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肠双腔造口对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转流性结肠炎的发生及疾病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陶俊 束宽山 +1 位作者 郑明 左伯海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4655-4658,共4页
目的 探究回肠双腔造口对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转流性结肠炎的发生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23例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预防性回肠造口和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病例资料。根据造口... 目的 探究回肠双腔造口对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转流性结肠炎的发生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23例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预防性回肠造口和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病例资料。根据造口方式分为单腔造口组(101例)和双腔造口组(122例),收集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分析造口后3~4个月和造口还纳术后6个月结肠镜结果及临床症状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转流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腔造口组肠道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腔造口组(P<0.05);造口术后3~4个月,单腔造口组转流性结肠炎中、重度及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双腔造口组(P<0.05);造口还纳术6个月后,单腔造口组转流性结肠炎严重程度、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双腔造口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造口方式的不同是影响回肠造口术后发生转流性结肠炎及转归的危险因素。结论 回肠双腔造口能够降低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转流性结肠炎的发生率,并促进转流性结肠炎的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双腔造口 直肠癌 转流性结肠炎
下载PDF
转流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怡思 张渝 《广东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655-660,共6页
转流性结肠炎(DC)是一种在进行回肠或结肠造口术后在结肠功能丧失部分产生的炎症。几乎所有粪流改道患者均会出现DC,但DC患者通常没有症状,出现症状的患者约1/3,这些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泻、腹痛、肛门直肠疼痛、里急后重、直肠分泌大... 转流性结肠炎(DC)是一种在进行回肠或结肠造口术后在结肠功能丧失部分产生的炎症。几乎所有粪流改道患者均会出现DC,但DC患者通常没有症状,出现症状的患者约1/3,这些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泻、腹痛、肛门直肠疼痛、里急后重、直肠分泌大量黏液或血液等。DC的内镜及组织学表现不典型,多为非特异性炎症表现。对于DC患者,唯一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通过造口还纳术恢复肠道连续性,肠道炎症也会随之消退。同时,不能行造口还纳术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短链脂肪酸、5-氨基水杨酸(5-ASA)、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本文主要针对DC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希望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知方面作出一定的贡献,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流性结肠炎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转流性结肠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吴迪 王彬 《医学综述》 2021年第4期733-737,共5页
转流性结肠炎(DC)是肠道造口术后,结肠失功能肠段黏膜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几乎所有的粪便转流患者均可能发生DC。病理表现为淋巴滤泡增生、细胞萎缩、隐窝脓肿、溃疡、上皮细胞变性等非特异性炎症表现。内镜下可见整个或部分失功... 转流性结肠炎(DC)是肠道造口术后,结肠失功能肠段黏膜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几乎所有的粪便转流患者均可能发生DC。病理表现为淋巴滤泡增生、细胞萎缩、隐窝脓肿、溃疡、上皮细胞变性等非特异性炎症表现。内镜下可见整个或部分失功能肠段的水肿、出血、溃疡等异常表现。目前,DC的治疗包括外科治疗和内科治疗。对于DC患者,外科手术使肠道连续性的恢复,是根治DC唯一可行的治疗措施。同时,短链脂肪酸、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治疗对那些不适合外科重建的DC患者有效。未来,造口方式选择的不同以及造口后预防性用药可能成为预防DC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流性结肠炎 结肠 结肠造口术 炎症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方式对转流性结肠炎发病及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吴迪 王楠 +8 位作者 吴涛 张战胜 张波 杨振宇 韦明光 杨世荣 高鹏 乔庆 何显力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1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比较行预防性回肠单腔或双腔造口术对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转流性结肠炎发病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接受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14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入... 目的比较行预防性回肠单腔或双腔造口术对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转流性结肠炎发病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接受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14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入排标准从中选取68例,根据造口方式不同分为单腔组(31例)和双腔组(37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首次手术(Ⅰ期)及造口还纳手术(Ⅱ期)的近期结果、采集造口后3~4个月及造口还纳后4~6个月结肠黏膜内镜下改变(水肿,出血或接触性出血)及相关临床症状(失功能肠段浆液、黏液、血性分泌物,腹痛,里急后重,腹泻)信息。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除双腔组造口还纳手术时间低于单腔组外(50.00±7.55 min vs.63.22±6.26 min,t=7.768;P<0.01),两组患者Ⅰ/Ⅱ期手术的手术时间、造口还纳距首次手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腔组患者转流性结肠炎发病率显著少于单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1%vs.80.6%,χ^(2)=5.328;P<0.05);双腔组患者中、重度转流性结肠炎比例低,严重程度低于单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2%vs.51.6%,χ^(2)=9.656;P<0.05);单腔组患者造口还纳后腹泻发生率高于双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0%vs.8.1%,χ^(2)=5.082;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预防性回肠单腔造口与双腔造口均安全可行;回肠双腔造口在预防转流性结肠炎的发生及改善转归等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回肠造口术 转流性结肠炎 发病率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与单腔造口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伯军 吴小红 蒋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31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与单腔造口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腔造口组(43例,单腔造口术)和... 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与单腔造口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收治的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腔造口组(43例,单腔造口术)和双腔造口组(43例,双腔造口术)。统计两组Ⅰ、Ⅱ期手术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与转流性结肠炎(DC)发生情况。结果随访过程中双腔造口组失访3例,最终纳入研究40例。两组Ⅰ期手术时长、Ⅰ期术中出血量、Ⅰ期术后排气时间、Ⅰ期住院时间、Ⅱ期手术距Ⅰ期手术的时间、Ⅱ期术中出血量、两期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Ⅱ期术后6个月内DC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腔造口组Ⅱ期手术时长短于单腔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Ⅰ期术后3个月内不同程度DC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进行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与单腔造口均具有可行性,安全性较高,但双腔造口可以更好地降低DC发生,缩短Ⅱ期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造口 单腔造口 腹腔镜 直肠癌 转流性结肠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