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轴流式叶轮机时序效应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26
1
作者 侯安平 周盛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5,共6页
对近年来关于轴流式叶轮机时序效应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整理。国外的实验表明:在涡轮中比在压气机中所获性能收益更为显著;对于压气机,在高速情况下比在低速情况下所获性能收益更为显著。本文对这种现象作了解释,并指出,时序效... 对近年来关于轴流式叶轮机时序效应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整理。国外的实验表明:在涡轮中比在压气机中所获性能收益更为显著;对于压气机,在高速情况下比在低速情况下所获性能收益更为显著。本文对这种现象作了解释,并指出,时序效应产生的机理可以用非定常流动的相互干扰来解释,尤其重要的是,时序效应机理为我们利用非定常流动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促使人们在叶轮机气动设计体系中考虑流动的非定常性。另外在现有认识基础上,文中给出了一个利用时序效应的初步工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推进系统 航天推进系统 时序效应 固有非定常 轴流式叶轮
下载PDF
对旋轴流式叶轮机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德军 曹树良 吴玉林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E01期176-180,共5页
本文就对旋轴流式风机、通风机、螺旋桨、泵等叶轮机械在设计、实验、性能、声学、流场数值模拟、应用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展示了对旋轴流式叶轮机械的发展过程与研究现状 ;
关键词 对旋 轴流叶轮 轴流式叶轮机械 通风机
下载PDF
叶顶间隙对轴流式叶轮机械性能及噪声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叶学民 李鹏敏 李春曦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9,共8页
在轴流式叶轮机械中转子与机壳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的大小对叶轮机械的全压、效率和噪声等均有很大影响。结合近年来在叶顶间隙领域开展的研究,详细综述了国内外在叶顶间隙对轴流式叶轮机械性能及噪声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 在轴流式叶轮机械中转子与机壳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的大小对叶轮机械的全压、效率和噪声等均有很大影响。结合近年来在叶顶间隙领域开展的研究,详细综述了国内外在叶顶间隙对轴流式叶轮机械性能及噪声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叶顶间隙在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叶轮性能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式叶轮机械 叶顶间隙 性能 噪声
下载PDF
轴流式叶轮表面模型三维建模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昌明 陈次昌 +1 位作者 王金诺 宋文武 《机械设计与研究》 CSCD 2002年第6期38-39,共2页
提出了基于AutoCADSCRIPT功能应用的轴流式叶轮三维表面模型参数化建模方法 ,详细介绍了翼型数据库设计 ,C ++Builder程序设计步骤 ,并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实践表明 ,在构造轴流式叶轮内流场三元流动数值模拟物理域时 ,采用该方法 ,可... 提出了基于AutoCADSCRIPT功能应用的轴流式叶轮三维表面模型参数化建模方法 ,详细介绍了翼型数据库设计 ,C ++Builder程序设计步骤 ,并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实践表明 ,在构造轴流式叶轮内流场三元流动数值模拟物理域时 ,采用该方法 ,可以明显提高建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式叶轮 表面模型 三维建模 ACCESS数据库 AntoCAD
下载PDF
一种轴流式叶轮的全三维优化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慢来 冯进 +2 位作者 丁凌云 汪飞 王伟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06年第2期83-86,共4页
针对一种磁力驱动的循环冲沙装置,提出了轴流式叶轮优化方案以提高叶轮水力性能。通过CFD数值模拟,对轴流式叶轮内流场进行了紊流数值分析,并研究了同一工况下不同叶片结构、叶片数、导流棒对内流场的影响。由内流场分布特点,选择了叶... 针对一种磁力驱动的循环冲沙装置,提出了轴流式叶轮优化方案以提高叶轮水力性能。通过CFD数值模拟,对轴流式叶轮内流场进行了紊流数值分析,并研究了同一工况下不同叶片结构、叶片数、导流棒对内流场的影响。由内流场分布特点,选择了叶轮有关结构参数,改进了叶轮结构。试验表明,改进后的轴流式叶轮其水力性能得到提高,从而验证了CFD分析在优化设计轴流式叶轮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轴流式叶轮 数值模拟 紊流
下载PDF
多级轴流式叶轮机械气动性能“预测性设计”的工程计算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太秋 郭捷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3,共3页
提出了以三维计算修正二维计算的多级轴流式叶轮机械的“预测性设计”的工程计算方法,发挥二维计算多级时可以人工干预修正模型的优点,以及三维计算单排叶片无逐级误差积累,因而计算较准确的优点,以二维计算的级间结果为边界条件逐级进... 提出了以三维计算修正二维计算的多级轴流式叶轮机械的“预测性设计”的工程计算方法,发挥二维计算多级时可以人工干预修正模型的优点,以及三维计算单排叶片无逐级误差积累,因而计算较准确的优点,以二维计算的级间结果为边界条件逐级进行三维计算,三维计算的结果又反过来修正二维模型,反复迭代最终得到准确的预测计算结果,该方法完成了最多九级轴流压气机性能计算,与试验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轴流式叶轮机械 性能预测 设计
下载PDF
轴流式叶轮机S_2流面半反命题不可压流动的局部线性化有限元法
7
作者 吕文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9-415,共7页
为探索局部线性化的有限元法在轴流式叶轮机S2流面半反命题不可压气动流场中的应用,使用八节点曲四边形等参元,通过通常的变分有限元法,计算了轴流式叶轮机S2流面半反命题的气动流场,同样,使用局部线性化有限元法也计算了该流场.两种计... 为探索局部线性化的有限元法在轴流式叶轮机S2流面半反命题不可压气动流场中的应用,使用八节点曲四边形等参元,通过通常的变分有限元法,计算了轴流式叶轮机S2流面半反命题的气动流场,同样,使用局部线性化有限元法也计算了该流场.两种计算结果一致,并且和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但后者的计算时间明显减少,储存量有所增加,计算过程的收敛性是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线性化 变分有限元法 半反命题 S2 流面 轴流式叶轮
下载PDF
轴流式叶轮轴四轴加工刀具轨迹优化与验证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辉 《价值工程》 2022年第36期87-89,共3页
本文对轴流式叶轮的叶栅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叶轮四轴联动加工的结构工艺性要求,分析了基元级叶栅与加工环节驱动体、投影矢量、刀轴的关系,制定了叶轮轴铣削加工工艺方案。以此为依据,在UG NX软件中完成了叶轮轴四轴加工刀具轨迹的优... 本文对轴流式叶轮的叶栅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叶轮四轴联动加工的结构工艺性要求,分析了基元级叶栅与加工环节驱动体、投影矢量、刀轴的关系,制定了叶轮轴铣削加工工艺方案。以此为依据,在UG NX软件中完成了叶轮轴四轴加工刀具轨迹的优化。通过上机验证,完成了叶轮轴的实际加工,结果可以满足轴流式叶轮加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式叶轮 叶栅理论 四轴加工 刀路优化
下载PDF
基于UG NX的轴流式整体叶轮加工工艺研究
9
作者 徐超辉 王井玲 王涛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7-110,共4页
整体叶轮是机械装备行业的典型产品,因叶片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加工十分困难。以轴流式整体叶轮的加工过程为例介绍该类零件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根据整体叶轮的结构特征及加工要求,分析加工过程中应注意的诸如叶片曲率变化不均匀、叶片间... 整体叶轮是机械装备行业的典型产品,因叶片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加工十分困难。以轴流式整体叶轮的加工过程为例介绍该类零件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根据整体叶轮的结构特征及加工要求,分析加工过程中应注意的诸如叶片曲率变化不均匀、叶片间距较小、叶片弹性变形等问题,制定详细加工工艺方案,并以UG NX软件为平台创建加工刀路,通过后处理文件生成数控机床加工代码,在Mazak VARIAXIS i-600五轴加工中心上进行实例加工验证。经实际生产验证此工艺方案切实可行,可为同类型产品的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式整体叶轮 加工工艺 叶片 五轴加工 UG NX软件
下载PDF
减小轴流式整体叶轮铣削颤振的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吕博鑫 吴雁 +2 位作者 陈青云 陈培东 吕仕强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86-89,94,共5页
针对复杂曲面整体叶轮零件在制造过程中产生较大切削颤振导致制造缺陷,对实际生产中的叶轮进行了非均匀余量工艺优化设计,应用Workbench对工艺优化前后的叶轮叶片进行了振动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进行了工艺优化前后的对比切削试验,并... 针对复杂曲面整体叶轮零件在制造过程中产生较大切削颤振导致制造缺陷,对实际生产中的叶轮进行了非均匀余量工艺优化设计,应用Workbench对工艺优化前后的叶轮叶片进行了振动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进行了工艺优化前后的对比切削试验,并对零件进行了曲面轮廓度三维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叶片吸力面精度平均优化率为63.8%,压力面精度平均优化率为48.8%,证明该工艺优化策略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对具有类似结构叶轮零件的加工制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式叶轮 工艺优化 切削颤振 非均匀余量
下载PDF
基于面元法的轴流泵叶轮敞水性能紊流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运杰 刘超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9-372,共4页
采用改进后的面元法程序对轴流泵叶轮的叶片外特性、表面压力分布和诱导速度场进行性能预估,并和CFX-TASCflow流体计算软件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面元法程序能较好地预测开敞式轴流泵叶轮的水动力性能,计算结果和CFX的... 采用改进后的面元法程序对轴流泵叶轮的叶片外特性、表面压力分布和诱导速度场进行性能预估,并和CFX-TASCflow流体计算软件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面元法程序能较好地预测开敞式轴流泵叶轮的水动力性能,计算结果和CFX的预测结果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元法 CFX-TASCflow软件 轴流式叶轮 敞水性能
下载PDF
冲角对轴流泵叶轮水力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丽建 付玲玲 +3 位作者 刘超 汤方平 张文鹏 陈锋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62,共8页
【目的】研究冲角对轴流泵叶轮水力性能的影响。【方法】针对比转数为880的轴流泵叶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和数值优化技术,基于儒可夫斯基翼型从3个角度进行冲角对轴流泵水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当设计参数保持不变时,冲角增大,扬程... 【目的】研究冲角对轴流泵叶轮水力性能的影响。【方法】针对比转数为880的轴流泵叶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和数值优化技术,基于儒可夫斯基翼型从3个角度进行冲角对轴流泵水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当设计参数保持不变时,冲角增大,扬程升高,比转数发生变化,最高效率增大,高效区往大流量偏移。为了使翼型处于更高质量区,建议轮缘侧翼型冲角在0~3°之间,且比转数大者取小值。当改变轮毂侧和中间断面翼型冲角时,设计工况下,为了得到较高扬程和较高效率的轴流泵叶轮,可以适当增加中间断面的翼型冲角,同时为了减小叶片扭曲改善非设计工况的水力性能,可以适当减小轮毂侧的翼型冲角。当比转数保持一致时,冲角增大,流量-扬程性能曲线的斜率减小,最高效率值保持相当,高效区范围往大流量偏移且高效区范围变宽。【结论】冲角对轴流泵叶轮水力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实际工程应用中,为保证轴流泵叶轮具有较好的水力性能应同时兼顾轮毂和轮缘侧的翼型冲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角 优化设计 轴流式叶轮 水力性能
下载PDF
前置轴流叶轮对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玉琴 张发杰 冯思涛 《水泵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3,共6页
随着离心泵向高转速化发展,离心泵的汽蚀性能成为其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离心轮前安装一种特殊的轴流式叶轮以提高离心泵的抗汽蚀性能。轴流式叶轮的水力设计采用升力法,设计完成后用PUMPLINX软件对装有轴流式叶轮的离心泵进行... 随着离心泵向高转速化发展,离心泵的汽蚀性能成为其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离心轮前安装一种特殊的轴流式叶轮以提高离心泵的抗汽蚀性能。轴流式叶轮的水力设计采用升力法,设计完成后用PUMPLINX软件对装有轴流式叶轮的离心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装有轴流式叶轮的离心泵其性能参数符合设计要求,且临界汽蚀余量显著降低到安全范围内。最后对此泵做性能试验和汽蚀试验,试验后把试验结果与装有常规诱导轮的离心泵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此次研究中,装有轴流式叶轮做诱导轮的离心泵其性能与汽蚀特性均符合设计要求,并且很好地改善了装有常规诱导轮的离心泵此前在结构上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前置轴流式叶轮 空化 汽蚀 数值模拟 试验验证
下载PDF
大型泵轴承外循环冷却用辅叶轮设计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允 贾岩巍 魏显著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3-97,共5页
为解决核主泵双向推力轴承润滑油外循环冷却系统循环动力所需辅助叶轮的设计验证问题,采用CFD分析方法,对油叶轮内特性压力流速进行数值分析.通过分析流道中间流面相对速度矢量分布,验证导叶进口流动有无冲角、叶型设计及与导叶匹配的优... 为解决核主泵双向推力轴承润滑油外循环冷却系统循环动力所需辅助叶轮的设计验证问题,采用CFD分析方法,对油叶轮内特性压力流速进行数值分析.通过分析流道中间流面相对速度矢量分布,验证导叶进口流动有无冲角、叶型设计及与导叶匹配的优劣.数值分析直观反映了叶型设计形成的流动参数及流动规律.结果显示,导叶出口速度方向主要为切向,这有效降低了流体对导叶出口后侧装置的冲撞作用.通过润滑油循环装置模拟试验,将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在全部5个工况下,两者差异均小于5%,设计结果满足润滑油的流量、扬程、无冲击流动等运行要求.文中采用的数值分析方法可替代逐次试验验证的轴流式辅叶轮设计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核电站反应堆冷却剂泵的产品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泵 轴承 外循环冷却 轴流式叶轮 设计
下载PDF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Vertical Axis Tidal Turbine With Flexible Blades 被引量:1
15
作者 Mohamed Taher Bouzaher Belhi Guerira Mohamed Hadid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CSCD 2017年第1期73-80,共8页
In this study, a vertical axis tidal turbine with flexible blades is investigated. The focus is on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flexible airfoils types and blade flexibility on turbine net output power. To this end, five d... In this study, a vertical axis tidal turbine with flexible blades is investigated. The focus is on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flexible airfoils types and blade flexibility on turbine net output power. To this end, five different flexible airfoils (Symmetric and Non-symmetric) are employ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se of a thick flexible symmetric airfoil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output power compared to that achievable with a conventional rigid blade. Moreover, the use of highly flexible blades, as opposed to less flexible or rigid blades, is not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blades vertical axis tidal turbine energy harnessing efficiency flow control rigid blade performance analysis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locking Effect on Blade Unsteady Aerodynamic Force in Axial Turbine 被引量:3
16
作者 LI Wei ZHU Xiao-cheng OUYANG Hua DU Zhao-hui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74-482,共9页
To give an insight into the clocking e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wake transportation and its interaction, the unsteady three-dimensional flow through a 1.5-stage axial low pressure turbine is simulated numerically... To give an insight into the clocking e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wake transportation and its interaction, the unsteady three-dimensional flow through a 1.5-stage axial low pressure turbine is simulated numerically by using a density-correction based,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commercial CFD code. The 2nd stator clocking is applied over ten equal tangential pos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monic blade number ratio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locking effect. The clocking effect has very small influence on the turbine efficiency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efficiency is about 0.1%. The maximum efficiency can be achieved when the 1st stator wake enters the 2nd stator passage near blade suction surface and its adjacent wake passes through the 2nd stator passage close to blade pressure surface. The minimum efficiency appears if the 1st stator wake impinges upon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2nd stator and its adjacent wake of the 1st stator passes through the mid-channel in the 2nd stator. The wake convective transportation and the blade circulation variation due to its impingement on the subsequent blade are the main mechanism affecting the pressure variation in blad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 Turbine Clocking Eff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