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尚书》轴心话语的现代阐释及跨文化传译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丹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8-99,共12页
《尚书》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政史之典",是历代阐释的重要对象,也是西方汉学家最早关注并翻译的中国经典之一。"德"与"天"是《尚书》的轴心话语,反映中华文明核心思想,是《尚书》诠释的关节点。从现... 《尚书》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政史之典",是历代阐释的重要对象,也是西方汉学家最早关注并翻译的中国经典之一。"德"与"天"是《尚书》的轴心话语,反映中华文明核心思想,是《尚书》诠释的关节点。从现代诠释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发现:"德"字从甲骨初文到现代定型过程中的不断阐释带来了意义的突破,实现了其含义从描摹人类活动到具有哲学特征的意识形态意义的建立;"天"因其文字来源始终与一种至上的神秘力量紧密联系,最终发展上升成为一种哲学命题,铸造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德"和"天"的传译也是一种阐释,译者和文本在历史性相遇和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着意义的消解和建构。成功的译文应该基于合理的文本阐释,将中华思想概念表达出来,传译出去,这样便达到了典籍外译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轴心话语 诠释学 现代阐释 跨文化传译
下载PDF
“文学性”理论原点溯源——论作为现代斯拉夫文论基本命题与轴心话语的“文学性”
2
作者 周启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4-132,282,共10页
"文学性"这个现代文学理论的基本命题,堪称现代斯拉夫文论对世界文学理论的一大贡献。这一命题1919年由罗曼·雅各布森提出,后成为现代斯拉夫文论的一个轴心话语。百年来,学者们一直在追问何为"文学性",一直在... "文学性"这个现代文学理论的基本命题,堪称现代斯拉夫文论对世界文学理论的一大贡献。这一命题1919年由罗曼·雅各布森提出,后成为现代斯拉夫文论的一个轴心话语。百年来,学者们一直在追问何为"文学性",一直在探索"文学性"有哪些生成路径。对"文学性"理论深耕,有必要回到原点,回到雅各布森提出"文学性"命题的语境;有必要回到元典,回到"文学性"这一话语诞生于其中的文本。从对大语境与小语境的梳理和对元典文本的探析可以看到,"文学性"这一命题是俄罗斯革命时代的产儿,是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文学革命"的产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文学学 雅各布森 现代斯拉夫文论 轴心话语
原文传递
“跨文化历史语境”与当今中国文化言说者的基本立场 被引量:14
3
作者 牛宏宝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6-102,共7页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一直摇摆于“中体西用论”和“全盘西化论”之间,其间精神上的痛苦和迷失难以言表。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只有彻底清理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发展所置身其中的话语场所以及该话语场所的基本面,方能从根...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一直摇摆于“中体西用论”和“全盘西化论”之间,其间精神上的痛苦和迷失难以言表。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只有彻底清理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发展所置身其中的话语场所以及该话语场所的基本面,方能从根底上指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归路。本文通过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三个个案分析,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话语场所就是“跨文化历史语境”。因此,摆脱“轴心话语”而走向“跨文化语境”,接受“跨文化历史语境”的重新解释、重新编码和重新配置的结构力量,才能对传统和未来命运作出有效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历史语境 轴心话语 话语事件
下载PDF
轴心时代理论——对历史主义的挑战,抑或是文明分析的解释工具?中国轴心时代规范话语解读 被引量:7
4
作者 罗哲海 刘建芳 +1 位作者 胡若飞 刘梁剑 《思想与文化》 CSSCI 2015年第1期1-24,共24页
启蒙时期开始,西方人认为世界哲学、历史已为西方所属。而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理论力图超越此思维定式。该理论既是一个经验假说,又是一个涵括双重规范义的方案。然而,人们或多或少只看重前者而忽略后者。对于轴心时代理论的批评主... 启蒙时期开始,西方人认为世界哲学、历史已为西方所属。而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理论力图超越此思维定式。该理论既是一个经验假说,又是一个涵括双重规范义的方案。然而,人们或多或少只看重前者而忽略后者。对于轴心时代理论的批评主要有两方面,焦点在"排他主义"。而在后来关于轴心时代原理的讨论中,中国已经成为检讨轴心时代理论是否具有经验上的正确性的重要实例。沃格林学派认为,中国只有"不完全"的突破。布劳耶也认为,中国并没有打破那种将万物融合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单一整体的"本体论连续统"。布劳耶还认为,运用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考察轴心时代现象将导致对文献资料的过度诠释。本文对这些看法进行了检讨。同时,本文试图证明,中国轴心时代思想的"形式—运算"特征体现在诸多方面,如专题论文的出现、区分获得知识的途径、认识论的转变、论证方式、传统批判的理论。进而言之,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严格说来轴心时代的"突破"并未"完成"。轴心时代理论必须转变为一种现代性理论,如此它将对"多元现代性"产生影响,这将是对其最具影响力的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心时代理论 规范性 中国轴心时代规范话语 发展心理学 “形式—运算”思维 现代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