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季节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轻组分有机碳动态 被引量:8
1
作者 秦纪洪 武艳镯 +1 位作者 孙辉 马丽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3-420,共8页
轻组分有机碳(LFOC)易受短期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被用作土壤有机碳短期环境效应的特征指标。通过西南亚高山均质化土壤在不同覆盖情形(裸土除雪BNS、裸土覆雪BS、凋落物除雪LNS、凋落物覆雪Control)下低温季节原位培养,... 轻组分有机碳(LFOC)易受短期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被用作土壤有机碳短期环境效应的特征指标。通过西南亚高山均质化土壤在不同覆盖情形(裸土除雪BNS、裸土覆雪BS、凋落物除雪LNS、凋落物覆雪Control)下低温季节原位培养,对0-10 cm和10-20 cm深度LFOC影响的动态分析,结果发现:西南亚高山土壤LFOC平均占该土层总有机碳比例为15.5%;经过一个低温季节,不同处理下的LFOC比例变幅介于13.6%-21.1%;土壤0-10 cm和10-20 cm的LFOC在低温季节波动剧烈且含量高,甚至高于生长季节初期和末期,显示亚高山森林土壤碳动态在低温季节仍然极活跃;0-10 cm土壤中在低温季节凋落物覆雪处理土壤LFOC最低,而其余3个处理裸土除雪、裸土覆雪、凋落物除雪处理下LFOC含量和波动幅度均高于凋落物覆雪处理,表明土壤表面的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及其组合显著影响0-10 cm土壤LFOC动态和含量;10-20cm土层LFOC时间动态也存在处理效应,显示地表覆盖同样影响下层土壤的LFOC过程;效应分析显示凋落物、积雪、采样时间、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LFOC含量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特别是凋落物和积雪同时存在时抑制土壤LFOC形成而有助于维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而凋落物和/或积雪的消失均导致低温季节土壤LFOC升高。因此,在西南亚高山低温季节地表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及其组合变化,将会影响亚高山森林土壤碳的库容量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土壤 地表覆盖 轻组分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 低温季节
下载PDF
海拔梯度对川西高寒土壤轻组分有机碳动态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菊 王琴 孙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55,共5页
作为土壤活性有机碳主要组分之一的轻组分有机碳(LFOC),对高海拔和高纬度低温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动态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西南亚高山—高山海拔梯度上(3 250,3 438,3 672,3 852,4 098m)对亚高山森林土壤均质化后进行原位培养... 作为土壤活性有机碳主要组分之一的轻组分有机碳(LFOC),对高海拔和高纬度低温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动态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西南亚高山—高山海拔梯度上(3 250,3 438,3 672,3 852,4 098m)对亚高山森林土壤均质化后进行原位培养,研究高寒土壤中轻组分有机碳在海拔梯度上的响应特征与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拔升高及低温季节均有利于土壤LFOC积累,而生长季节是土壤LFOC的消耗时期;在同一采样时间的同一海拔高度上,表层(0—10cm)和表下层(10—20cm)土壤LFOC含量总体表现出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规律,其中在低温季节中后期的11月和3月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轻组分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 海拔梯度 低温季节
下载PDF
不同恢复模式对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轻重组有机碳的影响
3
作者 刘思泽 刘宏强 +3 位作者 黄雪梅 王雪 杨靖宇 陈德朝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69-76,共8页
以若尔盖县麦溪乡已实施多年水位提升和植被恢复工程的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重度退化(HD)湿地、未退化(UD)湿地以及不同恢复模式下湿地各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轻重组分... 以若尔盖县麦溪乡已实施多年水位提升和植被恢复工程的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重度退化(HD)湿地、未退化(UD)湿地以及不同恢复模式下湿地各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轻重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措施均能造成退化湿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之间的空间分异,但补播草种措施不能显著提升各土层总有机碳含量;恢复措施对退化湿地土壤中重组分有机碳和轻组分有机碳含量提升效果不显著。综合RDA分析来看,单一补播草种措施短期内不能根本改善湿地退化状况,水位提升措施能使土壤碳组分结构趋近于未退化湿地,土壤TN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最关键因子,可作为反映高寒沼泽湿地恢复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湿地 恢复模式 土壤总有机 组分有机 轻组分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有机厩肥输入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5
4
作者 刘中良 宇万太 +1 位作者 周桦 马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9-1157,共9页
土壤是重要的有机碳库,其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大气CO2浓度水平的较大变异。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具有物理保护作用。有机厩肥的输入既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又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对土壤有机碳的截获和保持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 土壤是重要的有机碳库,其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大气CO2浓度水平的较大变异。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具有物理保护作用。有机厩肥的输入既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又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对土壤有机碳的截获和保持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湿筛的方法分离土壤团聚体,并对团聚体进行有机碳组分分离。通过对连续8年施加不同量有机厩肥试验的研究发现:适量的有机厩肥施用可以显著地提高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MWD),改善土壤结构;过量施用有机厩肥则明显降低了>2 000μm团聚体含量。潮棕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250~53μm和2 000~250μm团聚体中,两者相加约占有机碳全量的73.7%~78.5%。并且随着有机碳输入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主要贮存在2 000~250μm团聚体中。有机厩肥的施加明显地加快了>2 000μm团聚体的更新速率。土壤轻组分有机碳含量也随有机厩肥输入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高量有机厩肥下占全量的22.1%。土壤固定有机碳的能力有限,存在明显的等级饱和现象。因此,在有机质匮乏的土壤施用有机肥意义重大,应尽量减少向高有机质土壤输入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有机分组 轻组分有机碳 库饱和
下载PDF
黄河源高寒湿地有机碳组分对不同退化程度的响应 被引量:12
5
作者 林春英 李希来 +5 位作者 孙海松 孙华方 马程彪 韩辉邦 张宇鹏 李成一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40-1548,共9页
本研究以黄河源区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冻融丘和丘间土层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冻融丘和丘间各层轻组分有机碳、重组分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随着退... 本研究以黄河源区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冻融丘和丘间土层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冻融丘和丘间各层轻组分有机碳、重组分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下降,且在未退化与轻度退化、重度退化样地冻融丘0~10 cm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冻融丘对退化比丘间敏感;土壤重组分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94.00%以上,是有机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冻融丘和丘间土壤微生物碳占比显著减少(P<0.05),对高寒湿地退化的响应敏感;土壤含水量与有机碳、轻组分有机碳、重组分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高寒湿地退化导致有机碳组分减少,重组分有机碳含量和占比可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关键指标,微生物碳含量和占比可作为反映高寒湿地退化的关键指标,均可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碳库和恢复机理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退化程度 轻组分有机碳 组分有机 可溶性有机 微生物
下载PDF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and Aggregates in Vegetable Cropping Systems 被引量:7
6
作者 LIANG Cheng-Hua YIN Yan CHEN Qia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605-612,共8页
Fertilisers significantly affect crop production and crop biomass inputs to soil organic carbon(SOC). However,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fertilisers on C associated with aggregates are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Based o... Fertilisers significantly affect crop production and crop biomass inputs to soil organic carbon(SOC). However,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fertilisers on C associated with aggregates are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Based on soil aggregate and SOC fractionation analysi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organic manure and inorganic fertilisers on the accumulation and change in SOC and its fractions, including the C concentrations of free light fraction, intra-aggregat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 and intra-aggregate 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matter(MOM). Long-term manure applications improved SOC and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me C fractions. Manure also accelerated the decomposition of coarse POM(cPOM) into fine POM(fPOM) and facilit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POM encrustation into intra-microaggregate POM within macroaggregates.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fertilisers was detrimental to the formation of fPOM and to the subsequent encrustation of fPOM with clay particles, thus inhibiting the formation of stable microaggregates within macroaggregat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inorganic fertiliser treatments in terms of C concentrations of MOM, intra-microaggregate MOM within macroaggregate(imMMOM) and intra-microaggregate MOM(imMOM). However, th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manure resulted in large increases in C concentrations of MOM(36.35%), imMMOM(456.31%) and imMOM(19.33%) compared with control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fertilization physical fractionation soil aggregates soil organic matt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