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介导的载药微泡对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1
作者 卜智斌 叶萌 +2 位作者 洪丽杰 姜鹏涛 莫自楷 《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的载药微泡对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人卵巢癌A2780细胞建立裸鼠皮下转移瘤模型。将建模的4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并给予不同处理方式,A组:向裸鼠尾静脉中注入顺铂溶液和超声微泡后予超声辐照;B组:向...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的载药微泡对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人卵巢癌A2780细胞建立裸鼠皮下转移瘤模型。将建模的4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并给予不同处理方式,A组:向裸鼠尾静脉中注入顺铂溶液和超声微泡后予超声辐照;B组:向裸鼠尾静脉中注入顺铂溶液和超声微泡,不予超声辐照;C组:向裸鼠尾静脉中注入生理盐水后予以超声辐照;D组:不做任何处理。4组裸鼠均每3天处理1次,共处理6次。处理完成后比较4组小鼠肿瘤体积、肿瘤部位感兴趣区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以及病理切片结果。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仅A组治疗后肿瘤体积显著缩小(t=-7.642,P<0.01),B、C、D组治疗后肿瘤体积显著增大(t=-7.841、-21.052、-10.051,均P<0.01);4组小鼠治疗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19,P<0.01),其中A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其他各组(P<0.01)。(2)与治疗前比较,仅A组治疗后肿瘤部位感兴趣区PI显著缩小(t=-11.746,P<0.01),B、C、D组治疗后肿瘤部位感兴趣区PI均无明显变化(t=1.173、-1.351、-2.014,均P>0.05);4组小鼠治疗后肿瘤部位感兴趣区P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101,P<0.01),其中A组肿瘤部位感兴趣区PI显著小于其他各组(P<0.01)。(3)病理结果提示A、B组小鼠肿瘤细胞坏死程度均较明显,其中A组较B组更为明显。结论超声介导的载药微泡可在提高肿瘤部位药物浓度的同时,避免药物受到外部环境破坏,从而保持药物原有的代谢性质,实现药物靶向释放及精准治疗的目的,有可能为老年卵巢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肿瘤辅助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载药微泡 裸鼠 卵巢癌 皮下种植瘤 老年人
原文传递
纳米微泡载药靶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席晓平 刘华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79-882,共4页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是一种缓解率低而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白血病致命合并症。由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阻碍了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因而寻求一种新的给药系统使药物能够...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是一种缓解率低而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白血病致命合并症。由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阻碍了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因而寻求一种新的给药系统使药物能够高效通过血脑屏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检索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中英文文献发现,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已有一种可能有效的解决方案即超声微泡载阿糖胞苷(Ara-c),其通过空化效应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并增加细胞间隙而提高阿糖胞苷通过血脑屏障的效率进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本文就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治疗现状及超声微泡载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阿糖胞苷 靶向治疗
下载PDF
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药物释放联合藤黄酸对兔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疗效分析
3
作者 毛本亮 郑德俊 +3 位作者 苑伟 张旭 翟淑萍 王百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43-194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药物释放(UTMD)技术联合藤黄酸(GA)治疗兔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疗效。方法将兔结肠癌VX2细胞株植入兔右侧大腿构建兔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干预方式的不同将24只荷瘤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GA组、单用超声...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药物释放(UTMD)技术联合藤黄酸(GA)治疗兔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疗效。方法将兔结肠癌VX2细胞株植入兔右侧大腿构建兔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干预方式的不同将24只荷瘤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GA组、单用超声辐照组、GA+超声辐照组、GA+微泡组、GA+微泡+超声辐照组6组,每组4只,施加干预后取出瘤块,测量肿瘤体积与重量并行病理检测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比较各组抑瘤疗效,两组间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干预后超声辐照组肿瘤体积与重量略低于对照组[(4.30±0.32) cm^(3)比(4.54±0.73) cm^(3)、(4.49±0.32) g比(4.74±0.72) g,t=0.597、0.613,P>0.05],抑瘤率为5.27%;单用GA组移植瘤体积及重量低于对照组[(3.50±0.40) cm^(3)比(4.54±0.73) cm^(3)、(3.70±0.38) g比(4.74±0.72) g,t=2.502、2.521,P<0.05],抑瘤率为21.94%;GA+微泡组移植瘤体积及重量低于对照组[(3.16±0.41) cm^(3)比(4.54±0.73) cm^(3)、(3.32±0.41) g比(4.74±0.72) g,t=3.319、3.394,P<0.05],抑瘤率为29.96%;GA+超声辐照组移植瘤体积及重量低于对照组[(2.99±0.27) cm^(3)比(4.54±0.73) cm^(3)、(2.99±0.45) g比(4.74±0.72) g,t=4.005、4.093,P<0.05],抑瘤率为36.92%;GA+微泡+超声辐照组移植瘤体积及重量低于对照组[(2.30±0.33) cm^(3)比(4.54±0.73) cm^(3)、(2.27±0.37) g比(4.74±0.72) g,t=5.618、6.077,P<0.05],抑瘤率为52.11%。将GA+微泡+超声辐照组与单用GA组、GA+超声辐照组及GA+微泡组比较,其移植瘤体积与重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05、5.399;3.225、2.478;3.248、3.821,P<0.05)。病理检测结果提示:对照组肿瘤组织无明显坏死,坏死评分0分;随着干预条件改变,超声辐照组、单用GA组、GA+微泡组、GA+超声辐照组以及GA+微泡+超声辐照组均有不同程度坏死,坏死评分分别为1分、2分、3分、3分、4分,坏死程度逐组递增。最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移植瘤细胞显微结构,其结果和病理检测结果保持一致。结论 UTMD联合藤黄酸可有效抑制兔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物释放 藤黄酸 结肠癌 兔移植瘤
原文传递
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康娟 吴小翎 +3 位作者 张大志 周智 胡鹏 王志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98-1702,共5页
目的:初步研究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docetaxel-loaded lipid microbubbles,LDLM)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s destruction,UTMD)对人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SMMC-7721细胞,确... 目的:初步研究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docetaxel-loaded lipid microbubbles,LDLM)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s destruction,UTMD)对人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SMMC-7721细胞,确定适宜的多西紫杉醇浓度,细胞分为6组,比较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超微结构改变、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结果:载药微泡+超声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他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电镜下观察载药微泡+超声组的凋亡细胞最多;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载药微泡+超声组的细胞凋亡率最高(P=0.000),LDLM+US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为(0.79±0.27)%(P=0.000),G2/M期细胞比例升高最明显,为(90.54±0.48)%(P=0.000)。结论:LDLM联合UTMD可抑制人SMMC-7721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为后续进一步从蛋白、基因层面探索其作用的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多西紫杉醇 人肝癌细胞系 载药微泡 人SMMC-7721细胞
下载PDF
靶向载长春新碱超声微泡的制备及体外寻靶实验研究
5
作者 杨红 陈秋宏 +3 位作者 黄娟 郭婧仪 王昱媛 吴奇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69-176,共8页
目的 制备载长春新碱(VCR)且靶向结合外周神经髓鞘细胞的超声脂质微泡,观察其体外寻靶情况。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机械振荡法制作载药超声微泡(VCR-MBs),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作靶向载药超声微泡(VCR-TMBs),观察VCR-TMBs形态、粒径、稳... 目的 制备载长春新碱(VCR)且靶向结合外周神经髓鞘细胞的超声脂质微泡,观察其体外寻靶情况。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机械振荡法制作载药超声微泡(VCR-MBs),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作靶向载药超声微泡(VCR-TMBs),观察VCR-TMBs形态、粒径、稳定性、体外显影、包封率及靶向性等理化性质。流式细胞仪检测VCR-TMBs对细胞的损伤及凋亡作用,体外通过VCR-TMBs联合超声(US)对大鼠肾动脉处理,HE染色观察脱髓鞘改变。结果 MBs、VCR-MBs及VCR-TMBs光镜下均成圆形,分布均匀。MBs、VCR-MBs及VCR-TMBs粒径分别为(3.22±1.07)、(3.48±1.06)及(3.22±0.79)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Bs、VCR-MBs相比,VCR-TMBs保存3 d时浓度明显下降(P<0.0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VCR-TMBs的包封率及载药率分别为(82.90±9.98)%、(2.07±0.25)%;免疫荧光法测定VCR-TMBs可靶向聚集在Schwann细胞膜上;流式细胞仪检测示VCR-TMBs+US促细胞凋亡作用优于单纯VCR+US及VCR-MBs+US(P<0.05);组织HE染色示VCR-TMBs联合US可有效使体外大鼠肾动脉神经脱髓鞘及变性坏死。结论 成功制备VCR-TMBs,其可靶向识别Schwann细胞,促进细胞凋亡,使大鼠肾动脉神经脱髓鞘改变,可为后期体内VCR-TMBs实现肾动脉周围神经去交感化做前期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新碱 靶向超声 靶向识别 SCHWANN细胞 肾去交感化 色谱法 高压液相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超声诊疗一体化的载药壳聚糖纳米微泡的制备 被引量:1
6
作者 易夕圆 王生庚 杨增涛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4-528,共5页
载药微泡在超声诊疗一体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壳聚糖为原料制备了一种能够实现超声诊疗一体化功能的载药壳聚糖纳米微泡,采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紫外分光光度计、超声成像仪以及圆二色谱仪等对载药纳米微泡进行表征... 载药微泡在超声诊疗一体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壳聚糖为原料制备了一种能够实现超声诊疗一体化功能的载药壳聚糖纳米微泡,采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紫外分光光度计、超声成像仪以及圆二色谱仪等对载药纳米微泡进行表征,研究了载药纳米微泡的稳定性,并验证了其体外超声显影和超声释放的能力。结果表明,载药纳米微泡平均粒径为(136.54±4.46) nm,粒径均一且分散性好,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43.1%±1.3%和4.1%±0.01%。体外实验证实该载药纳米微泡具有的空核结构能够实现超声显影功能,且通过聚焦超声可实现对纳米微泡中包裹的药物进行体外定点释放。制备的载药纳米微泡有望在超声诊疗一体化应用中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疗一体化 纳米 壳聚糖 超声造影
下载PDF
超声辐照载羟喜树碱微泡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7
作者 朱婷 孙彤 +2 位作者 王志刚 李攀 严思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1-35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辐照载羟喜树碱微泡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将SMMC-7721细胞随机分为6组,即载羟喜树碱微泡+超声组、羟喜树碱+超声组、单纯羟喜树碱组、载羟喜树碱微泡组、空白微泡+超声组及对照组。采用MTT法观察各处... 目的探讨超声辐照载羟喜树碱微泡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将SMMC-7721细胞随机分为6组,即载羟喜树碱微泡+超声组、羟喜树碱+超声组、单纯羟喜树碱组、载羟喜树碱微泡组、空白微泡+超声组及对照组。采用MTT法观察各处理因素对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FCM)分析细胞周期分布;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状况。结果载羟喜树碱微泡+超声组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其24h、48h、72h的抑制率分别为(49.56±1.57)%,(80.01±1.52)%,(91.41±0.64)%;FCM结果显示其将SMMC-7721细胞有效阻滞于G0/G1期;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为(12.18±1.38)%;TUNEL法显示染成棕黄色的凋亡细胞,细胞中晚期凋亡率为(34.25±1.83)%。以上结果与其他组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辐照载羟喜树碱微泡能明显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同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载药微泡 羟喜树碱 肝肿瘤 增殖抑制
下载PDF
超声介导iRGD靶向载药脂质体-微泡复合物的体外溶栓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周美君 刘红梅 +1 位作者 严飞 李素淑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2-347,共6页
目的构建iRGD靶向载尿激酶脂质体一微泡复合物(iRGD-LMC),探讨其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UTMD)的体外溶栓作用。方法薄膜一水化法制备靶向微泡,冻融法制备载尿激酶(uPA)脂质体,两者通过生物素一亲和素偶联获得iRGD-LMC。共... 目的构建iRGD靶向载尿激酶脂质体一微泡复合物(iRGD-LMC),探讨其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UTMD)的体外溶栓作用。方法薄膜一水化法制备靶向微泡,冻融法制备载尿激酶(uPA)脂质体,两者通过生物素一亲和素偶联获得iRGD-LMC。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颗粒计数仪测定其粒径和浓度,BCA试剂盒测定载药量,Vevo2100超声成像仪对其进行体外超声成像。设置不同的超声强度及时间,比较药物释放率。制作体外血栓模型,观察iRGD-LMC联合超声的溶栓效果。结果制备的iRGD-LMC表现为普通微泡形态,浓度为(0.51±0.03)×109/ml,粒径为(2.62±0.12),um,载药量为每108个复合物载uPA(3878.5±97.8)μg。超声下iRGD-LMC可显影并释放药物。在体外溶栓实验中,iRGD-LMC联合超声组的溶栓效率为(87.66±1.69)%,溶栓效果最好,与阴性对照组、单纯超声组、单纯尿激酶组、单纯iRGD-LM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iRGD-LMC,并结合了脂质体高载药量、超声溶栓及微泡助溶的优点。体外实验证实,联合UTMD可促进药物释放,取得了显著的溶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靶向破坏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iRGD靶向脂质体- 复合物
原文传递
超声靶向爆破载藤黄酸微泡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曾宏兴 郑德俊 +3 位作者 苑伟 张旭 翟淑萍 王百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163-216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药物释放(UTMD)技术联合藤黄酸(GA)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用不同浓度(分别为0、0.5、1.0、2.0、4.0、6.0 μg/ml)的藤黄酸加入培养基培养细胞,筛选合适...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药物释放(UTMD)技术联合藤黄酸(GA)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用不同浓度(分别为0、0.5、1.0、2.0、4.0、6.0 μg/ml)的藤黄酸加入培养基培养细胞,筛选合适的藤黄酸浓度(2.0 μg/ml),将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GA+微泡+超声组、GA+超声组、GA+微泡组、单用GA组、单用超声辐照组、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组间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UTMD联合GA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生长抑制及促凋亡作用显著大于对照组与单用GA组,当处理时间为24、36、48 h时,GA+微泡+超声组的生长抑制率高于对照组(0.755±0.017比0.007±0.001、0.892±0.010比0.008±0.001、0.934±0.003比0.011±0.001,t=60.489、120.670、358.247,P<0.05)、单用GA组(0.755±0.017比0.357±0.012、0.892±0.010比0.462±0.024、0.934±0.003比0.638±0.004,t=26.643、23.719、89.06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A+微泡+超声组的凋亡率和处于G2/M期的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凋亡率:(32.21±1.30)%比(3.33±0.09)%,G2/M细胞比例:(56.97±0.31)%比(18.25±0.76)%,t=31.217、66.391,P<0.05]、单用GA组[凋亡率:(32.21±1.30)%比(24.19±1.30)%,G2/M细胞比例:(56.97±0.31)%比(28.43±0.40)%,t=6.155、80.32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UTMD可明显提升藤黄酸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物释放 藤黄酸 人结肠癌 HCT116细胞
原文传递
超声微泡介导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对肝癌大鼠MVD、CD34、VEG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柳春霞 朱琳 李雅菁 《现代医学》 2018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介导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对大鼠肝癌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建立72只大鼠肝癌动物模型,随机将其分为单纯多西紫杉醇脂质组、单纯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组、多西紫杉醇脂质+超声组、单纯微泡+超声组、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介导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对大鼠肝癌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建立72只大鼠肝癌动物模型,随机将其分为单纯多西紫杉醇脂质组、单纯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组、多西紫杉醇脂质+超声组、单纯微泡+超声组、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超声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2只,比较各组大鼠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CD3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结果:经处理后,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超声组的CD34、VEGF表达水平最低,MVD降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超声组的肿瘤生长速度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微泡介导载多西紫杉醇脂质治疗方案,能抑制肝癌新生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新生血管 多西紫杉醇脂质 超声 载药微泡
原文传递
Prussian blue nanoparticle-loaded microbubbles for photothermally enhanced gene delivery through 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 被引量:5
11
作者 Xiaoda Li Xiuli Yue +7 位作者 Jinrui Wang Xiaolong Liang Lijia Jing Li Lin Yongbo Yang Shanshan Feng Yajun Qian Zhifei Dai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48-156,共9页
By adsorbing chitosan(CS)-functionalized Prussian blue(PB) nanoparticles(CS/PB NPs) complexing DNA onto the surface of gas encapsulated microbubbles(MBs), a multifunctional gene delivery system of MBs@CS/PB/DNA was fa... By adsorbing chitosan(CS)-functionalized Prussian blue(PB) nanoparticles(CS/PB NPs) complexing DNA onto the surface of gas encapsulated microbubbles(MBs), a multifunctional gene delivery system of MBs@CS/PB/DNA was fabricated for photothermally enhanced gene transfection through 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 CS/PB NPs of(2.69 ± 0.49) nm could complex DNA effectively when the mass ratio was2:1. It was found that MBs@CS/PB/DNA could enhance ultrasound imaging greatly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In addition, MBs@CS/PB/DNA could be disrupted by applying a higher-intensity ultrasound irradiation to release CS/PB/DNA, which could effectively transform the nearinfrared(NIR) light into heat to assist the uptake of CS/PB/DNA by cells. With the aid of ultrasound irradiation and NIR light irradiation, the gen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o(43.08 ± 1.13) %, much higher than polyethylenimine. Moreover, MBs@CS/PB/DNA showed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encouraging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MBs@CS/PB/DNA to be a platform for combined ultrasound image, photothermal therapy, drug delivery, and gene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und imaging MicrobubbleGene delivery Prussian blue nanopartic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