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获得转基因小麦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志方 陈穗云 +2 位作者 夏光敏 陈永喆 陈惠民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4-89,共6页
将带有NPT Ⅱ基因的质粒PGV用花粉管通道途径转化小麦烟农 1 0 3,共结实 1 0 2 5粒 ,其中有 71 8粒种子可以萌发出幼苗 ,在这 71 8株幼苗中 ,经卡那霉素筛选 ,得到 75棵绿色抗性植株 ,提取这些抗性植株的叶片总DNA ,作NPT Ⅱ基因的PCR扩... 将带有NPT Ⅱ基因的质粒PGV用花粉管通道途径转化小麦烟农 1 0 3,共结实 1 0 2 5粒 ,其中有 71 8粒种子可以萌发出幼苗 ,在这 71 8株幼苗中 ,经卡那霉素筛选 ,得到 75棵绿色抗性植株 ,提取这些抗性植株的叶片总DNA ,作NPT Ⅱ基因的PCR扩增 ,有 37株为阳性 ,转化率为 5.1 6% ,对其中 9个PCR阳性植株的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它们均为转基因植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NPT-Ⅱ基因 花粉管途径 转基因小麦植株
下载PDF
我国培育出新型转基因小麦
2
《河北农业》 1999年第5期9-9,共1页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植株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小麦品种 面粉品质性状 谷蛋白 小麦品质 小麦基因 基因 标记基因 面筋质量
下载PDF
利用激光微束穿刺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兰岚 傅荣昭 +3 位作者 宋桂英 张健 徐正平 孙勇如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5期394-399,共6页
用激光微束穿刺法将携带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Ⅱ)基因的质粒pJIT101导入京花1号小麦幼胚细胞。方法是将小麦幼胚细胞进行高渗缓冲液预处理,用微米级的激光微束处理,然后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筛选出具抗性的愈伤组织及... 用激光微束穿刺法将携带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Ⅱ)基因的质粒pJIT101导入京花1号小麦幼胚细胞。方法是将小麦幼胚细胞进行高渗缓冲液预处理,用微米级的激光微束处理,然后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筛选出具抗性的愈伤组织及绿色小植株。第一年,从150个小麦幼胚中,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筛选出4株绿苗,取两株进行NPT-Ⅱ酶活性分析,测到了NPT-Ⅱ酶的活性。第二年重复实验,从245个小麦幼胚中,经筛选获得1株绿苗,进行了叶片DNAPCR扩增检测,转化的绿色小苗扩增出所导入的NPT-Ⅱ基因编码的片段。结果表明,外源NPT-Ⅱ基因已导入了小麦,并实现了整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激光微束 转基因小麦植株 外源基因
下载PDF
用去柱头滴加法将抗虫基因(CPTI)导入小麦的研究
4
作者 于洪欣 柳建军 +1 位作者 冯兆礼 董金铎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43-44,共2页
小麦在世界和我国都是栽培面积很大的粮食作物,在我省是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然而由于小麦的转化难度较大,转基因研究进展比较迟缓.随着基因转移技术的发展,1992年Vasil等用基因枪法将抗除草剂基因(Bar基因)转化入小麦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中... 小麦在世界和我国都是栽培面积很大的粮食作物,在我省是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然而由于小麦的转化难度较大,转基因研究进展比较迟缓.随着基因转移技术的发展,1992年Vasil等用基因枪法将抗除草剂基因(Bar基因)转化入小麦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中,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小麦,使小麦转基因研究向前跨了一大步.近年来各国相继以基因枪法为主对小麦进行转化,转化所用基因,除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和人工雄性不育基因(TA—Barnase)外,大多数是用的筛选标记基因NPtⅡ、Gus、Hpt等.成卓敏等1993年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柱头滴加法 抗虫基因 转基因小麦植株 卡那霉素抗性 基因枪法 大麦黄矮病毒 质粒DNA Bar基因 CPTI 结实率
下载PDF
GNA_2/bar双价基因转化小麦获得转基因植株的研究
5
作者 徐琼芳 李连城 +4 位作者 马有志 辛志勇 徐惠君 陈孝 郭三堆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3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转基因植株 普通小麦 转化小麦 双价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 作物育种 栽培研究 培养基 愈伤组织 转基因小麦植株
原文传递
小麦转化的方法与前景
6
作者 N.S.Nehra 高家明 孙建伟 《麦类文摘》 1996年第2期6-10,共5页
10多年来,小麦一直是遗传工程的对象,最初致力于建立细胞悬浮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系统,目的是通过原生质体中介的基因转移方法来完成小麦的遗传操纵。尽管目前可以从胚性细胞培养分离出的小麦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但此法还不能成功地进... 10多年来,小麦一直是遗传工程的对象,最初致力于建立细胞悬浮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系统,目的是通过原生质体中介的基因转移方法来完成小麦的遗传操纵。尽管目前可以从胚性细胞培养分离出的小麦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但此法还不能成功地进行小麦转化。随着基因转移的 biolistics 法的发展.人们已把注意力集中到作为外来基因 lecipi-ents 的活体再生组织的应用上。通过采用最佳的粒子辐射条件.并改良未成熟合子胚的盾片组织体细胞的成胚方法,世界上几个前导实验室已成功地完成了小麦转化。该突破标志着通过分子途径改良小麦的新时代已开始。目前挑战在于,运用该项技术来培育优质、抗病及其它附加值特性的优良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转化 小麦基因 小麦原生质体 细胞悬浮培养 转基因小麦植株 遗传工程 植株再生 培养系统 基因转移 再生植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