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历时与共时看现代汉语口语里“V(了/一)V”的形态句法
1
作者 邓盾 綦晋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5-433,共19页
本文结合历时演变与共时事实,探讨现代汉语口语里“V(了/一)V”的形态句法。我们接受刘世儒(1965)及张赪(2000)的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动词+数词+借用动量词”是现代汉语“V(一)V”的来源格式。宋金时期,上述格式里的借用动... 本文结合历时演变与共时事实,探讨现代汉语口语里“V(了/一)V”的形态句法。我们接受刘世儒(1965)及张赪(2000)的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动词+数词+借用动量词”是现代汉语“V(一)V”的来源格式。宋金时期,上述格式里的借用动量词发展为与谓语动词同形的同源动量词,由此产生了“V一V”这一表层形式。近代有些“V一V”不表示动作的一次发生,而是短时延续或少次发生,这些“V一V”已经与现代汉语的“V一V”在表义上一致了,但二者在V的音节数量、“一V”与动词受事宾语的相对语序等形态句法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历时与共时两方面的事实,我们提出了一个句法结构来刻画现代汉语“V(一)V”的来源格式及其自身所参与的句子的构造。我们的句法方案认为中古和近代的“动词+数词+借用动量词”格式是一个表达动作创生语义的动宾结构。属于该动宾结构的“V一V”在近代发生“轻谓提升”(Larson 1989),开始词汇化。到了现代,词汇化完成,“V一V”成为了词汇形式。利用上述方案,我们解释了中古、近代与现代相关格式里动词的受事宾语的语序,以及现代汉语的“了”与VV共现时的位置、“V(了/一)V”中V的音节限制等问题。我们还对文献中围绕现代汉语“V(了/一)V”出现的相关争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了/一)V 同源动量词 轻谓提升 词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