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8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换体制 创新机制 激活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力
1
作者 苏洪美 唐学成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3年第12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转换体制 创新机制 激活动力 卫生事业发展 改革
下载PDF
房改要着力于转换体制
2
作者 熊江陵 《中外房地产导报》 1999年第16期17-18,共2页
住房由实物分配转为个人购买,这不仅仅是一纸行政文件,而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体制的转换问题。就体制障碍而言,我以为当前主要有以下五条。 (一)住房市场的主体形成 开放的住房市场,其主体应是房地产商,中介服务者和购置者。然而。
关键词 转换体制 住房基金 住房市场 地价 实物分配 开发商 纸行 政府代办 房地产企业 主体形
下载PDF
转换体制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
3
《党政论坛》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1,共1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换体制 思想观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国家利益 基本原则 计划经济体制 新经济体制 利益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下载PDF
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 被引量:32
4
作者 邓军 杨立强 +3 位作者 孙忠实 彭润民 陈学明 杜子图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7-403,共7页
基于成矿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 ,认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研究是地球科学跨世纪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 ,进而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阐释其重要意义 ,指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 基于成矿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 ,认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研究是地球科学跨世纪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 ,进而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阐释其重要意义 ,指出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研究以构造演化、流体活动及区域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不均一性为基础 ,通过变形 -流动高温高压实验及计算机数值模拟再现成矿作用过程和机理 ,解析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特征 ,揭示成矿界面时 -空演化规律 ,建立成矿系统物质和能量交换 -反馈耦合成矿的定量模型 .这是深化矿床成因认识的重要基础和实现科学找矿的有效途径 ,对地球系统科学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流体多层循环 成矿动力学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 被引量:63
5
作者 宋传中 周涛发 +4 位作者 闫峻 任升莲 李加好 涂文传 张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835-2849,共15页
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特提斯、古亚洲、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复杂的转换过程,地壳活动频繁,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构造叠加强烈,并控制了区内的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1)印支晚期特提斯构造体制作用,具有俯冲带性... 长江中下游及其邻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特提斯、古亚洲、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复杂的转换过程,地壳活动频繁,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构造叠加强烈,并控制了区内的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1)印支晚期特提斯构造体制作用,具有俯冲带性质的襄樊-广济断裂带和先后具有左旋平移转换断层性质的郯庐断裂带产生。(2)燕山早期特提斯构造体制向古亚洲构造体制和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其一,晚侏罗世古亚洲构造体制近南北向挤压,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共轭剪切带。其二,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交古太平洋板块活动,NE向展布的华南板内构造形成。(3)燕山晚期脉动式伸展构造产生大规模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晚白垩世-始新世长江中下游地区盆-岭构造形成。(4)喜马拉雅早期太平洋构造体制下近E-W向挤压作用,近S-N向展布的红色盆地发生反转,呈NE-SW向线状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 构造事件 主应力方向
下载PDF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 被引量:144
6
作者 葛荣峰 张庆龙 +4 位作者 王良书 解国爱 徐士银 陈娟 王锡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0-195,共16页
本文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松辽盆地基底是前侏罗纪古亚洲洋构造域众多微板块、地体拼贴形成的复合陆块。中—晚侏罗世,盆地基底受到郯(城)—庐(江)... 本文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松辽盆地基底是前侏罗纪古亚洲洋构造域众多微板块、地体拼贴形成的复合陆块。中—晚侏罗世,盆地基底受到郯(城)—庐(江)断裂系北段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的强烈改造,派生NNE、NNW和近NS向次级断裂,控制了基底构造格局、断陷盆地分布及其构造。断陷期可划分为早、晚两个脉冲式伸展阶段,早期阶段受多方向平面式正断层控制发育堑—垒构造,具有双向纯剪伸展的特点,但NNE向拉伸更显著,可能是深部岩石圈拆沉引起热穹窿与基底断裂持续左旋走滑拉分的叠加;晚期阶段受低角度犁式正断层控制发育西断东超的复合半地堑,受控于近EW向单剪伸展机制,是区域性地壳伸展拆离与岩石圈减薄的结果。拗陷期大规模热沉降是对古太平洋构造域向东迁移的响应。白垩纪末期盆地受到NWW向脉冲式挤压而发生反转,可能与伊泽纳奇板块消亡、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这一转换过程中的地体拼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构造演化 构造体制转换 郯庐断裂系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北延及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50
7
作者 张庆龙 王良书 +3 位作者 解国爱 杜菊民 徐士银 胡旭芝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7-584,共8页
郯庐断裂带北段在进入东北地区后主要分为走向北东—北北东的三支断裂,由西向东依次为沈阳—长春—哈尔滨断裂、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的不同,它们在中、新生代的构造体制转换主要表... 郯庐断裂带北段在进入东北地区后主要分为走向北东—北北东的三支断裂,由西向东依次为沈阳—长春—哈尔滨断裂、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的不同,它们在中、新生代的构造体制转换主要表现有如下5个阶段:(1)早、中侏罗世直到早白垩世时以拉张为主,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或坳陷盆地,并伴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发,形成了独特的火山-湖相沉积盆地;(2)早白垩世末,为北西—南东向的压缩构造应力场,使盆地内的中、上侏罗统地层发生走向近北东的逆冲推覆构造;(3)晚白垩世,为北东向左行剪切构造应力场,区内侏罗系和早白垩世早期的沉积物发生褶皱,与上覆地层呈明显的不整合;(4)古近纪时为北西—南东向拉张构造应力场,日本海从古近纪开始逐渐拉开,直到新近纪完成现在的格局;(5)新近纪时又转换为挤压构造应力场,以北西—南东向挤压为主,使古近系沉积物发生轻微的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北段 构造体制转换 中新生代 盆地 拉张 挤压 剪切
下载PDF
从被动陆缘到主动陆缘——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盆地记录 被引量:17
8
作者 侯方辉 张训华 +3 位作者 李刚 李三忠 温珍河 李日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0-990,807,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接区的东缘,是发育在华南陆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对其开展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华南陆块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接区的东缘,是发育在华南陆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对其开展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华南陆块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据,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盆地结构及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平衡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分析了构造演化史和盆地充填史。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侏罗纪为基本不受断裂控制的大型拗陷盆地,在白垩纪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被动大陆边缘拗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岛弧隆升阶段和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西太平洋型主动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阶段,最终奠定了新生代盆地发育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主动大陆边缘 中生代 构造体制转换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工人阶级形成: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转换 被引量:26
9
作者 许叶萍 石秀印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39,共13页
随着中国变成世界工厂,马克思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形成问题被提到了日程。本文根据实证材料,分析了工人阶级形成的两种前景,以及何种因素决定着会走向哪种前景。如果工人的行动被导向体制内,为现存体制所容纳,那么工人阶级就不会形成;如果... 随着中国变成世界工厂,马克思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形成问题被提到了日程。本文根据实证材料,分析了工人阶级形成的两种前景,以及何种因素决定着会走向哪种前景。如果工人的行动被导向体制内,为现存体制所容纳,那么工人阶级就不会形成;如果工人的行动被导向体制外,与现存体制对立,那么工人阶级难免会形成。决定工人行动导向的是社会体制能否对工人的诉求进行合理回应,能否在回应困难的时候对现存体制进行修改,以期实现工人所期望的社会公平。鉴于目前体制的合理回应能力与动力之不足,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已经被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 阶级 社会公平 体制转换
下载PDF
北阿尔金早古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来自花岗岩的证据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孟令通 陈柏林 +4 位作者 王永 孙岳 吴玉 张文高 何江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5-307,共13页
北阿尔金造山带中的阿北花岗岩体出露于喀腊大湾与阿尔金北缘断裂交叉部位的东南侧,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427.3±5... 北阿尔金造山带中的阿北花岗岩体出露于喀腊大湾与阿尔金北缘断裂交叉部位的东南侧,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427.3±5.7 Ma。阿北花岗岩体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高SiO2(68.68%-72.83%)、高碱(Na2O+K2O=6.52%-7.91%,Na2O〉K2O)、准铝质(A/CNK≈1);2高Sr和LREE,低Y(〈10μg/g)和Yb(〈1μg/g);3高Sr/Y值(〉40);4非常弱甚至没有Eu负异常。这些特征表明阿北花岗岩体形成于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其源区残留了大量的石榴子石而不含斜长石;同时,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440-420 Ma北阿尔金造山带中残留有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而在420 Ma之后发生了广泛的下地壳拆离与减薄。也就是说,北阿尔金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为440-420 Ma,伴随着阿北花岗岩体的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阿尔金造山带 早古生代 阿北花岗岩体 构造体制转换 下地壳部分熔融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初探——以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蒋维 王俊 +1 位作者 杨新军 刘文兆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0,共5页
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稳态/体制系统,了解系统体制的转换过程及其驱动力对防止系统发生不可逆灾变、提高系统恢复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为例,研究了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系统的体制转... 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稳态/体制系统,了解系统体制的转换过程及其驱动力对防止系统发生不可逆灾变、提高系统恢复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为例,研究了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系统的体制转换过程。结果表明,当地农村社会—生态系统经过近30年的演变,从以种植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体制状态转换为以种植苹果为主的新型农业体制状态,转换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单位面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收益差和单个劳动力从事不同生计的收益差,然而该体制转换削弱了系统应对外部扰动的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转换 农村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鄂尔多斯盆地改造 被引量:106
12
作者 张岳桥 廖昌珍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8-40,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叠加在华北古生代克拉通台地之上的中生代大型陆内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改造阶段,区域构造体制经历了重大转换,在盆地周缘形成不同方向和不同样式的构造带。其中发生在中、晚侏罗世时期的燕山运动... 鄂尔多斯盆地是叠加在华北古生代克拉通台地之上的中生代大型陆内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改造阶段,区域构造体制经历了重大转换,在盆地周缘形成不同方向和不同样式的构造带。其中发生在中、晚侏罗世时期的燕山运动主幕,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定型和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期构造变动导致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挤压逆冲构造带的形成。早白垩世时期,对区域构造应力体制转换的响应,鄂尔多斯盆地处于弱引张构造环境,引张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南缘地带,六盘山古地堑发育。新生代时期,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形成一系列地堑盆地。晚中新世或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时期,受到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向东构造挤出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六盘山褶皱带快速崛起,而在盆地的其他周边地带则发生引张变形和地块差异性升降。最后,笔者论述了不同构造应力体制下盆地的改造作用,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研究中的一些基础地质构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盆地改造 晚中生代-新生代 构造体制转换
下载PDF
构造体制转换的温度场效应及其耦合成矿动力学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3
作者 席先武 杨立强 +4 位作者 王岳军 邓军 林舸 王建平 雷小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7-55,共9页
运用FLAC方法 ,再现了湖南中生代岩石圈构造体制由挤压增厚转换为伸展减薄过程中 ,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温场的可能的演化历程 ,探讨了其耦合成矿效应和深部动力学制约。结果表明 :(1)剪切应变带在地壳中纵横交错的分布格局为印支燕山期... 运用FLAC方法 ,再现了湖南中生代岩石圈构造体制由挤压增厚转换为伸展减薄过程中 ,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温场的可能的演化历程 ,探讨了其耦合成矿效应和深部动力学制约。结果表明 :(1)剪切应变带在地壳中纵横交错的分布格局为印支燕山期岩浆底侵和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成矿物质运移和定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构造热体制转换可驱动深部流体活动 (大规模侧向运移或向上运动 ) ,导致壳幔物质活化 ,控制流体循环和水岩作用过程 ,形成热液矿床 ;(3)矿床 (体 )往往赋存于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和温度由极大向极小转换的构造部位 (或时段 ) ,而其极大值和极小值区域 (或时段 )均不利于成矿 ;(4 )由于不同构造部位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和温度场扰动的差异 ,其成矿效应明显不同 ,从而形成金属矿床的韵律性分带结构 ;(5 )这种空间上的分带结构可能反映了其成矿作用时间结构、构造物理化学条件和剥蚀程度的差异 ,印支期W Pb Zn或Sn和Cu矿的形成与中地壳片麻岩类岩石部分熔融关系密切 ,而燕山期Cu Au矿的形成主要与基性岩浆底侵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有关 ,并直接受控于该区中生代早期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这一认识可为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温度场效应 耦合成矿效应 深部动力学 地壳 成矿物质 金属矿床 成矿作用
下载PDF
构造体制转换与成藏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帮飞 邓军 +1 位作者 王庆飞 徐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1,15,共4页
构造体制转换在控制油气成藏中起着决定作用。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可分为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前者指构造体制转换使盆地构造应力场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于盖层岩系中发育各种形式褶皱和断裂构造,组成了流体输运—定位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在... 构造体制转换在控制油气成藏中起着决定作用。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可分为直接和间接2种方式。前者指构造体制转换使盆地构造应力场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于盖层岩系中发育各种形式褶皱和断裂构造,组成了流体输运—定位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在盆地内重新分布;而后者指构造体制转换引起盆地沉积场、温度场及化学场等变化,并最终控制油气生、运、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实例的剖析,认为多板块相互作用是盆地大规模成藏作用发生的根本动力,它控制着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样式;同时,致使盆地不同部位形成差异升降和反转构造2种不同的构造样式。盆地中部构造作用微弱地带形成差异升降,而盆地边缘构造作用强烈部位发育反转构造。受其控制,盆地中部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而盆地边缘则发育构造圈闭。抬升作用形成的区域不整合以及构造反转作用形成的断裂和裂隙系统,构成了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发生垂向和侧向运移,最终在反转构造上升盘或隆起与坳陷转换部位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多板块相互作用 反转构造 差异升降 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关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体制转换特征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龙斌 王春峰 房振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37-139,共3页
人民币汇率体制的转换是影响人民币汇率行为的重要因素。文章使用马尔科夫体制转换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体制状态的转换过程及其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模型估计的体制状态概率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人民币汇率体制... 人民币汇率体制的转换是影响人民币汇率行为的重要因素。文章使用马尔科夫体制转换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体制状态的转换过程及其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模型估计的体制状态概率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人民币汇率体制状态的转换特征,在不同的体制状态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回报的均值和方差明显存在不同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率体制 管理浮动汇率制 体制转换 马尔科夫过程
下载PDF
基于体制转换模型的动态相关系数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风景 李元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0年第1期14-18,共5页
对相关系数的马尔可夫体制转换模型(RSDC)进行拓展,将多维随机变量的协方差阵分成方差和相关系数,方差利用GARCH模型来描述,相关系数阵则划分为不同的状态。RSDC模型被应用于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板块指数的动态相关性,给出行业板块的beta... 对相关系数的马尔可夫体制转换模型(RSDC)进行拓展,将多维随机变量的协方差阵分成方差和相关系数,方差利用GARCH模型来描述,相关系数阵则划分为不同的状态。RSDC模型被应用于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板块指数的动态相关性,给出行业板块的beta系数。实证结果表明两状态恰好体现高、低不同的相关性,且状态持续的概率较大,基于RSDC模型的beta系数与常相关系数的多元GARCH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转换 相关系数 BETA
下载PDF
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3
17
作者 韩立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1期72-74,98,共4页
研究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时期的断裂组合特征,并对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板块拼接挤压以及滨太平洋构造域和郯庐断裂带的活... 研究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时期的断裂组合特征,并对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板块拼接挤压以及滨太平洋构造域和郯庐断裂带的活动2种动力学背景,郯庐断裂在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由左旋到右旋的转变是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郯庐断裂带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基于体制转换面板模型的我国经济周期拐点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风景 李元 王慧敏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4-6,共3页
文章利用体制转换面板数据模型识别我国经济周期的拐点。该模型比较简单且易通过EM算法实现计算。实证研究表明:体制转换面板数据模型能比较准确地识别我国经济周期的拐点。
关键词 经济周期 体制转换面板数据模型 拐点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19
作者 余心起 吴淦国 +4 位作者 张达 狄永军 臧文拴 张祥信 汪群峰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67-1174,共8页
介绍了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即: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形迹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开始了从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北北东向太... 介绍了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即: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形迹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开始了从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北北东向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早期以南岭东段闽西、赣南、粤北一带为构造域转换的交接带,此后可能以“非正交叠加斜向迁移”的方式向北东方向浙闽沿海一带发展,于早白垩世全面完成转换过程;赣江断裂带和吴川-四会断裂带是南岭以北两大构造域的分界线。在地球动力学体制上,由挤压应力体制转换为伸展应力体制,并一直持续到中生代末期至第三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中生代 古特提斯构造域 太平洋构造域 中国东南部 构造体制 转换作用 特提斯构造域 吴川-四会断裂带 东西向构造带
下载PDF
雪峰山加里东造山运动及其体制转换 被引量:32
20
作者 侯光久 索书田 +1 位作者 郑贵州 魏启荣 《湖南地质》 1998年第3期141-144,共4页
本文论述了雪峰山地区加里东造山运动的变形序列,加里东运动期间,至少存在3个连续的构造热事件。并且阐述了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的转换,形成低角度滑脱带、高角度正断层及变质核杂岩。
关键词 加里东造山运动 体制转换 幔隆 雪峰山 造山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