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重死轻生”到“轻死重生”——我国迈出废除死刑的第一步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雅娟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3年第8期25-28,共4页
刑法修正案(八)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对我国刑罚制度的改革,必须在废除死刑的大背景下理解这一变革。从"重死轻生"到"轻死重生",我国迈出了废除死刑的第一步。废除死刑应当司法先行,并应注意一些问题。在新刑法的视...
刑法修正案(八)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对我国刑罚制度的改革,必须在废除死刑的大背景下理解这一变革。从"重死轻生"到"轻死重生",我国迈出了废除死刑的第一步。废除死刑应当司法先行,并应注意一些问题。在新刑法的视野下我们应重新审视"药家鑫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制度
司法改革
重
死
轻
生
轻死重生
司法先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中国传统死亡观对第三代诗人的潜在影响
2
作者
林平乔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44-49,共6页
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达着强烈的对生的关注和思考;以对死亡的想象性体验,表达着对生命本质的观照...
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达着强烈的对生的关注和思考;以对死亡的想象性体验,表达着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认识。"死亡"成了第三代诗人自我认知与个性传达的言说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
重
生
轻
死
厌
生
乐
死
生
死
轮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道释视野中的第三代诗歌的死亡书写
3
作者
林平乔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8-44,共7页
作为一种消融于精神血脉中的文化因子,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达着强烈的对生的关注和思考;以对死亡...
作为一种消融于精神血脉中的文化因子,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达着强烈的对生的关注和思考;以对死亡的想象性体验,表达着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认识。"死亡"成了他们自我认知与个性传达的言说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
重
生
轻
死
厌
生
乐
死
生
死
轮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教人生论
4
作者
王淑芹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年第4期16-19,共4页
本文对道教的人生观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指出道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集中反映在生死、飘逸、享乐、自由的人生理想中,分析说明了道教的养生之道;并认为道教是人生悲苦时的心理补偿,是人生欢愉的精种需要,是人生不得意时的“...
本文对道教的人生观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指出道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集中反映在生死、飘逸、享乐、自由的人生理想中,分析说明了道教的养生之道;并认为道教是人生悲苦时的心理补偿,是人生欢愉的精种需要,是人生不得意时的“隐循之所”.道教是作为儒学的辅翼而不是对立面出现于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
生
旨趣
养
生
之道
重
生
轻
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伊斯兰教的葬礼
5
作者
马松亭
《中国宗教》
1995年第3期47-48,共2页
伊斯兰教的葬礼马松亭伊斯兰教认为现世是来世的播种、耕耘场所,穆圣说:"'吨亚'(现世)是'阿哈来台'(后世)的栽种之处"。后来宗教学者就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年四季的演变: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任何人都要对自己一生的言行...
伊斯兰教的葬礼马松亭伊斯兰教认为现世是来世的播种、耕耘场所,穆圣说:"'吨亚'(现世)是'阿哈来台'(后世)的栽种之处"。后来宗教学者就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年四季的演变: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任何人都要对自己一生的言行负责,不爽丝毫。古兰经说:"在那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规
中国穆斯林
古兰经
哈尼法
丧葬礼仪
教门
安拉
重
生
轻
死
基本原则
原文传递
题名
从“重死轻生”到“轻死重生”——我国迈出废除死刑的第一步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雅娟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出处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3年第8期25-28,共4页
文摘
刑法修正案(八)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对我国刑罚制度的改革,必须在废除死刑的大背景下理解这一变革。从"重死轻生"到"轻死重生",我国迈出了废除死刑的第一步。废除死刑应当司法先行,并应注意一些问题。在新刑法的视野下我们应重新审视"药家鑫案"。
关键词
刑罚制度
司法改革
重
死
轻
生
轻死重生
司法先行
Keywords
criminal law
juridical reform
death first life second
life first death second
jurisdiction first
分类号
D924.13 [政治法律—刑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传统死亡观对第三代诗人的潜在影响
2
作者
林平乔
机构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
出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44-49,共6页
文摘
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达着强烈的对生的关注和思考;以对死亡的想象性体验,表达着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认识。"死亡"成了第三代诗人自我认知与个性传达的言说载体。
关键词
第三代诗
重
生
轻
死
厌
生
乐
死
生
死
轮回
Keywords
poem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highlighting life while ignoring death
enjoying death while hating life
the circle of lives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道释视野中的第三代诗歌的死亡书写
3
作者
林平乔
机构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
出处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8-44,共7页
文摘
作为一种消融于精神血脉中的文化因子,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达着强烈的对生的关注和思考;以对死亡的想象性体验,表达着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认识。"死亡"成了他们自我认知与个性传达的言说载体。
关键词
第三代诗
重
生
轻
死
厌
生
乐
死
生
死
轮回
Keywords
the third generation poem
valuing living while despising death
enjoying death while despising living
transmigration
分类号
I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教人生论
4
作者
王淑芹
出处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年第4期16-19,共4页
文摘
本文对道教的人生观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指出道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集中反映在生死、飘逸、享乐、自由的人生理想中,分析说明了道教的养生之道;并认为道教是人生悲苦时的心理补偿,是人生欢愉的精种需要,是人生不得意时的“隐循之所”.道教是作为儒学的辅翼而不是对立面出现于世的.
关键词
人
生
旨趣
养
生
之道
重
生
轻
死
分类号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伊斯兰教的葬礼
5
作者
马松亭
出处
《中国宗教》
1995年第3期47-48,共2页
文摘
伊斯兰教的葬礼马松亭伊斯兰教认为现世是来世的播种、耕耘场所,穆圣说:"'吨亚'(现世)是'阿哈来台'(后世)的栽种之处"。后来宗教学者就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年四季的演变: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任何人都要对自己一生的言行负责,不爽丝毫。古兰经说:"在那日...
关键词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规
中国穆斯林
古兰经
哈尼法
丧葬礼仪
教门
安拉
重
生
轻
死
基本原则
分类号
B96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重死轻生”到“轻死重生”——我国迈出废除死刑的第一步
张雅娟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中国传统死亡观对第三代诗人的潜在影响
林平乔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儒道释视野中的第三代诗歌的死亡书写
林平乔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道教人生论
王淑芹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伊斯兰教的葬礼
马松亭
《中国宗教》
1995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