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备方法对Cu/La_2O_3催化剂上醇转移脱氢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师瑞娟 崔玉民 +1 位作者 田志美 刘俊龙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25,共4页
采用沉积-沉淀法(DP)、共沉淀法(CP)和浸渍法(IMP)制备了Cu/La2O3催化剂,并用ICP-AES、BET、XRD、H2-TPR及TEM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1-辛醇转移脱氢制备1-辛醛的反应为探针反应研究了不同的制备方法对Cu/La2O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 采用沉积-沉淀法(DP)、共沉淀法(CP)和浸渍法(IMP)制备了Cu/La2O3催化剂,并用ICP-AES、BET、XRD、H2-TPR及TEM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1-辛醇转移脱氢制备1-辛醛的反应为探针反应研究了不同的制备方法对Cu/La2O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共沉淀法(CP)和浸渍法(IMP)制备的催化剂相比,沉积-沉淀法(DP)制备的Cu/La2O3催化剂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高分散度的Cu物种,使得Cu/La2O3催化剂在1-辛醇液相转移脱氢制1-辛醛的反应中具有更好的转移脱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a2O3 1-辛醇 转移脱氢 1-辛醛
下载PDF
CeO_2负载的Cu,Ir和Pd催化剂上的醇转移脱氢反应 被引量:8
2
作者 宋伟 师瑞娟 +4 位作者 刘俊龙 展恩胜 李占双 徐奕德 申文杰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研究了CeO2负载的Cu,Ir和Pd催化剂上的醇转移脱氢反应.利用催化剂体系脱氢和加氢功能的偶合,在较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实现了二级脂肪醇的高选择性转移脱氢.其中,Ir/CeO2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其TOF值达16.0h-1.
关键词 二氧化铈 转移脱氢
下载PDF
粒子尺寸对Cu/MgO上1-辛醇转移脱氢反应的影响(英文)
3
作者 师瑞娟 王非 +4 位作者 牟效玲 塔娜 李勇 黄秀敏 申文杰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630,共5页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不同Cu粒子大小的Cu/MgO催化剂,并考察了Cu粒子大小对醇类转移脱氢制醛酮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MgO催化剂对一级脂肪醇的转移脱氢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对于1-辛醇脱氢,随着Cu粒子的粒径由4.6nm增大到7.4n...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不同Cu粒子大小的Cu/MgO催化剂,并考察了Cu粒子大小对醇类转移脱氢制醛酮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MgO催化剂对一级脂肪醇的转移脱氢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对于1-辛醇脱氢,随着Cu粒子的粒径由4.6nm增大到7.4nm,1-辛醛的收率由65%减小到55%,表现出显著的粒子尺寸效应.反应机理研究表明,醇首先在碱性MgO表面形成醇盐中间物种,随后在Cu纳米粒子上进一步脱去α-氢生成醛酮,同时脱去的氢在Cu纳米粒子上发生苯乙烯加氢反应,完成醇的转移脱氢反应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镁 粒子尺寸 转移脱氢 1-辛醇 1-辛醛
下载PDF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基因突变所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特征分析
4
作者 袁姣 廖巧 +3 位作者 卢可 曾倩倩 周瑾瑕 毕方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10-314,共5页
目的分析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突变所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MADD)的临床特点、肌肉病理以及血、尿质谱筛查结果和基因突变特点,旨在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至2019年确诊的15例ETFDH... 目的分析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突变所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MADD)的临床特点、肌肉病理以及血、尿质谱筛查结果和基因突变特点,旨在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至2019年确诊的15例ETFDH突变所致的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各项资料。结果1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2.1±13.6)岁,均以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其中四肢起病者占53.3%,双下肢起病者占46.7%。所有患者的肌酶水平均升高;肌电图结果提示80%呈肌源性损害,13.3%为肌源性合并神经源性损害,6.7%结果正常。血、尿质谱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7%和22.2%;基因检测提示所有患者存在ETFDH基因不同位点突变,其中单一杂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各占40%,纯合突变占20%。结论该病以波动性肌无力伴肌酶升高为主要表现,患者应尽快行肌肉病理检查,同时联合血、尿代谢筛查和基因检测有助于RR-MADD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沉积性肌病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 基因检测 血、尿筛查
下载PDF
二氢枯茗酸催化脱氢合成对异丙基苯甲酸的新方法
5
作者 姜红宇 湛雪辉 +2 位作者 张敏 周随安 李飞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41-43,共3页
采用5%Pd/C作为转移氢催化剂,原料二氢枯茗酸为氢给予剂,以工业双戊烯作为氢接受剂和溶剂,合成了对异丙基苯甲酸.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对异丙基苯甲酸的最佳反应条件:5%Pd/C用量为原料的5.3%(... 采用5%Pd/C作为转移氢催化剂,原料二氢枯茗酸为氢给予剂,以工业双戊烯作为氢接受剂和溶剂,合成了对异丙基苯甲酸.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对异丙基苯甲酸的最佳反应条件:5%Pd/C用量为原料的5.3%(质量比)、反应时间20 min、在回流温度下,对异丙基苯甲酸的收率可达90%.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活性是原来的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茗酸 对异丙基苯甲酸 催化转移脱氢 Pd/C试剂 工业双戊烯
下载PDF
浙江省新生儿多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筛查及随访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周朵 叶梅玲 +4 位作者 胡真真 张玉 朱琳 杨茹莱 黄新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4-462,共9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新生儿多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AD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法对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3896789名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结合尿有机酸分析及电子转移黄素蛋... 目的:了解浙江省新生儿多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AD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法对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3896789名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结合尿有机酸分析及电子转移黄素蛋白(ETF)或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检测确诊。确诊患儿进行饮食和生活管理,补充左卡尼汀、核黄素、辅酶Q10治疗,长期随访并评估患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情况。结果:确诊MADD患儿13例,除1例为Ⅱ型,其余均为Ⅲ型(迟发型),发病率为1/299753。13例患儿中,1例死亡,4例因感染诱发以低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代谢失调,1例出现肌张力降低,其余患儿随访发育良好(随访时间3~45个月)。患儿初筛血C4~C18:1不同程度升高。13例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其中ETF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ETFA基因纯合突变1例,ETFB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ETFDH基因复合杂合突变8例,ETFDH基因纯合突变1例,仅检测出一个ETFDH基因突变位点1例。c.250G>A为热点突变。结论:MADD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新生儿期发病较为严重,迟发型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初筛血C4~C18:1不同程度升高,最常见基因突变为c.250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筛查 多酰基辅酶A酶缺乏症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 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基因新型复合杂合突变的晚发型Ⅱ型戊二酸血症1例
7
作者 赵燕芸 迟静薇 +1 位作者 车奎 王颜刚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2-415,共4页
本文报道了一例以晚发型Ⅱ型戊二酸血症(GAⅡ)为特征的进行性肌无力为早期症状的中国青少年患者的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FTDH)基因的新型复合杂合突变。患者19岁开始出现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肉萎缩,从双下肢开始,逐渐进展到上肢。曾有... 本文报道了一例以晚发型Ⅱ型戊二酸血症(GAⅡ)为特征的进行性肌无力为早期症状的中国青少年患者的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FTDH)基因的新型复合杂合突变。患者19岁开始出现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肉萎缩,从双下肢开始,逐渐进展到上肢。曾有间歇性恶心症状,嗜睡症状不明显。血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高于正常水平;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基因突变分析显示EFDTH基因的新型复合杂合突变,遂确诊为戊二酸血症。患者对核黄素和泛醌(辅酶Q10)治疗表现出良好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 脂质沉积性肌病 肌无力 核黄素
原文传递
福建泉州地区新生儿戊二酸血症Ⅱ型患者的实验室筛查和基因诊断分析
8
作者 林春妹 彭维林 林壹明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185-188,228,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泉州地区戊二酸血症Ⅱ型(glutaric acidemia typeⅡ,GA-Ⅱ)新生儿发病率、生化表现与基因突变特征。方法2014年1月~2022年12月,采用串联质谱技术对泉州地区643606例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对于多种酰基肉碱升高的可... 目的了解福建省泉州地区戊二酸血症Ⅱ型(glutaric acidemia typeⅡ,GA-Ⅱ)新生儿发病率、生化表现与基因突变特征。方法2014年1月~2022年12月,采用串联质谱技术对泉州地区643606例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对于多种酰基肉碱升高的可疑阳性样本采用MassARRAY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结果研究期间共有247例新生儿表现为多种酰基肉碱升高,经过基因诊断确诊19例GA-Ⅱ患儿。此外,1例新生儿表现为异戊酰基肉碱(isovalerylcarnitine,C5)升高,疑似为异戊酸血症,经过基因诊断证实为GA-Ⅱ。该研究最终确诊20例GA-Ⅱ患儿,GA-Ⅱ在研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32180。新生儿筛查结果表明辛酰基肉碱(C8),癸酰基肉碱(C10)和十二烷酰基肉碱(C12)的浓度明显高于参考范围上限,是筛查GA-Ⅱ的关键指标。在GA-Ⅱ患儿中发现了10种不同的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lectrontransfer flavoprotein dehydrogenase,ETFDH)基因突变,大部分为错义突变。最常见的ETFDH基因突变是c.250G>A(p.A84T),等位基因突变频率达47.5%,其次是c.524G>A(R175H),c.998A>G(p.Y333C)和c.1657T>C(p.Y553H)。结论新生儿筛查是早期检出GA-Ⅱ患儿的重要途径,但GA-Ⅱ患儿可能出现非典型性的生化改变,所有新生儿筛查结果异常的样本应采用高通量测序进行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二酸血症Ⅱ型 新生儿筛查 串联质谱技术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酶基因
下载PDF
3,5-二甲基苯酚的新法合成 被引量:3
9
作者 姜红宇 张敏 湛雪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42-44,共3页
采用5%Pd/C作为转移氢催化剂,原料3,5-二甲基-2-环己烯酮为氢给予剂,以工业双戊烯作为氢接受剂和溶剂,合成了3,5-二甲基苯酚。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3,5-二甲基苯酚的最佳反应条件:原料与5%Pd/C... 采用5%Pd/C作为转移氢催化剂,原料3,5-二甲基-2-环己烯酮为氢给予剂,以工业双戊烯作为氢接受剂和溶剂,合成了3,5-二甲基苯酚。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3,5-二甲基苯酚的最佳反应条件:原料与5%Pd/C的配比为10:0.8(质量比)、反应时间30 min、在回流温度下,在此条件下,3,5-二甲基苯酚的收率可达79%。对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次数进行了考察,使用5次后催化剂活性是原来的8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5-二甲基苯酚 催化转移脱氢 Pd/C试剂 工业双戊烯
下载PDF
一种合成对异丙基苯酚的新方法研究
10
作者 湛雪辉 曹芬 +2 位作者 姜红宇 李飞 周随安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0,共4页
采用5%Pd/C作为转移氢催化剂,4-异丙基环己烯酮为氢给予剂,工业双戊烯为氢接受剂和溶剂进行反应,合成了对异丙基苯酚.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对异丙基苯酚的最佳反应条件:原料与5%Pd/C的配比为10... 采用5%Pd/C作为转移氢催化剂,4-异丙基环己烯酮为氢给予剂,工业双戊烯为氢接受剂和溶剂进行反应,合成了对异丙基苯酚.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对异丙基苯酚的最佳反应条件:原料与5%Pd/C的配比为10∶0.7(质量比)、反应时间为30 min,在174℃回流温度下,对异丙基苯酚的产率可达87%.对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次数进行了考察,使用5次后催化剂活性是原来的8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异丙基苯酚 催化转移脱氢 Pd/C试剂 工业双戊烯
下载PDF
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毕鸿雁 张芹 +5 位作者 赵亚明 赵伟秦 李继梅 郭燕军 许春伶 张拥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9期695-698,共4页
目的报道一例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方法先证者为33岁男性,亚急性起病,首发颈肌无力,随后出现咀嚼肌和四肢无力,肌酶明显升高,临床酷似多发性肌炎。血尿有机酸分析未见典型氨基酸、有机酸及脂肪酸代谢病改变,对患... 目的报道一例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方法先证者为33岁男性,亚急性起病,首发颈肌无力,随后出现咀嚼肌和四肢无力,肌酶明显升高,临床酷似多发性肌炎。血尿有机酸分析未见典型氨基酸、有机酸及脂肪酸代谢病改变,对患者进行了神经电生理、神经肌肉活检以及ETFA、ETFB、ETFDH基因检测。结果骨骼肌病理改变为肌纤维内出现大量脂肪滴沉积,伴随肌纤维坏死、再生。出现小组分布的累及两型的小角状萎缩肌纤维提示伴随神经源性损害。ETFA、ETFB基因检查基本正常,ETFDH基因第3外显子发现c.250G>A(Ala84Thr)杂合突变。结论颈部肌肉无力可能是脂质沉积性肌病早期特点,需要引起重视。尿有机酸筛查正常并不能排除该疾病,进一步的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是诊断的金标准。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可以出现周围神经的损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相应基因的一个杂合突变难以解释,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沉积性肌病 酶缺乏症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酶基因
下载PDF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伴感觉共济失调性神经病3例报告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务荣 杨旭 +5 位作者 赵丹华 洪道俊 袁云 郑日亮 张巍 王朝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研究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伴感觉共济失调性神经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方法 3例男性患者来自2个家系,其中2例为兄弟,发病年龄41~43岁,主要症状是四肢肌无力,伴随双足麻木和行走不稳。查体发现四肢近端肌力... 目的研究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伴感觉共济失调性神经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和基因改变特点。方法 3例男性患者来自2个家系,其中2例为兄弟,发病年龄41~43岁,主要症状是四肢肌无力,伴随双足麻木和行走不稳。查体发现四肢近端肌力下降、末梢性感觉丧失和Romberg征阳性。3例患者的血尿代谢筛查均提示存在血多种脂酰肉碱水平升高和尿戊二酸水平增高。3例患者均进行了神经电生理、肌肉活检以及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检查,2例进行腓肠神经活检。结果 3例患者的肌电图分别出现肌源性损害、可疑神经源性损害和无异常。3例患者的四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减慢或不能引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仅在1例出现轻度减慢。3例患者的骨骼肌均可见肌纤维内脂肪滴显著增多,2例有个别破碎红纤维,2例出现小角状肌纤维。2例患者的腓肠神经均可见有髓神经纤维中-重度减少,伴随有髓神经纤维轴索变性和再生。3例患者均携带ETFDH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2兄弟为c.65A>G和c.242T>C,另1例为c.770A>G和c.1450 T>C。结论 ETFDH基因突变导致的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可以伴随感觉共济失调性神经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 感觉共济失调性神经病 多种酰基辅酶A酶缺乏症 转移黄素蛋白酶基因
下载PDF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发病机制与诊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伟青 李文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9年第3期257-260,共4页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陷(Multiple acyl 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MADD)是一种罕见的脂肪酸、氨基酸和胆碱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电子转移黄素蛋白或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的基因缺陷引起。迟发型MADD患者大多具有ETFD...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陷(Multiple acyl 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MADD)是一种罕见的脂肪酸、氨基酸和胆碱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电子转移黄素蛋白或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的基因缺陷引起。迟发型MADD患者大多具有ETFDH突变,可出现近端肌肉无力和远端感觉神经病变,对核黄素治疗反应较好。主要机制可能是ETFDH突变导致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链异常,从而无法在线粒体膜中产生能量。核黄素可以减少ETF/ETF-QO蛋白的异常表达,改善患者的发病状况,是理想的治疗方案。但目前对核黄素无反应的MADD患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种酰基辅酶A酶缺陷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 新生儿筛查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variant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 gene,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and thalassemia on cholelithiasis 被引量:1
14
作者 Yang-Yang Huang Ching-Shui Huang +3 位作者 Sien-Sing Yang Min-Shung Lin May-Jen Huang Ching-Shan Hu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6期5710-5713,共4页
AIM: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variant UDP-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 (UGT1A1) gene, glucose-6- 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 deficiency, and thalassemia influence bilirubin metabolism and play a role in... AIM: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variant UDP-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 (UGT1A1) gene, glucose-6- 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 deficiency, and thalassemia influence bilirubin metabolism and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olelithiasis. METHODS: A total of 372 Taiwan Chinese with cholelithiasis who had undergone cholecystectomy and 293 healthy individuals were divided into case and control groups, respectively. PCR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promoter area and nucleotides 211, 686, 1 091, and 1 456 of the UGT1A1 gene for all subjects and the gene variants for thalassemia and G6PD deficiency. RESULTS: Variation frequencies for the cholelithiasis patients were 16.1%, 25.8%, 5.4%, and 4.3% for A(TA)6 TAA/A(TA)TTAA (6/7), heterozygosity within the coding region, compound heterozygosity, and homozygosity of the UGT1A1 gene, respectively. Comparing the case and control group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requency was demonstrated for the homozygous variation of the UGT1A1 gene (P = 0.012, Z2 test), but not for the other variations. Further, no difference was demonstrated in a between-group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G6PD deficiency and thalassemia (2.7% vs 2.4% and 5.1% vs 5.1%, respectively). The bilirubin levels for the cholelithiasis patients with the homozygous variant-UGT1A1 gen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analog (18.0±6.5 and 12.7±2.9 μmol/L, respectively; P〈0.001, Student's ttest).CONCLUS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homozygous variation in the UGT1A1 gene is a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olelithiasis in Taiwan Chinese. 2005 The WJG Press and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 gene G6PD deficiency THALASSEMIA CHOLELITHIASIS
下载PDF
外周血GLDH、GLDH/ALT水平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疾病分期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王兰 杨帆 +3 位作者 邱红 张薇薇 顾畅 朱月蓉 《肝脏》 2023年第8期968-972,共5页
目的探讨谷氨酸脱氢酶(GLDH)、GLDH/ALT比值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已明确病理分期的PBC患者212例,检测其外周血中GLDH水平,并计算FIB-4、APRI、AAR、RPR等一系列无创性血清学指标。通过Spearman分析各指标... 目的探讨谷氨酸脱氢酶(GLDH)、GLDH/ALT比值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已明确病理分期的PBC患者212例,检测其外周血中GLDH水平,并计算FIB-4、APRI、AAR、RPR等一系列无创性血清学指标。通过Spearman分析各指标与PBC分期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Ⅰ/Ⅱ期患者,GLDH及GLDH/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及Ⅲ/Ⅳ期患者,GLDH及GLDH/A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病理分期与ALT(r=0.006,P=0.152)、GGT(r=-0.036,P=0.182)、GPRI(r=0.340,P=0.055)无明显相关性;与TBil(r=0.401,P=0.009)、DBil(r=0.403,P=0.007)、AST(r=0.217,P=0.019)、RDW(r=0.422,P<0.01)、FIB-4(r=0.774,P<0.01)、APRI(r=0.620,P<0.001)、AAR(r=0.359,P<0.01)、RPR(r=0.742,P<0.01)呈正相关;与PLT(r=-0.719,P<0.01)呈负相关;外周血GLDH(r=0.162,P=0.007)、GLDH/ALT(r=0.203,P<0.01)水平与PBC病理分期呈正相关。FIB-4对PBC各期的诊断效能最好,AUC分别为0.821、0.813、0.823;在≥S1期PBC患者中,GLDH/ALT的敏感度(93.75%)最好,≥S2期及≥S3期则为FIB-4敏感度(80.00%、93.75%)最好,而APRI和RPR则分别在≥S1/≥S2期(85.45%、92.19%)、≥S3期(88.52%)中特异度最好。多指标联合后,FIB4+APRI+AAR+GLDH+GLDH/ALT对≥S2期、≥S3期PBC的诊断效能(AUC=0.931/0.878)及敏感度(82.81%/81.67%)均有所提高,FIB4+APRI+AAR+GLDH+GLDH/ALT对≥S2期PBC诊断的特异度最高(92.73%),FIB4+GLDH+GLDH/ALT对≥S3期的特异度最高(87.5%)。结论外周血GLDH及GLDH/ALT水平对PBC疾病分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并呈正相关,多种无创性血清学指标联合后诊断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谷氨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下载PDF
Single-atom Fe with Fe_(1)N_(3) structure showing superior performances for both hydrogenation and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nitrobenzene 被引量:14
16
作者 Shubo Tian Min Hu +10 位作者 Qi Xu Wanbing Gong Wenxing Chen Jiarui Yang Youqi Zhu Chun Chen Jia He Qiang Liu Huijun Zhao Dingsheng Wang Yadong Li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3期642-650,共9页
The design of non-noble metal heterogeneous catalyst 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r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nitroarenes to amines is significant but challenging.Herein,a single-atom Fe supp... The design of non-noble metal heterogeneous catalyst 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r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nitroarenes to amines is significant but challenging.Herein,a single-atom Fe supported by nitrogen-doped carbon(Fe_(1)/N-C)catalyst is reported.The Fe_(1)/N-C sample shows superior performances for the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and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nitrobenzene to anilin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superior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at lower temperature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ive activation of the reactant and intermediates by the Fe_(1)/N-C.Moreover,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Fe_(1)/N-C for the selective transfer hydrogenation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at the reaction energy barrier for dehydrogenation of isopropanol can be overcome by elevated temper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atomic Fe catalyst hydrogenation of nitrobenzene transfer hydrogenation DFT calculati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