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款汽车冷凝水转换利用装置的设计
1
作者 徐书鑫 张妍妍 《汽车实用技术》 2022年第8期45-48,共4页
汽车行驶在公路上会排放大量的冷凝水,既浪费水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何合理使用汽车冷凝水,减少浪费和污染是文章重点研究的内容。论文通过研究设计一种汽车冷凝水转换利用装置,将汽车空调开启时空调蒸发器与外界进行冷热交换产生的冷凝水... 汽车行驶在公路上会排放大量的冷凝水,既浪费水资源又污染环境,如何合理使用汽车冷凝水,减少浪费和污染是文章重点研究的内容。论文通过研究设计一种汽车冷凝水转换利用装置,将汽车空调开启时空调蒸发器与外界进行冷热交换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接水盘和收水管全部或部分回收至储水器中,由水泵输送到玻璃水箱存储。因冷凝水会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和细菌污染物,存储在玻璃水箱的冷凝水需要进行一定处理后才能作为汽车玻璃水使用,实现废水的回收利用。该汽车冷凝水转换利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特点,且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类汽车,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冷凝水转换利用 转换装置设计原理 设计思路及方法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加强节能管理 提高能源转换利用效率
2
《资源与发展》 2003年第4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节能管理 能源转换利用 青岛发电厂 电能 热能 节能技术改造
下载PDF
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转换的人文驱动机制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被引量:49
3
作者 王玉华 刘彦随 周应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3-50,共8页
随着区域土地利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区域土地利用的转化及其驱动机制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国内外区域土地利用转化的研究表明,人文因素是区域土地利用转化主导驱动力的观点已得到共识,但其驱动机制及其驱动力的传导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随着区域土地利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区域土地利用的转化及其驱动机制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国内外区域土地利用转化的研究表明,人文因素是区域土地利用转化主导驱动力的观点已得到共识,但其驱动机制及其驱动力的传导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搜索和实地调研,揭示了90年代以来温州市土地利用转化的基本特征。指出土地利用转化的关键性人文因素主要是政策驱动力、经济驱动力与城镇化发展驱动力,这三种驱动力共同存在,相互作用,但同时也具有各自的主导传导机制。为此国家在实施区域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时,应当因地制宜,更加关注主导人文驱动力在具体区域环境下的重要程度及其结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换 人文驱动力 温州市
下载PDF
景观格局分析法与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在土地利用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4
作者 蔡为民 唐华俊 +1 位作者 吕钢 陈佑启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4,共6页
研究目的:以黄河三角洲为例,研究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与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在土地利用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景观格局分析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近20年山东省来东营市的土地利用主导变化过程是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 研究目的:以黄河三角洲为例,研究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与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在土地利用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景观格局分析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近20年山东省来东营市的土地利用主导变化过程是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天然草地大量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有向单一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湿地保护是不利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结论:将景观格局分析法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结合,可以快速的对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进行定性理解和定量分析,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转换矩阵 景观格局分析法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换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彦随 彭留英 陈玉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75-178,共4页
基于1990、1995、2000年3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在遥感与GIS支持下分析了东北地区1990~2000年土地利用转换特征与格局,以及耕地内部水田与旱地转换态势和成因.研究表明:农业土地利用内部及其非农化转换趋势明显.耕地、草地年均减少4.99... 基于1990、1995、2000年3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在遥感与GIS支持下分析了东北地区1990~2000年土地利用转换特征与格局,以及耕地内部水田与旱地转换态势和成因.研究表明:农业土地利用内部及其非农化转换趋势明显.耕地、草地年均减少4.99×104和1.40×104hm2,水域、林地、建设用地年均增加2.39×104、1.93×104和1.44×104 hm2;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差异较大,以1990~1995年间变化为主,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变化量分别占总变化量的93.5%、85.8%和75.8%.耕地内部水田和旱地的转换频繁,主要是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综合作用下实施农田改造工程的结果.退耕还林草与林草地开垦的逆向发展,以及水田与旱地频繁的转换过程,已带来土地退化、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等严重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换 农田改造工程 环境效应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转换——以长江干流地区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雷 陈文言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8,共7页
作为一种关键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投入对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的实现不仅仅体现在土地资源开发规模的快速扩展,而且也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的迅速改变。长江流域大规模工业化实践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跨... 作为一种关键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投入对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的实现不仅仅体现在土地资源开发规模的快速扩展,而且也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的迅速改变。长江流域大规模工业化实践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跨部门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决定长江干流土地资源投入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农村地区工业化,而不是城市化发展本身。换言之,在长江干流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对土地利用变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远小于广大农村地区工业化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进行地区工业生产、特别是农村地区工业生产的空间重组似应成为长江流域未来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转换 长江干流地区 工业化 土地利用结构
下载PDF
区域生态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响应——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利平 王成 +1 位作者 李晓庆 雷田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8-94,共7页
研究基于2000-2008年沙坪坝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通过赋予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相对生态价值,识别区域生态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响应方向与程度,旨在判断区域生态质量的总体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研究区土地... 研究基于2000-2008年沙坪坝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通过赋予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相对生态价值,识别区域生态质量变化对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响应方向与程度,旨在判断区域生态质量的总体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且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贡献程度不一:水田转换为建设用地对生态质量恶化的贡献率最高(24.44%),主要发生于沙坪坝区中南部的槽谷地带;旱地转换为林地对区域生态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31.81%),集中在缙云山及歌乐山山体两侧坡度较陡的区域.区域总体生态质量未因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而降低,反而有所改善,其土地利用方式趋向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响应 贡献率 沙坪坝区
下载PDF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驱动力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被引量:23
8
作者 郑宇 刘彦随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5-810,共6页
文章以沿海城市——无锡为例,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工业化、城市化不同阶段上,驱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土地转换的影响程度也... 文章以沿海城市——无锡为例,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工业化、城市化不同阶段上,驱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土地转换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就案例区域而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前期,需求和产业成长是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投资、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需求、产业成长、城市化是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农村工业化、经济国际化、比较利益和投资。需求和产业成长一直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影响耕地转换主要的、一般的因素。而城市化则是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中期影响耕地转换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 城市化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驱动力 无锡市
下载PDF
热动专业“热能转换与利用”教学内容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龚志军 武文斐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3期139-140,共2页
"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热能转换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实际转换设备与转换系统的特点和设计计算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进... "热能转换与利用"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热能转换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实际转换设备与转换系统的特点和设计计算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将热力系统分析作为教学的主要侧重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动力 热能转换利用 教学内容
下载PDF
湖北土家歌舞文化资源利用与转换的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甜 陶丽萍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110-114,共5页
湖北土家歌舞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化利用与转换的条件和基础。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通过制度和政策管理、整合资源优势、优化资源结构、实施品牌化策略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湖北西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湖北 土家歌舞文化 利用转换
下载PDF
苗族多元文化资源的教育转换与利用
11
作者 郭雪莲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71-75,共5页
我国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多元文化思想教育的思潮之下,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可以转换成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在筛选苗族多元文化资源时,应坚持价值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与时俱进性原则和民族团结性... 我国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多元文化思想教育的思潮之下,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可以转换成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在筛选苗族多元文化资源时,应坚持价值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与时俱进性原则和民族团结性原则。对民族文化的利用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方能使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文化 教育资源 转换利用
下载PDF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土地利用转换及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梦蝶 王立龙 +2 位作者 夏强 王友保 晋秀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58-67,共10页
该文根据近30年来(1990-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GIS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黄山市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利用转换及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期间,黄山太平湖湿地公园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水体... 该文根据近30年来(1990-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GIS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黄山市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利用转换及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期间,黄山太平湖湿地公园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水体和建筑的土地利用面积波动较大。(2)研究区域在30年间,建设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景观斑块破碎零散;耕地对景观的控制度逐年下降;水体的斑块形状复杂,受人为干扰程度不显著;建设用地斑块形状较规则,受人类活动影响大。(3)2015年景观破碎度达到峰值;2000年区域景观的连通性最大,空间格局分布最均匀;2020年景观形状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大,景观丰富度最大,各类景观均衡发展。公园景观格局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旅游开发、政策的影响导致了景观格局发生改变,气候、降水对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湖湿地公园 土地利用转换 GIS 景观格局
下载PDF
一种钢铁厂能源利用与转换效率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伟业 吴刚 刘志超 《冶金动力》 2013年第5期79-82,共4页
以某沿海钢铁厂2012年1-9月份基础能源数据为例,以钢铁制造和能源作业两条主线为引导,剖析钢铁厂的能源结构,并提出一种能源利用与转换效率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 能源结构 利用转换 能源效率 计算方法
下载PDF
2013-2022年G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14
作者 欧阳建婷 许铭宇 陈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66-70,共5页
为研究G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选取2013和2022年的地表覆盖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ArcGIS10.8软件进行镶嵌、裁剪和融合等处理,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动态度以及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202... 为研究G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选取2013和2022年的地表覆盖数据作为数据源,借助ArcGIS10.8软件进行镶嵌、裁剪和融合等处理,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动态度以及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2022年研究区的耕地、裸地、灌木地和人造地表面积均有所增加,而林地、草地和水体面积呈减少趋势。耕地、灌木地、裸地和人造地表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分别为0.95%、1.46%、6.80%和1.63%,其中裸地的变幅最为明显;林地、草地和水体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分别为-0.73%、-7.28%和-3.10%。总体而言,土地利用转移变化主要体现在林地、人造地表和水体方面,其中部分林地和水体主要向耕地等转变。本研究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空间分析 土地利用渐变 土地利用转换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镭射气的快速转换与利用扩充结构的多处理机按其投影复原
15
作者 冯继民 《管理观察》 1995年第8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多处理机系统 转换利用 投影 射气 并行计算 射线照相法 协处理机 数字信号 恢复目标 利用
下载PDF
水热技术在生物质转换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何选明 王春霞 +2 位作者 付鹏睿 陈诚 王小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29,共4页
简述了生物质能的特点和利用现状,总结了近年来水热技术在生物质转换利用中的研究新动态,重点阐述了水热气化、水热液化、水热炭化3种技术在生物质转换中的应用优势及发展前景,并分析了现阶段水热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水热技术的... 简述了生物质能的特点和利用现状,总结了近年来水热技术在生物质转换利用中的研究新动态,重点阐述了水热气化、水热液化、水热炭化3种技术在生物质转换中的应用优势及发展前景,并分析了现阶段水热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水热技术的研究开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水热技术 转换利用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壤侵蚀对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滨 张志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0-70,共11页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为此中国从1999年起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为了分析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2000—2020年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依据主要措施的不同划分为4个阶段...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为此中国从1999年起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为了分析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2000—2020年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依据主要措施的不同划分为4个阶段,应用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模型分析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特征,采用情景模拟方法提出一个区分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程度的算法,判别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将土地利用变化分解为土地利用转换和改造2种形式,在剔除降雨变化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2000、2005、2011、2014和2020年流域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36.21、41.02、24.93、23.72和8.24 t/(hm^(2)·a),土壤侵蚀强度明显下降;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阶段平均影响程度分别为75.23%和24.77%,土地利用变化在流域土壤侵蚀的变化中起了主导作用。2)流域土地利用转换区侵蚀强度的变化直接受转换过程中地类类别变更及所实施主要相关措施差异的影响,改造区侵蚀强度的变化直接受改造过程中所实施主要相关措施的影响。剔除降雨变化的影响后:改造区的阶段平均起始侵蚀模数较转换区高43.47%,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难度总体上大于转换区;转换区侵蚀模数的阶段平均下降量较改造区高50.80%,改造区侵蚀量的阶段合计减少量占流域阶段合计减少量的71.16%,土地利用转换在降低其实施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土地利用改造因实施面积较大在减少流域土壤侵蚀总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剔除降雨变化的影响后,草地侵蚀量的阶段合计变化量占流域阶段合计变化量的70.51%,且草地阶段合计变化量中改造区占67.41%,其变化特别是其改造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最大。该研究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和过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及高质量发展有效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改造 土地利用转换 影响程度 退耕还林工程 RUSLE模型
下载PDF
2001-2020年包头市土地利用转型演变特征与生态安全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薛建春 曹力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3-282,共10页
[目的]从土地利用数量转型和社会、经济综合评价两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影响关系,为打造北疆生态屏障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rcGIS的信息图谱法分析包头市2001—2020年土地利用转移情况,采用综合... [目的]从土地利用数量转型和社会、经济综合评价两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影响关系,为打造北疆生态屏障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rcGIS的信息图谱法分析包头市2001—2020年土地利用转移情况,采用综合评价法分别测算土地生态安全、土地利用显性转型指数与隐性转型指数,利用耦合协调分析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利用计量统计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1)研究时期内建设用地扩张主要以消耗耕地为主,总共新增建设用地面积489.91 km^(2),新减耕地面积503.84 km^(2),新增草地面积84.43 km^(2);(2)研究时期内包头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转,并与土地利用转型处于磨合阶段和高水平耦合阶段,且显性转型与生态安全之间的耦合度大于隐性转型与生态安全之间的耦合度;(3)土地利用显性转型负向影响土地生态安全,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则正向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结论]包头市不仅要重视土地利用转型的数量,更要重视已经转型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证存量土地优化,流量土地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换 生态安全 信息图谱 包头市
下载PDF
基于节能减排大赛作品的太阳能利用研究
19
作者 蒋冰瑶 刘清 《建材与装饰》 2018年第45期190-192,共3页
现阶段,由于能源的紧缺以及化石能源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急需新型能源来替代原有的能源。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新型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其中太阳能作为重点发展能源,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它取之于日照,对自然造成的破坏接... 现阶段,由于能源的紧缺以及化石能源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急需新型能源来替代原有的能源。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新型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其中太阳能作为重点发展能源,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它取之于日照,对自然造成的破坏接近于零,且开发过程对其他因素无过多要求,故被广泛利用于各方面。本文根据节能减排大赛设计作品进行了太阳能转换率的计算与讨论,最终通过实践证明太阳能转换率可满足大部分太阳能产品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转换利用 新型能源
下载PDF
藏东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徐梦 李晓亮 +3 位作者 蔡晓布 李晓林 张旭博 张俊伶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3714-3725,共12页
【目的】自然植被转变为农业用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森林或草地转换为农田的面积逐年增加,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阐明藏东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程度和... 【目的】自然植被转变为农业用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森林或草地转换为农田的面积逐年增加,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阐明藏东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可为该地区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藏东南地区长期耕作的农田(50年以上)及毗邻的自然森林和草地土壤,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技术以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测定,分析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数量、碳含量的差异,探究不同有机碳组分周转差异及其对农田耕作的响应规律。【结果】农田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9.4±2.0) Mg C·hm^(-2),比自然森林的(81.5±8.5)Mg C·hm^(-2)和草地的(71.4±7.3)Mg C·hm^(-2)分别降低了约52%和45%。农田耕作导致粗颗粒有机质(cPOM)数量相对于自然植被降低了63.4%—70.8%,微团聚体(μagg)和黏粉粒(dSilt+Clay)的数量分别增加了10.0%—25.9%和65.7%—86.2%。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与森林和草地土壤相比降低了51.7%—58.1%,其中不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和生物化学稳定性有机碳库分别降低79.8%—86.3%、72.4%—73.1%、32.4%—39.8%,且与总有机碳的变化显著正相关,但化学稳定性有机碳库没有显著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不同有机碳组分的C/N值和δ^(13)C值差异明显。农田土壤cPOM组分的C/N值(10.0±0.5)显著低于森林(13.5±0.4),而δ^(13)C值(-21.6±0.5)‰则显著高于森林土壤(-23.6±0.4)‰。微团聚体保护的颗粒有机质(iPOM)和难酸解组分(NH-dSilt+Caly和NH-μSilt+Clay)具有较低的δ^(13)C值(-25.3‰—-27.2‰),并且其C/N在农田土壤为8.4—9.4,显著低于森林土壤(13.5—15.9)。【结论】藏东南地区长期耕作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于自然植被降低了约50%。农业耕作显著加速了不稳定颗粒有机质的周转,减少了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如微团聚体保护的有机碳组分的形成,是导致土壤有机碳库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因此,为有效降低农业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负面影响,免耕和保护性耕作或可成为藏东南农耕区固碳增汇、维持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转换 农田 有机碳分组 稳定性碳同位素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