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对PPV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1
作者 杨潇远 王怀洲 +4 位作者 金鑫 马聪慧 崔红培 刘茜 李海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0-526,共7页
目的观察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PPV)后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22年2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接受PPV且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其中接受PP... 目的观察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PPV)后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22年2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接受PPV且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其中接受PPV的原发病包括视网膜脱离13眼,玻璃体积血3眼,眼内炎1眼。所有患者均行激光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包括房角镜下内路小梁切开术6眼、经巩膜瓣途径微导管引导下外路小梁切开术11眼。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范围均≥300°,其中360°者11眼,330°者4眼,300°者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采用标准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术后用药数量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的主要结局指标为眼压和手术成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用药数量、BCVA变化和并发症。手术成功定义为术后使用或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34.41±5.11)、(21.88±11.72)、(20.77±7.67)、(19.50±7.01)、(16.32±4.68)mmHg,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79,P<0.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2个月,14眼眼压较术前降低40%以上。术后6、12个月手术成功率均为76.5%。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80,P<0.001)。术后6个月,术眼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1,P=0.190)。术眼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治疗PPV术后继发青光眼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青光眼 小梁切开术 导管辅助 玻璃体切割术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单纯支架取栓与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支架取栓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对比研究
2
作者 梁殿宇 田甜 +1 位作者 孙文浩 魏永斌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12期1452-1456,共5页
目的 探讨单纯支架取栓与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支架(solitaire with inter-mediate catheter,SWIM)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安全性、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机械取栓... 目的 探讨单纯支架取栓与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支架(solitaire with inter-mediate catheter,SWIM)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安全性、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机械取栓的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108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和SWIM取栓组,对两组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血管成功再通情况、90d 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毕SWIM取栓组改良脑梗死溶栓量表(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 TICI)评分≥2b,90d mRS≤2分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术后24h NIHSS评分低于单纯支架取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据90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62例,预后不良组(mRS>2分)46例,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有更低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入院mRS评分、术后24hNIHSS评分,采取SWIM手术方式的比例更高,更低的取栓次数、更高的一次血管再通率及术毕时血管再灌注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采用SWIM的手术方式、术毕时mTICI≥2b是获得良好疗效的预测因子,术后24h较高的NIHSS评分是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采取SWIM取栓的手术方式,血管再灌注率、较低的术后24h NIHSS评分及90d mRS均优于单纯支架取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大血管闭塞 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支架
下载PDF
导管辅助法回收贴壁Günther Tulip滤器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9
3
作者 肖亮 童家杰 +1 位作者 解世洋 申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2-376,共5页
目的回顾导管辅助法回收贴壁Tulip下腔静脉滤器的技巧。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肺动脉栓塞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95例,对其中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4~71岁,平均43.7岁)单纯捕捉器法未能成功捕获滤器的患者,采用... 目的回顾导管辅助法回收贴壁Tulip下腔静脉滤器的技巧。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肺动脉栓塞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95例,对其中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4~71岁,平均43.7岁)单纯捕捉器法未能成功捕获滤器的患者,采用导管辅助法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具体是在下腔静脉造影证实滤器回收钩贴壁后,使用导管结合鹅颈捕捉器剥离粘连、回收滤器。术后对患者给予抗凝、抗炎治疗3~5 d。随访4~12个月,复查血管超声及肺动脉3D CTA。结果成功回收6例患者的Tulip滤器。采用的操作技术包括导管扭转(1例)、导管成襻(1例)、导管-捕捉器成襻(4例)。回收过程平均用时40.5 min(17~78 min)。滤器在体内留置时间平均为46.7 d(14~80 d)。随访期间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结论导管辅助法对于贴壁Tulip滤器的回收率较高,可明显提高Tulip下腔静脉滤器回收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导管辅助 Günther Tulip滤器
下载PDF
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在CT引导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高峰 黄祥忠 +4 位作者 任冬青 沈炜 郭新春 高福磊 包凯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74-1077,共4页
目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CT引导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在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接受微波治疗的临床或病理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先行TACE治疗,TACE治疗后1个月行经皮微波... 目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CT引导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在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接受微波治疗的临床或病理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先行TACE治疗,TACE治疗后1个月行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共消融56枚病灶,最大径〈3cm 43枚,3—5cm8枚,〉5cm5枚。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在传统穿刺基础上,先引入导管鞘,再经鞘管同轴送入微波针进行消融。采用传统微波针直接穿刺16例20枚病灶:导管鞘辅助穿刺25例36枚病灶。MWA治疗后1个月查增强MR评估疗效。结果41例患者成功完成TACE联合经皮MWA治疗。两种穿刺术1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病灶最大径〈3cm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病灶最大径3—5cm及〉5cm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同一种穿刺方法不同大小病灶1次穿刺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穿刺均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其中出血、血管瘘发生率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1),而针道转移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原发性肝癌微波治疗中的穿刺次数,从而降低了出血、血管瘘等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微波 CT引导 导管辅助
下载PDF
8例高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利琴 金伟飞 +1 位作者 姚碧连 钟淑萍 《护理学报》 2013年第5期35-36,共2页
总结了8例高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术的术后护理。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因肠缺血缺氧导致肠黏膜渗出,细菌入侵肠壁造成菌群异位,术后血管再通后对肠壁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加上高龄患者胃肠动力及功能差引起吸收不良导... 总结了8例高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行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术的术后护理。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因肠缺血缺氧导致肠黏膜渗出,细菌入侵肠壁造成菌群异位,术后血管再通后对肠壁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加上高龄患者胃肠动力及功能差引起吸收不良导致出现腹泻,予做好腹泻护理,防止出现皮肤并发症;加强抗凝治疗的护理,每天观察记录腹腔引流管的量、颜色及性状,同时结合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临床表现及自觉症状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变化,及早发现黏膜及脏器出血并积极处理;加强营养支持、合并证及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8例患者6例临床痊愈出院,1例并发脑梗死转神经内科治疗,1例术后因并发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高龄患者 Fogarty导管辅助取栓术 护理
下载PDF
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6
6
作者 吴学科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520-522,共3页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RDS早产儿随机分为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和HHFNC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并给予相应的通气方法。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RDS早产儿随机分为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和HHFNC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并给予相应的通气方法。比较两组患儿通气前和通气48 h后PaO_2、PaCO_2及血氧饱和度(SaO_2),以及无创通气时间、重新气管插管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48 h后,两组患儿PaO_2、SaO_2均高于治疗前,PaCO_2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HHFNC组PaO_2高于NCPAP组,PaCO_2低于NCPAP组(均P<0.05);两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重新气管插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HFNC组患儿鼻部损伤、腹胀发生率低于NCPAP组(P<0.05)。结论 HHFNC有助于改善RDS早产儿的血气指标,提高患儿的通气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 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 早产儿 新生儿
下载PDF
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于晓岩 吴善斌 《当代医学》 2016年第20期57-58,共2页
目的分析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2例RDS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分别给予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和HHFNC治疗。观察... 目的分析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2例RDS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分别给予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和HHFNC治疗。观察2组血气分析指标及并发症。结果通气治疗48h后,观察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鼻损伤(0.00%)、通气致腹胀率(7.84%)明显低于对照组(19.61%、25.49%)(P<0.05)。结论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血气指标,提高通气功能,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气分析
下载PDF
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卢炜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6期557-558,共2页
目的探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RDS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HHFNC(观察组)与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各时点Pa O2、Pa ... 目的探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RDS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HHFNC(观察组)与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各时点Pa O2、Pa 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腹胀、鼻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HFNC与NCPAP均可改善RDS气体交换功能,且HHFNC可降低相关并发症,患儿易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 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
下载PDF
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问题及干预方法探析
9
作者 冯文艳 《智慧健康》 2019年第5期109-110,共2页
目的对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干预方法。方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到我院接受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治疗的250例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均为125例,对EKG... 目的对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干预方法。方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到我院接受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治疗的250例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均为125例,对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干预方法,对干预组患者实行对应的干预方法,而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干预,对比两组患者PICC导管异位、脱出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导管脱出率、异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干预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取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时实施对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导管脱出、异位及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 问题 干预方法
下载PDF
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10
作者 于晓岩 王红宇 +2 位作者 邹宁 纪卫华 吴善斌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年第9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临床症状与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RDS患儿78例,根据呼吸支持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加热湿... 目的探讨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临床症状与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RDS患儿78例,根据呼吸支持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鼻塞式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血气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儿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呻吟、吸气三凹征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3.181~5.279,P〈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t=3.447~12.390,P〈0.05);观察组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χ^2=5.186~9.953,P〈0.05);观察组患儿CO2潴留、低氧血症、鼻损伤、腹胀、机械通气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044~7.690,P〈0.05)。结论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能改善RDS临床症状与血气指标,缩短无创通气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辅助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症状 血气指标
下载PDF
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激素性青光眼的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仁杰 张文静 +1 位作者 黄雪桃 祁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观察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MAT)治疗激素性青光眼(SIG)患者的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40岁明确诊断为SIG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AT治疗并完成36... 目的观察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MAT)治疗激素性青光眼(SIG)患者的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40岁明确诊断为SIG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AT治疗并完成360°小梁切开手术。术后随访不少于12个月,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15例18眼,其中男8例(53.3%,9眼),女7例(46.7%,9眼),患者手术时年龄为11~39(25.7±9.6)岁,术后随访时间为12~15(12.9±0.9)个月。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IOP为(14.44±3.10)mmHg(1 kPa=7.5 mmHg),较术前基线IOP(38.41±9.69)mmHg显著降低(P<0.0001)。使用的抗青光眼药物种类的中位数由术前的3(1~4)种降至0(0~1)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的BCVA(logMAR)为0~5.0(1.12±1.31),与术前0~5.0(1.54±1.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4)。术后12个月时,患者手术的条件成功率为100.0%,完全成功率为88.9%。术后18眼(100.0%)均发生一过性前房积血(0~II级),4眼(22.2%)发生一过性浅前房,1眼(5.6%)发生一过性低IOP,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MAT治疗年轻SIG患者的手术成功率高,具有良好的远期降IOP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 激素性青光眼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同入路导丝导管辅助技术处理贴壁腔静脉滤器21例报道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可 陈克勤 彭汉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6-138,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原入路导管导丝技术,对于倾斜贴壁腔静脉滤器回收困难的手术技巧。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处理倾斜贴壁导致回收困难滤器共21例,采用同侧入路泥鳅导丝与猪尾导管辅助技术,将滤器适当移动,解除贴壁,并将滤器回收...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原入路导管导丝技术,对于倾斜贴壁腔静脉滤器回收困难的手术技巧。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处理倾斜贴壁导致回收困难滤器共21例,采用同侧入路泥鳅导丝与猪尾导管辅助技术,将滤器适当移动,解除贴壁,并将滤器回收。术后予复查及随访。结果所有21枚滤器均完整顺利取出。平均回收时间53.3 min。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未发现腔静脉损伤或血栓形成。结论采用导丝、导管,与原有抓捕器配合,将滤器整体适度回拖,能有效地解除滤器偏斜,提高因回收钩贴壁取出困难滤器的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静脉滤器 导丝导管辅助 手术技巧
下载PDF
外路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娜 刘建荣 +2 位作者 王伟伟 王双梅 杨欣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96-1899,共4页
目的:评估外路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08/2019-11在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行外路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儿20例22眼。随访12mo,观察手术... 目的:评估外路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08/2019-11在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行外路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儿20例22眼。随访12mo,观察手术前后眼压、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角膜直径、视神经杯盘比、并发症。结果:平均眼压术前为33.4±9.1mmHg,末次随访时为14.4±5.2mmHg(P<0.001),术前使用降眼压药物为2(2,4)种,术后12mo为0(0,2)种(P<0.001)。角膜直径术前为13.34±0.89mm,术后12mo为13.27±0.78mm(P>0.05)。术前视神经杯盘比为0.85±0.17,术后12mo为0.84±0.16(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外路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路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 眼压
下载PDF
微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凯威 李雷 廖智睿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461-463,共3页
目的探讨微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予以微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恢复情况、卒中量表(NI... 目的探讨微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予以微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恢复情况、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不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NIHSS及ADL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改善患者恢复情况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在恢复神经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元芝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1期37-39,共3页
目的评估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JOA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86眼)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进行治疗。观察患眼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 目的评估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JOA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86眼)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进行治疗。观察患眼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的眼内压。结果患者手术后眼内压为(14.4±4.3)mm Hg(1mm Hg=0.133 kPa),低于手术前的(30.4±7.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76,P<0.05)。手术成功率为90.7%(78/86),随访期平均为15个月。手术后有5眼出现暂时性眼前房积血。有2例患者之前接受过激光小梁形成术,手术时间4个月~4年,其未发生并发症,手术成功。结论对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临床疗效显著,其手术成功率更高、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 360°小梁切开术 导管辅助
下载PDF
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魏怀俊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年第5期46-47,共2页
目的:分析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入住我院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 目的:分析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入住我院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4例实施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实验组36例实施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2.35%)显著高于实验组(13.89%);两组患儿通气时间存在差异(P〈0.05),但组间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显著缩短通气时间,且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机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 效果
下载PDF
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蕊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7期73-74,共2页
目的 :探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38)。对两组患儿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对对照组... 目的 :探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38)。对两组患儿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的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对观察组患儿进行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辅助通气治疗的时间、血氧分压及其血二氧化碳分压。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P <0.05。观察组患儿进行辅助通气治疗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氧分压及血二氧化碳分压相比,P>0.05。结论 :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可显著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进行通气治疗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 并发症
下载PDF
颌下腺导管结石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被引量:7
18
作者 邵渊 张少强 +5 位作者 白艳霞 赵继元 闫金凤 姚小宝 赵谦 刘利锋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863-866,共4页
目的探讨颌下腺导管结石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收集2008-01~2013-12诊断为颌下腺导管结石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 96例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中62例依据下颌咬合片确诊,62例中56例通过双合诊可扪... 目的探讨颌下腺导管结石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收集2008-01~2013-12诊断为颌下腺导管结石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 96例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中62例依据下颌咬合片确诊,62例中56例通过双合诊可扪及结石;11例依据CT确诊;23例依据B超确诊。8例患者选择器械辅助经导管口排出,48例选择下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40例行颌下腺切除术,3例在经下颌下腺导管切开取石术后再次行下颌下腺切除术。结论双合诊是基本的诊断方法,按照有效、经济的原则合理应用下颌咬合片、B超、CT等检查方法以确诊并确定结石部位。在不具备涎腺内窥镜及碎石设备的情况下,合理选择经导管口结石取出术、导管切开取石术和颌下腺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导管结石 涎石病 器械辅助导管口排出术 导管切开取石术 颌下腺切除术
下载PDF
三种辅助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文英 乔爱琴 +1 位作者 王晓娇 王媛媛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HFNC)、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呼吸机机械通气(VMV)分别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优选辅助通气方案。方法:将60例RDS早产低出生体质... 目的:观察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HHFNC)、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呼吸机机械通气(VMV)分别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优选辅助通气方案。方法:将60例RDS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HHHFNC组21例、nCPAP组20例、VMV组19例,均接受PS替代治疗及其他常规综合治疗,同时分别应用HHHFNC、nCPAP、VMV,比较三组患儿辅助通气时间、开奶时间和相关性损伤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HHHFNC组开奶时间为(37.67±16.01)h,早于nCPAP组的(46.85±19.91)h和VMV组的(56.84±27.63)h;HHHFNC组辅助通气时间为(67.05±34.76)h,少于nCPAP组的(79.80±40.44)h;HHHFNC组肺出血、呼吸暂停、二氧化碳潴留和鼻腔颜面损伤发生率均低于nCPAP组和VMV组;HHHFNC组重新插管率为9.52%,低于nCPAP组的30.00%和VMV组的42.11%(P均<0.05)。结论:HHHFNC是一种有效无创的呼吸支持模式,应用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耐受性好,相关性损伤及并发症少,在HHHFNC、nCPAP、VMV三种辅助通气方案中最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 鼻塞持续正压通气 呼吸机机械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下载PDF
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在非插管静脉麻醉中的应用
20
作者 黄杏琼 刘纳新 +2 位作者 江金环 黄艳 伍敏琪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20期101-103,107,共4页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FNC)在非插管静脉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3年1~12月于医院进行宫腔镜手术或乳腺肿块微创切除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行非插管静脉麻醉,观察组予... 目的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HFNC)在非插管静脉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3年1~12月于医院进行宫腔镜手术或乳腺肿块微创切除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行非插管静脉麻醉,观察组予以HFNC通气,对照组予以常规鼻导管通气。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平均动脉压(MAP)]、缺氧相关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亚临床呼吸抑制发生率、面罩通气使用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插管静脉麻醉中应用HFNC效果优于常规鼻导管通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舒芬太尼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呼吸抑制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插管静脉麻醉 湿化高流量鼻导管辅助通气 舒张压 血氧饱和度 呼吸抑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