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论现代转型建构中的巴蜀话语(1910-1927)
1
作者 蒋林欣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0-186,共7页
在中国文论现代转型建构过程中,巴蜀学人表现不俗,他们逐步从边地意味较浓的“巴蜀”走向新文学的“中心”现场,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论辩,贯通古今,融会中外,指陈弊病,创立新规,在文学观念变革、文白之争、新旧之论、新文学质素及创作主... 在中国文论现代转型建构过程中,巴蜀学人表现不俗,他们逐步从边地意味较浓的“巴蜀”走向新文学的“中心”现场,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论辩,贯通古今,融会中外,指陈弊病,创立新规,在文学观念变革、文白之争、新旧之论、新文学质素及创作主体建构、现代文学批评与研究范式探索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主张,既注重文学启蒙功能,又注重文学审美性,崇尚创作主体情感的自由表达,在时代的激流中独树一帜。但他们的成就常常被忽视、被遮蔽,在当前新的研究环境和视域里,聚焦1910-1927年间巴蜀学人的文艺理论,重估这一地方、区域建构的价值,对还原文学史细节,重新审视现代“中国”的丰富性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论 转型建构 巴蜀话语
下载PDF
转折与奠基:东北解放区革命美术的转型沿革与特征建构(1945—1949)
2
作者 赵龙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3年第1期7-11,共5页
东北解放区革命美术是中国革命美术历程转入国内战争和土地革命新阶段主题变革的一段特殊历史组成部分。全国多地区美术创作者汇聚和发展下,发展出与政党关系最紧密、社会效应最强的区域革命美术类型。多方位践行和发展了延安文艺思想,... 东北解放区革命美术是中国革命美术历程转入国内战争和土地革命新阶段主题变革的一段特殊历史组成部分。全国多地区美术创作者汇聚和发展下,发展出与政党关系最紧密、社会效应最强的区域革命美术类型。多方位践行和发展了延安文艺思想,转化了革命美术的表现语境,丰富了革命美术的表现风格,完成了对新中国美术题材和表现形式的过渡。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了东北地区的美术创作群体,形成重要的历史作用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区革命美术 转型建构 沿革特征
下载PDF
红学史模式转型与建构的学术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建忠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3,共7页
《红楼梦》研究大致经历了古典和近、现代以及当代红学这三个重要阶段,新时期以来的红学史专论,从类型上看,主要是以历史分期为本位、红学人物为本位、方法论为本位、国别红学为本位等,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总结了其视野所及之红学,但多... 《红楼梦》研究大致经历了古典和近、现代以及当代红学这三个重要阶段,新时期以来的红学史专论,从类型上看,主要是以历史分期为本位、红学人物为本位、方法论为本位、国别红学为本位等,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总结了其视野所及之红学,但多少都出现了由材料和方法所带来的缺陷及阐释盲点,难以理清红学史的真正脉络。通过对红学史盲点的探索而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进而从红学流派批评的新视角切入并结合文化渊源系统考察其源流,应该属于红学史的"推进型"研究,而这正符合学术史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学模式 阐释盲点 学术增长点 转型建构
原文传递
文学批评的功能与批评空间的重构 被引量:1
4
作者 蔚蓝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5-110,144,共7页
本文的切入点着眼于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整体现状的观察,对文学批评的功能和批评观念的更新与调整,对文学批评的空间与价值维度的重塑,做了具体的分析论述,最后对批评话语场的转换及批评学科的建构转型阐释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价值重建 批评话语场 建构转型
原文传递
SPECIAL ISSUE: SOCIAL CHANGE AND CHINESE WOMEN From State Dominance to Market Orientation: The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Gender Discourse
5
作者 Wu Xiaoy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年第2期150-164,共15页
gender discourse. The three decades before the initi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and the three after have witnessed a clear transition in gender discourse in Chinese society, from state-dominated pan-politic... gender discourse. The three decades before the initi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and the three after have witnessed a clear transition in gender discourse in Chinese society, from state-dominated pan-politicization to a pan-marketization orientation. Marketization has changed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state discourse and led to an alliance of market discourse with traditional discourse. The changed gender discourse is essentially a discourse of quality, one that is no longer presented as an ideological myth of equality constructed by the state and discounted in practice but as a set of deliberate response strategies which are adopted to make independent choices balancing the three forces of the state, the marke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midst of appeals for modernity and individual freed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der discourse TRANSITION MARKETIZATION 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