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3D-slicer软件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在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88例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开窗组(n=20)、常规CT组(n=48)和3...目的:观察3D-slicer软件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在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88例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开窗组(n=20)、常规CT组(n=48)和3D组(n=20)。其中常规开窗组采用常规开窗血肿清除术,常规CT组采用常规CT定位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3D组采用3D-slicer软件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并观察两组术后7d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D组的NIHSS评分低于常规开窗组和常规CT组(P<0.05),BI评分高于常规开窗组和常规CT组(P<0.05)。治疗后7d内,3D组颅内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常规开窗组(P<0.05)。结论:3D-slicer软件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颅内出血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减少术后颅内再出血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幕上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评估该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2月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及早期预后情况。结果共入...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幕上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评估该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2月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及早期预后情况。结果共入组53例患者,术后14 d/出院Glasgow意识障碍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7(12(9,15)vs 7(5,11),Z=-5.057,P<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术前[14(11,18)vs 19(15,23),Z=-4.210,P<0.001]。终点血肿体积较基线减小[17.2(11.8,25.8)mlvs 67.5(48.2,82.2)ml,Z=-6.048,P<0.001]。其中29例患者行颅内压监测,结果显示术后颅内压较术前颅内压降低[14(9.5,21.5) mmHgvs 30(21.5,40)mmHg,Z=-4.705,P<0.001],但颅内压降低率与首次血肿抽吸率之间无相关性(r=0.162,P=0.401)。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早期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术前颅内压、术后颅内压、颅内压降低量、颅内压降低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有效,可改善早期神经功能预后,减轻血肿占位效应,并显著降低颅内压。术前后颅内压及术中颅内压变化对于脑出血早期预后的影响不明显。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3D-slicer软件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在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88例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开窗组(n=20)、常规CT组(n=48)和3D组(n=20)。其中常规开窗组采用常规开窗血肿清除术,常规CT组采用常规CT定位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3D组采用3D-slicer软件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并观察两组术后7d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D组的NIHSS评分低于常规开窗组和常规CT组(P<0.05),BI评分高于常规开窗组和常规CT组(P<0.05)。治疗后7d内,3D组颅内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常规开窗组(P<0.05)。结论:3D-slicer软件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颅内出血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减少术后颅内再出血的发生。
文摘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幕上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评估该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2月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及早期预后情况。结果共入组53例患者,术后14 d/出院Glasgow意识障碍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7(12(9,15)vs 7(5,11),Z=-5.057,P<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术前[14(11,18)vs 19(15,23),Z=-4.210,P<0.001]。终点血肿体积较基线减小[17.2(11.8,25.8)mlvs 67.5(48.2,82.2)ml,Z=-6.048,P<0.001]。其中29例患者行颅内压监测,结果显示术后颅内压较术前颅内压降低[14(9.5,21.5) mmHgvs 30(21.5,40)mmHg,Z=-4.705,P<0.001],但颅内压降低率与首次血肿抽吸率之间无相关性(r=0.162,P=0.401)。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早期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术前颅内压、术后颅内压、颅内压降低量、颅内压降低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有效,可改善早期神经功能预后,减轻血肿占位效应,并显著降低颅内压。术前后颅内压及术中颅内压变化对于脑出血早期预后的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