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辉河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1
作者 马悦 张雨晴 +5 位作者 孙雪莹 郭瑞萍 吴志坚 吕泓学 吴庆明 张剑飞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68,共7页
为掌握繁殖期白枕鹤(Grus vipio)栖息地适宜情况,2021年4—6月和2022年5—6月基于白枕鹤分布位点,利用MaxEnt模型对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21年白枕鹤的训练数据AUC值为0.971,测试数据AU... 为掌握繁殖期白枕鹤(Grus vipio)栖息地适宜情况,2021年4—6月和2022年5—6月基于白枕鹤分布位点,利用MaxEnt模型对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21年白枕鹤的训练数据AUC值为0.971,测试数据AUC值为0.970;2022年训练数据AUC值为0.974,测试数据AUC值为0.972,结果均大于0.900,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均达到优秀水平。(2)不同年度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2021年主要为归一化植被指数、距道路距离和土壤亮度,2022年主要为土壤湿度、海拔和土壤亮度。(3)不同年度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面积有差异,2021年为1679 hm^(2)(最适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75、160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48%),2022年适宜面积较大,为8473 hm^(2)(最适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56、841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4%)。辉河保护区内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面积有限,且不连续、连通度较低,人类活动对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的利用存在干扰,建议保护区在白枕鹤繁殖期限制区内人类活动,减少对白枕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 繁殖期 白枕鹤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辉河保护区温性草甸草原植被群落结构和碳储量对盐碱化的响应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雪松 贺晶 +1 位作者 马普 苏德荣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4-1162,共9页
为阐明草地盐碱化过程中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碳储量的变化,以辉河保护区内的天然草地、草地-盐碱地过渡带和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盐碱化加剧,植被群落结构组成趋于简单化... 为阐明草地盐碱化过程中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碳储量的变化,以辉河保护区内的天然草地、草地-盐碱地过渡带和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盐碱化加剧,植被群落结构组成趋于简单化;植被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逐渐下降,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过渡带>盐碱地>天然草地。植被碳储量的变化主要与地上植被类型、植被生长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有关;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主要是地上植被和土壤水分与不同盐碱化草地相互响应的结果,其中,pH会显著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P<0.05);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受到植被更迭和土壤pH的影响。因此,温性草甸草原植被群落结构和碳储量均会受到草地盐碱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河保护区 盐碱化 温性草甸草原 碳储量 植物群落
下载PDF
辉河保护区草甸草原群落最小面积的确定
3
作者 聂莹莹 王国庆 杜广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22-24,35,共4页
采用4种饱和曲线方程拟合群落种-面积曲线,对辉河保护区内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S=c-ae^(-bA)模型的拟合的相关系数最大,拟合效果比其他三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好,且准确性高。采用该模型计算的草地植物... 采用4种饱和曲线方程拟合群落种-面积曲线,对辉河保护区内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S=c-ae^(-bA)模型的拟合的相关系数最大,拟合效果比其他三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好,且准确性高。采用该模型计算的草地植物群落最小面积与实际相符;(2)当比例因子P(0<P<1)取0.6,0.7,0.8时,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分别是391、678、1 084 m^2。样方设置为35 m×35 m大小的正方形时,可以满足包括植物群落总物种数的60%,70%,80%中等精度要求。当比例因子P取0.9时,求得群落最小面积是1 777 m^2(45 m×45 m),可以满足包括植物群落总物种数的90%的高等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面积曲线 最小面积 草甸草原 辉河保护区
下载PDF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 被引量:24
4
作者 靳勇超 罗建武 +4 位作者 朱彦鹏 辛利娟 刁兆岩 陈冰 王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24-1429,共6页
为科学评估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基于定量化、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和水鸟多样性的动态监测结果为基础,对2004—2013年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 为科学评估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基于定量化、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和水鸟多样性的动态监测结果为基础,对2004—2013年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组建以及对周边社区放牧和芦苇收割等管控力度的加强,近10 a来湿地保护效果良好,具体表现在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动态度指数为-0.178%),成片分布趋势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增加53.44%),破碎化程度降低;此外,保护区内水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较为明显,分别增加83.53%和88.50%;物种丰富度和濒危水鸟数量也呈缓慢增加趋势.构建的湿地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保护区对湿地的管护效果,建议保护区管理局进一步加强气候因素、水鸟生境质量以及辉河上游湿地的监测工作,并依据当地气候变化情况适当补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 水鸟多样性 保护成效
下载PDF
内蒙古辉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功能型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建军 高吉喜 +1 位作者 姚虹 田美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2-188,共7页
为了揭示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植物功能型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采用样带与样地结合的方法在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进行植被调查。选取3块生境条件基本相同的样地(面积为250 m×250 m),每块样地设置3条样带,每条样带... 为了揭示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植物功能型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采用样带与样地结合的方法在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进行植被调查。选取3块生境条件基本相同的样地(面积为250 m×250 m),每块样地设置3条样带,每条样带上设置8个样方(面积为1 m×1 m)。分析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群落生物量和生活型植物功能型在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以多年生杂类草和多年生禾草为主;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的物种数较多,一年生草本极少;在实验区,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等功能型的物种数明显减少,而一年生草本增加。从核心区、缓冲区到实验区,灌木的优势度逐渐增加,与核心区相比,缓冲区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的优势度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区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的优势度均显著低于核心区相应功能型的优势度(P<0.05),而一年生草本的优势度从核心区、缓冲区到实验区依次增加。多年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的生物量及群落总生物量从核心区、缓冲区到实验区依次减少;灌木和一年生草本的生物量则依次增加。缓冲区物种Patrick丰富度指数最高,且显著高于实验区和核心区(P<0.05);与核心区相比,缓冲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型 空间变异性 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
下载PDF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明 徐德琳 +2 位作者 游广永 曹学章 欧阳琰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期56-61,共6页
利用地面高光谱与地上生物量的对应测定,建立草原与湿地地面光谱的生物量模型,从而进行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界定。结果表明,2000-2010年辉河草原湿地保护区的年产草量变化在2.002×10~8~6.650×10~8kg,平均为4.603×10~8 kg... 利用地面高光谱与地上生物量的对应测定,建立草原与湿地地面光谱的生物量模型,从而进行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界定。结果表明,2000-2010年辉河草原湿地保护区的年产草量变化在2.002×10~8~6.650×10~8kg,平均为4.603×10~8 kg,最高年份出现在2002年,最低年份出现在2007年,最高年份是最低年份的3.3倍。饲草利用率对草原湿地保护区生态承载力有直接的影响,不同饲草利用率水平下的产草量变化特点同样也是以2002年最高,2007年最低。对生态承载力的驱动分析表明,春季4-5月的适当高温和生长旺季(6-7月)的相对低温,加之6-7月的较高降水量,对草原湿地的生态承载力有极大的影响。从空间格局来看,生产力水平高值区明显分布在辉河河漫滩及周边地区与距离辉河较远的保护区东部。在生态承载力较高的年份,基于初级生产力水平分级的空间异质性较高,其表现形式就是斑块密度高、占优势的级别斑块大;在干旱的年份,基于初级生产力水平分级的空间异质性降低,表现为斑块数量少、占优势级别的斑块小,呈集中连片的分布。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受到草地面积大小、饲草利用率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要从根本上提高草原湿地生态承载力,必须针对草地面积、饲草利用率2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以促进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生物量模型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1975—2010年辉河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栗亚宁 陈艳梅 +2 位作者 冯朝阳 庞丽华 潘学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73-179,共7页
湖泊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区域湿地的变化有重要意义.基于1975,1989,2000,2010年遥感影像,借助MapGIS软件平台和湖泊动态度模型,研究辉河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显示:1)1975 2010年,湖泊面积呈先增后减变化规律... 湖泊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区域湿地的变化有重要意义.基于1975,1989,2000,2010年遥感影像,借助MapGIS软件平台和湖泊动态度模型,研究辉河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显示:1)1975 2010年,湖泊面积呈先增后减变化规律,总体为减少趋势.1975 1989年,以大约0.012km2/a的速度增加;而1989 2010年,湖泊总面积不断减少且速度不断加快,1989 2000年以0.003km2/a的速度减少,20002010年以0.019km2/a速度减少;1975 2010年总体以0.004km2/a的速度减少.2)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人文干扰是影响辉河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湖泊面积变化 降水量 气温 蒸发量
下载PDF
辉河自然保护区草地群落类型聚类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相友 鞠晓峰 +5 位作者 张悦 杜广明 胡俊 韩乾坤 何艳荣 贾希洋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57,共5页
为了研究辉河自然保护区草地群落的类型及其分布,试验采用组间连接法、最近邻元素法、质心聚类法和Ward法,以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物种数为指标,对保护区内的27个草地样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种聚类方法中以组间连... 为了研究辉河自然保护区草地群落的类型及其分布,试验采用组间连接法、最近邻元素法、质心聚类法和Ward法,以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物种数为指标,对保护区内的27个草地样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种聚类方法中以组间连接法聚类结果最符合实际情况,草地植物种类以羊草、硬质早熟禾、麻花头、糙隐子草、茵陈蒿和星毛委陵菜等为主,盖度、地上生物量等指标变化幅度较大。说明组间连接法可以用于辉河自然保护区草地类型分类,采用欧式距离,通过聚类分析可将草地群落类型分为四类,即类Ⅰ{NT-01,NT-02,NT-04,SD-Ⅱ-06,SDL-01,SDL-03,SDL-04,SDL-06},类Ⅱ{NT-03,SD-Ⅰ-05,SD-Ⅰ-06,SD-Ⅰ-07,SD-Ⅰ-08,SD-II-07,SD-II-08,SD-Ⅲ-06,SD-Ⅲ-07,SD-Ⅲ-08},类Ⅲ{NT-05,NT-07,NT-08,SDL-02,SDL-05,永久样地Ⅰ,永久样地Ⅱ,永久样地Ⅲ},类Ⅳ{NT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草地群落 组间连接法 聚类分析 最近邻元素法 质心聚类法 Ward法
下载PDF
浅析生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环境——辉河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环境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福震 王燕 《内蒙古环境保护》 2003年第1期27-28,共2页
作为保护区管理局的科研人员 ,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探讨了辉河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景观 鸟类多样性
下载PDF
抓住呼伦贝尔市建设生态市的历史机遇,促进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全面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单优良 《内蒙古环境保护》 2006年第4期50-51,共2页
当前呼伦贝尔市正在进行生态市建设,本文就辉河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及其需要采取的措施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
下载PDF
让我们为子孙后代留有一个生态完好无损的辉河自然保护区
11
作者 苏立林 李福震 吴志坚 《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7年第3期73-74,共2页
辉河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及其赖以生存的生物物种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辉河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呼伦贝尔市乃至东北地区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保护好辉河自然保护区作了简要分析,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生态 自然保护区 保护
下载PDF
辉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8
12
作者 常学礼 吕世海 +1 位作者 叶生星 陈艳梅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905-1911,共7页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75和2006年两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从生态系统空间范围和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角度对呼伦贝尔辉河草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5~2006年间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草原和...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75和2006年两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从生态系统空间范围和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角度对呼伦贝尔辉河草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5~2006年间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草原和湖泊面积分别减少了7346和2731hm2,湿地和干涸湖面积分别增加了6877和2953 hm2.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湿地生态系统的斑块格局变化来看,1975~2006年间斑块密度增加了74.48个.hm-2,斑块连通度在100~300m的阈限值范围内呈减少的趋势,平均减少0.069±0.038.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结果表明,1975~2006年间辉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达到健康水平以上的区域面积为323215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93.31%,生态系统较差和恶劣区的面积为23177 hm2,占总面积的6.69%.研究区的总生态价值盈余为8.8×107元,其盈余主要来源于草原向湿地的转化、水体向湿地的转化及干涸湖向草原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服务价值评价 湿地保护区
原文传递
《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年总目录
13
《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7年第4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 自然保护区 环境科学 目录 检索工具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及东 陈艳梅 +1 位作者 陈雅琳 李青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3-78,共6页
为揭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景观格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演变规律,以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TM影像数据和历史气象资料,以GIS作为支持,配合地面调查数据,在Arcmap软件平台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经过增强处理的遥感图像进... 为揭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景观格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演变规律,以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TM影像数据和历史气象资料,以GIS作为支持,配合地面调查数据,在Arcmap软件平台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经过增强处理的遥感图像进行各种景观类型的提取、分析、编辑。结果表明: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保护内区草原景观面积增加,湿地面积减少,沙地景观面积保持相对稳定。景观水平指数分析显示,研究区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响应明显,研究区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均在减少,景观分维数(PAFARC)在逐渐降低,Shanon多样性(SHDI)总趋势降低。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了草甸草原景观和沙地景观,然而保护区内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保护区需要加强应对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TM影像 气候变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