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DHS内固定过度滑动的预防 被引量:5
1
作者 蔡贤华 徐峰 +3 位作者 刘曦明 尹成忠 王庆 时宏富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11期688-689,共2页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 DHS内固定 过度滑动 预防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2
作者 丁华 章洪喜 +3 位作者 袁即山 汪雷 刘涛 嵇鹏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3年第5期450-454,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一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1年12月4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65.94岁,平均年...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一螺旋刀片(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1年12月4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65.94岁,平均年龄76.8岁。随机分为关节组(n=20)和PFNA组(n=23)。采用PFNA内固定23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0例,分析比较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35~105min,统计时间(55.34±12.61)min:关节组65~130min,统计时间(90.39±14.21)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PFNA组术中出血量100~300mL,统计出血量(140±46)mL;关节组200~450mL,统计出血量(300±70)mL:两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④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PFNA组为(86.5±5.4)分,其中优12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6.9%;关节组为(85.4±5.6)分.其中优9例,良8例,可2例,差l例,优良率85.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比较.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转子骨折 老年患者 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 半髋置换 内固定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短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泮宸帅 朱贤平 滕晓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9期1248-1250,共3页
目的探讨Ⅰ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效果、预后及其适应证.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假体对2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行置换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复查髋部X线,并以髋关节Harris... 目的探讨Ⅰ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效果、预后及其适应证.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假体对2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行置换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复查髋部X线,并以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置换手术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随访时间均>12个月.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评分分别为:77.8±7.8(65~91),78.0±7.6(60~92),78.4±7.0(64~90),78.8±7.6(60~90),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效果肯定,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且病例数及随访时间仍较少,尚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 老年人
下载PDF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动力髋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哲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6期845-847,共3页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IFF),也称为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且骨折多为移位粉碎不稳定型。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逐年增加,Shao等报道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占东南亚地区髋部...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 IFF),也称为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且骨折多为移位粉碎不稳定型。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逐年增加,Shao等报道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占东南亚地区髋部骨折的51.6%,统计其发病率为30人/万/年,且呈明显上升趋势。股骨粗隆间骨折既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但非手术治疗长期卧床并发症多,病死率和致残率高,随着现代麻醉技术、外科手术技术逐渐更新,以及固定材料的改进、创新,股骨转子间骨折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案而且方法日渐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 非手术治疗 老年人 动力髋钢板 老年股骨粗隆骨折 临床观察 锁定钢板 股骨近端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雷仕林 《浙江医学》 CAS 2015年第11期981-982,共2页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关节囊外骨折,发生在患者的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下方区域内,多因老年人出现骨质疏松后股骨受到撞击而引起[1].老年患者若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可因卧床时间过久而导致肺炎、褥疮及髋关节畸形等各种并发症,且致残率增...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关节囊外骨折,发生在患者的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下方区域内,多因老年人出现骨质疏松后股骨受到撞击而引起[1].老年患者若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可因卧床时间过久而导致肺炎、褥疮及髋关节畸形等各种并发症,且致残率增加,严重者甚至死亡.近年来,动力髋螺钉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改进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其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肯定[2].现对我院近年来采用动力髋螺钉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作一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 动力髋螺钉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老年患者 保守治疗 疗效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股骨转子骨折
下载PDF
三维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107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炳勋 罗国栋 《中医正骨》 2005年第9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治疗 骨折固定术 三维多功能 外固定架 临床研究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 三维多功能外固定架 外固定架治疗 骨质疏松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7
作者 张良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5期153-155,共3页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21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5例。对...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21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Harris各维度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提高髋关节功能评分,降低围术期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PFNA-Ⅱ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闫楚奇 吴晓东 张国磊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亚洲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Ⅱ)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3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的内固定材料分为A组(n=54... 目的探讨亚洲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Ⅱ)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3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的内固定材料分为A组(n=54,采用PFNA-Ⅱ)与B组(n=49,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比较2组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血栓弹力图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大腿疼痛程度(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VDL评分)及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负重时间均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P<0.05),2组步态、功能性活动、运动范围、下肢畸形情况维度评分、Harri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R值较术前明显降低,α角明显增高,A组R值明显高于B组,α角低于B组(P<0.05)。2组手术前后K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VAS评分明显较术前降低,ADL评分明显较术前增高,且A组VAS评分低于B组,ADL评分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6%,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16%,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PFNA-Ⅱ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有利于减少术后血栓形成,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髋关节功能 高龄 效果
下载PDF
骨水泥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不同骨质下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郭昊 陈广新 +3 位作者 陈晓琴 廉洪宇 刘鑫伟 李子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281-3286,共6页
背景:对于A3.3型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术后骨折端的稳定性欠佳,而骨水泥钉道强化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模拟不同程度骨质疏松下骨水泥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 背景:对于A3.3型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术后骨折端的稳定性欠佳,而骨水泥钉道强化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模拟不同程度骨质疏松下骨水泥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及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右侧正常股骨有限元模型,同时按照AO31-A3.3分型在Solidworks 2017中将股骨分割成股骨近端、小转子及股骨体3个骨块,分别建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2种不同骨质疏松程度的股骨模型(实验组),以及骨水泥钉道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2种不同骨质疏松程度的股骨模型(对照组)。股骨头表面模拟单腿站立位的受力情况,在ANSYS中观察各组内固定下股骨最大位移、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最大位移、股骨最大应力及股骨颈内翻角度上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相同骨质条件下,对照组股骨头位移、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位移及股骨颈内翻角度均低于实验组,股骨最大应力值高于实验组;②随着股骨骨质疏松程度的增大,以实验组为基础,对照组股骨头位移变化率减少了2.94%-5.89%,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位移变化率减少了3.23%-4.79%,股骨颈内翻角度变化率减少了0.41%-8.51%,股骨部位最大应力变化率从增大了12.2%到仅增大5.74%;③结果显示,在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骨水泥强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应对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时均较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且效果在严重骨质疏松时最显著,但骨水泥加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并不适用于正常骨质及轻度骨质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水泥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有限元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10
作者 刘恒志 胡爱心 +5 位作者 吴尧 胡晟 杨子健 秦训 杨浚一 梁杰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5期8135-8140,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将80例患者纳入股骨近端防...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将80例患者纳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将43例患者纳入股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的疼痛情况,髋关节功能,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随访大于3个月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优良率高于股骨头置换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股骨头置换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具有更高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髋功能恢复好,疼痛改善,并发症少。股骨头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并发症多,临床医生选择时应谨慎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头置换术
下载PDF
PFNA与HA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昊 闫静茹 +3 位作者 陈晓琴 廉洪宇 刘鑫伟 李子涛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0-94,共5页
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比较近十年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hip arthroplasty,HA)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 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比较近十年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hip arthroplasty,HA)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及Embase数据库中关于PFNA与HA两种术式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导入RevMan 5.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4项相关实验研究,共包含1553例患者;PFNA术式组与HA术式组相比更占优势,其手术时长更短[MD=-19.48,95%CI(-24.46,-14.51),P<0.001]、术中出血量[MD=-101.90,95%CI(-135.58,-68.22),P<0.001]及术后引流量[MD=-9.94,95%CI(-11.97,-7.91),P<0.001]更少,但术后站立时间晚[MD=8.46,95%CI(4.22,12.71),P<0.001];术后总并发症及术后Harris评分两手术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与HA术相比,PFNA可以降低术中的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HA较PFNA能够早期进行下床功能锻炼;但二者在术后总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上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骨质疏松 META分析
下载PDF
InterTan髓内钉与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胡艳超 李宇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81-83,共3页
对比分析 InterTan 髓内钉和PFNA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6例老年不稳定型IFF病例,以实施的术式分为InterTan组、PFNA组,每组合计纳入43例。结果 表2-5结果示,两种术式各有优势,均... 对比分析 InterTan 髓内钉和PFNA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6例老年不稳定型IFF病例,以实施的术式分为InterTan组、PFNA组,每组合计纳入43例。结果 表2-5结果示,两种术式各有优势,均可达同等水平的骨折复位质量及髋关节功能改善程度,但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方面更有优势,InterTan组的髋内翻、螺钉切出发生率居更低水平(P<0.05)。结论 针对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选择InterTan髓内钉或PFNA治疗均有助改善髋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但InterTan髓内钉预后质量更高,而PFNA则更适宜体质较差患者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Tan髓内钉 PFNA 老年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分析
13
作者 贺明 王广斌 王佳时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2年第2期164-165,共2页
虽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保守治疗有着较高愈合率,但对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会因为并发症的发生导致病死率增加,所以此类骨折的老年患者更加需要可靠的固定和尽早的离床活动。近年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为评... 虽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保守治疗有着较高愈合率,但对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会因为并发症的发生导致病死率增加,所以此类骨折的老年患者更加需要可靠的固定和尽早的离床活动。近年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为评价其在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中的治疗效果而进行本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进一步的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 股骨转子骨折 老年患者 股骨近端 保守治疗 髓内针 折分 临床工作
下载PDF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周迎锋 刘晓潭 +1 位作者 路坦 徐海斌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693-695,共3页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49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DHS内固定组和PFNA内固...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49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DHS内固定组和PFNA内固定组,对3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下床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3组患者住院后均在5 d内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PF-NA内固定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下床时间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明显短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人工关节置换组明显短于PENA内固定组(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高龄患者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钢板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10例 被引量:20
15
作者 苏厂尧 谢文伟 +2 位作者 姚汉刚 余占洪 李再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407-2409,共3页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62例,平均年龄76岁,95%合并内科疾病。根据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62例,平均年龄76岁,95%合并内科疾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DHS固定组(n=65例),人工关节置换组(n=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于术后末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及术后有无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DHS固定组,骨折均愈合,其中3例出现髋内翻畸形,无不愈合及死亡病例。人工关节组,2例出现术后早期脱位、人工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DHS组90%,人工关节组92.3%。两组患者在术后末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方面人工关节组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作为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能代替内固定治疗。对于远期疗效仍需进行观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 骨折内固定术 高龄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随访研究
下载PDF
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一 韩伟 +3 位作者 李波 孙立 胡如印 王远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1-664,共4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甚至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微创钢板固定,疗效肯定。但此类方法并非适应所有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年龄在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型,大...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甚至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微创钢板固定,疗效肯定。但此类方法并非适应所有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年龄在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型,大多合并有内科疾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84.6岁。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将大转子解剖复位,作为测量肢体长度和安装假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所有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加长股骨假体柄,除2例合并有髋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置换外,其余患者均为双动股骨头置换。结果与结论:本组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置换后7~16d。27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骨折有满意骨痂生长。置换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8~94分,平均达85.4分,优良率达78%。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在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相应治疗后均痊愈。提示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能早期负重行走,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恢复佳等优点,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骨质疏松 骨水泥 人工假体
下载PDF
双极股骨头置换修复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评价 被引量:9
17
作者 谭章勇 汪建良 +1 位作者 郭峰 许科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4118-4122,共5页
背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因一般情况差,骨质条件差,如予骨折内固定,一方面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另一方面治疗后仍需较长时间卧床、髋关节固定从而导致长期卧床并发症,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安全的修复方式,可较早解决患者早期... 背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因一般情况差,骨质条件差,如予骨折内固定,一方面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另一方面治疗后仍需较长时间卧床、髋关节固定从而导致长期卧床并发症,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安全的修复方式,可较早解决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问题。目的:观察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05至2014年解放军第101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80-96岁,平均85岁,均进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测定置换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评估疗效,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3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各种心脑血管意外,均安全渡过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置换后1年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法进行评估:优13例,良20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5%,均无脱位并发症发生。提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修复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置换后卧床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假体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双极股骨头置换 骨植入物 高龄 随访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0
18
作者 谢晓敏 陈宇飞 +2 位作者 周晓庆 贾斌 苟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1期90-93,共4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6年3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6年3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A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B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于术后1年随访,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无死亡病例。B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血量、住院天数、术后负重时间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A组术后愈合较慢,且钢板较易断板;B组愈合良好,正位片显示患侧骨折无移位。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B组临床效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恢复快、手术操作简单、稳定性强、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老年人
下载PDF
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在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郑晓青 郑秋坚 昌耘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583-3585,共3页
目的探讨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技巧、术中C臂X线的评估、手术效果及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66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所有患者均在牵引床下经C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小... 目的探讨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技巧、术中C臂X线的评估、手术效果及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66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所有患者均在牵引床下经C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小切口将PFNA导入,术后常规抗感染、抗骨质疏松和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对症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功能锻炼,术后随访采用Harris评分。结果本组随访12~25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Harris评分:优39例,良19例,可8例,优良率为87.9%。结论微创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可靠的方法,骨折复位情况、术中手术操作的技巧对手术效果及术后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微创PFNA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时间短,固定牢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手术操作技巧
下载PDF
GTF与PFNA治疗老年偏瘫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晓冬 程辉 +2 位作者 李蕾 王国柱 李敏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比较大转子柄人工关节置换(greater trochanteric artificial femur head replacement,GTF)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老年偏瘫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 目的比较大转子柄人工关节置换(greater trochanteric artificial femur head replacement,GTF)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在治疗老年偏瘫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老年偏瘫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GTF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72~86岁,平均(76.00±4.20)岁;左侧15例,右侧13例。PFNA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71~85岁,平均(75.83±4.04)岁;左侧11例,右侧13例。骨折按照Evans-Jensen分型:GTF组:Ⅲ型15例,Ⅳ型13例;PFNA组:Ⅲ型13例,Ⅳ型11例。致伤原因:行走时摔伤49例,突发眩晕跌倒致伤3例。52例均为新鲜骨折且是偏瘫侧肢体,伤时患侧下肢肌力Ⅲ~Ⅳ级,患肢存在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肢体不自主抽搐,以及半侧肢体感觉减退。询问病史,伤前可下地缓行或扶拐行走。入院后行X线、CT、骨密度、双下肢血管、心脏彩超及入院常规检查。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结果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1±1.87)个月。GTF组术后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GT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GTF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GTF组肺部感染1例,PFNA组肺部感染2例,髋内翻1例,内固定失败3例。结论对于老年偏瘫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GTF治疗卧床、术后负重、住院时间短,早期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但采用PFNA手术时间短、创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不稳定型转子骨折 老年偏瘫侧 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