrF转动取向的影响进行了准经典轨线计算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及相关理论符合得很好 ,且能给予实验以合理的动力学解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HF体系” 动力学 LEPS 势能面 准经典轨线计算 竞争反应模式 转动取向
下载PDF
碰撞能量对反应Sr+ HF转动取向的影响(英文)
7
作者 蔡孟秋 唐璧玉 +2 位作者 杨国伟 杨益明 韩克利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1-525,共5页
在推广 LEPS势能面上,用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反应碰撞能量对反应 Sr+ HF的转动取向的影响 .计算结果与产物轨道角动量模型进行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碰撞能量的增加,产物转动取向越强烈 .
关键词 轨线计算 推LEPS势能面 碰撞能量 转动取向 氟化氢 反应机理
下载PDF
He+H_2^+→He H^++H反应的从头算势能面 被引量:2
8
作者 梁景娟 刘新国 +2 位作者 许文武 孔浩 张庆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238,共6页
运用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MRCI)方法及aug-cc-pv5z基组构造了HeH_2^+体系基态(1~2A′)从头算势能面.采用多体展开法共拟合了8840个能量点,拟合误差为0.0677 Kcal/mol.基于新势能面,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计算了碰撞能在0~2 eV范围内的积分... 运用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MRCI)方法及aug-cc-pv5z基组构造了HeH_2^+体系基态(1~2A′)从头算势能面.采用多体展开法共拟合了8840个能量点,拟合误差为0.0677 Kcal/mol.基于新势能面,采用准经典轨线方法计算了碰撞能在0~2 eV范围内的积分反应截面,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头算势能面 准经典轨线计算 积分反应截面
下载PDF
Ba原子与溴代烷烃反应产物转动取向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玉芳 孟慧艳 丛书林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9-122,共4页
本文应用准三体模型及扩展的LEPS势能面 (PES)、准经典轨线和CPOAM模型计算了Ba +RBr(R =CH3 ,C2 H5,C3 H7,C4H9,n C5H1 1 )→BaBr +R反应体系产物BaBr的转动取向 ,结果表明产物BaBr的转动取向随碰撞能的增加越趋强烈 。
关键词 LEPS势能面 准经典线(QCT)计算 转动取向
下载PDF
Quasi-classical Trajectory Study on the H^++H2 Reaction
10
作者 Hui Song Xiu-yan Wang Rex. T. Skodje Xue-ming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5-378,共4页
H <SUP>+</SUP>+H<SUB>2</SUB> 反应系统上的伪古典的轨道(QCT ) 计算在新势能表面(足) 上被执行。理论计算证明前面、向后的产品的尖分发为标题反应是粗略地对称的。旋转州的分发也是的产品在一些碰撞精力决... H <SUP>+</SUP>+H<SUB>2</SUB> 反应系统上的伪古典的轨道(QCT ) 计算在新势能表面(足) 上被执行。理论计算证明前面、向后的产品的尖分发为标题反应是粗略地对称的。旋转州的分发也是的产品在一些碰撞精力决定了。在到 1.424 eV 的从 0.124 eV 的碰撞精力范围,为这个系统的不可分的生气的节 monotonically 与碰撞精力减少。有离子分子反应的试验性的结果的比较也被做,协议通常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分子反应 反应动力学 经典轨线计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