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转流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累及弓部StanfordB型夹层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莫均杰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3年第11期63-66,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转流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累及弓部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2023年5月收治的23例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3例采用血管转流技术联合胸... 目的分析血管转流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累及弓部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2023年5月收治的23例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3例采用血管转流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对照组10例采用支架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2年内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内漏、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转流技术联合TEVAR治疗累及弓部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该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主动脉夹层情况,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转流技术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弓部Stanford B型夹层 生存率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停跳的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技术
2
作者 赵萍 宋兵 高百顺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不停跳的心内直视手术 体外循环转流技术
下载PDF
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夏克何 李伟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467-470,共4页
目的:探讨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成A组(n=23)与B组(n=20),A... 目的:探讨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成A组(n=23)与B组(n=20),A组行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联合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B组行烟囱支架植入术联合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2年死亡情况。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病史、夹层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P<0.05),术中内漏率、手术成功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漏、脊髓缺血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脑梗死、左上肢缺血发生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截至2020年6月,A组死亡病例共2例,B组死亡病例共5例,A组随访2年死亡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2,P=0.303)。结论:与烟囱支架植入术联合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相比,实施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联合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能显著性缩短TBAD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住院期间内漏率、脊髓缺血发生率,两组在术中内漏率、手术成功率、脑梗死发生率、左上肢缺血发生率、死亡率等方面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 神经系统并发症
下载PDF
脑电监测与脑血氧定量监测指导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使用转流技术的价值 被引量:1
4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555-555,共1页
美国学者William等比较局部脑组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12道脑电图技术在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夹闭颈动脉过程中脑缺血方面的价值。他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对单中心经过术前筛选的年龄〉18岁、行单侧CEA的90例患者术中除脑电... 美国学者William等比较局部脑组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12道脑电图技术在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夹闭颈动脉过程中脑缺血方面的价值。他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对单中心经过术前筛选的年龄〉18岁、行单侧CEA的90例患者术中除脑电监测之外,还通过放置在双侧眉弓上方的感应器对患者进行连续近红外光谱监测。剔除17例患者,对其余73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术中脑电监测结果,有4例患者(5.5%)需要行术中转流。采用颈动脉夹闭前1min内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平均值和夹闭后5min内的最低值,对手术侧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的绝对值每下降1%、较基线值相比每下降1%,术中转流的可能性升高50%(以绝对下降值计算:OR=1.50,95%CI:1.03~2.26,P=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技术 定量监测 脑电监测 价值 脑组织氧饱和度 近红外光谱技术 脑血氧
下载PDF
转流技术在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明乐 陈旭 +4 位作者 汪华 明波 刘仕强 王永杰 毛承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821-822,共2页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并人工血管转流技术在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对胸主动脉近端锚定区不足患者左锁骨下动脉(LSA)、左颈总动脉(LCCA)供血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近5年采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并人工血管转...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并人工血管转流技术在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对胸主动脉近端锚定区不足患者左锁骨下动脉(LSA)、左颈总动脉(LCCA)供血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近5年采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并人工血管转流技术治疗的近端锚定区不足的17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大血管显影技术分析评价患者术后脑及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成功植入覆膜支架,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术后随访3个月~2年,主动脉覆膜支架形态良好,未发现晚期并发症Ⅰ型内漏,且行转流术后的分支血管血流通畅.结论: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时,对于胸主动脉近端锚定区不足患者,同时行人工血管转流技术可延长锚定区并保持LSA或LCCA远端通畅,扩大了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治疗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管转流技术 腔内修复 覆膜支架
下载PDF
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分站式杂交手术在胸主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李伟 夏克何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第7期39-41,共3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在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中应用。方法回顾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在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80例,按照不同手术类型可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腔内... 目的探究与分析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在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中应用。方法回顾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在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80例,按照不同手术类型可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腔内隔绝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内漏.发生率、术后无力及头晕发生率、随访6个月左上肢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较长、手术费用较高、术后3个月内漏发生率及术后无力及头晕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左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在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中应用效果显著,围术期相关并发症指标较好,左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 分站式杂交手术 胸主动脉疾病
下载PDF
血管转流联合TEVAR杂交技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李恩博 李伟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57-660,663,共5页
目的分析颈-锁骨下动脉转流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杂交技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45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将其分为杂... 目的分析颈-锁骨下动脉转流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杂交技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45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将其分为杂交组和预开窗组。杂交组24例,采用颈-锁骨下动脉转流联合TEVAR治疗;预开窗组21例,采用体外左锁骨下动脉(LSA)预开窗技术联合TEVA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围手术期状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生存结局。结果两组患者于术前临床特征基线比较、术中内漏率、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脑梗死、左上肢缺血、切口感染)等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CICU监护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内漏率、脊髓缺血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杂交组术后内漏率、脊髓缺血发生率均低于预开窗组,预开窗组术后疼痛率低于杂交组。术后随访:杂交组1例患者因肾功能衰竭于术后第23日死亡;预开窗组因脑血管意外死亡1例、逆撕性A型主动脉夹层死亡1例。杂交组随访期间病死率与预开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有效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运,但血管转流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内漏率及脊髓缺血情况,使左锁骨下动脉前向血流更通畅,治疗效果良好,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管转流技术 预开窗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不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技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术 被引量:7
8
作者 郑树森 黄东胜 +7 位作者 吴健 王伟林 沈岩 张珉 沈倩云 卢安卫 傅佩芬 徐骁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 评价在成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不采用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技术的结果和可行性。 方法 对 4 3例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原位肝移植和 15例不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 在采用和不采用体外静... 目的 评价在成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不采用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技术的结果和可行性。 方法 对 4 3例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原位肝移植和 15例不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 在采用和不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 2组患者中 ,术后 3d血肌酐值和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不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患者组 ,手术时间 (5 6± 1 4 )h ,术中出血量 (42 0 0± 85 0 )ml,术中输血量 (480 0± 92 0 )ml,ICU停留时间 6 3d ,均低于或短于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患者组。 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中不采用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技术在大多数成人肝移植中是安全而又可行的 ,并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疾病 静脉-静脉转流技术
原文传递
体外静脉转流技术对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黄素琴 何慧梁 +3 位作者 祝胜美 项燕 陈益忠 陈庆廉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9-380,共2页
肾功能损害甚至肾功能衰竭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2].肝移植术中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技术(veno-venous bypass,V-VB)对患者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仍然存在争议.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人104例,探讨采用体外静脉-... 肾功能损害甚至肾功能衰竭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2].肝移植术中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技术(veno-venous bypass,V-VB)对患者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仍然存在争议.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人104例,探讨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技术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静脉转流技术 肝移植 肾功能 并发症 血液动力学
原文传递
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伟 薛云星 +3 位作者 李树春 金珉 周庆 王东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8期558-562,共5页
目的探讨左颈总动脉(LCCA)-左锁骨下动脉(LSA)转流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胸主动脉疾病患者83例,其中男76例、女7例,年龄27~82(... 目的探讨左颈总动脉(LCCA)-左锁骨下动脉(LSA)转流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胸主动脉疾病患者83例,其中男76例、女7例,年龄27~82(55.3±12.0)岁。B型主动脉夹层71例,胸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溃疡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5例。83例患者行一期LCCA-LSA转流术+TEVAR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支架放置数量、术中行LSA弹簧圈栓塞情况;围手术期内观察患者死亡、脑梗死发生情况、再手术率及再手术原因;出院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死亡率、脑梗死发生率,复查主动脉CTA观察转流血管通畅情况、弓部分支血管血供情况以及有无支架移位。结果83例患者均成功重建LSA。手术时间1.0~7.0(3.2±1.0)h。术中置入胸主动脉支架1个64例、2个17例、3个2例。4例患者出现LSA根部对比剂渗漏,予弹簧圈栓塞后渗漏消失。围手术期内无患者死亡。2例(2.4%,2/83)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LCCA部分遮盖、1例主动脉逆撕A型夹层,均予相应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1.2%,1/83)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脑梗死伴左侧肢体肌力一过性下降,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83例患者术后随访8~46个月,平均25.3个月。随访期间,5例(6.0%,5/83)患者死亡;3例(3.6%,3/83)患者出现脑梗死,保守治疗后好转;主动脉CTA显示,转流血管通畅,弓部分支血管血供良好,无支架移位。结论LCCA-LSA转流技术重建LSA,可以延长胸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血管移植术 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 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
原文传递
自制血管转流管在基层医疗保肢开放性股动脉断裂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李鹏鹏 吴永军 +2 位作者 刘鹏 吴彪 赵猛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87-189,共3页
开放性股动脉损伤病情危重,表现为伤口呈喷射状出血,出血量大,容易导致远端肢体血供中断,轻者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而致残,重者远端肢体缺血坏死以致截肢[1-3]。尤其对于边远山区,现场救治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院前急救时间长,患者在送医院... 开放性股动脉损伤病情危重,表现为伤口呈喷射状出血,出血量大,容易导致远端肢体血供中断,轻者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而致残,重者远端肢体缺血坏死以致截肢[1-3]。尤其对于边远山区,现场救治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院前急救时间长,患者在送医院途中发生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对患者身心及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对此类病例而言,合理、快速的救治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损伤 血管临时转流技术 暂时性血管灌流
下载PDF
体外循环技术进展及任务
12
作者 胡小琴 《透析与人工器官》 1999年第3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转流技术 心血管手术 人工材料 冠心病介入治疗 病理生理 纤维蛋白原 胃肠道肿瘤 心脏手术 相容性
下载PDF
新生儿体外循环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4-126,共3页
新生儿患者独特的生理特性使其对体外循环有特殊的要求。应选用新生儿专用的氧合器,尽可能减少预充量。预充液的成分及转流方法应有利于心脑保护,便于手术操作,又可促进术后恢复。由于体外循环仍为非生理性灌注方法,对新生儿更是较... 新生儿患者独特的生理特性使其对体外循环有特殊的要求。应选用新生儿专用的氧合器,尽可能减少预充量。预充液的成分及转流方法应有利于心脑保护,便于手术操作,又可促进术后恢复。由于体外循环仍为非生理性灌注方法,对新生儿更是较严重的侵袭。如何使整个转流过程更趋生理化,降低各器官的损伤程度也是今后应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新生儿 转流技术 心肌保护
下载PDF
体外循环管理75例分析报告
14
作者 李文媚 李振花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4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回顾分析75例体外循环(CPB)手术的状况,总结心肺转流技术。方法:对75例手术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类型)及CPB情况、血液稀释、循环血压、血流降温情况、复跳情况、循环中的管理等进行分析。结果:75例患者体外循环稀释... 目的:回顾分析75例体外循环(CPB)手术的状况,总结心肺转流技术。方法:对75例手术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类型)及CPB情况、血液稀释、循环血压、血流降温情况、复跳情况、循环中的管理等进行分析。结果:75例患者体外循环稀释后血红蛋白浓度60~118g/L,平均(82.8±13.4)g/L;体外循环时间25~267min,平均(111.3±73.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193min,平均(73.9±52.8)min;循环中降温深度16~31.5℃,平均(24.8±3.3)℃;自动复跳61例,复跳率81%;全组病例死亡1例,死亡率1.3%;全组无体外循环并发症。结论:在体外循环中血液稀释很重要,时降温较深手术,宜采用较深的血液稀释度。循环中暂时的低血压对术后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全身组织器官的恢复及心脏的复苏无不良影响。心脏复跳与心肌保护方法及灌注方式、升主动脉开放时血钾水平、开放时温度、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有关。循环中的管理要重视:①预充液的配制,②流量控制,③降温与复温,④循环中用药,⑤终止体外循环的指标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管理 心肺转流技术 血液稀释 循环血压 血流降温 复跳情况
下载PDF
心脏大血管外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5
作者 孙衍庆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1997年第4期248-253,共6页
关键词 心血管手术 体外循环 心肺转流技术
下载PDF
104例婴儿和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的手术室护理配合体会
16
作者 陈艳 《中国伤残医学》 2007年第2期57-58,共2页
不少先天性心脏病在新生儿或小婴儿期即出现危重的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将早期夭折。小婴儿先心病手术治疗势在必行。要取得手术成功,除手术技巧,体外循环转流技术的提高与改进,术前术后的护理也十分重要。现将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3年... 不少先天性心脏病在新生儿或小婴儿期即出现危重的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将早期夭折。小婴儿先心病手术治疗势在必行。要取得手术成功,除手术技巧,体外循环转流技术的提高与改进,术前术后的护理也十分重要。现将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3年7月治疗的104例5公斤以下低体重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 小婴儿期 心内直视手术 新生儿 配合体会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转流技术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肝移植手术的护理措施 被引量:1
17
作者 单卫洲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2期217-218,共2页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根本的方法。肝移植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3年,美国移植学家Starzl实施了世界首例临床肝移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CsA、FK506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体外静脉转流技术、新型器官保存液的应用和相关学科的...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根本的方法。肝移植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3年,美国移植学家Starzl实施了世界首例临床肝移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CsA、FK506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体外静脉转流技术、新型器官保存液的应用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肝移植的疗效稳步提高。目前肝移植病人1年的生存率已达80%~90%,5年生存率达70%~80%。 1临床资料:回顾我院从2011年6~12月期间收治的7例该病患者,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在44~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1.4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手术 体外静脉转流技术 5年生存率 护理 临床资料 男性患者 平均年龄 终末期肝病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中的血液稀释与节血效果
18
作者 梁宝成 王永春 +2 位作者 郝书凡 李刚 李克华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0年第2期198-198,共1页
近年来体外循环转流技术迅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在体外循环中如何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如何减少乙肝、丙肝及艾滋病的感染成为重要课题。我院自1994年以来,在中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节血方法施行心内手术261例,收到良好灌... 近年来体外循环转流技术迅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在体外循环中如何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如何减少乙肝、丙肝及艾滋病的感染成为重要课题。我院自1994年以来,在中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节血方法施行心内手术261例,收到良好灌注及节血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45例,女性116例。年龄3~60岁,体重13~77kg,病种:先天性心脏病18例(包括房缺33例,室缺80例,法乐氏四联症34例,法乐三联症6例。Ebstein畸形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稀释 体外循环围手术期 体外循环转流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 法乐氏四联症 输血传播疾病 止血芳酸 节血 血容量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下载PDF
Cell proliferation of esophageal squamous epithelium in erosive and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被引量:1
19
作者 Carlo Calabrese Lorenzo Montanaro +7 位作者 Giuseppina Liguori Elisa Brighenti Mauela Vici Paolo Gionchetti Fernando Rizzello Massimo Campieri Massimo Derenzini Davide Trerè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0期4496-4502,共7页
AIM: To elucidate cell proliferation in erosive reflux disease (ERD) and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we evaluated markers in squamous epithelial cells.METHODS: Thirty-four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gas- t... AIM: To elucidate cell proliferation in erosive reflux disease (ERD) and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we evaluated markers in squamous epithelial cells.METHODS: Thirty-four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gas- 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related symptoms (21 NERD and 13 ERD) were evaluated for the enrolment into the study. All patients underwent 24-h pH moni- toring, standard endoscopy, and biopsy for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The expression of cyclins D and A was eval- uated by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from isolated epithelial cells. In all samples, analysis of the isolated cell population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epithelial cells only.RESULTS: Real-time RT-PCR showed that, in patientswith ERD,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of cyclin D1 mRNA in esophageal epithelium was strongly decreased in comparison with NERD patients. The mean value of relative expression of cyclin D1 mRNA in NERD patients was 3.44 ± 1.9, whereas in ERD patients, it was 1.32 ± 0.87 (P = 0.011). Real-time RT-PCR showed that, in patients with ERD, relative expression of cyclin A mRNA in esophageal epithelium was decreased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in NERD patients (2.31 ± 2.87 vs 0.66 ± 1.11). The mean bromodeoxyuridine labeling index in the NERD patients was 5.42% ± 1.68%, whereas in ERD patients, it was 4.3% ± 1.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ophageal cell proliferation Erosive refluxdisease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Gastroesophagealreflux disease Cyclin A Cyclin D BROMODEOXYURIDINE
下载PDF
Research on Electric Drive for Small Vehicles
20
作者 Mihail Hristov Antchev Hristo Mihailov Antchev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5年第7期668-672,共5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lectric drive system whose motor is connected to a battery by means of a buck DC/DC converter. This motor is further connected to an ultracapacitor by means of a boost DC/DC converter. First, o...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lectric drive system whose motor is connected to a battery by means of a buck DC/DC converter. This motor is further connected to an ultracapacitor by means of a boost DC/DC converter. First, operation and break processes are studied when the converters are switched off as well as when they are switched on in current limitation mode. The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in the two operation modes is d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CAPACITOR regenerative breaking power convert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