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用残损的手掌》中语言的有机构成——以雅各布森的转喻和隐喻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华 《文化产业》 2022年第22期67-69,共3页
借用雅各布森的转喻和隐喻理论来阐释戴望舒的经典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可以发现,这整首诗歌整体沿着转喻的方向展开,通过选取典型景物,书写了日寇铁蹄蹂躏下沦陷区的悲惨,而在书写解放区的美好图景时,诗人转而大量使用隐喻缓缓抒发... 借用雅各布森的转喻和隐喻理论来阐释戴望舒的经典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可以发现,这整首诗歌整体沿着转喻的方向展开,通过选取典型景物,书写了日寇铁蹄蹂躏下沦陷区的悲惨,而在书写解放区的美好图景时,诗人转而大量使用隐喻缓缓抒发向往之情。前后两部分由于空间的邻近性与巨大的反差性并存,该诗在转喻的基础上,充满隐喻色彩,堪称以转喻写隐喻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各布森 转喻和隐喻 向往之情 戴望舒 邻近性 经典诗歌 隐喻色彩 有机构成
下载PDF
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与语篇连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单新荣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47-149,共3页
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关系已被许多学者关注,但在语篇连贯中所起作用还少有人提及。文章分析了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建立机制,以及在语篇连贯中起的推理作用,从中得出结论:转喻和隐喻这种认知机制对分析语篇起推理及理解作用。
关键词 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 语篇连贯 推理作用
下载PDF
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现象与多义词的认知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永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39-141,144,共4页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延伸有两种主要机制: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方式。认为两种机制在多义词认知过程中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通过以head和hand两...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延伸有两种主要机制: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方式。认为两种机制在多义词认知过程中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通过以head和hand两个人体部位词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的角度补充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义词 认知 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
下载PDF
我们赖以生存的认知方式:隐喻还是转喻?
4
作者 孙崇飞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年第10期63-65,共3页
本文在承认隐喻作为一种基本认知方式的基础上指出,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存在"厚此薄彼"的嫌疑。在详尽论述转喻的定位和隐喻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基础上,结合认知发展知识,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思... 本文在承认隐喻作为一种基本认知方式的基础上指出,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存在"厚此薄彼"的嫌疑。在详尽论述转喻的定位和隐喻之间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基础上,结合认知发展知识,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思考,探究隐喻和转喻的甄别以及转喻本体研究等问题,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作为人类基本认知方式,甚至比隐喻更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和隐喻 认知方式 甄别 思考
下载PDF
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现象与多义词的认知研究
5
作者 李永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38-140,共3页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延伸有两种主要机制: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方式。认为两种机制在多义词认知过程中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通过以head和hand两...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延伸有两种主要机制: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方式。认为两种机制在多义词认知过程中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通过以head和hand两个人体部位词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的角度补充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义词 认知 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
下载PDF
小品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
6
作者 王珲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37-139,共3页
多模态指人类通过多种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目前国内外有关多模态话语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多模态电影、广告视频等大众传媒类语篇,对于小品这类语篇的关注较少。本文根据小品的语篇特点,总结出可用于小品语篇多模态的话语分析方... 多模态指人类通过多种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目前国内外有关多模态话语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多模态电影、广告视频等大众传媒类语篇,对于小品这类语篇的关注较少。本文根据小品的语篇特点,总结出可用于小品语篇多模态的话语分析方法:转喻和隐喻分析、及物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均可解释小品语篇中意义的传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品语篇 转喻和隐喻 及物性 多模态分析
下载PDF
The Metaphoric and Metonymic Use of Country Names in Economic News:A Corpus-Based Analysis
7
作者 Yongqi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0年第4期439-454,525,共17页
Personification is widely acknowledged for its central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 nation.However,empirical evidence of its pervasiveness in authentic language data is lacking.In a selfbuilt corpus of news report,t... Personification is widely acknowledged for its central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 nation.However,empirical evidence of its pervasiveness in authentic language data is lacking.In a selfbuilt corpus of news report,this study coded,categorized,and analyzed the metaphoric and metonymic use of two country names:China and Australia.The distribution of the use of country names shows a continuum ranging from the literal,through metonymy,to metaphor.A clear majority of the figurative use of national names in the corpus lies in the category of metonymy,and the fuzzy area between metonymy and metaphor.In contrast,metaphors only take up a minor proportion,and most of them are based on metonymic link.By examining the mundane and seemingly literate use of country names,this study exemplifies that consistent patterns of conventional metonymy and metaphor are able to incur significant cognitive impact.Thus,this study calls for more attention on metonymy and metonymy-metaphor interaction in empirical studies on metaph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ntry name PERSONIFIC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cognitive linguistics
下载PDF
比较文学:在退守中求得生机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志耕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9,共9页
比较文学的危机在文化研究兴盛的今天显得更为严峻,因此,比较文学如何寻找生存机遇的问题是迫切的。在当今语境下,比较文学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学科边界的泛化,其出路在于找到与文化研究分而治之的可能性。如果潜心分析,则可发现,比... 比较文学的危机在文化研究兴盛的今天显得更为严峻,因此,比较文学如何寻找生存机遇的问题是迫切的。在当今语境下,比较文学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学科边界的泛化,其出路在于找到与文化研究分而治之的可能性。如果潜心分析,则可发现,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其实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别。文化研究的对象是文化系统中文化诸要素与艺术文本的隶属关系,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文化系统中艺术文本的并置结构关系;文化研究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非文学因素与文学的各种隐喻关系,是一种纵向研究;比较文学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不同文学因素之间的各种转喻关系,是一种横向研究。基于此,比较文学应当放弃跨科际研究的属性,通过退守的形式维护其学科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学科边界 转喻和隐喻
原文传递
SELECTIVITY OF UNDERSTANDING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学华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年第3期87-93,129,共8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lective feature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is in nature that of constructing meaning and obtaining information, meanwhile, to construct meaning is to integrate different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lective feature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is in nature that of constructing meaning and obtaining information, meanwhile, to construct meaning is to integrate different signs into a text by mean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and to naturalize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which turns out to be a process of constant selection. In addition, the contextual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make the understanding process selective. The knowledge of the selective feature of understan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specially concerned with text read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STANDING SELECTIVITY metaphor and metonymy NATURALIZATION CONTEX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