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产量与重要性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金黎明 李力 +1 位作者 文泽会 荣义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8894-8896,8899,共4页
以按NCII遗传交配设计配制的20个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作为材料,选取基本符合遗传率为正值、且与皮棉产量遗传相关在0.05水平显著、与环境相关不明显的20个性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3个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由经济性状与农艺性状建... 以按NCII遗传交配设计配制的20个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作为材料,选取基本符合遗传率为正值、且与皮棉产量遗传相关在0.05水平显著、与环境相关不明显的20个性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3个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由经济性状与农艺性状建立的方程最佳,为Y3=20.139 55+1.990 587X1-3.056 062X6+1.864 624X19。用该方程预测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的产量时,纤维长度为第1重要性状,其次为单株铃数和下部果枝成铃分布率。因此,高产的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应单株及其下部果枝成铃数多、纤维长度适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 产量 经济性状 农艺性状 多元线性回归
下载PDF
利用F_2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新策略 被引量:8
2
作者 郭旺珍 孙敬 +1 位作者 郭玉芳 张天真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0-203,共4页
通过不同抗虫棉品系间互交、后代选择的方法选育出聚合整合位点不同的 Bt基因纯合抗虫棉种质 ,开展了培育以 F2 利用为目的的杂交种探索研究。类似 F2 世代 Bt基因的不同分离类型 ,聚合有不同数目 Bt基因的棉株在整个生育期对棉铃虫有... 通过不同抗虫棉品系间互交、后代选择的方法选育出聚合整合位点不同的 Bt基因纯合抗虫棉种质 ,开展了培育以 F2 利用为目的的杂交种探索研究。类似 F2 世代 Bt基因的不同分离类型 ,聚合有不同数目 Bt基因的棉株在整个生育期对棉铃虫有显著的抗虫性。并且与单价抗虫棉时空表达一致 ,生育前期抗虫性好 ,毒蛋白表达量高 ,中、后期抗虫性有所下降 ,毒蛋白表达量降低。因此 ,用其作为亲本配置抗虫杂交种 ,是利用棉花F2 杂种优势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杂种优势利用 bt基因 聚合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与其亲本的光合能力比较 被引量:22
3
作者 董合忠 李维江 +1 位作者 李振怀 唐薇 《核农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84-289,共6页
利用Li 64 0 0光合测定系统对抗虫杂交棉鲁棉 1 5号杂种 (F1)及其父本 (M)、母本 (F)光合日变化的研究表明 ,F1的光合日变化在测定的 4个生育阶段皆呈单峰曲线 ,未出现午休 ,其净光合速率 (Pn)在铃期前一直高于M和F ,铃期界于M和F之间 ... 利用Li 64 0 0光合测定系统对抗虫杂交棉鲁棉 1 5号杂种 (F1)及其父本 (M)、母本 (F)光合日变化的研究表明 ,F1的光合日变化在测定的 4个生育阶段皆呈单峰曲线 ,未出现午休 ,其净光合速率 (Pn)在铃期前一直高于M和F ,铃期界于M和F之间 ,表现出极强的光合能力 ,这是杂种F1生长势强、产量高的重要生理基础。文中提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基因杂交 光合日变化 光合能力 光合午休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的光合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聂以春 张献龙 +1 位作者 郭小平 蔡明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73-1175,共3页
关键词 bt基因 杂交 光合性状 遗传分析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的品种特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旭升 狄佳春 +4 位作者 马晓杰 肖松华 许乃银 刘剑光 吴巧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25-1426,共2页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转国产威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2005~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长江流域生产试验,并于2007年12月20日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证书,证书编号为农基安证字(200...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转国产威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2005~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长江流域生产试验,并于2007年12月20日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证书,证书编号为农基安证字(2007)第253号。该品种2008年8月7日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国审棉200818。本研究拟通过分析苏杂6号的品种特性,为其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杂交 苏杂6号 品种特性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性状表现和栽培措施及亲本选配 被引量:6
6
作者 邢朝柱 靖深蓉 +2 位作者 郭立平 袁有禄 王海林 《中国棉花》 1999年第3期6-9,共4页
分析了目前推广的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以及参加全国抗虫棉区试中的抗虫杂交棉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性状表现,并针对抗虫杂交棉表现出来的特性,提出了抗虫杂交棉栽培措施及亲本选配要求。
关键词 bt杂交 栽培 亲本选配
下载PDF
培育高产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的选择指数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志华 李煦远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297-300,313,共5页
对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皮棉产量的选择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由皮棉产量、衣分、单铃重、8.2 0蕾铃受害率组成的 30号选择指数与由皮棉产量、衣分、单株铃数、单铃重、8.2 0蕾铃受害率组成的 31号选择指数具有很大的遗传进度 ,分别... 对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皮棉产量的选择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由皮棉产量、衣分、单铃重、8.2 0蕾铃受害率组成的 30号选择指数与由皮棉产量、衣分、单株铃数、单铃重、8.2 0蕾铃受害率组成的 31号选择指数具有很大的遗传进度 ,分别比仅有皮棉产量选择的效率提高 1 9.5 1 0 %和 2 0 .780 %。衣分、单株铃数、单铃重、8.2 0蕾铃受害率单独对皮棉产量的增产作用不大 ,但与皮棉产量组成选择指数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 产量 选择指数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对棉铃虫的抗性效果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旭升 武淑文 狄佳春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8,共3页
从3个方面分析了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对棉铃虫的抗性效果。结果显示:(1)苏杂6号的蕾铃被害率显著低于非抗虫棉对照苏棉12号,在田间对棉铃虫表现良好的抗虫效果。(2)ELISA检测显示,4个不同时期叶片中Cry1A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存在差异... 从3个方面分析了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苏杂6号对棉铃虫的抗性效果。结果显示:(1)苏杂6号的蕾铃被害率显著低于非抗虫棉对照苏棉12号,在田间对棉铃虫表现良好的抗虫效果。(2)ELISA检测显示,4个不同时期叶片中Cry1A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存在差异,按时序分别为669.2、528.4、354.6及289.4ng.g-1;其它组织杀虫毒蛋白的含量较低,蕾为181.3ng.g-1,花为117.8ng.g-1,铃为346.5ng.g-1。(3)调查棉花生长发育4个不同时期的棉铃虫的校正死亡率:国产抗虫棉GK22依次为99.6%、99.6%、89.6%、86.7%;美国抗虫棉109B依次为100%、99.6%、92.2%、88.9%;非抗虫对照苏棉12号依次为9.6%、9.2%、7.6%、6.4%,而苏杂6号依次为100%、98.2%、100%、95.7%,显示出良好的抗性稳定性。纯合度的生物测定显示,苏杂6号的抗虫性纯合度高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基因杂交 苏杂6号 性效果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的应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钱泽岭 严克华 徐文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48-52,共5页
从转Bt基因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适合本农区种植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种植比例对棉铃虫发生程度的影响、转Bt基因抗虫棉田天敌种群的消长动态、主要害虫的... 从转Bt基因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适合本农区种植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种植比例对棉铃虫发生程度的影响、转Bt基因抗虫棉田天敌种群的消长动态、主要害虫的监测要点及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等7个方面,探讨了转Bt基因抗虫棉在江苏沿海地区的应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基因 主要害 杂交 为害损失 综合防治措施 应用技术研究 种植比例 农区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冀杂3268简介
10
作者 王国印 李妙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杂交 bt基因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品种区域试验 简介 品种筛选试验 粮油作物 黄河流域 综合表现 新品种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冀杂3268
11
作者 王国印 李妙 《农业科技通讯》 2006年第5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杂交 bt基因 新品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品种区域试验 品种筛选试验 粮油作物 黄河流域 综合性状 研究员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花种子质量鉴定方法与实践
12
作者 华民强 张宇飞 +3 位作者 罗会斌 张睿 王刚 林梅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杂交 种子质量 bt基因 鉴定方法 杂交一代种 种质量 杂交二代
下载PDF
2个转基因抗虫杂交棉Bt蛋白含量的时空表达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余恩 蔡芸菲 +2 位作者 赵茹冰 陈进红 祝水金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2,共6页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方法,分析了2个转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杂交棉(浙大13-1和浙大13-2)以及转Bt基因纯系亲本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器官的Bt蛋白表达规律。结果表明,Bt...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方法,分析了2个转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杂交棉(浙大13-1和浙大13-2)以及转Bt基因纯系亲本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器官的Bt蛋白表达规律。结果表明,Bt基因在所检测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和转基因纯系亲本各器官中均有表达,但不同器官Bt蛋白含量明显不同,品种之间各器官的Bt蛋白含量也有明显差异。2个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苗期以三叶期的子叶最高,苗期叶片次之;苗期根系和茎秆中Bt蛋白表达呈抛物线形,分别在第33天和第40天达到峰值,其中根系表达量高于茎秆。叶片中的Bt蛋白含量随着棉花生长发育进程而降低,盛花期Bt蛋白含量最低,之后又有所增强,整个生育期呈"V"字形规律。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盛花期棉株各器官中,花药的Bt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同期其他器官。2个杂交棉品种之间各器官的Bt蛋白含量的趋势基本相同,但浙大13-1器官中的Bt蛋白含量大多高于浙大13-2。亲本各器官中的Bt蛋白含量高于其杂交棉品种,但植株生长后期的叶片和花药中的Bt蛋白低于其杂交棉品种,二者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bt蛋白 时空表达 酶联免疫
下载PDF
转Bt基因抗虫棉杂交种GKZ19简介
14
作者 王国印 李妙 郭三堆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bt基因 杂交 品种区域试验 黄河流域 基因品系 杂交组合
下载PDF
转Bt基因棉杀虫蛋白含量时空分布及对棉铃虫产生抗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15
作者 邢朝柱 靖深蓉 +3 位作者 崔学芬 郭立平 王海林 袁有禄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5,共5页
采用ELISA法(酶链免疫法)、室内初孵棉铃虫生测法和田间棉铃虫为害调查方法,研究和分析了中国构建的 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品系GK3和美国构建的Bt基因棉品系新棉33B的不同生... 采用ELISA法(酶链免疫法)、室内初孵棉铃虫生测法和田间棉铃虫为害调查方法,研究和分析了中国构建的 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品系GK3和美国构建的Bt基因棉品系新棉33B的不同生育期以及花铃期不同器官的杀虫蛋白含量、校正死亡率和田间受害率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Bt杀虫蛋白含量在棉花生育过程中呈时空动态变化,在时间分布上,各生育期顶尖平展叶表现为:初花期>蕾期、花铃期>苗期>吐絮期;在花铃期,各器官表现为:功能叶、茎尖>小蕾、幼铃>花蕊、花瓣、苞叶、老叶。室内生测幼虫校正死亡率与棉株Bt杀虫蛋白含量高度一致;田间表现与Bt杀虫蛋白含量有一定的差异,除主要受Bt杀虫蛋白影响外,棉铃虫取食选择性,以及残存高龄幼虫为害和棉株各部位营养结构等也影响其抗虫性,造成后期棉铃虫主要为害花、蕾和幼铃,两材料抗虫性表现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基因 bt蛋白含量
下载PDF
不同生态环境下陆地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邢朝柱 喻树迅 +4 位作者 郭立平 叶子弘 王海林 苗成朵 赵云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56-1063,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环境下陆地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为抗虫杂交棉选育和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MINQUE统计方法、ADE遗传模型对10陆地棉亲本材料及其24个F1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组合(6×4)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3...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环境下陆地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为抗虫杂交棉选育和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MINQUE统计方法、ADE遗传模型对10陆地棉亲本材料及其24个F1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组合(6×4)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3个生态区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铃重、衣分、皮棉产量和伸长率、2.5%跨长、比强度、麦克隆值主要受遗传主效因控制,子棉产量、亩铃数和整齐度受环境效应影响非常明显;在遗传主效应中,除铃重外,其余4个产量性状中显性效应值大于加性效应值,5个品质性状加性效应值均大于显性效应值;通过群体平均优势(Hpm)和群体超亲优势(Hpb)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皮棉产量、衣分稳定性较好,子棉产量和铃数稳定性较差;产量性状与环境互作效应值较大,而品质性状与环境互作效应值较小。【结论】产量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不明显;棉花品质性状在一个环境可选育,而产量性状必需结合生态环境选育,才能达到育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杂交 产量和品质性状 遗传效应 杂种优势
下载PDF
化学调节剂诱导转Bt基因棉花杀虫蛋白和主要抗虫次生物的变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永军 郭予元 +1 位作者 吴孔明 王武刚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1-133,共3页
初步探讨了水杨酸和缩节胺处理转 Bt基因棉花后顶端嫩叶中 Bt杀虫蛋白和主要抗虫次生物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 ,水杨酸和缩节胺处理不能明显影响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 Bt杀虫蛋白的表达量 ;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和缩节胺处理能够明显提高... 初步探讨了水杨酸和缩节胺处理转 Bt基因棉花后顶端嫩叶中 Bt杀虫蛋白和主要抗虫次生物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 ,水杨酸和缩节胺处理不能明显影响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 Bt杀虫蛋白的表达量 ;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和缩节胺处理能够明显提高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缩合单宁和芸香苷的含量 ;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处理还能够明显提高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总抗虫萜烯类物质的含量 ;而缩节胺处理对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总抗虫萜烯类物质的含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调节剂 诱导 bt基因 次生物 基因 植物生长调节剂 蛋白
下载PDF
转Bt+GNA双价基因抗虫棉花中抗虫基因及其抗虫性的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志 郭旺珍 +2 位作者 朱协飞 朱祯 张天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0,共5页
采用PCR和PCR Southern跟踪检测 ,Bt和GNA两个抗虫基因在转Bt+GNA双价基因抗虫棉花TL1的 3个连续世代均稳定存在 ,完全连锁遗传 ;室内棉铃虫生物测定表明 ,该转基因植株的 3个世代都高抗棉铃虫 ,各世代之间抗性水平一致 ,没有显著性差... 采用PCR和PCR Southern跟踪检测 ,Bt和GNA两个抗虫基因在转Bt+GNA双价基因抗虫棉花TL1的 3个连续世代均稳定存在 ,完全连锁遗传 ;室内棉铃虫生物测定表明 ,该转基因植株的 3个世代都高抗棉铃虫 ,各世代之间抗性水平一致 ,没有显著性差异 ;温室蚜虫抗性试验显示 3个世代均对蚜虫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且抑制效果相当。因而 ,两个抗虫基因在转Bt+GNA双价基因抗虫棉花TL1中能稳定地遗传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GNA双价基因 基因 遗传稳定性
下载PDF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筛选及遗传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梁革梅 谭维嘉 郭予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57-62,共6页
通过室内筛选获得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种群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抗性遗传方式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经 16代筛选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倍数上升到 43 3倍。筛选过程中 ,棉铃虫 7日龄幼... 通过室内筛选获得了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种群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抗性遗传方式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经 16代筛选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倍数上升到 43 3倍。筛选过程中 ,棉铃虫 7日龄幼虫的体重和成虫羽化率变化明显 ,被选为确定筛选剂量的标准。敏感与抗性棉铃虫杂交 ,正交、反交的显性度都小于 0、杂交过程中雌雄性比基本接近 1∶1、假设抗性基因为单基因时的χ2 值较低 ,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基因 性遗传
下载PDF
应用单雌系F_2代法检测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抗性等位基因的频率 被引量:19
20
作者 何丹军 沈晋良 +1 位作者 周威君 高聪芬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用单雌系 F2 代遗传方法检测了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 (新棉 3 3 B) Bt毒素蛋白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研究结果表明 ,河北邱县转 Bt基因棉新棉 3 3 B只种植 1年的情况下 ,棉铃虫自然种群中抗性等位基因的频率 >5.8× 1 0 - 3 ,该方... 用单雌系 F2 代遗传方法检测了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 (新棉 3 3 B) Bt毒素蛋白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研究结果表明 ,河北邱县转 Bt基因棉新棉 3 3 B只种植 1年的情况下 ,棉铃虫自然种群中抗性等位基因的频率 >5.8× 1 0 - 3 ,该方法的灵敏度比区分剂量法和机率分析 (抗性倍数 )法高一个数量级以上。文章还对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雌系F2代法 bt基因 基因频率性等位基因 bt毒素蛋白 性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