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诸般咳嗽此方良——漫谈止咳散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哈小博
肖娴
-
出处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1998年第10期23-23,共1页
-
文摘
“止嗽散”由清代医家程钟龄所创订,载于《医学心悟》“咳嗽门”下。原方为散剂,由“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去白)一斤”组成。诸药“共为细末,每服三钱(约9克)”,食后临睡时开水调服。本方作为汤剂服用,各药用量可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
关键词
止嗽散
程钟龄
《医学心悟》
外感咳嗽
诸般
清代医家
临床报道
轻微的发热
临睡时
药用量
-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
-
题名秋季饮食养生之道
- 2
-
-
作者
陈正
-
出处
《食品与药品》
CAS
2002年第8期36-36,共1页
-
文摘
农历七月、八月、九月,为“秋三月”。按节气则是从立秋开始至立冬的前一天为止,并以中秋农历8月15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内经·素问》中就曾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为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餮泄,奉藏者少。意思就是说,“秋三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
-
关键词
饮食养生
养收之道
收敛神气
收获的季节
《内经·素问》
轻微的发热
黑芝麻
养阴清肺膏
胃肠道疾病
心血管疾病患者
-
分类号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秋令防“燥证”
- 3
-
-
作者
虞永水
-
出处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1997年第9期43-43,共1页
-
文摘
秋天到了,一些人总有唇干口渴,频频喝水也无济于事,甚至有嘴唇干裂的现象,这就是中医说的“秋燥证”。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别。温燥的主要症状是咳嗽无痰、咽干鼻燥、口渴头痛、无汗发热等;凉燥的症候是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无汗、恶寒、头痛,以及比较轻微的发热。 患秋燥的病人,除及时服药治疗外,还可配合食疗。
-
关键词
燥证
轻微的发热
秋令
唇干裂
凉燥
西洋参
维生素药物
秋燥
主要症状
锻炼项目
-
分类号
R255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生活中的“不宜之处”
- 4
-
-
作者
吴启良
-
出处
《农村财务会计》
2000年第10期61-61,共1页
-
-
关键词
动物咬伤
生活中
止痛膏
免疫功能
轻微的发热
创可贴
联合用药
退热药
伤口感染
机体免疫系统
-
分类号
F302.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日常生活“八不宜”
- 5
-
-
作者
颉全平
张文清
-
出处
《解放军健康》
1999年第2期22-22,共1页
-
文摘
扭伤后不宜立即贴伤湿止痛膏或热敷扭伤后局部毛细血管断裂,血液外渗进入组织,使局部红肿、痛疼,活动后明显。如伤后立即贴伤湿止痛膏或热敷,会加重扭伤部位的血液外渗、红肿,致使疼痛加重。正确的方法是:扭伤后立即进行15~20分钟冷敷,48~72小时后再进行...
-
关键词
日常生活
皮肤病
皮质激素类
解痉止痛
止痛膏
创可贴
免疫功能
轻微的发热
微生物污染
肠系膜缺血
-
分类号
R16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秋冬谨防小儿咽干唇燥
- 6
-
-
作者
张依秋
-
出处
《医药与保健》
1996年第12期46-46,共1页
-
文摘
秋冬谨防小儿咽干唇燥文/张依秋每当秋冬季节来临,有些小儿容易发生咽干唇燥、咽喉肿痛等病症,严重的可因口唇干裂疼痛而拒食、烦躁、啼哭、不眠,时间一久,因营养不良和睡眠不足而消瘦,影响了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众所周知,秋三月,天高气爽,气候干燥,医家认为燥...
-
关键词
唇燥
滋阴润燥
唇干裂
轻微的发热
生长发育
营养不良
极细的丝
秋燥
呼吸道疾患
滋阴补肾
-
分类号
R722.01
[医药卫生—儿科]
-
-
题名“秋三月”饮食养生之道
- 7
-
-
作者
张依秋
李延民
-
出处
《解放军健康》
1999年第5期27-27,共1页
-
-
关键词
饮食养生
多种维生素
滋阴润燥
《内经·素问》
滋阴润肺
轻微的发热
黑芝麻
养阴清肺膏
胃肠道疾病
鲜生地
-
分类号
R247.1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