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土地层双洞口顶管接收井下沉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卢海军 崔旭辉 +2 位作者 陈春林 张延河 岳新兴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107,共6页
相较于常规沉井,顶管接收井几何形式的差异对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亟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以武汉市某排水顶管工程矩形接收井为依托,对沉井结构受力及下沉姿态开展现场监测,并利用数值模拟进行了对比验证和拓展研究。结果... 相较于常规沉井,顶管接收井几何形式的差异对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亟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以武汉市某排水顶管工程矩形接收井为依托,对沉井结构受力及下沉姿态开展现场监测,并利用数值模拟进行了对比验证和拓展研究。结果表明:预设顶管接收洞口引起的结构局部刚度降低,会导致结构在初沉阶段受弯效应增强,从而使接收洞口附近的内层钢筋压应力减小并使钢筋转向受拉状态,并且在下沉后期加剧该处钢筋应力变化幅度;因沉井外壁摩阻力增大而产生的附加应力叠加弯矩作用,使结构内、外层纵向钢筋沿井壁厚度方向的内力分布不均。对软土地层进行土体加固,有利于提高顶管接收井结构稳定性和顶管机头接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洞口顶管接收井 土地 现场监测 力学特性 变形特性 土体加固
下载PDF
软土地层临近地铁基坑施工影响控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家平 雷丹 +2 位作者 杨石飞 袁钊 成顺博 《工程勘察》 2024年第4期7-12,共6页
随着城市地铁沿线地下空间的持续开发,基坑施工对临近地铁变形影响控制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上海某邻近地铁的基坑工程为例,通过实测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基坑开挖和拆撑对临近隧道变形的影响,并对伺服系统控制临近隧道变形进行定... 随着城市地铁沿线地下空间的持续开发,基坑施工对临近地铁变形影响控制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上海某邻近地铁的基坑工程为例,通过实测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基坑开挖和拆撑对临近隧道变形的影响,并对伺服系统控制临近隧道变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覆存于软土地层中的隧道对临近施工扰动非常敏感,尽管大区基坑与隧道间距超过2.5倍开挖深度,隧道变形仍超过了监护要求的控制值;大区地下结构施工时拆撑对隧道收敛变形影响超过开挖影响的50%;应力伺服支撑系统对控制临近隧道变形比较有效,适当的“负位移”可以对隧道变形产生有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基坑开挖 伺服系统 隧道变形
下载PDF
软土地层盾构掘进土体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子新 李小昌 李佳宇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1,共11页
针对软土地层盾构掘进周围土体稳定性问题,自主研制了TJ-TBM2015多功能微型隧道掘进试验平台,通过改变外壳直径以模拟地层损失,采用动力控制系统,微型隧道掘进机可以实现盾构隧道的连续动态机械开挖。基于试验平台进行了地表无超载、地... 针对软土地层盾构掘进周围土体稳定性问题,自主研制了TJ-TBM2015多功能微型隧道掘进试验平台,通过改变外壳直径以模拟地层损失,采用动力控制系统,微型隧道掘进机可以实现盾构隧道的连续动态机械开挖。基于试验平台进行了地表无超载、地表有局部超载和隧道临近穿越群桩基础3种工况的盾构隧道掘进试验,通过传感器监测不同工况掘进过程中地表沉降变形和隧道周围土体的应力变化,研究土体的稳定性特征,并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应力重分布主要发生在隧道中心1倍直径范围内;局部超载对土体稳定性影响有限,但超载会造成其所在位置附近地表沉降增大;群桩基础对地层起到了一定的加固和隔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盾构掘进 模型试验 土体稳定
下载PDF
长期堆载预压处理软土地基效果评价
4
作者 汪智慧 辛全明 +4 位作者 孔志军 蔡奇鹏 佘小康 曹洋 涂兵雄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41-247,共7页
为评估某园区10 a长期堆载预压后,场地后续沉降对拟建管线的影响,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对堆载预压处理后的场地进行系统评价,分别采用双曲线法与有限元法对后续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场地堆载预压10 a后各地层物理力学参数明显改善... 为评估某园区10 a长期堆载预压后,场地后续沉降对拟建管线的影响,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对堆载预压处理后的场地进行系统评价,分别采用双曲线法与有限元法对后续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场地堆载预压10 a后各地层物理力学参数明显改善,但其中淤泥层性质相对较差,是场地后续沉降发生的主要地层;经过10 a堆载,场地主固结沉降基本完成,固结度达到95.5%,说明长期堆载预压效果较好;对于堆载多年后的场地,在进行后续沉降数值计算时,采用弹性模型并选用现场试验获得的参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好吻合,场地剩余平均沉降量在15.4 cm左右;园区道路管线可采取常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堆载预压 固结沉降 土地 有限元法 双曲线法
下载PDF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强夯处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静 《北方交通》 2024年第4期75-78,82,共5页
文章依托高速公路多层软土地基强夯处治项目,在施工现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断面开展现场监测,检验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强夯处治效果。由监测数据得出,在强夯处治和路基填筑施工阶段,地基分层沉降、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和侧向位移增幅均... 文章依托高速公路多层软土地基强夯处治项目,在施工现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断面开展现场监测,检验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强夯处治效果。由监测数据得出,在强夯处治和路基填筑施工阶段,地基分层沉降、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和侧向位移增幅均较大,工后逐渐趋于稳定,可说明强夯处治后软基承载力得到有效提升,路基整体结构稳定,加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区 土地 强夯处治 分层沉降 侧向位移
下载PDF
高承压水软土地区联络通道盾构法施工对区间盾构隧道影响分析
6
作者 逯建栋 宋彦杰 +3 位作者 岳彬 熊田芳 张美琴 周胜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112,共5页
[目的]盾构法联络通道施工过程中,顶推及切削作用将导致隧道交叉连接处受力显著变化,加剧破洞影响,减弱安全性能。为高效实现施工控制,需对主隧道结构受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天津地铁首个盾构法联络通道工程实例为依托,结合有... [目的]盾构法联络通道施工过程中,顶推及切削作用将导致隧道交叉连接处受力显著变化,加剧破洞影响,减弱安全性能。为高效实现施工控制,需对主隧道结构受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天津地铁首个盾构法联络通道工程实例为依托,结合有限元软件模拟盾构法联络通道施工过程,分析该工法对主隧道结构受力与变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控制措施。[结果及结论]在联络通道始发阶段,始发隧道受顶推和切削作用,洞口附近管片变形与受力变化显著,洞口对侧拱腰处管片水平位移最大;在接收阶段,接收隧道受切削作用和土体开挖卸荷影响,洞口附近管片内力变化显著,产生偏向联络通道的变形。整体上,受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联络通道轴线两侧各约10 m范围内,约3倍联络通道外径。基于此,需关注被顶推及洞口附近等重点位置管片,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可优化内支撑体系,通过减少台车撑靴支撑范围至2倍联络通道外径、减小台车钢板厚度或支撑钢管壁厚等方式降低工程造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联络通道 盾构法施工 土地 结构力学响应
下载PDF
软土地层隧道围岩分区初期支护技术研究
7
作者 高熙贺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4期87-91,共5页
软土地层通常具有较低的承载力和较高的压缩性,隧道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形和坍塌。为了控制围岩的变形和破坏,确保施工安全,提出软土地层隧道围岩分区初期支护技术。通过合理规划围岩压力监测点,采集压力数据;利用简化的锚杆、钢架及... 软土地层通常具有较低的承载力和较高的压缩性,隧道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形和坍塌。为了控制围岩的变形和破坏,确保施工安全,提出软土地层隧道围岩分区初期支护技术。通过合理规划围岩压力监测点,采集压力数据;利用简化的锚杆、钢架及岩体结构面,构建初期支护本构模型;计算锚杆与钢架的最佳间距和长度,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复合支护结构,实现围岩分区初期支护。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隧道沉降位移较小、塑性区分布面积较小。体现了支护技术的有效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层隧道 初期支护 围岩压力 锚杆应力 钢架应力
下载PDF
滨海软土地基二次堆载预压固结沉降研究
8
作者 辛全明 佘小康 +3 位作者 孔志军 蔡奇鹏 汪智慧 姚桂嘉 《地基处理》 2024年第S01期52-59,共8页
滨海软土往往工程性质较差,一次堆载预压通常达不到设计要求而需要进行二次堆载预压。本文通过现场原位试验和室内试验,对二次堆载预压2年后的地基软土开展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并将试验获得的土体参数用于规范法和数值模拟,对地基未来20... 滨海软土往往工程性质较差,一次堆载预压通常达不到设计要求而需要进行二次堆载预压。本文通过现场原位试验和室内试验,对二次堆载预压2年后的地基软土开展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并将试验获得的土体参数用于规范法和数值模拟,对地基未来20年的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二次堆载预压2年后,部分软土层力学参数提升显著,但淤泥层力学参数未见明显改善,地基承载力未达到设计要求,后续仍有较大的沉降变形。同时,对比规范法和研究开始前18个月沉降规律发现,经过二次堆载预压后的地基,数值模拟采用弹塑性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后续沉降,二次堆载预压20年后地基最大的沉降量可达1 m,位于12号钻孔位置处,其次是18号钻孔位置处,沉降量为0.9 m,10号钻孔位置处沉降量为0.8 m,并且沉降主要集中在淤泥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二次堆载预压 规范法 数值模拟 沉降预测
下载PDF
软土地基上的港口陆域回填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9
作者 卢生军 郭隆洽 丁建军 《水运工程》 2024年第8期256-262,共7页
在软土地基上通过回填砂形成的港口后方陆域,其场地为在密实砂层下卧软弱土层的特殊场地。利用一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软件DEEPSOIL的时域非线性分析方法建立分析模型,选择10组地震加速度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分析该类特殊场地的地震反应... 在软土地基上通过回填砂形成的港口后方陆域,其场地为在密实砂层下卧软弱土层的特殊场地。利用一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软件DEEPSOIL的时域非线性分析方法建立分析模型,选择10组地震加速度记录作为输入地震动,分析该类特殊场地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软弱土层在强震作用下会产生大的剪切变形,使滞回阻尼充分发挥从而耗散地震能量;地震在通过软弱土层向上传递过程中迅速减小,软弱土层具有明显的减震和隔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DEEPSOIL
下载PDF
变电站软土地基不同处理方案经济效益研究
10
作者 于彬 张元良 倪路瑶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4年第8期293-296,共4页
基于某变电站地基处理实际工程,对不同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经济效益的分析。首先对经验方案的四种处理方式从力学性能与材料用量进行了比较。然后提出了两种新型方案并从多维度分析了六种地基处理方式的经济效益。最终得出结论:同桩型在... 基于某变电站地基处理实际工程,对不同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经济效益的分析。首先对经验方案的四种处理方式从力学性能与材料用量进行了比较。然后提出了两种新型方案并从多维度分析了六种地基处理方式的经济效益。最终得出结论:同桩型在同等承载力下,桩径越大,所需桩数越少,而所需材料则越多。因此在设计桩基时,应采用桩径小、持力层深为宜。结合多维度分析对比,方案推荐排序为:PCC桩≈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预制桩>水泥搅拌桩>钻孔灌注桩≈旋喷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处理方案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内陆河湖相软土地基原位测试方法适用性分析
11
作者 尹利华 赵丽娟 +1 位作者 裘友强 张微 《中国水运》 2024年第8期152-154,共3页
以内陆河湖相软土地基为研究对象,结合内陆河湖相软土工程特性和原位测试方法特点,采用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内陆河湖相软土地基原位测试方法适用性进行了较详尽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所... 以内陆河湖相软土地基为研究对象,结合内陆河湖相软土工程特性和原位测试方法特点,采用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内陆河湖相软土地基原位测试方法适用性进行了较详尽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所测得的内陆河湖相软土工程特性的变异性更小、代表性更好。基于此,筛选出关键原位测试方法的适用范围,并明确了常用的静力触探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的技术要求、勘察数据应用场景,以及用于内陆河湖相软土地基勘察时需满足的测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湖相土地 原位测试 统计分析 变异性 适用性分析
下载PDF
软土地层地铁盾构下穿既有建筑物施工技术研究
12
作者 刘建平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24年第6期155-157,共3页
盾构机下穿既有建筑物施工不当,可能会引发地面沉降以及建筑倾倒等现象。以广州市某地铁盾构下穿既有建筑物施工为例,介绍该项目软土地层的地质背景,对盾构下穿施工的难点进行分析,再对变形控制的施工技术措施进行探讨,通过下穿建筑物... 盾构机下穿既有建筑物施工不当,可能会引发地面沉降以及建筑倾倒等现象。以广州市某地铁盾构下穿既有建筑物施工为例,介绍该项目软土地层的地质背景,对盾构下穿施工的难点进行分析,再对变形控制的施工技术措施进行探讨,通过下穿建筑物前准备、房屋注浆加固、盾构掘进精细控制、防刀盘结泥饼、地表建筑物监测等多种技术措施,保障该区间隧道上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下穿建筑物 注浆加固 结泥饼
下载PDF
软土地层基坑群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研制及应用
13
作者 李杨 何旭 +3 位作者 罗学东 蒋楠 宋绍溥 付超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1-298,共8页
针对基坑群连续开挖存在的耦合效应问题,首先确定相似材料配比方案,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合理的配比材料,进而设计基坑群模型试验来研究两侧基坑叠加作用影响下车站基坑的围护结构和土体表层变形.研究结果表明:满足该软土地层相似常数的土... 针对基坑群连续开挖存在的耦合效应问题,首先确定相似材料配比方案,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合理的配比材料,进而设计基坑群模型试验来研究两侧基坑叠加作用影响下车站基坑的围护结构和土体表层变形.研究结果表明:满足该软土地层相似常数的土层材料配比为(石英砂∶滑石粉∶双飞粉∶膨润土∶水=0.27∶0.27∶0.232∶0.058∶0.17);基坑群开挖时由于相邻墙体引起的墙后土拱效应叠加导致坑间土体水平应力降低,围护结构受力和变形量减小,坑间土体沉降量增大;基坑间距是支护结构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两侧基坑间距位于1H~2H之间(H为基坑深度),接近1倍开挖深度一侧的叠加影响大于接近2倍开挖深度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群 土地 相似材料 室内模型试验 围护结构 地表沉降
下载PDF
武汉四环线吴家山至沌口段软土地基病害处置技术研究
14
作者 黎华林 周小雄 +1 位作者 向锐 郑志勇 《建筑技术》 2024年第10期1198-1201,共4页
武汉四环线吴家山至沌口K81+700~K82+600段两侧鱼(藕)塘密布,软土较厚,地质条件差。软土地基经过清淤回填+土工格栅+碎石垫层+CFG桩方式初步治理后,发生路面裂缝等病害,主要是由于路基填土未得到有效压实、沉降,形成超静孔隙水压力,以... 武汉四环线吴家山至沌口K81+700~K82+600段两侧鱼(藕)塘密布,软土较厚,地质条件差。软土地基经过清淤回填+土工格栅+碎石垫层+CFG桩方式初步治理后,发生路面裂缝等病害,主要是由于路基填土未得到有效压实、沉降,形成超静孔隙水压力,以及降雨丰沛和重载车辆频繁行驶造成的,因此采用了注浆加固路基+抛石挤淤+反压护坡道的方式对裂缝进行治理。治理监测结果和长期的通车运行表明,路面稳定、软土地基病害得到有效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病害处置 路面裂缝 CFG桩 注浆加固
下载PDF
软土地层大直径钢筋混凝土顶管上浮失稳研究
15
作者 崔旭辉 陈春林 +2 位作者 杨钊 周洋 杨睿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112,共5页
软土地层是顶管施工中较难处理的一类地层,由于土体强度低、压缩量大,易发生管节失稳事故。为研究软土地层大直径钢筋混凝土顶管在失稳发展过程中的受力特性,依托武汉汤逊湖污水处理尾水排江穿湖段顶管工程,对管节轴向应变进行了现场监... 软土地层是顶管施工中较难处理的一类地层,由于土体强度低、压缩量大,易发生管节失稳事故。为研究软土地层大直径钢筋混凝土顶管在失稳发展过程中的受力特性,依托武汉汤逊湖污水处理尾水排江穿湖段顶管工程,对管节轴向应变进行了现场监测。研究了测试管节在穿越上浮失稳区域时的受力情况,分析了管节上浮失稳机理。提出了一种管节上浮失稳判定方法,并对现场所采取的上浮失稳处理措施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在软土地层中,顶进力、注浆压力、浮力和管节偏转角是引起管节上浮失稳的主要因素。当局部管节上浮时,管节底部将出现应力集中,且随着顶进的进行,上浮量和上浮区域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大直径钢筋混凝土顶管 管节失稳 受力特性
下载PDF
典型软土地层不同端头形式管廊基坑的变形规律
16
作者 詹文兵 王硕 +2 位作者 汤景林 王子珺 杨清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442,共9页
为研究软土区不同端头形式管廊基坑的变形规律,以典型软土区中山科学城管廊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分析基坑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自坑角起逐渐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基坑周围存在易塌陷区域,... 为研究软土区不同端头形式管廊基坑的变形规律,以典型软土区中山科学城管廊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分析基坑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自坑角起逐渐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基坑周围存在易塌陷区域,地表沉降自坑角起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稳定。90°对称端头、120°非对称端头和150°非对称端头形式管廊基坑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均自坑角起逐渐增大,分别在距坑角5.4H_(e)(H_(e)为基坑开挖深度)、8H_(e)、5.3H_(e)处趋于稳定,地表沉降分别在距坑角6H_(e)、8.3H_(e)、5.7H_(e)处趋于稳定,易塌陷区域分别为距坑角1.0H_(e)~6.0H_(e)、3.57H_(e)~7.57H_(e)、2.14H_(e)~5.14H_(e)处,研究结果为软土区管廊基坑施工过程中控制基坑变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管廊基坑 基坑变形 坑角效应 端头形式
下载PDF
公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航 《科技资讯》 2024年第2期169-171,共3页
公路桥梁工程具有规模较大以及工程施工复杂程度相对较高等方面的特点,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多种路况,需要根据路况制定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保证地基部分施工能够达到预期状态,以便实现理想化桥梁道路工程施工模式。在诸多工况中,软土... 公路桥梁工程具有规模较大以及工程施工复杂程度相对较高等方面的特点,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多种路况,需要根据路况制定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保证地基部分施工能够达到预期状态,以便实现理想化桥梁道路工程施工模式。在诸多工况中,软土地基所造成的影响最为突出,如果没有合理对其进行处理,很容易会造成地基塌陷以及后续施工不力等方面的问题,鉴于此需要科学开展软土地基施工。通过对软土地基施工原则的介绍,以实际案例分析为切入点,对公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及其应用展开深层次探讨,旨在强化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应用水平,保证公路桥梁工程建设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砂垫层处理 表面处理 土地基施工技术 公路桥梁
下载PDF
软土地层浅埋暗挖矩形大断面隧道施工力学响应特征
18
作者 吴康 申玉生 +3 位作者 易鹏豪 宗志栓 邱泽刚 陈晨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50,共6页
[目的]为探究在城市软土地层中安全有效地施工浅埋暗挖矩形大断面隧道的技术方法,以实现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控制。[方法]以某地铁区间隧道工程为例,提出4导洞开挖和“中导洞”先行6导洞两种开挖方案。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 [目的]为探究在城市软土地层中安全有效地施工浅埋暗挖矩形大断面隧道的技术方法,以实现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控制。[方法]以某地铁区间隧道工程为例,提出4导洞开挖和“中导洞”先行6导洞两种开挖方案。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模拟了隧道施工过程并详细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层竖向位移和初期支护内力变化。通过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对比,验证了所提工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结果及结论]在导洞开挖阶段,隧道顶部和底部的地层竖向位移最为显著,且相邻导洞的开挖对位移影响有限。采用6导洞开挖方案,与4导洞开挖方案相比,底部最大位移值显著减少了21.5%,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底部的竖向位移速率也降低了6.1%。特别是在中导洞施工期间,地层竖向位移变化速率是侧导洞变化速率的1.2倍左右,这表明中导洞对地层的影响更为显著。6导洞开挖方案在控制施工期间地层变形和结构受力方面更为有效,特别是在中导洞施工阶段,需要特别关注并加强监控和支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隧道施工 土地 浅埋暗挖 矩形大断面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深厚软土地层地下车站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沉降特性分析
19
作者 朱海星 丁春林 +1 位作者 陆玉和 李桂颖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148,共6页
[目的]为有效控制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及使用过程中车站结构的变形,同时增大坑底承载力,需对上部含有空桩的超长钻孔灌注桩(以下简称“超长桩”)承载-沉降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双线L型交叉换乘车站为例,采用自平衡... [目的]为有效控制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及使用过程中车站结构的变形,同时增大坑底承载力,需对上部含有空桩的超长钻孔灌注桩(以下简称“超长桩”)承载-沉降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双线L型交叉换乘车站为例,采用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和数值模型对超长桩承载-沉降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超长桩承载特性与桩身长度、桩身刚度及桩身直径之间的关系。[结果及结论]静载试验表明:上部含有空桩的超长桩在荷载箱等量增荷加载过程中,桩顶位移及其增速均逐渐增大,在卸荷过程中桩顶出现位移回弹现象。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超长桩的桩身轴力从桩顶到桩端呈逐渐减小趋势,在桩顶极限荷载作用下,桩身上部的轴力远大于桩端;桩身长度和桩身刚度变化会影响上部含有空桩的超长桩承载-沉降特性,桩身刚度改变对其造成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地下车站 超长钻孔灌注桩 承载-沉降特性 深厚土地
下载PDF
滨海软土地层隧道衬砌地震动力响应及损伤特征
20
作者 胡艳峰 薛华坤 +2 位作者 黄明 王炳楠 龚汉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351-7360,共10页
地震作用下穿越软土地层的地铁隧道易受到严重破坏。因此,研究该类型地层下隧道的地震响应及损伤特性对地铁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为此,首先结合分段曲线损伤模型和Druker-Prager弹塑性模型推导出反映混凝土损伤的弹塑性方程。然后借助FL... 地震作用下穿越软土地层的地铁隧道易受到严重破坏。因此,研究该类型地层下隧道的地震响应及损伤特性对地铁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为此,首先结合分段曲线损伤模型和Druker-Prager弹塑性模型推导出反映混凝土损伤的弹塑性方程。然后借助FLAC^(3D)有限差分程序及二次开发接口建立以混凝土管片损伤模型为基础的土-盾构隧道相互作用模型。最后对水平和竖直方向地震波影响下盾构隧道的动力响应及结构损伤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FLAC^(3D)数值软件的单轴拉伸和压缩试验得出所建立的混凝土管片弹塑性损伤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混凝土的力学损伤特性及材料的软化发展规律,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盾构隧道的动力响应及损伤度与地震振幅呈现正相关性。水平方向地震波、竖直方向地震波作用下隧道结构的最大损伤增量位置分别为隧道拱脚、拱肩处和隧道两侧处。其中,竖直方向入射地震波对隧道损伤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土地 FLAC^(3D) 动力响应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