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3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火灸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对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张树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1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探索治疗术后轴性症状新途径。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且中医...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探索治疗术后轴性症状新途径。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且中医辨证属于气血不足症型的7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采用雷火灸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内服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颈椎JOA评分及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4周,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颈椎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配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脊髓功能障碍,缓解轴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火灸 加味芍药甘草汤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颈前入路术后轴性症状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卫义 鄢裕 鄢卫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38-140,共3页
脊髓型颈椎病是脊柱外科较为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患,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部分患者由于脊髓神经长期受压等原因,术后仍存在颈肩部酸胀疼痛、麻木、胸腹部紧束感等症状,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 脊髓型颈椎病是脊柱外科较为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患,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部分患者由于脊髓神经长期受压等原因,术后仍存在颈肩部酸胀疼痛、麻木、胸腹部紧束感等症状,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中医学采用多种疗法治疗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近年取得满意效果,或联用西药效果显著。文章就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康复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脊椎病 颈前入路术 轴性症状 治疗进展
下载PDF
骶髂关节和脊柱MRI对炎性背痛患者非放射学轴性脊柱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琳 孟兴旺 孙满祥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1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和脊柱MRI对炎性背痛患者非放射学轴性脊柱关节炎(non radiological axial spondyloarthritis,NR-axSp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疑似NR-axSpA患者81例,采用MRI检测骶髂关节[骨髓水肿(bon...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和脊柱MRI对炎性背痛患者非放射学轴性脊柱关节炎(non radiological axial spondyloarthritis,NR-axSp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疑似NR-axSpA患者81例,采用MRI检测骶髂关节[骨髓水肿(bone marrow edema,BME)、深部病变、脂肪化生、软骨下侵蚀、回填]和背侧脊柱MRI(BME、棘突间滑囊炎、后关节炎和脂肪化生)征象,绘制MRI征象预测NR-axSpA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计算灵敏度、特异性、符合度,计算诊断的阳性似然比(PLR)=灵敏度/(1-特异性)。结果最终43例确诊为NR-axSpA,诊断率53.09%。骶髂关节MRI结果显示:NR-axSpA组和非NR-axSpA组患者在BME数量≥1、BME数量≥3、关节后方BME、软骨下侵蚀数量≥1、软骨下侵蚀数量≥3、关节后方软骨下侵蚀、脂肪化生数量≥1、脂肪化生数量≥3、回填信号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脊柱MRI显示:NR-axSpA组和非NR-axSpA组患者在BME数量≥3、脂肪化生数量≥3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骶髂关节预测NR-axSpAPLR的有价值征象(PLR≥4)包括关节后BME高信号、软骨下侵蚀数量≥1、关节前软骨下侵蚀、脂肪化生数量≥3,软骨下侵蚀数量≥3。背侧脊柱MRI预测NR-axSpA有价值征象(PLR≥4)为BME数量≥3。骶髂关节BME≥3和软骨下侵蚀数量≥3联合预测NR-axSpA的灵敏度为0.3256,特异性为0.8947,符合度为0.5926,PLR为3.0930;PLR结果为NC及PLR≥4联合预测NR-axSpA的灵敏度为0.8140,特异性为0.9737,符合度为0.8889,PLR为30.9302。结论在NR-axSpA评估中不仅要关注BME的重要性,还要关注T1加权像结构损伤(脂肪化生、侵蚀、回填等)及背侧脊柱MRI的补充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放射学轴性脊柱关节炎 骶髂关节 MRI
下载PDF
颈椎术后轴性症状,你真的了解吗
4
作者 刘英 刘小琴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4年第8期10-10,共1页
颈椎手术,可以说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大奇迹,为无数颈椎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人们仍然害怕术后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症状。其中,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就是一个让许多患者感到困扰的问题。1.什么是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就像是一座大桥在经历... 颈椎手术,可以说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大奇迹,为无数颈椎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人们仍然害怕术后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症状。其中,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就是一个让许多患者感到困扰的问题。1.什么是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就像是一座大桥在经历了翻修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结构性小问题,颈椎在手术后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性症状 颈椎手术 颈椎术后 现代医学 颈椎病患者 意料之外 结构 害怕
下载PDF
轴性脊柱炎患者血小板/白蛋白比值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
5
作者 豆鹏产 程小兵 +1 位作者 桂忆南 赵强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5期953-956,共4页
目的探讨轴性脊柱炎患者血小板/白蛋白比值(PAR)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73例axSpA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年龄±1岁、性别相同的原则收集173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受试者淋巴细胞... 目的探讨轴性脊柱炎患者血小板/白蛋白比值(PAR)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73例axSpA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年龄±1岁、性别相同的原则收集173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受试者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数与淋巴细胞比率(PLR)、单核淋巴细胞比率(MLR)、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率(NAR)、血小板与白蛋白比率(PAR)、单核细胞与白蛋白比率(MAR)、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上述指标与巴斯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巴斯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的相关性;观察病情活动组与病情无活动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PAR与axSpA活动期的关系。结果研究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NLR、PLR、MLR、NAR、PAR、ESR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病情活动组患者淋巴细胞、血小板、NAR、PAR、MAR、ESR、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病情无活动组(P<0.05),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病情无活动组(P<0.05)。淋巴细胞、PAR是影响病情活动度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与传统的风湿免疫性脊柱炎类似,血小板活动水平、白蛋白水平可以客观反映出疾病的活动情况,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性脊柱炎 疾病活动 血小板 白蛋白 血小板/白蛋白比值
下载PDF
改善轴性症状发生的手术方式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段文 张建湘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99-1302,共4页
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ELAP)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及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经典手术,手术近远期疗效好,但术后患者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文章介绍近年许多学者为预防轴性症状或者减... 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ELAP)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及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经典手术,手术近远期疗效好,但术后患者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文章介绍近年许多学者为预防轴性症状或者减轻轴性疼痛的程度对ELAP手术进行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性症状 轴性 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病 后纵韧带骨化症
下载PDF
考虑应力多轴性和平均应力影响的工作辊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研究
7
作者 聂宜波 张志旭 蔚辰 《机械工程师》 2024年第11期55-60,65,共7页
为了研究工作辊在热轧过程中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建立了工作辊热轧过程模型,应用通用斜坡公式,并考虑了应力多轴性及平均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应力为压应力时,应力多轴性使得工作辊疲劳裂纹寿命计算值提高近8倍,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 为了研究工作辊在热轧过程中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建立了工作辊热轧过程模型,应用通用斜坡公式,并考虑了应力多轴性及平均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应力为压应力时,应力多轴性使得工作辊疲劳裂纹寿命计算值提高近8倍,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寿命提高22.3%,两者影响均不可忽略。工作辊整体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为29238 r,工作辊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研究对于确定换辊修磨时机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为再制造时机预测做了前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耦合 疲劳裂纹萌生寿命 应力多轴性 平均应力
下载PDF
中轴性脊柱关节炎的病灶分割方法
8
作者 郏奕涵 叶可宁 +3 位作者 林泽钰 陈尊桓 叶铭滔 章国道 《福建电脑》 2024年第9期55-58,共4页
中轴性脊柱关节炎会造成脊柱或受累关节的强直畸形。目前磁共振成像是诊断中轴性脊柱关节炎的主要方法。但人工诊断该疾病时,骶髂关节处磁共振图像具有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辅助诊断中轴性脊柱关节炎,本文提出一种基于U-Net的... 中轴性脊柱关节炎会造成脊柱或受累关节的强直畸形。目前磁共振成像是诊断中轴性脊柱关节炎的主要方法。但人工诊断该疾病时,骶髂关节处磁共振图像具有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辅助诊断中轴性脊柱关节炎,本文提出一种基于U-Net的病灶分割方法,自动提取骶髂关节处MRI图像中的病变区域。实验的结果表明,基于U-net的病灶分割算法平均的Dice系数值为0.78,准确性较高,能有效地解决辅助诊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性脊柱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U-Net神经网络 病灶分割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周非非 孙宇 +3 位作者 张凤山 王少波 李迈 潘胜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5-509,共5页
目的:前瞻性分析若干临床因素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5月~2011年9月间接受由同一专业组术者完成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10... 目的:前瞻性分析若干临床因素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5月~2011年9月间接受由同一专业组术者完成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107例,术前均无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均于术后3个月在门诊复查。采用日本骨科协会改良17分评分法(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mJOA)改善率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轴性症状的程度。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术后手术节段曲度、手术节段椎间撑开高度、植骨融合情况、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及术后围领佩戴时间等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临床因素对术后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轴性症状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本组107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51例,年龄29-80岁,平均52.2岁。手术节段:单节段49例(45.8%),双节段47例(43.9%),三节段11例(10.3%)。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2%(28/107),VAS平均为4分(2-8分)。所研究的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中,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P=0.0003,OR=185.6)、手术节段术前曲度(P=0.003,OR=8.1)和植骨融合情况(P=0.016,OR=37.1)与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症状有相关性。术后出现新发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评分改善率为58.6%±32.8%,未发生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改善率为65.5%±30.6%,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317)。结论:颈椎前路术后新发颈部轴性症状并不少见。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炼差、术前手术节段后凸和无植骨融合迹象与术后新发轴性症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 颈椎手术 轴性症状 临床因素
下载PDF
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对术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雷 王欢 +3 位作者 崔少千 李建军 段景柱 金国鑫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7-460,共4页
目的观察评价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在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和减少颈椎曲度丢失中的作用。方法2000年6月~2005年10月,对1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选取... 目的观察评价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在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和减少颈椎曲度丢失中的作用。方法2000年6月~2005年10月,对1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选取其中2003年10月前78例行此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患者(改良单开门,A组),与同期69例行常规单开门手术的患者(传统单开门,B组)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及JOA评分,根据X线片计算颈椎总活动度(rangesofmotion,ROM)和颈椎曲度指数。结果A组患者均获随访24~44个月,平均33个月。B组患者均获随访24~53个月,平均35个月。手术时间:A组114±20min,B组7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280±72ml,B组210±80ml(P>0.05);JOA评分:A组恢复率为67.0%±17.3%,B组为65.0%±21.4%(P>0.05);A组9例(12%)、B组35例(51%)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ROM为术前的88.0%±10.1%,B组为术前的64.0%±16.3%(P<0.05);A组曲度指数术前15.3±8.2,术后13.5±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17.2±13.5,术后11.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可最大限度保留并重建颈椎后方结构,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提高了后路手术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颈椎曲度
下载PDF
颈椎Modic改变与轴性疼痛的关系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新伟 汤俊君 +4 位作者 袁文 顾韬 韩竹 张颖 林秋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病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6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各节段分布及各分布节段类型,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与颈部轴性疼痛的关系。结...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病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6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各节段分布及各分布节段类型,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与颈部轴性疼痛的关系。结果:136例颈椎病患者中有23例存在Modic改变,发生率为16.9%;男性患者中发生率为17.7%,女性为15%;最常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C5/6;Modic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4.4%、7.4%、5.1%。存在Modic改变的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为56.5%,术后缓解率为76.9%;无Modic改变者轴性疼痛的发生率为20.4%,术后缓解率为73.9%,两者轴性疼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odic改变Ⅰ、Ⅱ、Ⅲ型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3.3%、60%和28.6%,术后缓解率分别为100%、66.7%和50%;Modic改变Ⅰ型患者轴性疼痛发生率和术后缓解率均较其他两型为高(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中Modic改变以Ⅱ型最多,以C5/6节段最为常见。Modic改变患者轴性疼痛发生率较高,其中以ModicⅠ型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改变 轴性疼痛 颈椎 终板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曹俊明 申勇 +4 位作者 杨大龙 丁文元 孟宪中 张为 李志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0-1204,共5页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对22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病程1~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对22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病程1~21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单节段置换20例,2个节段置换2例。对同期30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4岁,平均50.3岁。病程1~23个月,平均7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单节段融合26例,2个节段融合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节段颈椎曲度、颈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情况及颈部AS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0.6个月。A组术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B组术后6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两组神经根型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脊髓型患者JOA评分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前及随访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手术节段颈椎后凸发生率明显增高,且高于A组(P<0.05)。B组RO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A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部AS发生率A组为18.18%,B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融合手术相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能维持手术节段ROM及曲度,避免ROM的减少及术后颈部A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 椎间融合 轴性症状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术后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为 陈百成 +4 位作者 丁文元 董玉昌 李宝俊 王磊 关晓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评估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不同的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28例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佩戴围领4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组(A组),另30例术后佩戴围领12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 目的:评估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不同的围领佩戴时间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28例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佩戴围领4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组(A组),另30例术后佩戴围领12周的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颈椎曲度指数、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加以比较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无显著差别,A组患者颈后肌群萎缩率显著小于术后佩戴围领12周的患者(P<0.01),颈椎曲度得到有效维持,同时术后发生AS患者的比例显著小于B组患者(P<0.05)。结论:颈椎板成形术后早期去围领进行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防止颈后肌群萎缩,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康复
下载PDF
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华 丁文元 +3 位作者 牛洪峰 靳宪辉 张庆胜 崔胜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774-1777,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122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患者进行2~5年随访,平均3.9年,分别于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随访时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122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患者进行2~5年随访,平均3.9年,分别于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2年随访时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计算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值,依据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将全部样本分为三组,对三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进行观察、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54.55%、25.84%和45.45%,经过统计学分析,A组:B组x2值=7.18,P<0.0125;B组:C组x2值=6.81,P<0.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C组x2值=3.19,P>0.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前路融合术 椎间高度 轴性症状 相关
下载PDF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与颈椎稳定性的相关观察 被引量:135
15
作者 潘胜发 孙宇 +3 位作者 朱振军 陈景春 刘忠军 蔡钦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04-607,共4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颈脊髓压迫症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和颈椎动态侧位片.结果:神经功...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颈脊髓压迫症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和颈椎动态侧位片.结果:神经功能的改善与轴性症状的出现无关(P>0.05);术后80%患者有轴性症状,主要分布在C2~C3(占27%)和C6~C7(占26%)皮节支配区,并与这两个节段椎间成角和椎间滑移的增大有关(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出现与椎间活动的增加有关,而与神经功能的改善与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范围 轴性症状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颈脊髓压迫症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颈椎椎板成形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因素及防治 被引量:27
16
作者 曹俊明 申勇 +1 位作者 杨大龙 杨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1629-1631,1649,共4页
关键词 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颈椎疾患 后颈部 单开门椎管扩大 防治 术后伤口疼痛 疗效持久
下载PDF
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曲度变化与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6
17
作者 曾岩 党耕町 马庆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20-523,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曲度变化,探讨其变化与患者颈部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关系。方法对67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随访3~16年,平均10.5年,在手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JOA17分法),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的曲度变化,探讨其变化与患者颈部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的关系。方法对67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随访3~16年,平均10.5年,在手术前和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JOA17分法),拍摄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曲度,将其分为无后凸、轻度后凸(后凸角≤5°)和明显后凸(后凸角>5°)组。对术后颈部轴性症状进行观察、分类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38.8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6.42%,融合节段后凸平均加重7.26°,后凸的发生率为53.73%,融合节段无或轻度后凸者与明显后凸者比较,其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后多数患者融合节段的后凸程度加大,约半数患者出现后凸。融合节段后凸明显者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的比率增加,但融合节段曲度改变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曲度变化 轴性症状 颈椎前路融合术
下载PDF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术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学利 王善金 +1 位作者 王云力 刘献强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10期759-761,共3页
目的:观察评价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和减少颈椎曲度丢失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行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56例(锚定单开门,A组),与50例同期行传统单开门手术的患者(传... 目的:观察评价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和减少颈椎曲度丢失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行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56例(锚定单开门,A组),与50例同期行传统单开门手术的患者(传统单开门,B组)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及JOA(17分法)评分,根据X线片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结果:手术时间:A组(116.0±27.9)min,B组(120.0±18.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148.0±68.3)ml,B组(152.0±63.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3例(41.1%)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B组38例(76.0%)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A组改善率(61.1±24.5)%,B组改善率(53.3±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颈曲夹角(6.3°±5.1°)与术后颈曲夹角(6.6°±4.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颈曲夹角(5.9°±5.1°)与术后颈曲夹角(4.8°±3.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能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管成形术 轴性症状 颈椎曲度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鹏 申勇 +3 位作者 曹俊明 侯英诺 徐佳欣 丁文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72-576,共5页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与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情况。方法:2004年3月~2007年5月11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A组,61例...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与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情况。方法:2004年3月~2007年5月11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A组,61例)和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B组,52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计算每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统计每组术后颈部AS的发生率。结果:随访24~48个月,平均32.2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0.1±12.2)%、(63.5±4.7)%,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值分别为-0.04±0.02cm、0.05±0.02cm,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后凸率分别为34.4%、13.5%,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AS发生率分别为45.9%(28/61)、26.9%(14/52),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颈部AS发生率较高度增大者高(P<0.05),A组中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颈部AS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后凸或轻度后凸者(P<0.05),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节段高度降低和明显后凸的患者AS发生率较高。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相比,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术后颈部A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手术 轴性症状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20
作者 郭照洪 王宏 +3 位作者 宋爱平 文译 侯祺 解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4,87,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因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就诊于我院的患者170例(222眼),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110眼)和对照组85例(112眼),治疗...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因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就诊于我院的患者170例(222眼),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110眼)和对照组85例(112眼),治疗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视力≤0.3者66眼(60.0%),0.3~0.5者32眼(29.1%),≥0.5~0.8者12眼(10.9%);治疗后视力≤0.3者12眼(10.9%),0.3~0.5者28眼(25.5%),≥0.5~0.8者33眼(30.0%),≥0.8者37眼(33.6%),治疗后视力明显好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视力≤0.3者64眼(57.1%),0.3~0.5者34眼(30.4%),≥0.5~0.8者14眼(12.5%);治疗后视力≤0.3者24眼(21.4%),0.3~0.5者35眼(31.3%),≥0.5~0.8者31眼(27.7%),≥0.8者22眼(19.6%),治疗后视力明显好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视力治疗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63.6%)高于对照组(47.3%),并发症总发生率(11.8%)低于对照组(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 超高度轴性近视 白内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