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入窖酒醅中微生物及风味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慧芹 徐友强 +4 位作者 李微微 张成楠 朱华 王红安 李秀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7,共11页
酱香型白酒具有典型酱香味,口感细腻,其发酵过程共有七个生产轮次,每轮次产生一种基酒,其中第四轮次酒风味物质丰富、品质极佳。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处于动态变化,风味物质各有差异,本文对第四轮次入窖酒醅中微生物变化及其对风味物质的影... 酱香型白酒具有典型酱香味,口感细腻,其发酵过程共有七个生产轮次,每轮次产生一种基酒,其中第四轮次酒风味物质丰富、品质极佳。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处于动态变化,风味物质各有差异,本文对第四轮次入窖酒醅中微生物变化及其对风味物质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第四轮次发酵酒醅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样品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第四轮次入窖酒醅中优势细菌属为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属)、Virgibacillus(枝芽孢杆菌属)和Kroppenstedtia(克罗彭斯特菌属),优势真菌属为Thermoascus(嗜热子囊菌属)、Aspergillus(曲霉属)和Issatchenkia(伊萨酵母属),在发酵中后期酒醅微生物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入窖酒醅中的醇类、酯类物质种类最为丰富,醇类、酯类、酸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着入窖发酵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本文对属水平真菌和细菌分别与风味物质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Monascus(红曲霉属)、Lactobacillus和Wickerhamomyces(维克汉姆酵母)分别与白酒中关键风味物质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和己酸乙酯呈正相关,为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以及风味物质与其他轮次的比较提供数据基础,为白酒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第四 微生物多样性 风味物质
下载PDF
酱香型不同轮次及等级基酒的感官和风味成分特征分析
2
作者 余小斌 黄张君 +5 位作者 刘小刚 余松柏 吴奇霄 沈才洪 敖灵 敖宗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73,共13页
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法(QDA)、风味成分测定的多种检测技术和香气活性值(OAV)分析对酱香型不同轮次及等级基酒的感官特性和风味成分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酸香、酱香、焦香、烘培香和酯香在各轮次基酒中的感官评分差异较大,优级酒3、... 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法(QDA)、风味成分测定的多种检测技术和香气活性值(OAV)分析对酱香型不同轮次及等级基酒的感官特性和风味成分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酸香、酱香、焦香、烘培香和酯香在各轮次基酒中的感官评分差异较大,优级酒3、4、5轮次的酱香比一级酒突出。酒样中共检测出140种风味化合物,各轮次优级酒中化合物数量高于一级酒,且两者之间不同种类风味成分的量比关系不同,优级酒和一级酒中的乳酸乙酯均在第3轮次基酒中含量最高,分别为4.39 g/L和4.19 g/L。对酒体香气有重要贡献的关键风味化合物(OAV≥1)有70种,酸类化合物中异丁酸对各轮次基酒风味贡献最大。感官评分与关键风味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乙基-6甲基吡嗪、2-乙基-3,5-二甲基吡嗪、三甲基吡嗪、糠醇、壬酸乙酯等19种物质与焦香和烘焙香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丁二酸二乙酯与甜香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研究可以为酱香型白酒质量分析和控制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不同 不同等级 感官评价 风味成分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多轮次转向压裂技术及应用
3
作者 熊先钺 甄怀宾 +9 位作者 李曙光 王红娜 张雷 宋伟 林海 徐凤银 李忠百 朱卫平 王成旺 陈高杰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度高,煤储层天然裂缝与煤自身割理裂隙发育、煤体结构好、机械强度高、顶底板封盖能力强,为大规模体积压裂缝网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超大规模压裂改造工艺使深部煤层气单井产量获得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度高,煤储层天然裂缝与煤自身割理裂隙发育、煤体结构好、机械强度高、顶底板封盖能力强,为大规模体积压裂缝网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超大规模压裂改造工艺使深部煤层气单井产量获得重大突破,但示踪剂监测结果显示,水平井各压裂段产气效果贡献不均一、资源动用存在盲区、综合效益未达预期。指出深部煤储层形成超大规模有效缝网面临两类主要挑战:(1)深部煤层裂缝扩展规律认识不清;(2)现有压裂技术存在过度改造及改造不充分区域。基于此问题,提出适合深部煤储层改造的多轮次转向缝网弥合压裂技术。首先,分析深部煤层超大规模缝网形成的可行性;其次结合现场压裂数据与微地震监测结果,分析地层曲率、倾角等对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最后建立应力场计算方法,以此为依据,进行多轮次转向工艺优化及现场试验。在大宁-吉县区块现场进行试验验证,井周微应力场非均匀区域水力裂缝实现了较为均匀的扩展,增大了裂缝整体改造体积,单井产气效果较周边井有明显提升,其中DJ55井5轮次压裂,储层改造体积达到243.6×10^(4)m^(3),生产340 d累产气量970.5×10^(4)m^(3),平均日产气量2.85×10^(4)m^(3),日产量和压力均保持稳定,改造效果较好,预计采收储量(EUR)大于3000×10^(4)m^(3),产气潜力较大;JS8-6P05井第1-7段采用2~3轮次压裂,压后日产气量8.59×10^(4)m^(3),相比各段均采用单轮次压裂的JS8-6P04井加砂规模降低41.9%、压裂费用降低21%,但2口井水平段千米日产气量相当。试验效果表明,多轮次压裂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平井两侧应力差异而导致的裂缝单侧扩展问题,促进井筒两侧压裂裂缝趋于均匀扩展,极大程度上保障了深部煤储层资源动用程度和压后产量,是深部煤层气压裂工艺降本增效的主要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深部煤层气 超大规模压裂 微应力场
下载PDF
考虑工业用户安全用电风险的分轮次负荷控制与恢复策略
4
作者 陈宗汉 徐永海 +4 位作者 袁金斗 潘明明 杨恒 阮文骏 周雨奇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61,共12页
针对目前工业用户分轮次控制及恢复过程的安全用电缺乏一套全面合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现状,该文构建工业用户安全用电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一种考虑工业用户安全用电综合风险的分轮次负荷控制与恢复策略。该文首先构建由21个指... 针对目前工业用户分轮次控制及恢复过程的安全用电缺乏一套全面合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现状,该文构建工业用户安全用电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一种考虑工业用户安全用电综合风险的分轮次负荷控制与恢复策略。该文首先构建由21个指标组成的工业用户安全用电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次,结合博弈赋权和云模型的风险评估方法获取工业用户风险等级,进而提出基于可控制风险阈值动态调整调控量的分轮次负荷控制策略和基于重要负荷受控制总量与负荷设备风险严重程度序列集的分轮次负荷恢复策略;最后,以IEEE-RTS-24系统为实际场景,以钢厂为例验证所提分轮次负荷控制与恢复策略的有效性,所提策略既可保障工业用户以低风险等级参与分轮次控制与恢复过程,也可满足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户 安全用电综合风险指标体系 负荷控制策略 负荷恢复策略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国内乒乓球最优混双组合的技战术量化研究——基于八轮次分析
5
作者 曾贺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8-113,共6页
使用录像分析法观察国内乒乓球优秀混双组合王楚钦/孙颖莎在2021-2023年参与的25场国际比赛,运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王楚钦/孙颖莎八轮次技战术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分析各轮次之间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王楚钦/孙颖莎八轮次技战... 使用录像分析法观察国内乒乓球优秀混双组合王楚钦/孙颖莎在2021-2023年参与的25场国际比赛,运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王楚钦/孙颖莎八轮次技战术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分析各轮次之间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王楚钦/孙颖莎八轮次技战术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轮次X_(4)>轮次X_(2)>轮次X_(6)>轮次X_(5)>轮次X_(8)>轮次X_(1)>轮次X_(3)>轮次X_(7).X_(2)和X_(6),X_(4)和X_(3),X_(4)和X_(7),X_(4)和X_(8),X_(5)和X_(3)之间存在明显交互效应.由此得出:比赛中发球轮次比接发球轮次更重要;各轮次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各轮次技战术的直接效应均大于间接总效应,X_(2)对其他轮次的积极影响最大,X_(7)对其他轮次的积极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乒乓球混双 技战术 多元回归 通径分析
下载PDF
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阻流环的分布特征及突破开采技术 被引量:4
6
作者 姚秀田 徐宏光 +3 位作者 张仲平 谢向东 贾蕾 王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74,共8页
随着稠油油藏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黏度较小的组分被优先采出,近井带周围会形成高黏阻流环,储层渗流能力降低,导致周期产油量、周期产液量,周期气油比持续降低。为了弄清阻流环的形成机制及对渗流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 随着稠油油藏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黏度较小的组分被优先采出,近井带周围会形成高黏阻流环,储层渗流能力降低,导致周期产油量、周期产液量,周期气油比持续降低。为了弄清阻流环的形成机制及对渗流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周期稠油性质、渗流特征以及阻流环影响下的黏度场、温度场、压力场和饱和度场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轮次吞吐后轻质组分被优先采出,重质组分留下,在近井带40~60 m处形成以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堆积为主的环状高黏阻流环;阻流环的宽度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而增大,阻流环会降低储层的渗流能力,影响了油藏中流场的分布特征,对远井区稠油的渗流起到遮挡作用,导致井间的原油难以有效动用;为了消除阻流环的不利影响,形成了基于阻流环分布的“前置降黏+高压搅动”“高效降黏+气体增能”2类释放产能促效引效开采技术。研究成果为多轮次吞吐稠油油藏持续高效开发提供实验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吐 稠油油藏 阻流环模式 四场分布 降黏开采
下载PDF
注水井多轮次酸化解堵技术研究
7
作者 杨永庆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绥中36-1油田注水井多轮次酸化储层堵塞因素包括储层敏感性伤害、注水水质对储层的伤害、酸化和重复酸化对储层的潜在伤害。针对经过多轮次酸化的注水井,为降压增注采取深部酸化措施,通过溶蚀实验初步筛选出新型酸液体系即深度低伤害复... 绥中36-1油田注水井多轮次酸化储层堵塞因素包括储层敏感性伤害、注水水质对储层的伤害、酸化和重复酸化对储层的潜在伤害。针对经过多轮次酸化的注水井,为降压增注采取深部酸化措施,通过溶蚀实验初步筛选出新型酸液体系即深度低伤害复合酸长岩心酸岩流动实验表明此酸液体系对多轮次酸化后的岩心渗透率恢复比较理想。并通过不同酸液体系对相同渗透率的长岩心进行深穿透能力实验比较,表明深度低伤害复合酸体系就有良好的深穿透性能。优选的深度低伤害复合酸体系应用于现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中36-1油田 注水井 酸化 长岩心流动实验
下载PDF
洞酿酱香酒第四轮次酒酷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与挥发性代谢物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邹恬杏 苏伟 +3 位作者 母应春 任婷婷 潘和勇 王家琴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71,共8页
该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洞酿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酒醅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并揭示属水平上优势微生物菌群之间和优势微生物与挥发... 该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洞酿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酒醅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并揭示属水平上优势微生物菌群之间和优势微生物与挥发性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洞酿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醅发酵过程中共有11个优势真菌属,包括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毕赤酵母属(Pichia)、曲霉属(Aspergillus)等;7个优势细菌属,包括枝芽孢菌属(Virgibacillus)、海洋芽孢杆菌属(Oceano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优势菌属间共有81对呈正相关,72对呈负相关。酒醅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55种挥发性代谢产物,且以酯类和醇类为主。真菌属中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与多种酯类呈正相关;细菌属中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乳杆菌属、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均与近20种挥发性代谢物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酿 酱香型白酒 第四酒醅发酵 微生物 代谢物 相关性
下载PDF
PROTOS70接装机一次烟支分切轮的改进
9
作者 路玮琳 孟令新 +1 位作者 王玉洁 柳秀娥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23年第2期57-60,共4页
针对PROTOS70接装机一次分切轮原机构中,由于每根拉簧拉力不一致及反复拉伸变形产生的疲劳失效,致使浮圈受力不均匀及运动轨迹变形,造成烟支出现质量缺陷。通过结构改进,使用内外圆盘靠拢烟支,完成烟支的分切;并增加调节机构,实现烟支... 针对PROTOS70接装机一次分切轮原机构中,由于每根拉簧拉力不一致及反复拉伸变形产生的疲劳失效,致使浮圈受力不均匀及运动轨迹变形,造成烟支出现质量缺陷。通过结构改进,使用内外圆盘靠拢烟支,完成烟支的分切;并增加调节机构,实现烟支压缩量及对中的在线调节。克服了原拉簧浮圈形式的缺陷,提高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并达到了减少维修量及降低消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切 拉簧 浮圈 结构改进 靠拢圆盘 调节机构
下载PDF
天津酱香白酒不同轮次酒风味解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学娇 张河云 +5 位作者 王旭 马立娟 张欢 李继齐 李昂 杜丽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41-152,共12页
目的了解天津酱香白酒不同轮次酒的风味物质和感官风味特征。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酒样的挥发性成分,香气活性值... 目的了解天津酱香白酒不同轮次酒的风味物质和感官风味特征。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酒样的挥发性成分,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筛选其关键香气化合物,感官审评分析其风味特征,采用电子鼻区分酒样,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关键香气化合物和感官风味特征的关系。结果GC-MS共鉴定出11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1~7轮次酒分别鉴定出89、91、91、97、97、104、105种。利用OAV在不同轮次酒中分别筛选出33、31、32、32、32、43和39种关键香气化合物。感官审评得出最主要的风味特征为粮食香、醇香、酱香、酸香和窖底香,电子鼻区分识别指数达到81。1轮次酒与粮食香具有很好的关联性,2、3、4轮次酒与窖底香和醇香具有良好相关性,5轮次酒与酱香和酸香相关性较大,6、7轮次酒与果香、花香、焦烤香相关。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天津酱香白酒不同轮次酒的风味物质和感官风味特征信息,可为天津酱香白酒的勾调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白酒 气相色谱-质谱法 香气活性值 感官审评 电子鼻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入窖酒醅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贺 张成楠 +4 位作者 闵伟红 李秀婷 王昆 王红安 朱华 《酿酒科技》 2023年第2期86-89,共4页
本研究以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南北池入窖发酵的酒醅为研究对象,分析两池中不同发酵时间酒醅的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和酯化力等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液化和糖化反应的积累,发酵力在发酵中期达到最大,发酵生成乙醇后,酯化... 本研究以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南北池入窖发酵的酒醅为研究对象,分析两池中不同发酵时间酒醅的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和酯化力等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液化和糖化反应的积累,发酵力在发酵中期达到最大,发酵生成乙醇后,酯化力在后期持续增长,进入生香阶段。通过对第四轮次酒醅理化指标的分析,明晰在入窖发酵过程中各种反应的关系,为酱酒生产技术的改进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第四发酵 理化性质
下载PDF
洞酿酱香酒五轮次酿造过程中微生物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彩霞 苏伟 +3 位作者 母应春 任婷婷 潘和勇 王家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27-136,共10页
堆积发酵是酱香白酒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微生物多样性与挥发性风味物质间的关系复杂多变。为了更好地了解洞酿酱香酒在五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中微生物与风味代谢物质间的相关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TS)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 堆积发酵是酱香白酒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微生物多样性与挥发性风味物质间的关系复杂多变。为了更好地了解洞酿酱香酒在五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中微生物与风味代谢物质间的相关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TS)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五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检测,并计算二者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绘制可视化相关性网络图。结果显示:共鉴定出5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25种酯类、5种醇类、7种醛类、4种酸类、4种酚类、3种烷烃类与7种其他类,其中乳酸乙酯、苯乙醇、苯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为关键挥发性成分。从菌群结构上看,枝芽孢杆菌属、Kroppenstedtia、芽孢杆菌属、海洋芽孢杆菌、嗜热真菌属、接合酵母菌属、嗜热子囊菌属等为优势菌群。其中,Kroppenstedtia、红曲霉属、芽孢杆菌属与接合酵母菌属是对风味物质影响显著的微生物属。本研究旨为洞酿酱香酒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酿酱香酒 微生物多样性 风味化合物 相关性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堆积发酵醅堆腰线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解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子文 贺子豪 +4 位作者 何梦雪 田龙新 周加平 刘菊珍 郭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57,共5页
采用纯培养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第四轮次堆积发酵正常和腰线酒醅中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解析。通过纯培养计数发现,酒醅腰线处乳酸菌、细菌以及酵母和霉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正常酒醅(P<0.05)。经α多样性分析发现,正... 采用纯培养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第四轮次堆积发酵正常和腰线酒醅中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解析。通过纯培养计数发现,酒醅腰线处乳酸菌、细菌以及酵母和霉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正常酒醅(P<0.05)。经α多样性分析发现,正常和腰线部位酒醅细菌及真菌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经β多样性分析发现,两处酒醅中细菌类群差异不显著(P>0.05),而真菌类群差异显著(P<0.05)。经Wilcoxon test检验发现,酒醅腰线处芽孢杆菌(Bacillus)和丝衣霉属(Byssochlamys)的相对含量显著偏高(P<0.05),而毕赤酵母属(Pichia)、酵母属(Saccharomyces)、有孢圆酵母属(Torulaspora)和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es)显著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腰线部位酒醅微生物菌群间相较于正常部位存在更加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腰线与正常部位酒醅的微生物类群差异主要体现在真菌类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微生物菌群多样性 腰线 第四堆积发酵 酒醅
下载PDF
世界高水平混双乒乓球运动员的八轮次技战术能力特征研究--基于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昕怡 曹犇 《福建体育科技》 2023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探究世界高水平乒乓球混双比赛8轮次中技战术能力的普遍规律,为提高我国混双成绩和打好下届奥运会混双翻身仗奠定基础。方法:观察2020-2021年共52场国际重大比赛并采集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混双8轮次技战术能... 目的:探究世界高水平乒乓球混双比赛8轮次中技战术能力的普遍规律,为提高我国混双成绩和打好下届奥运会混双翻身仗奠定基础。方法:观察2020-2021年共52场国际重大比赛并采集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混双8轮次技战术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分析轮次间的交互效应。结果:8轮次重要程度排序靠前的4轮次为:轮次8(对女发己女接)>轮次4(己女发对女接)≈轮次2(己男发对女接)>轮次7(对女发己男接);轮次2、4、8之间,某一轮次得分率的提高,会使另两轮次对获胜概率产生积极影响。结论:混双各轮次重要程度具有非衡效应,对方女运动员率先发球和接发球的轮次是混双比赛制胜关键;混双8轮次技战术能力之间相互影响,存在明显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乒乓球混双 技战术能力 多元回归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不同轮次酱香型白酒中吡嗪类化合物含量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家欢 孙细珍 +3 位作者 熊亚青 钱全全 解倩倩 魏淑霞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3年第3期103-110,共8页
本文建立了一种液液微萃取与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结合同时测定酱香型白酒中8种吡嗪类化合物(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3-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6-二乙基吡嗪、2,3,5,6-四甲基吡嗪、2-乙酰基-3,5-二甲... 本文建立了一种液液微萃取与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结合同时测定酱香型白酒中8种吡嗪类化合物(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3-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6-二乙基吡嗪、2,3,5,6-四甲基吡嗪、2-乙酰基-3,5-二甲基吡嗪)的定量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8种吡嗪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范围在0.9975~0.9999之间,检出限为1.07~28.09μg/L,定量限为3.57~93.63μg/L;在3个不同质量浓度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88.4%~108.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13%~5.30%之间。该方法具有操作快速准确、重复稳定、准确度高的特点,适用于酱香型白酒中吡嗪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不同轮次酒中吡嗪类化合物含量呈规律性变化,吡嗪类化合物含量在一、二轮次酒中较低,三轮次开始升高,在中间轮次(三、四、五、六轮次酒)中均维持较高含量。通过监控不同轮次酱香型白酒中吡嗪类化合物的含量,可实现工艺参数的监控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吡嗪类化合物 定量分析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多轮次注CO_(2)对储层矿物溶蚀规律实验研究
16
作者 杨小豪 聂法健 +2 位作者 张豪 刘腾龙 刘洋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2935-2940,共6页
为了明晰CO_(2)封存过程中多相体系CO_(2)-地层水与岩石相互作用以及油藏CO_(2)注入过程中滞留CO_(2)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了CO_(2)饱和地层水静态溶蚀实验、大PV注入CO_(2)/饱和CO_(2)地层水动态交替驱溶蚀实验以及核磁共振分析,研究了... 为了明晰CO_(2)封存过程中多相体系CO_(2)-地层水与岩石相互作用以及油藏CO_(2)注入过程中滞留CO_(2)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了CO_(2)饱和地层水静态溶蚀实验、大PV注入CO_(2)/饱和CO_(2)地层水动态交替驱溶蚀实验以及核磁共振分析,研究了低渗和中高渗储层的矿物、产出流体及渗透率孔隙度的变化情况,根据多轮CO_(2)驱数据以及Boltzmann方程建立适用于目标区块的注入PV数与渗透率和孔隙度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CO_(2)注入能显著提高储层的渗透率。其中,通过XRD和ICP-OES分析发现,CO_(2)能溶蚀储层矿物中的奥长石、钾长石和白云石,产出液中钙离子浓度显著上升,与中高渗岩心相比,低渗透岩心在化学反应后受到的CO_(2)溶蚀作用更为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溶蚀 CO_(2)气水交替驱 低渗油藏 BOLTZMANN方程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不同轮次基酒的理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茗铭 王荣钰 +2 位作者 冯方剑 王明昌 赵金松 《酿酒》 CAS 2023年第2期71-75,共5页
通过对酱香型白酒不同轮次基酒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找出轮次酒成分组成及含量差异,为今后酱香型白酒的综合评价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结果表明:酱香型白酒轮次基酒p H在3.515~3.767之间,电导率在53.2~75.9μs/cm之间,各轮次基酒总酸... 通过对酱香型白酒不同轮次基酒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找出轮次酒成分组成及含量差异,为今后酱香型白酒的综合评价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结果表明:酱香型白酒轮次基酒p H在3.515~3.767之间,电导率在53.2~75.9μs/cm之间,各轮次基酒总酸含量在1.690~4.595 g/L之间,总酯含量在3.325~6.485 g/L,各轮次总酸、总酯变化规律相似,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根据对各轮次基酒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检测,各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较低(0.0284~9.849μg/L),其中含量相对较高的元素是锰元素(8.295~32.561μg/L)和铬元素(5.116~49.849μg/L),轮次基酒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的是第一轮次基酒和第七轮次基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基酒 理化特性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轮次基酒中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研究
18
作者 骆茂香 陈仁远 +1 位作者 徐兴江 邱树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82-288,I0005,共8页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两种分析方法对大曲酱香一至七轮次及综合基酒中非挥发...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两种分析方法对大曲酱香一至七轮次及综合基酒中非挥发性有机酸类及酚酸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合化学计量方法构建辨识模型,并找出关键差异化合物。结果表明:在酱香型酒轮次基酒及综合基酒中均检出18种非挥发性风味物质,但18种化合物含量各有不同。其中,乳酸在一至七轮次及综合基酒中含量均远高于其他17种非挥发性组分。检出的18种物质在一至七轮次及综合基酒中的含量变化趋势亦有所不同。采用主成分分析级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构建了酱香型白酒一至七轮次基酒及综合基酒的鉴别模型。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筛选出5种可用于区分不同轮次及综合基酒的潜在差异物质,即乳酸、油酸、亚油酸、马来酸及阿魏酸,乳酸VIP值(2.6286)最高,说明乳酸对于区分不同轮次基酒酒样贡献最大,该模型可基本实现酱香型白酒不同轮次基酒及综合基酒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及酚酸的差异评价。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5种关键化合物在不同轮次基酒中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它们在含量最高和最低的轮次基酒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相邻轮次间会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不显著差异(P>0.05)的变化趋势。进一步验证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筛选出的5种潜在差异物质的含量在不同轮次存在共性与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大曲酱香型白酒 超高效液相色谱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非挥发性物质 化学计量学 差异分析
下载PDF
多轮次竞赛视域下男子100米运动员成绩特征及启示
19
作者 银雪莉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3年第8期6-10,共5页
本文以2011年至2021年OW级比赛的8个赛事的男子100米比赛前八名运动员不同轮次比赛成绩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男子100米运动员在不同轮次比赛中运动成绩的变化规律,以期从新的视角探讨男子100米运动员成绩... 本文以2011年至2021年OW级比赛的8个赛事的男子100米比赛前八名运动员不同轮次比赛成绩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男子100米运动员在不同轮次比赛中运动成绩的变化规律,以期从新的视角探讨男子100米运动员成绩特征及提升策略。研究结果:(1)在男子100米三个轮次比赛中,各个轮次的成绩随着不同分组出现显著差异,具有夺牌实力的前四名男子100米运动员在三个轮次中的运动成绩呈直线上升,且每个轮次的成绩提升幅度差别不大,最佳成绩出现在决赛轮次;(2)后四名竞技水平相对较低的运动员三个轮次的运动成绩呈倒V型,且波动幅度较大,最佳成绩出现在半决赛轮次。由此建议:优化我国男子100米项目不同轮次比赛间隔时间,以便更好地发挥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赛 男子100米 成绩特征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酒醅酶活性和轮次酒理化指标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戴奕杰 李宗军 田志强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36,共6页
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对糟醅样本中的8种酶酶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蛋白酶、脂肪酶、单宁酶和酯化酶影响白酒的口感和品质,α-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主要影响原料利用率和白酒产酒率,而白酒的理化成分的整体反映了不... 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对糟醅样本中的8种酶酶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蛋白酶、脂肪酶、单宁酶和酯化酶影响白酒的口感和品质,α-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主要影响原料利用率和白酒产酒率,而白酒的理化成分的整体反映了不同香型酒风味差异。结果显示,总酸在各轮次酒中呈现上下浮动,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酒精度、总酯和固形物含量随轮次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趋向稳定,可能与各种中间物质在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下产生及消耗有关。其中,第三、第四、第五轮次酒的酒质最优。研究酱香型白酒酶系对酒质的影响,为优化制曲工艺和制备强化大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酒醅 酶活性 理化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