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纹海马尾部溃烂症病原轮虫弧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求华 郑乐云 +3 位作者 黄种持 林琪 陆振 周宸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31-1140,共10页
本研究分离了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尾部溃烂症病原并对其理化、胞外酶和药敏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于患病海马肝脏的优势菌株HM-10为线纹海马尾部溃烂症病原菌,其对海马的半致死浓度(LD_(50))为1.51×10~6 CFU/g... 本研究分离了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尾部溃烂症病原并对其理化、胞外酶和药敏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分离于患病海马肝脏的优势菌株HM-10为线纹海马尾部溃烂症病原菌,其对海马的半致死浓度(LD_(50))为1.51×10~6 CFU/g体重。API 20E理化分析显示,该菌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酶阳性,L-阿拉伯糖、杏仁苷产酸。基于形态观察、理化指标对比,以及16S rRNA和看家基因(gyrB、rpoD、recA)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HM-10为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采用平板玻璃纸覆盖法制备该菌胞外产物(ECP),溶血及胞外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M-10的ECP对绵羊血有较强的溶血活性,同时具有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脲酶活性,但不具有脂肪酶和卵磷脂酶活性。药敏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M-10对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头孢类、酰胺醇类及多肽类等17种药物敏感。本研究确定了线纹海马尾部溃烂症的病原菌为轮虫弧菌,结果对海马养殖中弧菌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纹海马 尾部溃烂症 轮虫弧菌 病原鉴定 特性分析
下载PDF
半滑舌鳎病原菌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政强 姚志贤 +1 位作者 林茂 常建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7-153,共7页
从患有严重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Günther)病灶处分离出4株优势菌,经人工感染证实其中一株菌株BV1为养殖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菌。通过Biolog系统、细菌常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 rRNA... 从患有严重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Günther)病灶处分离出4株优势菌,经人工感染证实其中一株菌株BV1为养殖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菌。通过Biolog系统、细菌常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 rRNA和gyrB序列分析对菌株BV1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表明该致病菌为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其半致死量LD50为6.7×103CFU/mL。进一步的药敏试验表明其对链霉素、四环素等敏感,而对其他用于试验的抗生素敏感度低或具有一定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皮肤溃疡病轮虫弧菌 16S RRNA基因 gyrB基因
下载PDF
海蜇病原菌轮虫弧菌的分离及鉴定
3
作者 高杨 《河北渔业》 2021年第7期5-6,14,共3页
海蜇生长阶段分为螅状体、碟状体、水母体三个阶段。海蜇溃烂病主要发生在水母体阶段。从伞部凹陷、溃烂的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株DS2020072901、DS2020072902、DS2020072903。通过全自动细菌分析... 海蜇生长阶段分为螅状体、碟状体、水母体三个阶段。海蜇溃烂病主要发生在水母体阶段。从伞部凹陷、溃烂的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株DS2020072901、DS2020072902、DS2020072903。通过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分别为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其中轮虫弧菌为首次在患病海蜇中分离得到,初步判定为致病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了海蜇溃烂病的病原菌为轮虫弧菌。药敏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恩诺杀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抗生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 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 药敏试验
下载PDF
一株感染深水网箱养殖许氏平鲉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凯 王印庚 +3 位作者 姜勇 张正 于永翔 廖梅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9-126,共8页
2016年7月,山东省长岛县深水网箱养殖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暴发严重皮肤溃疡症。作者对病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试验、gyrB和16S rDNA基因克隆测序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在病灶溃疡处分离到一株... 2016年7月,山东省长岛县深水网箱养殖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暴发严重皮肤溃疡症。作者对病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常规生理生化试验、gyrB和16S rDNA基因克隆测序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在病灶溃疡处分离到一株绝对优势菌BZ01,该菌株在TSB固体培养基上呈半透明菌落,在TCBS选择性培养基上菌落呈绿色。透射电镜观察为短棒状,具有单根极生鞭毛。人工回接感染证明,该菌株对许氏平鲉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以引起皮肤溃疡等症状,且与自然感染症状一致,其LD_(50)为2.07×10~6 CFU/ml。通过gyrB和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BZ01与弧菌属同源性最高,并在系统发育树中与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聚为一枝,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表型测定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轮虫弧菌(V.rotiferianus)。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四环素类、喹诺酮类、香豆素类、肽酰转移酶类高度敏感,而对大环内酯类、多肽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中度敏感或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 皮肤溃疡 轮虫弧菌 耐药性
下载PDF
南美白对虾弧菌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0
5
作者 金春英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7-651,共5页
2011年夏季广东湛江养殖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暴发弧菌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食欲减退、体表发红、肌肉白浊、腮部变黄溃烂。从病虾肝胰腺分离出优势菌并命名为E385。经人工感染发现,分离株感染试验虾出现与... 2011年夏季广东湛江养殖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暴发弧菌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食欲减退、体表发红、肌肉白浊、腮部变黄溃烂。从病虾肝胰腺分离出优势菌并命名为E385。经人工感染发现,分离株感染试验虾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似的症状,确定该菌为导致本次弧菌病爆发的病原菌。对E385进行鉴定揭示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呈短杆状,极生单鞭毛。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表明,E385与弧菌属的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最为接近。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地位,对16S rRNA进行序列分析和同源性对比,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E385与轮虫弧菌V.rotiferianus聚为1个分支,且同源性达99.4%。综合上述鉴定结果,引起湛江地区南美白对虾弧菌病的病原被鉴定为轮虫弧菌。这是第一次轮虫弧菌作为海水动物病原菌被报道。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和青霉素G这三个青霉素类药物对轮虫弧菌E385抑制作用最强,但该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甲硝唑、链霉素和多粘菌素B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弧菌 南美白对虾 病原菌 16S RRNA 药敏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