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的细胞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长有 梁德勇 宋今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4,共2页
目的:观察骨折不同的愈合修复阶段中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等细胞组织学变化.方法:利用鼠股骨闭合性骨折模型,取骨折后3~17 d骨痂标本,染色观察新生小梁骨、软骨、软骨内骨化和骨重建等细胞事件变化.结果:骨折后3 d出现膜内化骨,7 d出... 目的:观察骨折不同的愈合修复阶段中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等细胞组织学变化.方法:利用鼠股骨闭合性骨折模型,取骨折后3~17 d骨痂标本,染色观察新生小梁骨、软骨、软骨内骨化和骨重建等细胞事件变化.结果:骨折后3 d出现膜内化骨,7 d出现成熟小梁骨,3~5 d出现软骨形成,7~9 d出现软骨内化骨,7~9 d出现骨小梁重建.结论:骨折愈合过程中存在高度有序的细胞组织形态学的变化.骨痂内的膜内化骨,软骨形成,软骨内化骨和骨重建等过程可同时或连续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化 软骨内化骨
下载PDF
钙化和软骨内化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春雷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44-248,共5页
钙化和软骨内化骨是骺板软骨的主要生理功能,近年来研究证明,沿骺板纵隔分布并具有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间质小泡是原初钙化点。钙化时由骺板骨细胞的线粒体向原初钙化点提供钙。按传统看法,骺板肥大和变性软骨细胞是钙化前将灭亡的细胞,经... 钙化和软骨内化骨是骺板软骨的主要生理功能,近年来研究证明,沿骺板纵隔分布并具有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间质小泡是原初钙化点。钙化时由骺板骨细胞的线粒体向原初钙化点提供钙。按传统看法,骺板肥大和变性软骨细胞是钙化前将灭亡的细胞,经现代生物样品制备技术(冷冻、冷冻置换、低温包埋等)处理后发现,这些细胞仍保有完好无缺的超微结构形态,同时证明它们具有合成和分泌若干大分子物质的能力,参与软骨内化骨,并在二次化骨中心的出现上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骺板软骨 钙化 软骨内化骨
下载PDF
软骨内化骨过程中软骨细胞的新命运
3
作者 阎明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0-61,共2页
软骨内化骨是骨发生、生长和损伤修复的一种成骨方式。在成骨过程中软骨组织中的肥大软骨细胞分泌基质、钙化、死亡,软骨组织退变、崩解、被吸收,血管侵入,成骨细胞产生骨组织。目前对体外(invitro)、在体(invivo)... 软骨内化骨是骨发生、生长和损伤修复的一种成骨方式。在成骨过程中软骨组织中的肥大软骨细胞分泌基质、钙化、死亡,软骨组织退变、崩解、被吸收,血管侵入,成骨细胞产生骨组织。目前对体外(invitro)、在体(invivo)软骨、骨组织和细胞活动的研究手段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内化骨 过程 软骨细胞 体外培养
原文传递
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观察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跟腱异位骨化的组织学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熊洋 杨莹骊 +6 位作者 高誉珊 王秀梅 杨永栋 赵丁岩 赵赫 仇子叶 俞兴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246-1252,共7页
目的:从组织学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跟腱异位骨化(HO)的影响,并基于转化生长因子-1(TGF-1)/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同源物2/3信号通路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1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高剂... 目的:从组织学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跟腱异位骨化(HO)的影响,并基于转化生长因子-1(TGF-1)/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同源物2/3信号通路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1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8只。HO造模术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PNS或对照西药或生理盐水灌胃2周。于术后2周、5周及10周分别行小动物X线及CT平扫评估HO发生情况。采用一般组织学染色,包括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及番红O固绿软骨染色,观测HO病灶内组织学改变。经免疫组织化学法比较各组病灶局部TGF-β1、磷酸化Smad同源物2(p-Smad2)及p-Smad3表达的差异。结果:术后10周,X线检测可见各手术大鼠成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手术大鼠跟腱细胞显著增加(P<0.05),跟腱纤维排列紊乱;5周可见大量增殖肥大软骨细胞;10周可见大量成熟异位骨组织形成。中剂量组术后10周相对骨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假手术组TGF-β1、p-Smad2及p-Smad3表达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组TGF-β1的表达在术后2周显著降低(P<0.05),表达峰值延后。结论:TGF-β1的表达在大鼠跟腱HO造模术后具有显著增加。一定浓度的PNS可降低异位骨组织的相对骨量,这可能与PNS延后TGF-β1的表达峰值并下调其表达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异位 跟腱横断术 大鼠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和Mad相关蛋白 代谢 软骨内化骨
下载PDF
下颌骨软骨肉瘤1例
5
作者 李军 木合塔尔.霍加 +3 位作者 李昊 徐前 张同盛 杨春梅 《新疆医学》 2007年第1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下颌软骨肉瘤 软骨内化骨 组织发生 软骨细胞 女性患者
下载PDF
软骨发育不全
6
作者 李志田 王广君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5年第3期166-167,189,共3页
本组15例中男性6例,女性9例,女多于男。年龄为3天至40岁,但3.5至16岁者共13例。 本病生长发育迟缓,虽然智力正常,但是走路和说话都落后于同龄人,本组中1例10岁的患儿,在6岁时才会走路,而且走路不稳呈蹒跚状态,另有一患儿3.5岁时才会说话。
关键词 软骨发育不全 软骨发育障碍 软骨内化骨 椎管狭窄 化中心 长管状 诊断学 软骨生成 原始生殖细胞 显性遗传
下载PDF
实验性狗胫骨骨折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7
作者 吕刚 丁卫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1998年第4期199-201,共3页
目的 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过程。方法 20支杂种狗,于左胫骨粗隆下3cm造成横行骨折模型,管型石膏外固定。术后1、2、4、8周行x—ray、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实验动物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4周时骨痂出现,8周时大量骨痴生长,术后早... 目的 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过程。方法 20支杂种狗,于左胫骨粗隆下3cm造成横行骨折模型,管型石膏外固定。术后1、2、4、8周行x—ray、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实验动物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4周时骨痂出现,8周时大量骨痴生长,术后早期镜下为轻度炎性反应,继之出现纤维骨痂,术后4周成骨活跃,8周时以软骨化骨为主。结论 狗胫骨上段骨折愈合方式与传统的愈合方式基本一致,成骨方式主要以软骨内化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内化骨 长管状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中的自分泌作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长有 原银栋 宋今丹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85-1386,i0006,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折愈合中的自分泌作用。方法利用鼠股骨闭合性骨折模型,应用组织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骨折不同的愈合修复阶段中骨痂的组织学变化,检测各种相应骨痂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VEGFR1(Flt...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折愈合中的自分泌作用。方法利用鼠股骨闭合性骨折模型,应用组织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骨折不同的愈合修复阶段中骨痂的组织学变化,检测各种相应骨痂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VEGFR1(Flt-1)和VEGFR2(KDR/Flk-1)的mRNA的表达。结果骨折愈合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组织学变化过程,骨痂内的膜内化骨,软骨形成,软骨内化骨等过程可同时或连续出现。VEGF(251 bp)及受体Flt-1(272 bp)和KDR/Flk-1(252 bp)在骨折后第7、14天的软骨性骨痂(软骨组织)和骨性骨痂(小梁骨-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中均同时清晰表达。表达信号均匀,强度较大。结论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软骨性骨痂和骨性骨痂中的软骨-骨细胞系统共表达VEGF及其两种受体,提示VEGF自分泌作用参与骨折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自分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折愈合过程 自分泌作用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组织学变化 软骨内化骨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距骨周围型半肢骨骺异样增殖症二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林刚 徐鹏 +3 位作者 王儒法 刘高鹏 唐凯 楼跃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5-557,共3页
半肢骨骺异样增殖症(dysplasia epiphysealis hemimelica,DEH)是一种罕见的骨骺软骨生长发育紊乱性疾病。最早由Mouchet和Belot在1926年报道,称为跗骨巨大症,后又称"Trevor"病[1,2]。而DEH这个国际通用名由Fairbank在1956年... 半肢骨骺异样增殖症(dysplasia epiphysealis hemimelica,DEH)是一种罕见的骨骺软骨生长发育紊乱性疾病。最早由Mouchet和Belot在1926年报道,称为跗骨巨大症,后又称"Trevor"病[1,2]。而DEH这个国际通用名由Fairbank在1956年正式提出[3]。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半侧肢体软骨不对称的异常增殖及软骨内化骨。临床表现为关节附近偏侧性肿物为主,可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及内外翻畸形。由于受累关节形态各异,异常增殖的骨骺与固有骨骺间解剖关系在术中难以直观区别,目前手术治疗DEH时仍存在肿物残留或切除范围过多伤及固有骨骺的风险。我科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尝试采用数字分析及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2例DEH患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肢 手术治疗 技术辅助 增殖症 打印 周围型 关节活动受限 软骨内化骨
原文传递
颅面部贴附植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叶信海 关文祥 冯胜之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7-89,I002,共4页
目的 探讨颅面骨表面贴附植骨吸收的内在机理。方法 实验用 3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 ,随机均分成两组 ,采用自体颅骨及肋骨块贴附移植于颅面骨表面 ,术后 12周及 2 4周分别取材 ,行大体观察 ,体积测量 ,组织学观察及电镜观察。结果 ... 目的 探讨颅面骨表面贴附植骨吸收的内在机理。方法 实验用 3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 ,随机均分成两组 ,采用自体颅骨及肋骨块贴附移植于颅面骨表面 ,术后 12周及 2 4周分别取材 ,行大体观察 ,体积测量 ,组织学观察及电镜观察。结果 颅骨吸收少 ,移植骨皮质部在吸收改建过程中变化较大 ,颅骨或肋骨骨胶原纤维的数量及排列 2 4周比 12周多而有规律。 12周时 ,颅骨骨胶原纤维的数量及排列优于肋骨 ,而 2 4周时 ,两种骨无差别。移植骨即使已经成活 ,内部构造还未完全成熟 ,移植骨体积进一步减少。结论 颅面部贴附植骨膜内化骨优于软骨内化骨 ,移植骨的皮质部是导致两种骨吸收不同的关键部位。移植骨的体积维持也与应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面部贴附植 内化 软骨内化骨 表面植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骨膜细胞联合BMP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强 李康华 +7 位作者 贝抗胜 李先安 钟延东 黄晓云 何小龙 林拓 丘俊勇 杨献群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1345-1348,共4页
目的观察骨膜细胞联合BMP协同成骨作用及其效果,探索骨缺损后骨再生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自体骨膜细胞体外培养、扩增、传代,观察兔骨膜细胞活细胞形态学和功能变化;兔24只随机分四组,切除双侧连同骨膜桡骨1 cm,分别置入骨膜细胞+BMP、骨... 目的观察骨膜细胞联合BMP协同成骨作用及其效果,探索骨缺损后骨再生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自体骨膜细胞体外培养、扩增、传代,观察兔骨膜细胞活细胞形态学和功能变化;兔24只随机分四组,切除双侧连同骨膜桡骨1 cm,分别置入骨膜细胞+BMP、骨膜细胞、BMP、空白对照,术后定期进行X线拍片、组织学检查。结果兔骨膜培养活细胞形态分三期:细胞分裂期、细胞发展期、细胞功能期,细胞传代进化后,其结构与原代细胞无明显差异;骨膜细胞体外培养,大量增殖,其细胞悬液自体移植至骨缺损区能形成骨组织;修复骨缺损能力骨膜细胞+BMP>BMP>骨膜细胞,骨膜细胞移植后表现为在骨缺损端形成骨样组织,类似膜内化骨形成新骨,BMP类似软骨内化骨形成新骨,骨膜细胞+BMP表现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两种机制,以前者明显。结论骨膜细胞或BMP两者均有修复骨缺损的能力,骨膜细胞联合BMP有协同成骨作用,为修复骨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细胞 细胞培养 试验研究 BMP 缺损 作用 联合 实验研 软骨内化骨 细胞体外培养
原文传递
骶髂关节CT薄层扫描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12
作者 邓守共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5年第11期108-110,共3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慢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骨、骶髂关节和附丽病为其特征,最后发生脊柱强直。病变也可累及外周关节。过去常凭临床和X线平片诊断,但因骶髂关节解剖结构复杂,形态...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慢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骨、骶髂关节和附丽病为其特征,最后发生脊柱强直。病变也可累及外周关节。过去常凭临床和X线平片诊断,但因骶髂关节解剖结构复杂,形态各异,且易受盆腔内结构所干扰;不同放射科医生因经验不同,对同一X线平片的看法不一致;另外即使同一放射科医生,不同时间对同一张不典型变化的骨盆平片诊断结果也可能不同,因此不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漏诊或误诊,给患者和医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害。针对上述情况,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对临床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CT薄层扫描 强直性脊柱炎 组织学检查 关节性强直 软骨内化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