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板式单重态氧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富岭 刘万发 +8 位作者 陈方 李彬 陈文武 宋雪琴 吴树源 吕国胜 邵明君 杨柏龄 庄琦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49-252,共4页
实验研究了转板式O2(1Δ)发生器Cl2利用率,O2(1Δ)产率依赖于其他工作参数变化的规律,并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发生器中Cl2的最佳工作分压约为2.
关键词 激光器 化学激光器 转板式 重态氧发生器 COIL
下载PDF
转板式气动数字压力阀设计与仿真研究
2
作者 杨凯钧 慎石磊 杨庆华 《机电工程》 CAS 2010年第9期53-56,共4页
随着数字化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数字化控制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针对数字/伺服阀控压力系统的控制方法。针对之前"气动阀多采用阀芯阀套结构、模拟量控制,对控制器要求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转板式气动数字压力阀结构。该... 随着数字化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数字化控制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针对数字/伺服阀控压力系统的控制方法。针对之前"气动阀多采用阀芯阀套结构、模拟量控制,对控制器要求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转板式气动数字压力阀结构。该气动数字阀采用步进电机加一块特殊形状的转板来实现对气动阀输出气压的控制,采用计算机直接控制方式,建立了气动数字压力阀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数字阀气压输出、输入线性度高,利于开环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板式 气动数字阀 数学模型 仿真实验
下载PDF
板式膜反转降膜吸收器设计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崔晓钰 唐聪 李美玲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52,共6页
板式膜反转降膜吸收器是一种将板式降膜吸收和膜反转技术相结合而开发的新型吸收器,合理设计与掌握其吸收性能对今后这种吸收器的工程应用十分重要。为此,通过建立、求解板式膜反转降膜吸收过程的数学模型,确立了设计条件下最佳吸收器结... 板式膜反转降膜吸收器是一种将板式降膜吸收和膜反转技术相结合而开发的新型吸收器,合理设计与掌握其吸收性能对今后这种吸收器的工程应用十分重要。为此,通过建立、求解板式膜反转降膜吸收过程的数学模型,确立了设计条件下最佳吸收器结构;对于所设计的板式膜反转吸收器进行了不同吸收压力、溶液流量、进口浓度、进口温度及冷却条件下传热传质性能的计算,并与竖板降膜吸收器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反降膜吸收器 数学模型 吸收压力 溶液流量 传热传质
下载PDF
一种新型多级分段压裂自动投球器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旱祥 车家琪 +4 位作者 刘延鑫 兰文剑 张砚雯 吕孝孝 杜明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81,共6页
投球压裂是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的常用技术,目前的投球器存在着压裂球尺寸小、投球数量有限、结构过于复杂、适用性差等问题,不能满足页岩气井大通径、小间距压裂作业的需求。为此,设计出了一种转板式大通径井口自动投球器,该投球... 投球压裂是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的常用技术,目前的投球器存在着压裂球尺寸小、投球数量有限、结构过于复杂、适用性差等问题,不能满足页岩气井大通径、小间距压裂作业的需求。为此,设计出了一种转板式大通径井口自动投球器,该投球器上端设置储球筒,下端的底座内部布置投球机构,通过驱动电机控制投球机构实现逐个投球的功能;采用FEM(有限单元法)对该投球器的投球过程进行碰撞分析,通过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网格自适应方法和耦合的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FEM-SPH)方法进行仿真模拟和样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投球碰撞在转板上边缘处产生最大的等效应力、等效塑性应变和位移,产生的最大应力在600 MPa左右,小于42CrMo的屈服强度930 MPa,满足强度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余量;②样机成功实现了投球直径介于64~108 mm、投球级差为4 mm的12级分段压裂连续投球测试。结论认为,该投球器操作简单、适用性广,可有效满足页岩气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工艺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板式 大通径 投球器 储球筒 页岩气 水平井 多级分段压裂 FEM ALE FEM-SPH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