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棒的轴对称液滴边缘形状分析算法及其在超疏水材料憎水性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志钮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559-2567,共9页
为了提高处于超疏水状态下材料表面静态接触角测量的准确性,实现了1种将液滴顶点、倾斜程度和形状参数作为变量的鲁棒的轴对称液滴边缘形状分析(axisymmetric drop shape analysis-profile,ADSA-P)算法,并将其应用于超疏水材料憎水性检... 为了提高处于超疏水状态下材料表面静态接触角测量的准确性,实现了1种将液滴顶点、倾斜程度和形状参数作为变量的鲁棒的轴对称液滴边缘形状分析(axisymmetric drop shape analysis-profile,ADSA-P)算法,并将其应用于超疏水材料憎水性检测。基于Young-Laplace方程仿真产生了不同体积、接触角、倾斜程度和顶点坐标的超疏水的水珠边缘,使用圆拟合算法、椭圆拟合算法与ADSA-P算法计算接触角,结果表明:随水珠体积与接触角增加,圆拟合算法与椭圆拟合算法拟合得到的边缘偏离仿真得到的液滴边缘,接触角计算误差增大,2种算法在该研究仿真设定的水珠体积和接触角范围内得到最大误差分别为-47.57°和-22.51°;ADSA-P算法在不同的水珠体积、接触角、倾斜程度和顶点坐标下拟合得到的边缘均能与仿真得到的水珠边缘非常符合,获得的接触角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误差<0.1°。基于实际超疏水材料水珠图像的接触角计算验证了圆与椭圆拟合算法误差较大而AD-SA-P算法准确性较高的分析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憎水性 静态接触角 轴对称液滴边缘形状分析(ADSA-P)算法 倾斜角 水珠体积 水珠顶点
下载PDF
基于悬滴法的肺内液表面张力测量系统研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沙敬新 薛昊轩 +3 位作者 李宪龙 陈正龙 陶嘉乐 李逸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2年第3期265-271,共7页
目的肺内液表面张力的定量测量对于新生儿或者成年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可用于临床肺内液表面张力准确而快速测量的有效装置。笔者设计一套基于悬滴法的肺内液表面... 目的肺内液表面张力的定量测量对于新生儿或者成年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可用于临床肺内液表面张力准确而快速测量的有效装置。笔者设计一套基于悬滴法的肺内液表面张力测量实验装置,用于临床测量。方法基于悬滴法设计了一套用于临床肺内液表面张力测定的实验装置,其主要由光源、散光片、液滴形状产生装置、图像采集系统和计算机等部分组成。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重症监护病房招募5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取其肺内液。利用设计装置,通过采集肺内液标本的悬滴图像,利用轴对称滴形分析法计算液体表面张力。结果在室温(25℃)条件下,利用该实验装置测得标准液体纯水(表面张力72.00 mN/m)和二甲基硅油(表面张力21.10 mN/m)的表面张力分别为(72.35±1.00)mN/m和(21.38±0.60)mN/m,二者的测量误差分别为0.48%和1.33%,表明所设计装置的准确度。利用该装置对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肺内液样本进行了测量,所得表面张力的最小值为12.22 mN/m,最大值为35.11 mN/m,与文献报道的表面张力值一致。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内液表面张力在不同的患者及同一患者疾病不同的进展时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所研制的实验装置有望用于临床肺内液表面张力的定量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滴法 肺内液 轴对称液滴形状分析 表面张力测量
下载PDF
β—lactoglobulin与磷脂复合膜形成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动态研究
3
作者 张翼 颜玲珑 +3 位作者 毕只初 李峻柏 董栋 刘忠范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59-664,共6页
利用ADSA系统分别研究了蛋白质β-lactoglobulin在不同pH下与三种磷脂DPPC(中性头部基因)、DPPE(部分正电头部基团)、DPPA(部分带负电头部基因)的吸附动力学.结合AFM技术,讨论在弯曲的液/液界面上蛋白质与磷脂之间各种相互作用对复合膜... 利用ADSA系统分别研究了蛋白质β-lactoglobulin在不同pH下与三种磷脂DPPC(中性头部基因)、DPPE(部分正电头部基团)、DPPA(部分带负电头部基因)的吸附动力学.结合AFM技术,讨论在弯曲的液/液界面上蛋白质与磷脂之间各种相互作用对复合膜生成的影响.认为这些相互作用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着的;在吸附反应的不同阶段各类作用分别成为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磷脂 液/液界面 复合膜 相互作用 Β-LACTOGLOBULIN 吸附动力学 轴对称液滴形状分析
下载PDF
完全轮廓法的研究进展及在肺内液表面特性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沙敬新 陈正龙 +3 位作者 张春元 刘远洋 黄湘岳 胡兆燕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期14-19,共6页
完全轮廓法(ADSA)是一种通过分析液滴/气泡轮廓以计算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方法,其结合各种滴形控制装置可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首先简单介绍了完全轮廓法的测量原理以及悬滴法、捕获气泡法和限制性座滴法等几种典型的滴形控制装置,然... 完全轮廓法(ADSA)是一种通过分析液滴/气泡轮廓以计算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方法,其结合各种滴形控制装置可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首先简单介绍了完全轮廓法的测量原理以及悬滴法、捕获气泡法和限制性座滴法等几种典型的滴形控制装置,然后综述了最新的ADSA表面张力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ADSA法相对于膜天平等传统的表面张力测量方法,具有测量自动化程度高,所需要的样本量小,可实现表面张力动态测量等优点,期望未来可广泛应用于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测量、动态吸附过程研究及肺表面活性剂的高保真生物物理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张力 轴对称液滴形状分析 滴形装置 算法 肺内液
下载PDF
Gammasphere上裂变丰中子核核结构若干前沿领域的新进展(Ⅱ:第三和第四部分)(英文)
5
作者 罗亦孝 J.H.Hamilton +36 位作者 J.O.Rasmussen A.V.Ramayya C.Goodin A.V.Daniel N.J.Stone 朱胜江 J.K.Hwang 刘少华 C.J.Beyer 李科 H.L.Crowell D.Al mehed S.Frauendorf A.Covello V.Di mitrov 张敬业 车兴来 姜卓 D.Fong A.Gelberg I.Stefanescu A.Gargano E.F.Jones P.M.Gore I.Y.Lee G.M.Ter-Akopian Yu.Ts.Oganessian M.A.Stoyer R.Donangelo 马文超 J.D.Cole J.Kormicki 张学谦 S.C.Wu J.Gilat T.N.Ginter S.J.Asztalos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3-389,共27页
使用Gammasphere多探测器系统对252Cf裂变源瞬发γ射线进行γ-γ-γ和γ-γ(θ)符合测量,A~100(Z~40,N>56)丰中子核区关于形状过渡、形状共存和形状突变的深入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奇-Z核的系统研究揭示了从Z=39(Y)同位素的轴对称... 使用Gammasphere多探测器系统对252Cf裂变源瞬发γ射线进行γ-γ-γ和γ-γ(θ)符合测量,A~100(Z~40,N>56)丰中子核区关于形状过渡、形状共存和形状突变的深入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奇-Z核的系统研究揭示了从Z=39(Y)同位素的轴对称大四极形变到Z=43(Tc),44(Ru)和45(Rh)同位素中具有中等四极形变之大三轴形变的过渡。Nb(Z=41)同位素具有过渡核的特征。根据邻近同位素和同中素带交叉信息的系统性及推转壳模型(CSM)计算,Tc和Rh偶-N同位素中观察到的带交叉产生于一对h11/2中子的转动顺排。首次观察到100Nb(Z=41,N=59)的高自旋能级纲图和形变态,从而证实了100Nb中的形状共存,并确认,在Nb同位素链上,基态形状突变发生于N=58(球形)到N=59(大形变);而在Sr(Z=38),Y(Z=39)和Zr(Z=40)各同位素链上,基态形状突变均发生于N=59(球形)到N=60(大形变)。100Nb具有大形变基态,同现有理论预言相矛盾,其大形变的基态及转动带所具有的很大的和不规则的转动惯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奇-质子Cs(Z=55)和La(Z=57)丰中子同位素八极激发的详细研究,发现了141,143,144Cs同位素链上电二极矩D0随中子数增加而减小的急剧变化,此前在145,147La中观察到的电二极矩D0的较缓和的减小似乎亦很陡地下延至148La。在Cs和La同位素中观察到的电二极矩D0的急剧下降很可能同偶-质子核146Ba和224Ra中观察到的电二极矩D0的急剧下降相类似,后者已获反射非对称平均场壳修正理论的成功解释。实验证明,141Cs具有很大电二极矩D0。141Cs和142Xe中观测到的很大的电二极矩D0和仅在141Cs中观察到的电二极矩D0的simplex量子数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根据转动频率比值ω-(I)/ω+(I)的检定,同Xe同位素一样,认定Cs同位素中包括号143Cs的八极激发为八极振动,而在La同位素中存在八极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过渡 轴对称形状 三轴形变 形状突变 带交叉 奇-质子 八极激发 B(E1)/B(E2)比值 电二极矩D0 二极矩的下降 八极振动 Cs La同位素
原文传递
Projected total energy surface description for axial shape asymmetry in ^(172)W 被引量:3
6
作者 TU Ya CHEN YongShou +2 位作者 GAO ZaoChun YU ShaoYing LIU Li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2054-2059,共6页
The projected total energy surface(PTES)approach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triaxial projected shell model(TPSM)hybridized with the macroscopic–microscopic method.The total energy of an atomic nucleus is decompo... The projected total energy surface(PTES)approach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triaxial projected shell model(TPSM)hybridized with the macroscopic–microscopic method.The total energy of an atomic nucleus is decomposed into macroscopic,microscopic and rotational terms.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components are described with the liquid drop model and Strutinsky method,respectively,and the rotational energy is given by the TPSM,the term beyond the mean field.To test theory,the PTES calcul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the yrast states of the well deformed rare earth nucleus172W,and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By using the equilibrium quardrupole deformations(ε2andγ)determined by the PTES,the calculation of the transition quardrupole moment(Qt)in function of spin also reproduces the experimental data.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TES and TRS methods has been made for theoretical and application u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axial nucleus deformed rotational projected microscopic asymmetry macroscopic pairing nucle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